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麽?

2015-02-08知識

看了很多答案。不是比較扯,就是瞎編故弄玄虛。接下來我將揭示心學的真正奧義。懂得人懂,不懂的人盡管點反對。另外睡前忍不住手機打字,有錯別字莫怪。

心學的核心奧義,就在於四個字「知行合一」。
有人看到這,可能要關了。心想廢話需要你說麽。別著急。我分享下我的理解,看能不能讓你的心思幡然一震。

「知行合一」既不是,知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說做了就代表知了,又或者說不做就是不知,也不是定義為不知結果做了也相當於不知。

它的真正含義是:知行一體。

解釋一下:即知和行是一回事。心學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揭示了這一真理。自古以來,大家都認為,知是知,行是行。雖然兩者有關聯,但是畢竟是兩個方面。很簡單,今天吃肉啊還是吃素啊,兩個知,去這個公司上班還是去那個公司上班啊,兩個知,甚至十幾個知,你可以分析各種情況,最後采取行動。

在這樣的很自然的理解中,你以為知可以是知,行可以是行,知指導行,然而王陽明龍場悟道以後發現,大部份我們認為的知是實踐得來的,或者透過他人的講述也就是知識的傳播得來的。但是這些東西都不是真正的知,是一種包裝了的知,這種知指導你的行動,你的行動也非真正你想要的行動。
舉個栗子,你吃飯喜歡說話,別人叫你不要說,因為不禮貌,影響別人。於是你得了這個知,不說話了。這個知有什麽意義呢?意義就在於你要考慮他人的感受罷了,而他人的這種感受是主觀的東西。很顯然就有人並不在乎這個,所以類似這樣的知都是虛無的, 它的唯一意義就在於人際關系的套用,不是真知。

又,你透過分析發現選某個工作更好,那這些分析是基於什麽樣的知呢?待遇好,晉升快,有錢景,這些知也是別人給予你的知,不是真知。

龍場悟道的核心關鍵就是發現了找真知的路徑。那真正的知怎麽來呢?王陽明發現在於心,那心是什麽?良心嗎?王陽明怕你們不懂,只能大概這樣說。良心只是一個詞,一個代表而且是大家熟悉的代表,因為大家知道孟子嘛,所以他搞個代表搞個大家熟悉的概念方便大家理解。實際上心完全不是僅僅局限這個意思。這就是為什麽王陽明一死,流派四起爭論不休,在古代學習奧義,師傅都不說破,其原因有二:1.掌握最終解釋權。2.方便傳道。第一點是因為愚蠢之輩太多,第二點是虛妄之輩太多。說清楚了,他覺得不就是這樣嘛,於是不學了,又或者太蠢只掌握了一層意思,所以就覺得懂了悟了可以裝逼了。所以但凡懂了心學的人,絕對不會再去探究良知或者良心是什麽。

那我不是王陽明,我不需要傳道也不需要最終解釋權。所以我就直接說出來,這個良心良知是什麽。

是什麽呢?是本性。用現代話說。就是性格。

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這是借以區分人與人之不同本質的根本。性格是人的根本內容。康德說性格有兩類,一類是悟知性格,一類是驗知性格。這是康德的偉大發現。

王陽明所謂的心,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了解體悟自己的悟知性格,也就是先天存在的本性。這個我覺得很好理解,每個人都有本性。即便是一個嬰兒我們也很容易區分其不一樣之處。就算兩只狗也有不一樣之處。那你可能問我,瞎說。有的人小時候沈默寡言,長大後活潑開朗,那你說他本性是什麽?那我就要問你你怎麽看待本性,一個烏龜沒了殼就不是烏龜了嗎?同樣一個蜥蜴穿了殼就是烏龜了嗎?所以開朗活潑和沈默寡言能看做本性嗎?

