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抑郁癥患者如何自我療愈?

2021-03-10知識

2023年5月24日更新:

1.看了自己上一次更新的內容,覺得有誤導,還是要說明該吃藥吃藥,要去看醫生科學治療。不要回避恐懼這件事。

2.牢記,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並且要透過實際行動去踐行這一條。

2021年7月31日更新:

釋出這條回答是2020年2月15日,已經又過了一年多,我也發生了更多的變化。

2021年4月,我的狀態再次變得很差,經常想事情想到捂著腦袋不出聲地尖叫,喘不上氣,經常流淚,整個人很消極。由於心理上一直在做建設,所以所有的事情我都能想明白,我不想自殺,也知道人生一定還有別的可能性,但是就是很消極,生理反應很大。

我覺得是個時機去醫院診斷一下。直到拿到結果抑郁癥確診,我竟然松了一口氣,覺得一直沒去醫院有時候還有點心虛,這會兒倒有些踏實了。

做題花了200多,藥開了500多,但是我沒吃這個藥。一方面是比較擔心吃了藥有依賴,一方面是當時工作比較忙,很擔心吃了之後影響工作(很敬業是不是 )。

但就這樣三天又三天地往後拖延著,直到現在藥還放在我的沙發底下,而我的狀態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的平穩期。

倒不是說不應該看醫生吃藥,有朋友透過正規治療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只是對我而言,在這方面可能顧慮比較多,所以選擇了一條自己更喜歡的路,僅此而已。

想說什麽呢?就我這期間復發的情況來看,每一次我情緒到一個新的低谷期,只要咬緊牙關,還是點成線線成面,我都會迎來一個新的更清晰更強大擺脫了更多束縛的自己。

我不知道下一輪復發什麽時候來,但我想如果它來它就來,只要我再熬過它,我就會更加輕盈更加強大。

當然這一年,我也越來越做事有原則,有底線,情緒穩定而且不怕別人找事,能夠積極面對困難,也能夠積極維護自己的權益。

我也發現,由於形成了一旦情緒不好就犒勞自己的想法,所以這一年我也嘗試了很多新的娛樂休閑計畫,假期裏去了更多地方旅行,也認識了更多新的朋友。

人這一生,每個人都有各自難以解決的一些課題。之於我們,或許就是抑郁癥。一生什麽包袱都不攜帶的人是很罕見的,接受要和它一路同行,也沒關系。

況且,和它的鬥爭,又的確拓寬了我的生命。

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往前走走~

繼續這樣不打雞血地平穩加油吧~

最後的最後,很感謝自己那時候勇敢地寫下了這些總結,並分享了出來。現在回看,覺得那個時候的自己真的好棒!

【抑郁自救指南】

對於抑郁來說,最難的也許不是獲得愛,而是對於愛和溫暖,難以感知也難以信任,因此無法求助:

1.覺得自己不堪,怕負面情緒影響朋友或引起朋友的反感。

2.長久以來被教育要堅強,認為情緒的出現證明自己太軟弱,覺得自己可以再撐一撐;

3.即便求助,也很有可能遭遇 「太矯情了」「抗壓能力太低」「一看就是沒吃過苦」等評價,從而遭受二次傷害。

因此,我想和你分享一些可以自己可以動手執行的走出抑郁癥的方法。這些方法更針對: 過度自省、中學到大學的年輕人、職場新人、受原生家庭困擾、討好型人格、厭惡自己的人群、被強迫癥控制的人群。

我知道,某種程度上你害怕快樂、害怕幸福,習慣自我懲罰。因為快樂和幸福是如此的燙手,若是獲得了可能會遭受更嚴厲的懲罰。

因此,我將在分享方法之前,對這次掙紮,給出更具象化的描述:

一場辯論賽:在決定愛己的基礎上,站在「我很好」「我值得被愛」「我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這樣的立場上,去和世界做一次辯論。

