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我會很害怕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

2019-12-08知識

親密關系是人際關系的一種,指一種主體體驗到的情感或身體上的接近。良好的親密關系可以讓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得到補給和滋養。可依舊有一部份人,他們害怕走進親密關系,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刻意保持距離。他們很難與人交心,害怕展露自己,擔心付出得不到回應,一旦在關系中遇到挫折就縮回自己的保護殼之中。他們一方面渴望親密,一方面又害怕過分親密,遊走於渴求、恐懼、回避、孤獨的怪圈中。這樣的「親密關系恐懼」來源於何處?又該怎樣應對它呢?

01 關系受挫的經歷

當孩子早年因為生理或情感需求而主動接近父母時,如果父母有積極的回應,那麽這些孩子會感到世界是安全的,能夠繼續對周圍的環境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沒有穩定的回應,甚至表現出淡漠和不耐煩,那麽孩子就會感受到被拒絕和不安,進而自我懷疑和否定。這種關系中的不安全感會持續到孩子成年之後,影響孩子親密關系的建立。

除了早期親子關系外,過往的同伴關系和戀愛關系也會影響一個人看待親密關系的方式。一個人如果曾經遭到好友或者戀人的背叛和傷害,會更難信任他人。而信任感在親密關系的建立中十分重要。不信任他人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獨和不安全,覺得自己不被愛,常會封閉自己,其結果往往越來越孤獨(Mitchell,1990;Rotenberg,1994)。Terrell(2000)發現那些在童年被灌輸世界險惡和不要輕信他人的孩子,其對親密恐懼的程度也要更深。

過往的經歷似乎現在看來已經不可逆轉,但對過往所受傷害的正視卻可以幫助開啟新的關系旅程。表達出對傷害自己之人的憤怒和憐憫自己的內在小孩,是做出新嘗試的前提與基礎。世界確實存在漠然、背叛或傷害,但同時也有溫暖、抱持 和可信賴。如果僅僅因為某次的經歷而失去信念,那也可能會失去美好。以其活在過去的陰影和預設的幻想中,不如去看看新的關系會發生什麽。 嘗試帶著不安和對方相處,嘗試把自己的內在感受分享給對方,體驗與過往不一樣的回應,感受被接納和理解,那份不安才有可能在新的關系中被消解。

02 對自身的感知和對關系的信念

自卑是一種自我的情緒體驗,通常表現為對自身能力、品質等評價過低,輕視自己。擁有自卑感的個體常常會努力掩蓋自認為不可接受的缺點,因為他們認為別人也不會接受這樣的自己。他們恐懼自身缺陷完全暴露在親密他人面前,害怕因為這樣的「缺陷」而遭到對方的拋棄。這樣的個體很可能有著追求完美,標準苛刻的父母。James(2004)的研究表明,完美主義者的親密恐懼程度也是顯著高於非完美主義者的。為了保持自身一向完美的形象,他們在關系中往往需要付出額外的心力,無法展現真實的自我,長久下去,任何的關系都會成為一種枷鎖和負擔。

人類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認識自己,而親密關系的存在也讓我們更好地遇見自己。沒有一個人生來完美,看到真實的自己和做出真實的表達會帶來關系中切實存在的穩定感。

有一些人,要求關系的完全對等。一旦感受到付出與報酬不對等,內心的天秤就會失衡,進而感受到難以抑制的焦慮和不安,為了自我保護索性後退,率先主動放棄關系。事實上,真正的安全感,是不害怕付出,亦不害怕多付出,同時能坦然面對關系的任何走向。凱瑞斯多福曾在【親密關系】一書中提到,「你對待伴侶的方式,事實上就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你對伴侶付出什麽,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麽。」

還有一些人,對親密關系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一旦關系觸碰到真實,幻想就將破裂,而他們無法接受和應對這樣的幻滅,也無法承受關系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以其在不確定中飄搖,不如提前扼殺關系的開始。

我相信世界上任何一段關系或者任何事物都是包含不確定性的,除非固守熟悉的安全港灣。不確定性必然會帶來焦慮和不安,但同時也會帶來驚喜。對不確定性的接受和風險容忍程度的提高,是每個人一生的修習。

03 缺乏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

部份孩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社會化教育、缺少人際處理榜樣的示範或者遭到社交隔離,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無法把握適合的社交尺度,也會遭遇更多的社交挫折,索性與他人僅僅保持表面上的關系。

而這樣的情況,也是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來克服的:我們可以嘗試參加一些喜歡的活動,在活動中找到與自己興趣愛好相同的人,在實踐中去慢慢領悟相處之道。同時,也可以嘗試著向較親密的朋友,表露內心的困惑,尋求一些理解和支持。

克服對親密的恐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在真實的、新的關系中,才能夠慢慢被消融,多一些對自己的接納和耐心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