你承認這個就能繼續思考下去了。本性固然會受到後天的實踐例如環境或者知識例如他人的教說,發生改變,但與其說這是一種改變,不如說是一種包裝,包裹,整容整形都可以。隨意理解。但是這些都不是本質。

當你探求自身性格以後,就能針對外界的一切事物做精準的回應。這個時候能阻攔你的還有什麽呢?各種分析有何用呢?相當於你了解了自己是一個三公釐的螺母,自然會去找三公釐的釘子。還分析個啥?不了解自己是個幾公釐的螺母的時候,去分析釘子,就等於是雙向分析。雙向分析最後就是莫名其妙的行動,自己卻是不清楚的,但行動卻還是會嚴格的根據本性發生作用。

這就是知行含義的真正奧義。有行必有知,有知必有行。

它的另一個解釋可以說是,知與行的必然性。

合一就是必然性的意思。

那麽問題來了,你會想你這麽說不是性格決定論嘛。老生常談,而且如果像你這麽說我知道自己是個三公釐螺母,那我還奮鬥啥,你這不又是宿命論嘛

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個幾公釐的螺母?
又,你又如何知道別人是個幾公釐的螺母?

一群互不知道底牌的人坐在一起打牌。縱然透過幾千年的時間,知道了4比3大,那又如何呢?一群互不知底牌的人打牌,就是瞎打罷了,自然先一步學習或者透過實踐知道4比3大的人很有優勢,但那又如何呢?

所以王陽明悟出知行合一。透過行了解知,透過知了解行。

你們懂嗎?悟到的那個人,就是知道自己底牌的人。牛不牛,屌不屌,炸不炸?好了,奧義都告訴你了。

問,如何做,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個幾公釐的螺母?
我們下回再講。如果有人看的話。

這篇真理看了,如果連個贊都不點,說不過去了。

更新線————————————————————————————

沒想到有這麽多贊了,又看了一遍自己寫的,由於手機打字,字裏行間完全沒怎麽估計語法,大家讀起來很難受吧,抱歉了。如果有讀不懂的地方請私信我,因為這一定是我的問題。

語言是概念的集合,正是因為有了語言我們才可以思考,而文字則是對概念的又一層抽象。所以自古以來表達,很多人都以更高的抽象為正道。但是表達才是真正意之所在。如果寫的東西,說的話別人理解起來困難,那麽就是作者自己的問題了。

接著上文講:

心學的最核心,是指出了,知與行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讓知和行成為一個東西。如果理解了這點,你就能明白你所有的行為仿佛都被某種東西限定了一樣,也就是我舉得那個例子,所謂底牌。如果你理解了這一點,緊接著你就自然的迫切的想知道究竟自己的底牌是什麽,哲學家想知道的是整個人類有共同的底牌,而人類又產生於自然,因此搞清楚了這個底牌,世界之底牌也就呼之欲出。這個思路我相信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我舉得底牌例子,恰恰說明了,即便對所有人進行了底牌限定,那麽在不知底牌的情況下,這個世界依然可以呈現偶然性,豐富性,因為大家都要透過不斷的出牌,才能知道事實的結果。也只有透過不斷的出牌,自己的這張底牌才能逐漸清晰,顯於自身。

在這種出牌的過程當中,有人打出一個王,無往不利,於是每每打牌的時候就先出王。這樣的人顯然是不完整的。有人不以世俗的輸贏來限定自己,不斷出牌,最終了解了完整的自己。這樣的人我們也能知道是明顯不同於一般人的。那些習慣出自己熟知牌路的人,我們發現他們就像死去的靈魂一樣,了無新意。一個上了年紀的中年人,他們都可以預測他在各種情況下的表現,而不有絲毫懷疑。但是一個孩子,我們總是很難去預測他的行為。因為他總是不斷出牌。

牌出的多的了,就有人會寫總結,告訴別人如何出牌,這樣又限定了一幫人在固定的範圍內出牌,人生的豐富性和偶然性就是這麽來的。但是你註意到了,這不代表你的牌是無限的,即便是有限的,依然可以營造出現在這樣的豐富世界。