因為只有給自己更清晰的定位,行動才更有力量和指向性。

我懇請你以專業辯手的心,職業地、用心地、全情投入地、聯合隊友力量地為自己準備材料,同時預設對手可能的攻擊點,並為此設計多個預案,然後為了自己去辯論。

PS:這是一個更傾向於重建人生基礎的方案,也是我自己在沒有醫療指導下走出來之後總結的「土方法」,主要針對於,不能接觸或者不願意尋求專業醫療幫助的群體。自己走出來非常難、其中危險性也很多,希望你保護好那麽珍貴的自己。

以下是目錄,一共十章。前五章是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後五章是觀念梳理,同時為了更容易觀察自己的觀念和思維,也給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字數比較多,大概3萬字,未必適合所有人,大家可以看看什麽有用,歡迎大家慢慢讀。

目錄

一、建立對自己的客觀認知和評價體系

1. 梳理個人過去,了解自己所做及未做

2. 以圈層擴散的方式架構外部評價體系

3. 強化練習

二、建立個人安全區(分清親疏遠近)

1. 向特定的人或人群分享資訊

2. 坦誠地表達情緒

3. 及時積極的反饋

4. 以實際行動觸發關系進步

5. 更加主動

6. 學會放棄糟糕的關系

三、建立全域觀和歷史觀(主次矛盾與責任劃分)

1. 學會從長線和整體去評價自己和他人

2. 明白自己對於一個人、一件事的主要需求

四、行動指引具象化

1. 情緒具象化

2. 目標具象化

五、平衡生活中的各種力

1. 不同類的力的平衡

2. 同類的力的平衡

3. 具體操作

六、人天然是破碎、普通和不完美的

1. 人天然是破碎的

2. 人的本質是不完美

3. 人都是普通的

4. 生命是用來相遇和陪伴的

七、世界是發展和變化著的

1. 世界是未知,未知又足夠豐滿

2. 不對稱的思維陷阱

3. 防止思維固化

4. 也因此,我希望你肯定當下、活在當下

八、生命是一場練習

1. 只是練習而已

2. 練習意味著可能會反復

3. 為自己找一個安全的練習場所

九、除了活著,生命沒有給我們附加任何期待

1. 生命只是讓你活著

2. 他人的期待是有陷阱的

——他不接受當下的你也不付出

3. 人的期待是會變的

十、聽從心的指引

1. 靜候佳音

第一章:建立對自己的客觀認知和評價體系

這個環節中,我希望你透過這樣的工作,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關於我是誰。

「我是誰」的問題不是要弄明白自己要成為什麽樣的人,而是要明白自己能力所及與不及,自己的手和腳到底有多長有多短,依據這些描繪出一個自己的形狀圖。

明白這個問題,是要打造一個堅實和清晰的認知,對自己的每一個優點和缺點都能有具體的例項印證。

這樣在他人對你突然評價(無論善意還是惡意),你要有一個基本的判斷:他看到的究竟是不是全面的你,是片段式的,還是片面的。尤其是針對攻擊性和judge,你要有自己的判斷,你究竟是不是他嘴裏那麽不堪的人。

1.梳理個人過去,了解自己所做及未做。

梳理的內容包括:

不同階段的性格變化(這會方便我們發現自己最初變化的節點、更容易找到問題癥結)、知道自己能力所及與不及、面對過去的成就與問題。

以大學為例:學習了哪些課程、完成了哪些作業、參加了哪些社團、擔任了哪些角色、在社團中具體參加了什麽活動和完成了什麽作品、這些作品具體是什麽樣的。比如我翻出了大學時寫過的稿件和導、演小品的視訊等等。

以工作為例:將自己的工作分成幾大類,每一類分別完成了什麽、完成度如何,相當於做一份給自己看的詳細版簡歷。

所有回顧註意將事件與成就掛鉤,比如小品獲得的名次、拿了幾次獎學金、某篇文章的閱讀量、或者某項工作合作方的反饋等等。

這有助於我們不僅了解自己做了什麽,也了解自己究竟每一件事的完成度如何。同時,你將學會重要的一課——如何評價自己,用那些客觀數據和事實,而不是一味的自我否定。

我在這個過程中三個發現:

