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邀自來。多圖預警~答得有些長,想要快速看幹貨的盆友可以直接看加粗部份~
--------------------------------------------------------------------------------
個人一直認為掌握一定的設計史知識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不僅可以大大的提高各種審美的能力和增強對美好事務的敏感度而且對個人big的提升也是嗖嗖滴~好了,下面進入正題~
設計為什麽是今天這個樣子?設計是怎樣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的?我想這都是談到設計史不可回避的問題。題主說要了解設計史大概的框架,那我就大概寫一下設計史上一下重要到不可不提的運動和事件,盡量把設計發展到今天的這個樣子的前因後果說一說。
一、前工業革命時代的設計
工業設計的發展歷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就是18、19世紀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之前,設計只是上流社會,皇室或者貴族階層享有的玩物,他們把設計當作炫耀自己身份和彰顯自己特殊地位的標誌。 因此那個時代的設計往往是竭盡所能追求華麗的效果,刻意的追求一種標新立異、反常出奇的形式。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巴洛克風格(Baroque)和洛可可風格(Rococo)。而這兩種風格在工業設計中主要體現在家具設計上。
![](https://img.jasve.com/2024-7/c321c5ff2e0f9e2fea695c962008bfd2.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7/c390eb27911d3a30b95e3fc596d07ad0.webp)
上面兩張都是典型的巴洛克家具,最典型的特點就是為了追求華麗的裝飾效果,這種家具用扭曲的腿來代替方木或圓木的腿有時甚至用漩渦形的腿來作為裝飾,顯得很富麗堂皇,現在看來都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https://img.jasve.com/2024-7/f89b313aae08d58744530af736f7c8fe.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7/bc06ce9ec2a46c80442d9b497a1e0ca0.webp)
上面兩張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家具,洛可可盛行於18世紀法國路易十五時代的宮廷和貴族之中,它與巴洛克家具最大的區別就是腿的運用,有纖巧、柔美的腿的造型代替了旋木的腿的造型。洛可可家具整體上非常優美,很有少女體態般的纖細,采用自然主義設計,用千變萬化的草葉做裝飾,色彩上也十分嬌艷。
總體上來說,前工業革命時代的設計由於是為貴族設計的原因,其刻意追求豪華浮誇甚至誇張的效果,顯得很是高冷~
二、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
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在英國展開,也成為了工業設計史上一個最重要的轉折點。 一方面,很多的產品由以前的手工制作專供貴族享有因為工業革命的機器化生產走進了尋常人家。而與此同時,在產品的設計上卻顯得品味十分低下,其原因主要是設計的發展跟不上社會生產的大爆發。這個時候的設計大部份是一種折衷主義的狀態,簡而言之就是任意的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或者自由組合各種不同的風格。因此,當時的產品在設計上顯得十分混亂。另一方面,工業化也帶來了諸如設計水準的低下和產品品質的下降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都讓當時的藝術家們無法解決,所以就出現了一批企圖逃離現實回到他們理想中的中世紀、歌德時期的藝術家,這就在英國出現了一場工藝美術運動。 其中代表人物是約翰拉絲金(John Ruskin )和威廉莫裏斯(William Morris)。
![](https://img.jasve.com/2024-7/bd5262fd5e7ee81614f07a05c7186941.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7/9fec6a97d170b1ca6f4c00e6887d6b9d.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7/99173114619bde7c8b4b663c2ce726f4.webp)
工藝美術運動在工業設計上主要體現在家具和裝飾品的設計上,運動強調手工藝的重要,旗幟鮮明的反對工業化生產。在裝飾上反對各種矯揉造作的風格,倡導簡單、功能良好、樸實無華的設計。運動還大量吸收了自然主義、東方風格特別是日本裝飾風格的特點。如上圖椅子的裝飾來自於工藝美術運動之父威廉莫裏斯的設計,就采用了大量日本裝飾的特點。
