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俄軍一個坦克營被打癱!現代戰爭中坦克真成為廢鐵了?

2024-08-01軍情

根據7月25日美國ISW「戰爭研究」網站的報道,俄軍在7月24日拂曉對頓內次西南方向的康史坦丁尼夫卡發動了一次大規模機械化沖鋒。

俄軍動用了約一個混編加強坦克營的兵力,包括11輛坦克、45輛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1輛BMPT「收割者」履帶式火力支援車,以及12輛摩托車。

如此規模的裝甲沖鋒在俄烏戰爭中較為罕見。俄軍可能希望透過拂曉時的突然襲擊,以兵力優勢擊潰烏軍防禦,奪取康史坦丁尼夫卡。

這座小鎮地處關鍵位置,是公路交匯的交通樞紐,也是目前俄烏雙方激烈爭奪的波克羅夫斯克(紅軍村)南下公路的必經之地。

俄軍似乎試圖透過此次進攻切斷這條公路,從而形成一個突出部,北面可以威脅波克羅夫斯克,南面則可以威脅烏軍重兵設防的弗勒達。

然而,這次聲勢浩大的裝甲突擊在不到半小時內就徹底崩潰了。俄軍的密集沖擊隊形在尚未接觸烏軍主防線前便被雷區阻滯。

接著,烏軍第79空中突擊旅使用無人機對俄軍進行攻擊和定位,並引導後方重炮覆蓋俄軍陣列。

俄軍在損失了6輛坦克、7輛步兵戰車及全部摩托車後,並付出重大人員傷亡代價後,被迫撤退。

評估顯示,這個加強坦克營幾乎失去了戰鬥能力。

ISW網站的評估人員指出,俄軍在裝備上的損失代價相當高昂,顯得得不償失。

尤其是在坦克庫存日益減少、新坦克生產量不足的情況下,這樣的損失更顯得無力承擔。

這也引發了一個疑問:如果坦克集中沖鋒如此容易被敵方擊潰,那麽在現代戰爭中,坦克是否真的已經變成了廢鐵?

這種慘烈的失敗並非俄軍獨有。在2023年夏季攻勢中,烏軍第47機械化旅也經歷了類似的悲劇。

該部隊在平原上部署豹2坦克和M2布萊德利步兵戰車的裝甲佇列,不久後就遭遇俄軍布設的雷區、無人機和反坦克飛彈的襲擊,損失慘重。

在為期一個月的進攻中,該旅幾乎沒有取得顯著戰果,卻損失了一半的重型裝備和近三分之一的士兵,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不得不撤出戰場進行休整。

因此,無論是俄羅斯的坦克,還是德國和美國的坦克,在面對雷區、無人機、炮火和反坦克飛彈這四種致命威脅時,幾乎都難逃失敗的命運。

二戰時期那種浩浩蕩蕩的裝甲集群發動突擊,粉碎敵人防線並最終取得輝煌勝利的場面,早已成為歷史。

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防禦火力的密度已經遠遠超出了進攻方的能力。這是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在冷戰後期,美蘇雙方都認識到這一問題。

蘇軍的應對策略粗暴且直接:透過坦克沖鋒,不惜一切代價來爭取時間,直到徹底突破北約的一線防禦,然後利用隨後的部隊鞏固勝利。

然而,目前俄烏雙方都無力承受如此巨大的損失。

雖然密集的裝甲沖擊在俄烏戰場上表現不佳,但這絕不意味著坦克毫無用處。

俄烏雙方仍高度重視坦克在地面戰鬥中的作用,始終將有限的坦克資源優先部署到最關鍵的戰場。

目前,在陸戰中能夠集防禦、火力和機動於一體的武器依然只有坦克。

然而,戰爭改變了坦克的使用方式。坦克不再是陸戰中的絕對主角,而是多兵種協同作戰中的一個角色。

俄烏雙方通常將少量坦克、步兵戰車和步兵編組成戰鬥群或突擊群,在無人機和炮兵的支援下執行特定的防禦或進攻任務。

但是,如果任何一方一時沖動,試圖效仿前輩進行大規模裝甲沖鋒,那麽戰爭的現實會立即讓他們付出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