第一,凡所做皆有所成,一切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糟糕;

第二,很多地方也沒有那麽好——很多次自己在原有成績上稍加堅持既可以做到更好,但都因為無法面對自己和不斷自我否定,導致後續無法發力,所以小成績多,但持續性的大成績少;

第三,因此明白自己的問題不在於自己能力不足,而在於自己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好。

2.以圈層擴散的方式架構外部評價體系。

一般來說,我們都擅長自我厭惡,不相信他人的贊美,對他人的批評極其認同且不斷自省,對自己有打壓式的認知。同時對於自己的認知很很多「我覺得自己不好」這樣的「我覺得」主觀句式。

即:個人代替他人對自己進行了評價,沒有真正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情況。

因此,應該與他人建立聯系,嘗試詢問他人對自己的認知,累積多方聲音(我知道單獨的一個聲音很難說服你;同時只問一個人,遇到「壞人」也可能會出現問題)。

建議從你在多年的、交往最舒適、三觀相對符合的朋友中開始進行評價詢問工作。

由於主要是自我厭惡,因此主要詢問的點在於:

「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麽樣」

「你覺得我有什麽優點和長處」

「你覺得我適合做什麽」

在第一親密圈層詢問完並整理完之後,再去次一層親密圈層,等相對對自己有一個模糊認知之後,可以逐漸嘗試面對陌生人。

即:非常親密☛相對親密☛一般熟悉☛有些交情☛陌生人

我在這個過程中的發現是,親密的人往往會首先肯定你的品質——善良、質樸、拼命等等;稍微距離遠一些會給你一些你給他人的外在性格印象;

而陌生人往往會發現你身上最明顯的特質——比如我在參加陌生的英語小組時,第二次後,組織人對我說「沒想到你中文說話有意思,用英文講故事也這麽有意思。」

這個過程中,我最開心的一次明顯轉變在於,當大街上一位東尼老師強行攔住我評價我的羊毛卷顯得我的脖子短的時候,我絲毫沒有感覺想把自己遮掩起來,而是內心翻了一個白眼,暗自講了一句「我覺得自己美爆了好嗎?」,然後扭頭跨步就走了。

3.強化練習。

這部份要不斷強化練習。因為要一次次在面對突然的各種評價時,嘗試用梳理出來的內容去為自己辯論,尤其是遇到消極負面資訊的時候。但是剛開始的自己守護自己的力量又非常薄弱。

所以我分階段采用不同的練習方法:

最開始每晚睡前對一天產生的所有事件進行統一分類分析。並且把思考和分析全部寫下來,透過落實到筆頭的方式梳理自己的邏輯思維。

習慣之後,可以每晚睡前在腦子裏過五分鐘。

時間長了,很多情緒在產生當時就得到很好的消化了,留不到晚上了。

好的變化是,我越來越不在乎他人的評價了:

誇我的,有時候我會覺得沒錯,真有眼光,我就是這樣好,我知道,不再會為別人的誇獎而奉獻出自己的全部;批評我的,我只吸收其中如何進步的點,其他的人身攻擊部份全部略過。

但一切有一個前提——我打算接受大家的愛和贊美,也打算在愛自己和體諒自己的基礎上做所有思考。

所以你也要有愛自己和接受自己的勇氣,雖然我知道痛恨自己遠比愛自己要容易得多。但唯有你接受這件事,我們所有的事情才得以展開它的篇章。

第二章:建立個人安全區(分清親疏遠近)

抑郁人群另外一個常見表現是缺愛形成的討好型人格。因此常常容易相信別人,對任何一個人掏心掏肺,但常常精疲力竭的同時又容易遭受傷害和背叛。

而且我們往往同時經歷過一段嚴苛的環境或者正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中,具有完美主義傾向,對自己和他人都會比較苛刻,既不能容忍自己、也不能容忍他人,因此在建立長期親密關系上存在困難。本質上還是因為並不喜歡自己。