我多講講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知行合一的重點,也就是它所揭示的必然性。

你做什麽,取決於你的知,你的知,取決於你做什麽。老祖先說,莫要看其言,且看其行。是這個道理的簡單註解。

啰嗦了一大堆,算是對上文做一個小總結。下面說真正的問題:也就是底牌如何得知的問題。

首先,如果你接受了知行的必然性。你就知道你所有的行為都有其必然性,當然這個話題你如果你要仔細探究為什麽的話,我還有很多話要講。這裏就不多談了。總之如果你接受了自己行為的必然性,你自然就會去想,到底是什麽導致了你這個必然。你喜歡吃梨子,我喜歡吃蘋果,但歸根結底我們都喜歡吃水果。水果就是這個必然,梨子和蘋果就是自由。

上文我講了,是性格或者說本性,導致了這個必然。如果你相信了這個。你首先發生的第一個改變就是:我是透過行為來測自己的本性。

這個改變極其重要,我把它稱為心學的第一個方法論。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良心在行動中展示其自身。這是一個道理。當你知道這麽去做的時候,你就能明白,塑造,改變,這都是浮雲虛妄的。做事,是為了測試,挑戰也是為了測試。那麽如何才能確保測試是客觀的呢?那自然就全力以赴。全力以赴以後,發現行,那麽我就有此性格。如果發現不行,則說明我無此性格。

你會非常坦然的接受事情的成敗。當然至於你是不是全力以赴了某種程度上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那麽接下來我將要講述的第二個方法論你也就不用看了。在第一個方法論當中,測試性格,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因為事件是需要去經歷去做的,比如一百個美女環繞在身邊,這種事你就做不了,因為大部份人都沒辦法讓100個美女圍繞在自己身邊,這個事你就無法做,做不了你就測不出。有的皇帝縱欲而死 有的皇帝不近女色。很顯然就好色來說,天性裏是有的。好色程度,又分無數個等級,這是需要測的。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你都是無法做的,特別是在這個時代,讓你去做某事,代表給你某種機會,大部份的人特別是窮人這一輩子都很難去體驗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不同級別的事情,比如帶一個1萬人的軍團,或者花幾千萬做廣告等等,事情的大小牽扯的人數測出來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這就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除了行動,也就是做事測性格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嗎?有的,知行知行,行的方法我們說完了,接下來說知的,不過別著急,我先去吃個西瓜。

——————

知行合一的必然性,讓人有一種迫切的,無法阻止的,想要知道,究竟統領我們行為的到底是什麽東西,這個東西何以能決定我們的一舉一動。

要知道這個,第一個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長期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是極其必要的。因為,思想是無法觀察的,我思考我的思考,並不存在這樣的說法,而行動是可以觀察的,而且是必須要觀察的,觀察自我的行動是第一步。註意,不是說做了完了坐在家裏反思,思考,這不叫觀察,而是在行動的過程中思考觀察。

舉個例子:小沙彌挑水砍柴做飯,問師傅在幹嘛,師傅說我也這樣,小沙彌說可是你一直都在這樣做啊。師傅說,那可不一樣,以前挑水想著砍柴,砍柴想著做飯,做飯又想著燒水。現在則是跳水就想著跳水,砍柴就想著砍柴,做飯就想著做飯。

這就是觀察。很多人想必都看過這個故事,大多數的解讀就是平常心就是得道雲雲廢話。其實這裏面的深意是對我的觀察,因為什麽是平常心呀。我得道幹嘛呀,我是要度世人嗎?不度。我不度世人嗎?那也不是。平常心本身就是虛妄的東西。

不要以為學了道,懂了知,就是要啥事不爭不做,完全是錯誤的。有人得了道,坐著不動,有人得了道,往天下山河處走。並沒有什麽不同。

做一個事情,就想著一個事情,這是基本功。所以這種認知方法與我們平常的認知方法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恰恰證明了這個事情的可能性因為如果求真知與實踐求知路徑一樣的話,那不是扯淡麽。

這樣就是為什麽在寫作這種形式上,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想的東西,寫出來,會發現截然不同,這是觀察行動得到真知的最直觀的例子。