工藝美術運動的核心思想是威廉莫裏斯所提出的兩個幾本原則:一是設計要為千千萬萬的人服務而不是少數人的活動,二是設計是一項集體的活動,而不是個體勞動。這兩大原則真正把設計有一個原本只有上層可以享用的東西擺在了所有階層都能觸及的層次上,這也與當時在歐美逐漸生根發芽的民主主義思想正好合拍。因此也奠定了工藝美術運動在工業設計史中的特殊地位。
三、新藝術運動( Art Nouveau )
工藝美術運動的發展和傳播主要集中在英倫三島上,而對工業革命的反饋的意識卻絕不只有在大不列顛尼亞才有。 此外,工業革命、普法戰爭後,歐陸的政治和經濟形勢都很穩定,社會化的大生產也造成了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這都導致了藝術家和商人們需要一種新的、非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這就在歐洲大陸上產生了一場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熱衷與表現華美精致的裝飾,它最典型的紋樣是從自然草木中抽象出來的,多是一種流動的形態和蜿蜒交織的線條。
![](https://img.jasve.com/2024-7/32205882388fa7a3a6ccd155def8ad9f.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7/b117179030bc5fc8a846a521480b1e0b.webp)
上圖是新藝術運動中一個很有代表性的設計,法國人赫克多·吉瑪德(Hector Guimard)為巴黎地鐵的設計,所有的地鐵入口的欄桿、燈柱和護住全部采用了新藝術運動最具代表性的起伏的線條紋樣,這種設計至今還保留在巴黎地鐵的一些車站裏。
特別說明下,新藝術運動是一場運動而不是一種風格,在歐洲各地表現形式不盡相同,比如在西班牙的表現現實就是我們很熟悉的高第(Antonio Gaudi i Cornet)大師的作品,下圖是他在巴薩羅納的新藝術運動作品,大名鼎鼎的聖家族大教堂~
![](https://img.jasve.com/2024-7/bd37b13d17f03bbf2685e3ed70aebca1.webp)
新藝術運動在工業設計史中十分重要,產生了大量優秀的產品,為20世紀伊始的設計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是傳統設計和現代設計之間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
四、德意誌工業同盟(Deutscher Werkbund)
1907年在藝術設計史上是個很神奇的一年。這一年裏,畢加索(Pablo Picasso)完成了代表作【亞威農少女】標誌著立體主義繪畫的開端,而在設計領域,一個專業的設計組織---德意誌工業同盟在慕尼黑成立。 隨著新藝術運動的深入和工業革命的進一步深入人心,人們對浮誇多余的裝飾漸漸厭倦,轉而越來越崇尚樸實無華、簡單實用的設計,德意誌工業同盟的興起正是源於這一背景。
德意誌工業同盟的宗旨便是主張標準化、批次化工業化的生產,認為設計師必須遵循規範化、標準化的大工業原則來從事設計,考慮到機械化大生產的需要,並且在設計中反對任何裝飾。 德意誌工業同盟的代表人物是德國設計史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他的設計實踐為現代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https://img.jasve.com/2024-7/3daac85277cb2236885a0dd324a05462.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7/2012c9554555bed89f62a85d4fd34468.webp)
上面兩張圖是都是彼得貝倫斯的代表作,從中可以看出其基本形態與現在的產品已差別不大,但在當時確實一種全新的嘗試,產品完全按照批次化的標準來設計並考試考慮了零件的可互換性。
德意誌工業同盟的產生和發展是工業設計由前現代主義走向現代主義的一個過度階段,在思想上基本掃清了多工業設計時代設計師的作用和因循原則的模糊認識,確定了批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設計原則,為現代設計的發展在理論上鋪平了道路。
五、包浩斯 (Bauhaus,1919/4/1—1933/7)
德意誌工業同盟在德國轟轟烈烈發展的同時,其設計思想還深深的影響了一所現代設計的學校,他就是在設計史上最為重要的設計學院,大名鼎鼎的包浩斯。包浩斯在設計史上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1919年在德國威瑪成立的一所設計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現代設計教育,有完整教育宗旨和教學體系的學院,它的出現對現代設計理論,現代主義設計教育和實踐都有劃時代的意義。 