也因此,我們很可能有很多朋友,但在關鍵時刻卻不一定能有一個能我們覺得安全的地方可以求助。

考慮到這些,相比結交、討好更多的人去滿足缺愛的狀態這種方式,暫時放下世界那些紛紛雜雜的人,和大部份的人暫時保持距離、或者做到基本的社交禮儀,同時努力構建少數穩定而親密的關系,更有利於調整心態上的討好程度。

構建少數穩定親密關系,即相當於建造「友誼」高樓時,先打好了一個堅實的地基,因此基礎朋友圈非常重要。

因此我建議你嘗試建立幾段長期穩定的親密關系,找到和他人的一些深層次連線,建立自己的安全區,讓自己在這個區域中可以任性、撒嬌、耍賴,它會是一個可以無數次回去的港灣,也會成為永遠托住我們不掉下去的最後一條防線。雖然我覺得這條防線越多越好、越高越好,但是有個三五個還不錯的,就絕對足夠了。

分清親疏遠近上,我自己采用的方式是:

1.向特定的人或人群分享資訊。

(1)有針對性地私下釋放求救訊號。註意選擇潛意識中最讓你舒服和給你快樂感覺的朋友,以及那些經歷過歲月證明的朋友——他們的特點是對你非常「護短」,並且對事物有相對清醒穩定的認知!

(2)除了求助之外,每天發生什麽有趣的也率先選擇私人分享,保持你們之間資訊的暢通性和獨特性。

2.坦誠地表達情緒。

(1)坦誠表達對朋友的感謝和愛。

你知道的,哪怕是嘴上說不用,可是聽到別人說「感謝你」「我愛你」這樣的話,還是忍不住會開心的。每個人都喜歡被肯定的。

(2)坦誠表達你在關系中的不適。

長久經營一段關系不是要忍耐,而是互相探索邊界。如果對方真的有讓你難過的地方,坦誠地告訴他,一起來面對這個問題。你這樣也是告訴他,如果你有做的讓他不開心的,他也可以提出來。這樣的話,你們才會越長久越知道如何更舒適地對待對方。

(3)坦誠表達你的疑惑。

求助時常會有怕麻煩朋友、怕影響朋友心情、怕被討厭等等。如果你真的需要,在求助之前問問你的朋友,不要像第一部份提到的總是用「我覺得」的句式。你真正的朋友渴望能幫助你的,沒有人希望在一段關系中只成為得到的人。

3.及時積極的反饋。

建立長久的關系,不要忘記時常給朋友反饋——因為對方也需要一些小小的肯定,但反饋並不一定全是積極的,因為治愈是一個反反復復趨向更加穩定的過程。

你要確保幫助你的朋友了解你的整個過程,知道你現在處於什麽樣的狀態,以便更好地繼續幫助你。

當然要註意,求助不是要全部依賴,而是你要依靠對方的愛和資訊,去一次次喚起自己身體中被壓抑的力量。因為最本質的力量在你自己身上,你必須自己有非常強的求救和改變的意誌。

4.以實際行動觸發關系進步。

我在建立關系的時候發現,由於一直在自己的世界中打轉,我對朋友的喜好了解不多,而朋友們卻總是了解我喜歡和討厭什麽。

我想把我的朋友具象化為一些生活的物品:比如看到甜點會想起A,看到奶茶會想起B,看到酸的水果想起C,看到甜的水果想起D。我到現在這一點做的還不好,但是在努力記,如果記不得,我就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不管他喜不喜歡,但是你不斷去做這件事,就一定會一次次得到反饋的,然後你就會更靠近他的喜好。

開始做,是最重要的。

5.更加主動。

練習主動找朋友聊天和約朋友出去。你的朋友一直在等你開口呢!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他們會難過的。

我當時明確的要求是:

第一:主動和喜歡的朋友們聊天;

第二:要主動約朋友出去玩;

