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已經是個上古問題了,但看了一圈下來,感覺目前的回答都不是那麽貼切。
為什麽做夢不會感到不合理?答案很簡單, 因為你對合理性做出判斷的腦區被抑制了。
最初的證據來自1996年發表於Nature上的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human rapid-eye-movement sleep and dreaming」 [1] ,這個研究用PET發現,當人處於快速眼動睡眠階段(REM)時,各個腦區的活動會發生相對的變化。
由於我們主要在REM階段做夢,因此了解這個睡眠階段的腦活動特征,有助於幫助我們解釋一些與夢境有關的問題——比如為什麽我們不會感到不合理。
![](https://img.jasve.com/2024-3/45f4959f394d8f684d27746ac301216e.webp)
這個研究發現,一些腦區的 活躍 程度提高了,如前扣帶回,橋腦被蓋,杏仁核,丘腦和頂葉島蓋。
而另一些腦區則受到了 抑制 ,其中包括 背外側前額葉 ,頂葉皮層(緣上回),後扣帶回和楔前葉。
對這些稀奇古怪的腦區名字,你看不懂也沒關系,因為大多數都和本回答無關。
從功能上說,興奮的腦區更多與感知覺、情感相關;從結構上說,興奮的區域更多位於皮層以下,而抑制的區域更多是皮層。我們知道,大腦皮層是最晚前進演化出來的,功能上比較高級的區域。
在其中,我們重點關註的是 背外側前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 。
眾所周知,前額葉是我們進行心智活動的最高級區域,而它內部並非完全同質化,還可以根據解剖位置和功能進一步細化成多個亞區。
![](https://img.jasve.com/2024-3/d7fbd8fdafc4872c498b8805e4f9f28e.webp)
其中, 背外側前額葉 一般被認為是參與邏輯判斷,推理和決策的重要區域。
![](https://img.jasve.com/2024-3/091601c42d105cdb166715f2459c735d.webp)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 REM睡眠時,以dlPFC為代表的前額葉功能的缺失,很有可能是導致我們意識不到夢境中不合理之處的重要因素, 這在後續的研究中也被再次證明 [2] 。
與之相對應的,在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NREM)時絕大多數腦區都被抑制,我們很少在NREM時做夢。
另一個重要的證據就是 清明夢。
我們知道,做清明夢的時候我們是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做夢的,因此也能察覺夢境的不合理之處。
![](https://img.jasve.com/2024-3/ab6191e4f5ad058d128531e8963938b5.webp)
這意味著有一部份腦區依然在履行做夢的職責,另一部份腦區已經覺醒,我們可以很合理地推測, 這種在普通夢和清明夢中興奮狀態發生了改變的腦區,其中很可能就有我們要找的、能夠辨識夢境不合理的區域 。
2012年在睡眠領域權威期刊Sleep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 [3] ,馬普精神所的研究者們找了一群清醒夢高手(每周至少做一次清醒夢),讓他們躺進fMRI裏睡覺,並且囑咐他們,如果在夢中清醒,那就左右移動眼睛,然後握緊左手十秒,然後再左右移動眼睛,再握緊右手十秒。
以此為時間節點,來看 當從自然夢轉變成清醒夢後,我們的大腦會發生什麽變化 ?
![](https://img.jasve.com/2024-3/ae2ee22a972a1635cbb2921e87a0a9ae.webp)
他們發現, 包含背外側前額葉(dlPFC)在內的多個皮層區域都被啟用了 。
我們來梳理一下結論: 以dlPFC為代表的皮層區域,在平時做夢時被抑制,但在做清醒夢時啟用,而它主要參與邏輯判斷,理解和推理。
那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得出結論:它就很可能是我們要找的那個,讓我們在夢裏失了智的家夥。
夢境為什麽會不合理?因為REM階段會出現腦區的自發活動,這些自發活動會給夢境提供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素材,而沒有了前額葉皮層的強力組織和抑制,剩下的低階腦區為了「解釋」這些素材,會自動把他們串聯起來,從而編織出一個個光怪陸離的夢境。
![](https://img.jasve.com/2024-3/057448202bc265b9fb9f63d280df6f45.webp)
當然了,這只是我們基於已有知識的一個推測,真正起作用的未必就是背外側前額葉,因為在這些研究中,還有其它腦區也符合「做夢時抑制,清醒夢時啟用」的特點,比如楔前葉(precuneus),屬於頂葉皮層的一部份,也參與了一些高級認知和自我意識相關的功能。
但總的來說,根據對不同腦區功能分區的已有了解,還是前額葉發揮關鍵作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我的夢境相關回答:
參考
- ^ Maquet, P., Péters, J. M., Aerts, J., Delfiore, G., Degueldre, C., Luxen, A., & Franck, G. (1996).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human rapid-eye-movement sleep and dreaming. Nature, 383(6596), 163-166.
- ^ Braun AR, Balkin TJ, Wesenten NJ, Carson RE, Varga M, Baldwin P, Selbie S, Belenky G, Herscovitch P.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throughout the sleep-wake cycle. An p(15)O PET study. Brain. 1997 Jul;120 ( Pt 7):1173-97.
- ^ Dresler, M., Wehrle, R., Spoormaker, V. I., Koch, S. P., Holsboer, F., Steiger, A., Obrig, H., Sämann, P. G., & Czisch, M. (2012). Neural correlates of dream lucidity obtained from contrasting lucid versus non-lucid REM sleep: a combined EEG/fMRI case study. Sleep, 35(7), 1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