包浩斯的核心設計思想是:①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②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③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這些觀點對於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現代設計逐步由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用理性的、科學的思想來代替藝術上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包浩斯非常強調基礎課的運用,強調三大構成的教學,創造了工作室的教學體制,讓學生可以動手實踐和理論知識相結合。 包浩斯的代表人物是其第一任校長格羅庇烏斯(Walter Gropius)。他親自為「包浩斯」設計校舍,他按照建築的實用功能,采用非對稱、不規則、靈活的布局與構圖手法,充分發揮現代建築材料和結構的特性,運用建築本身的各種構件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與當時傳統的公共建築相比,校舍墻身雖無壁柱、雕刻、花飾,但透過對窗格、雨罩、露台欄桿、幕墻與實墻的精心搭配和處理,卻創造出簡潔、清新、樸實並富動感的建築藝術形象,而且造價低廉,建造工期縮短。它們成為後來形成的「包浩斯」建築風格的「開山鼻祖」,也是現代主義建築的先聲和典範,更是現代建築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https://img.jasve.com/2024-7/4117b7f98080aa888f1502569a2d7f94.webp)
包浩斯在設計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其建立了一整套設計教學體系和方法,重視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為後來藝術設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包浩斯是設計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是藝術設計學作為一門科學確立的標誌,可以說包浩斯對我們的影響無處不在。
六、現代主義
一戰後,在德意誌工業同盟和包浩斯的推動下,現代主義形成和發展的各種條件都已成熟,各種設計思潮在一起形成了意義深遠的現代主義設計。
現代主義的影響可以說到今天還方興未艾,依然占據著當今設計的主流。 現代主義的核心特點就是功能主義和理性主義。功能主義強調的是功能對於產品形式的支配作用,強調「形式追隨功能」,理性主義強調理性思考,強呼叫科學客觀的分析為基礎進行設計。現代主義設計主張創造與以往不同的新形式,反對盲目抄襲傳統樣式和濫用裝飾。現代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密斯凡德羅提出的「少則多」(less is more),主張用最少的元素來表現產品。 現代主義是一場廣泛的思潮,湧現出了一批批傑出的設計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包括後期的迪特蘭姆斯(Dieter Rams),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等人都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https://img.jasve.com/2024-7/2d9004eba269281c4935c3f292b9aaf0.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7/5a3450d2ddd405d21ef6a114c7dd5f26.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7/b249142acbfc7e802713aadf7d19bcb2.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7/023c8cf7f24c369259476594112be2f5.webp)
以上的作品都是各個時期現代主義工業設計的代表作品。毫無疑問,現代主義簡潔實用的特點符合現代社會人們的需求,也長期占據著設計發展的主流地位。
七、後現代主義設計
現代主義工業設計在發展過程中走出了兩條不同的道路的,一條是比較商業化、大眾化、應付市場需求的設計,也就是常規設計方式,這類設計是大量的,充斥市場的,為日常生活服務的,雖然大部份設計著作並不介紹它們,但是,這卻是市場上的主流設計。這種設計會受到前衛設計的影響,但是,卻沒有前衛設計那樣瞬息萬變,那麽個人化,產品的價格因此也低廉,這是為大批次生產的設計。 另外一條則是較為具有探索性的、具有強烈設計家個人表現的、受到總體設計運動影響的前衛設計。這種設計在設計宗旨、風格等方面向現代主義設計提出挑戰,現代主義長期以冷漠單調的形式充斥著世界。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形式單調的產品已不能適應多元化的市場需要和商業競爭,這就產生了一種新的設計形式----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設計師文丘裏,他反對現代主義的「少則多」(less is more)的主張,主張「少則煩」(less is bore),認為設計要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還必須使其形式表現出豐富的視覺效果。 後現代主義也是一種多元化的風格,後現代主義主張形式上的多樣化,強調產品的人文含義,其產生出了諸如高技術風格、曼非斯設計、解構主義等種種形式。也湧現出了索特薩斯(Ettore Sottsass)、文丘裏(Robert·Venturi)等一批優秀的設計師。