第三:接受朋友的各種邀約,尤其是需要立刻出門的突然邀請(練習讓自己學會接受變化和不必總是做太多準備)。

6.學會放棄糟糕的關系。

包括親情、友情、愛情。比如根源在原生家庭上的,求助家庭很可能受到二次傷害,那麽我建議你暫時切斷這段關系,不管你多麽想修復,你必須先把自己照顧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轉變在於,在一次次探索和嘗試中,我拋棄了舊有的不適的關系,然後發現自己並沒有想象中那麽依賴這段關系,反而更加輕盈;同時我也累積了很多積極反饋,也得到了朋友們更多的包容,然後逐漸學會了撒嬌、耍賴、拒絕、毒舌——一定要學會撒嬌,雖然我知道這太難了。

最初每一次溝通,我也同樣懷著害怕的心,每一次出門都懷著畏懼的心,但只要堅持下來,就會越來越好!堅持去建立關系,堅持和那些讓自己舒服的人建立關系,不要放棄。

而且,你會因為他們都很愛你、非常堅定地護短你,而重新愛上自己的!

第三章 建立全域觀和歷史觀(主次矛盾與責任劃分)

1. 練習從長線和整體去看待問題。

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很著急,或者把小的環節對整體的影響放大,包括會覺得一個小事沒達到預期效果,就會覺得整件事完蛋了,或者出現了一個好兆頭就會覺得是某種成功的象征,但也常常因此經歷期望落空或者人、事上的反轉。

因為觀察到大起大落的情緒對自己消耗比較大,所以在這件事上,我嘗試練習用長線和整體的思維去看待問題,把一件事情,不論好壞性質,放在一個比較闊大的基本面上去認知。

比如當我覺得我不如一個人的時候,我會去思考我和對方在成長路徑上固有的差距,比如年齡、家境、家庭關系、經歷、心態等等,在看到「我不如他」的時候,看到「我是因為原因123所以不如他」。同時,在接受現狀的前提下,做好相關的練習規劃,一點點去進步。

比如如果一件好事發生了,我會拉長線看,看這件好事到底是決定性事件,還是只是整個事件中的一個最初步的開始和枝節的問題。大部份情況下,很多好兆頭都只是特別初期的開始,我們要不斷去積累一個又一個的好兆頭,不必把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好兆頭上。

比如如果一件壞事發生了,同樣拉長線看,大部份情況下,壞的事情只是告訴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去做一件事。

所以不妨遇到事情的時候等等看,如果真的是壞事的話,不如等到最後一刻再哭;如果真的是好事的話,晚一點笑也沒關系。

具體來說,有三點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認知「整體」。

(1) 使大家在整體中各自承擔應該的責任。

也就是責任劃分。要想做好責任劃分,也就要考慮整體情況,在一個整體的結構中,不同的人們都分別有什麽樣的職責,而不是一味地去批評和責備自己。

比如在一條新聞的產生中,有受訪者、記者、編輯等不同角色。那麽每一個人都有相應的責任,同時面對不同程度的同一角色,其他角色的責任也會有變化。比如面對新的記者,編輯指點拔高的責任就更大。

我知道你很認真負責,把每一條線上的責任都包攬在自己身上,想親力親為,但是不說你非常累,而且把所有的子彈都打在自己身上,並不是一個好的問責方式——你會被打得死掉,甚至有時候他人並不會因此寬容,而會趁機把責任就放在你的頭頂,或者他會以為這件事真的是你的責任。

如果這樣不能說服你的話,你也要想一想,這樣別人也失去了練習躲閃的機會。每個人都應該有犯錯和承擔責任的機會,並從裏面獲得進步。

一個好的問責方式是,大家彼此尊重,共同進步。

也就是學會卸下自己的責任,並使他人承擔自己的責任。

有個詞語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聽起來不太好聽,在今天的職場上,只做好本職工作好像已經不夠了。但做好本分遠比想象中要付出更多、也完全可以做得非常漂亮和規範,做好本職工作並不是說明你就偷懶、就沒有上進心。

我希望你在有余力的時候做一些不斷提升自己的事(當然,在有余力的前提下,你還可以做超出本分的工作部份):每天在生活中安排一段能長期堅持的時間來做;如果還要超出這部份,我希望你還繼續做,是因為想來想去,今天健身教練沒有課,也不想和朋友去玩,電影也沒有好看的,那就不妨來多做一點工作吧。

不要出於犧牲的心情——不是讓你做一個冷漠或者不上進的人,而是想告訴你,長久的犧牲會從精神和身體上使你受傷,最終一件事變得不永續,讓一件事更永續發展不是更重要的事情嗎?