透過行為去測自己的本性,和透過知本身去探求自己的本性。以上的例子我已說明路徑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觀察自己的行為是兩者都必須要做的事情。

為什麽呢?因為你有思想。思想是非常繁雜的,你可以試試閉眼一分鐘,腦子裏有多少想法出來,這個時候你還沒有行動,哪個是真知?搞不清楚嘛。可是今天你在這篇文章裏了解了知行合一的終極奧義,你就知道了你的行必然是你的真知,因此你就知道你的行動是穿越了你的思想的,直達你思想背後的本性。這個時候是最好體會本性的時候,但是本性並不是一個行動就可以體會到的,必須很多個行動,而且需要不同程度的行動才能抵達真正的本性,也就是真正的知。

透過觀察行動,達到一種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的地步。別以為這個事情很簡單。許多人別說控制自己的思想,他在想什麽他都意識不到。一些浮躁而又低智的人,總是不斷的行動,做各種各樣的事情,說奇怪的話,打奇怪的電話,甚至坐一下都不願意,這種人我們屢見不鮮。我們通常說這種人無法專註啊,浮躁啊,浮誇啊等等。但根本原因就是他完全無法觀察自己的思想,他或許有時候會坐下來思考一下,想想自己做的事情,但是轉瞬即逝。

觀察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是開化的第一步,也是所謂悟道的第一步。每個讀我這篇文章的人並且能有所收獲的人,我相信都有這樣的人生時刻,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仿佛成為一個局外人可以觀察自身。

這個時刻是作為一個人,人生的真正開端。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的時刻,別以為這種時刻跟讀書讀的多有關,有些專家教授都沒有這樣的時刻,他或許也可以說出我說的話,但是無非知識的傳聲筒罷了,辨別也很簡單,我說整篇文章說了幾個學術名詞?沒有吧。

縱觀知乎許多類似的答案,你只要看到一大堆學術名詞的你就基本可以不看了,當然作為傳聲筒我對他們也表示一定程度上的欽佩。我讀書永遠都是為了驗證我的想法,而不是去學一個想法,一個概念,或者邏輯遊戲。我希望我的解答也知識應征了你們自己的想法,而非我告訴了你們什麽。如果你感覺到好像被告知了什麽,那麽我的建議是關掉此文。

我沒想到隨手寫的這篇文章,會談到如此深的地步,之後的話我覺得並不適合在這裏講了。

以上我講明了

1.透過行為測試自己的本性。

2.透過觀察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對自我本性的感受。

這些都是基本功。至於這樣做了之後的事情,我沒想好,到底要不要講。因為就在剛才這樣的一刻,我認為我應該從最基本的東西開始講清楚,講人如何認識這個世界,講世界的本質如何,講我們如何做。

結果一下就到方法論了。古時候說走火入門,佛門說邪魔外道,是確有其事的。關乎到意識,思想,感官的事情。妄談方法論,有人沒懂透,學了去試,搞不好精神會出問題。

因此今天我就言盡於此了。

有問題私信吧

另外,千萬不能簡單的把心學理解為什麽唯心主義,就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噢所謂唯心主義呀就是你人死了,世界就不存在了。確實有傻逼邪門歪道說過這種話,但王陽明絕對沒有說過這種話。

簡單解釋下:

心+物=理 無心自然無理。心很多人見不到,只見到物,以為心不存在,自然以為物就是理,然後你跟他說,心沒了,理也就沒有了,他理解不了,因為他覺得物就是理,心他看不見,所以你不能怪他非常自然的覺得你是在扯淡,如果他認識到了心,知道心物互動為理,不用你說就能明白。

要知道,物是客觀存在的,心也是客觀存在的呀!反倒是這個理,縱觀人類歷史,反倒撲朔迷離!

套用康德認識論的話,一切理開始於物,並非都來源於物。(康德原話是:一切知識開始於經驗,並非都來源於經驗)

謝謝大家 有意者可以關註我的專欄, 陽光下很閃 有人願意看的話,我可以系統的寫寫。

另外最近開了個公號:tkop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