![](https://img.jasve.com/2024-7/f36c2178e701b7364368c9708b512b21.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7/c9d9a8db8615d1b95ad178caffebc726.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7/bd00ecca603bd6bfe80d54c6d2e77dce.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7/84b5a5dbd6965c72688868fb70fa5acf.webp)
小結:私以為設計史或者是工業設計史的發展歷程經歷著兩條主線:一是技術與藝術二者的相互關系處理二是形式和功能二者主次關系的理解。從對歷次設計史上大的運動和思潮的理解中便可看出這兩條主線交織前行的趨勢,一會兒技術為主藝術次之、功能為主形式次之;一會兒藝術為主技術次之、形式為主功能次之。設計史也是大歷史的一部份,感性和理性本就是推動大歷史和各種專門史發展的兩大動因,設計史也當然不例外。我想如果從這個方面切入設計史學起來應該就不會那麽枯燥了吧~
---------------------------------------------------------------------------------
戰戰兢兢的答完了刷知乎這麽久以來第一個長答,希望各位看官指正~因題主的要求,我主要站在工業設計的角度回答的問題,環藝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未有涉及。另,題主說要一個大的框架,所以我只是說了現代設計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條主線,沒有就一些支線展開,如現代主義中的維也納分離派、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荷蘭風格派和俄羅斯構成派等,又如後來的波普風格、高技術風格、解構主義等,此外,對現代設計中各國的代表性設計也未有闡述,如義大利設計、日本設計、美國設計、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等,希望有機會在其他題目中分享~
----------------------------------------------------------------------------------
參考文獻: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
何人可【工業設計史】
------------------------------------修改分割線----------------------------
搞完兩個學位的論文實在是累人累心:p,總算有時間來修改一下答案啦~真心感謝點贊的和在評論區討論的小夥伴們,讓我們一起來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吧~
1.再說說18世紀前的設計,一直覺得前工業時代的工業設計有很多都有附庸風雅之嫌。設計之所以能夠成為設計,一定是設計師們費盡腦力的在審美性和實用性之間群求平衡的過稱,而前工業時代的工業設計大都數都在追求審美性的道路上走的越來越偏激,有些甚至都沒有考慮到人機工程學等工業設計中的基本法則使得產品的實用性和使用者體驗不佳。
![](https://img.jasve.com/2024-7/e6eb9022112618a9f842586a4ed94b4b.webp)
如上圖這個哥特風格的馬丁椅,直直的靠背和過度裝飾的扶手看上去就感覺坐著肯定不會舒服吧。因此,前工業時代也就是18世紀以前的設計在工業設計史上的討論其實並沒有建築史上來的那麽熱烈。
有知友問道推薦18世紀以前設計的書的問題,我推薦兩本:
【建築的七盞明燈】———工藝美術運動先驅大師約翰拉斯金的代表作,介紹了18世紀以前關於哥特式設計的一切。
【文藝復興與巴洛克】———藝術史學家海因裏希·沃爾夫林的代表作,以前一個老師上課講的,讀過節選,會讓人迷上巴洛克的~
2.說說建築設計史和工業設計史的關系。19世紀以前大藝術(建築設計)和小藝術(工業和工藝品設計)之間的分野是十分明顯的。小藝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依附在大藝術之下,而現實的情況也確實如此,所有的工業設計風格都最先發軔於建築設計之中,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等等都如斯乎。而在19世紀以後,透過奧地利美術史學家裏格尓和其後一系列追隨者們的努力,小藝術才從大藝術的藩籬中掙脫出來成為一門顯學為學者們所研究。
---------------------------------
最後,來公眾號找我玩兒呀~搜尋:zhenyuandesign
阿遠觀設期待用更加整體性的視角分析和思考設計與設計史,探索覺察自我和認知世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