(2)有對比思維

比如當有人告訴你,你做的太爛了時。不要立刻被他的評價擾亂認知。和自己剛做這件事時對比,做的有沒有進步。如果是第一次做,那麽做不好是天然的,做得好才是少見的,如果對方認識不到一個人的成長是有過程的,那麽說明對方的思維有問題。

如果和對方有一些必然的關系的話,比如上下級,那麽把攻擊你的部份過濾掉,問清楚他想要什麽、想怎麽改,然後在規定時間內再拿給他就好了。

比如你和另一個人一樣做過一件錯事,那個人最後的結局很不好,但並不意味著你就會變成他。你和他之間只是有這一件事相同,其他事上還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和條件,你也要對比分析到。

所以練習在橫縱兩個方向上進行對比分析,不要輕易否定自己:你要有一個發展和變化的眼光,不斷透過對比看自己的變化、不斷看自己不同方面的細微改變,然後推進那些好的變化。

人都是會變的。比如半年前我不會想到我會變成現在的自己,因為特殊的機緣,人實作了一種本質化的改變並不少見。

人和人也是不一樣的,不要被個別地方的相似困住,你是特別的你,你會有你自己特別的路。

要對自己有信心和耐心。

2.明白自己對於一個人、一件事的主要需求

區分主次矛盾,也是練習從長線和整體認知事物的一個重要技能。在一個完整的局面中,很難做到利益全都平衡,所有事情都能全力以赴,我們需要去衡量和辨識這其中的主次矛盾。

比如一個公司接計畫,有些計畫是為了拉攏關系,所以可以降低價錢;有些計畫合作方不強勢,公司又需要錢,那麽主要是做了賺錢;有些計畫,計畫本身不大、錢也不多,但它是一個公司想接觸卻一直接觸的領域,那麽就可以考慮用來練兵。

對於個人來說也是一樣的,根據自己的目的劃分自己的精力和調整自己的戰術,有所放棄是規劃整體時特別重要的一點。目標明確之後,也就知道到底要不要做一件事,如果做的話,要怎麽做、做到什麽程度。

我們自己在做事的時候也是一樣,你做一件事主要想得到什麽,劃分出123等級來。如果對方的條件能給到1,那麽我多妥協一點;如果只能達到3,那麽就要考慮放棄或者增加要求。

在對方的條件沒有明確的時候,除了明確自己的上限和下限,不建議過多的憂慮,先做自己當下的事情。

另外,如果做事中間出現想要放棄的時候,不妨看一看最初選擇它的理由,如果你還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不必急著放棄。

我記得很清楚的是,我在和一個朋友梳理自己的時候,我說自己想做口述歷史和人物專訪類的東西,未來可能想寫故事、寫書。我朋友說那其實你現在的目標已經達到了呀,你已經在做你想做的事情了,只是錢不多、不夠穩定而已。

當時我就明白了,我不是沒有做到我想做的事,而是我以為我必須在一個真空的、非常好的環境裏去完成自己的事。想來這兩個問題我能承受嗎?我覺得可以,那就安定下來吧。

第四章 行動指引具象化

1.情緒具象化

對於我們來說,情緒是一件大事,情緒的覺知、釋放和處理都非常重要。但是情緒並非是壞事,情緒往往代表著自己的某種心聲,如果能夠有效覺知的話,可以變成我們采取相應行動的提示。

(1)觀察個人情緒,並給情緒具體指令。

每當我們產生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而無法走出的時候,人們會說不要沈浸在情緒中。

我贊成不要沈浸。但要註意,不要沈浸並不代表著產生情緒是不對的。你依然擁有承認悲傷、痛苦、憤怒等不同情緒並在其中停留的權利,他只是不想你深深鉆在其中而已。

當然,承認並不只是因為你有這個權利,也是因為只有在肯定的基礎上,我們才能不因為情緒而進行自我指責,從而轉向另一種思維:解決問題的思維,即認真觀察情緒——觀察自己的情緒因何而來,並由此思考該向何處去。

比如焦慮:是知識焦慮?還是因為手中工作太多?還是因為怕做不好?

如果是因為知識焦慮,那麽就去讀一本書、看一個電影或者整體性地關註不同權威媒體對一個大新聞事件的釋出內容,或者拿出一個最近的時事熱點去和朋友討論。

如果是因為手中工作太多,感覺完成壓力大,那麽就去梳理目前工作的結構,列出所有事情,並標註出輕重緩急及難易程度,然後將時間分成大塊與碎片。大塊時間推進重急難,碎片時間推進輕緩易。如果最難的最緩,那麽就可以在碎片先簡單接觸,避免到最後一個大餅吃不掉。

如果是怕做不好,那麽就去咨詢前輩和同輩,充分發揮你身處人群的優勢,多多求教。

如果只是因為節奏快導致的壓力大,那麽就在生活上對自己寬容一點:比如吃好吃的、買自己喜歡的又在消費範圍內的東西、化妝、運動、跳舞、和朋友出去玩等等。

如果因人產生的焦慮,我一般會要求自己直接找到當事人,盡量有點「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盡量坦誠,然後要求反饋。說實話我不覺得分手後一遍遍去找前任挽回有什麽丟面子的,最重要的是自己透過這個過程把自己該做的都做了,並且做到自己終於知道沒有回轉的地步,也挺好的。

如果是因為焦慮到底這事兒能不能成、會不會失敗、會不會發生什麽之類的想法。我會立刻打斷,告訴自己,最重要的是事情還沒有發生,焦慮這些並沒有實際效用——先去做,做了才知道到底怎麽樣,才知道會發生什麽,就算是焦慮,也要等到知道了是什麽可怕的事情再焦慮會比較值吧!

或者做出真正有可操作性的風險預案。

不過老實說,這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就可以選擇不解決。

(2)註意身體的特別時間

人都有沖動的時候,身體也有不受控的時候。所以,要註意一些特別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裏面發生的情緒變化,你都可以嘗試轉移自己的註意力,將它歸結為一種激素的不穩和自然規律,也就是它放大了原有的情緒,並不是自身情緒程度的真實反饋。

比如:黑夜、季節交替、女性經期

最近半年經期前十天左右,我的情緒變化非常大。意識到其中的規律性之後,每到經期前兩周,我就開始給自己寫一句話:

接下來不管是什麽情緒,都是大姨媽想做的,不是我自己自身想做的這樣的話。

如此,就會覺得各種情緒湧過來的時候可以面對。

(3)並不是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是壞的

一般來講,人們會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但事實上,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一樣,藏著生命的密碼。而且由於負面情緒直接指向心理中某些需求,因此更能夠促進我們了解我們潛意識的想法,並且觀察到自己的心理變化。

除了上面提到的不同焦慮可以指向的調整,也包括負面情緒出現的次數、時間、程度,以及出現的原因,都能體現出我們的變化,使我們更能把握自己。

比如有一天我出現憤怒的情緒,我的第一反應是練習失效了,有點失落。但是當晚統一整理情緒時,我發現憤怒的重要指向是我終於能看出來對方在事件中所負的責任:

我不再和從前一樣,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了。

那時候我立刻肯定了自己憤怒的情緒。

比如有一天,在經歷同樣的事件時,我的情緒從憤怒、不理解變成了一種悲傷。我意識到,我不再是二元對立的思維,而是看到了彼此身處的一種局面:因為各自的經歷和相互之間溝通渠道的關閉,人們相愛但也互相傷害。

所以別怕負面情緒,很有可能是你正在成長的一種表現。

2.目標具象化

大多時候我們的焦慮來自於目標太大,想直接實作,但是沒有通往目標的梯子。所以有時候雖然非常想努力,但是展現出來就變成了無能為力,甚至讓別人覺得自己說的豪言壯誌都像是一個笑話。

但其實,只是因為目標太大又找不到著力點,因此產生的失落、仿徨等等。

這半年我努力在做的事就是把目標階段化:

首先,明確自己的「想」是什麽:即最高目標到底是什麽。然後依據最高目標,定下初級目標、中間目標等等,最後從初級目標開始做。

比如我向往旅行、向往世界,但實際上我對出門充滿了恐懼和不適,那麽今年的具體指令就是先從市內的區域開始,自己要主動出門,保證一個半小時內實作出行自由。

相對熟練之後就向郊區轉移。由於不適應雙日的出行,就保證自己郊區實作一日來回,計算時間和交通之後差不多40公裏內可以實作我的要求,那麽我就尋找40公裏以內的郊區景點,列在日程表上,每周去一個。然後現在也就實作了40公裏內的出行自由。

經過新的練習後,我對市內的出行和朋友的邀約也越來越自然,說去就去,說不去就不去,不會反反復復在內心琢磨要不要去。

包括事業上也是,也要知道,什麽時候是吸收時期,要蟄伏,要觀察;什麽時候才是出手的時候。

另一個比如,一般容易抑郁的人往往是畏懼幸福的,因此很難對自己好,就算是別人告訴你要對自己好,也很難做到。

沒關系,一步步來,每一次都選擇稍微燙手但是還可以握住一會兒的幸福的事情去做。

從自己幸福的底限開始去嘗試,沒必要一說對自己好就要好到和別人一樣。這樣不好的好,你努努力我相信還是可以抓住的。

雖然可能剛開始練習,你做了很多自己覺得特別開心的事情,但是別人看起來其實覺得你還是很慘,但是,沒!關!系!

很好的是,你已經邁出了愛自己的第一步!剛開始的最難的,堅持下來。透過不斷的練習,你的快樂值會不斷的提升,然後慢慢總有一天會回到和其他人一樣的快樂水平。

慢慢地,你就會越來越會寬恕自己和愛自己。

第五章 平衡生活中的各種力

生活的快樂就是要力的雙向或者多向平衡,而不是力的單向累積。

比如【人間失格】、【阿飛正傳】、【革命之路】等不同的作品其實就屬於力的單向累積,結構上呈現出一樣的多次失望,簡單來說就是鉆了牛角尖。所以人物或者走向身體死亡或者精神死亡。

怎麽平衡呢?

就是要一次次打破自己原有的氣場和力。

1.不同類的力的平衡

最簡單的就是腦力和體力的平衡。

比如我做腦力工作多,大部份是采訪和采訪之後的長時間靜坐寫稿,生活中的娛樂經常是看書看劇,都屬於腦+靜,大部份是吸收的過程。

那麽我用運動來打破這種常規的氣場——跑步、健身、跳舞。包括我會選擇每種計畫中更為釋放的方式:比如沖刺跑、沖力量、跳爵士舞。

2.同類的力的平衡

同類的力的細分力也要均衡,也就是同屬於腦力的力要均衡,同屬於體力的力也要均衡。要不然就容易在精神上形成思維慣性和固定操作;在身體上則會呈現出因為後續身體適應力提升、運動效果降低而造成的滿足感降低、怠惰。

比如撰寫稿件,人物稿、訊息稿、宣發通稿都要練習;內容上我也嘗試不同的領域,比如醫學、電影、戲劇、舞蹈、音樂等等。

運動也要多種運動綜合,輪番來,甚至打斷固定順序來。即便是每天跑步,我也會註意自我設定不同障礙,比如不踩地上樹的陰影或者左右跨步跑,那麽跑步就會變得更有指向性趣味性和變化性,也會使運動效率更高。

另外,多接觸同類的力中的不同力,就會越來越有宏觀和整體思維——你一定能透過對比分析找到它們的共同點,最終找到在做事時快速建立結構的方式。

所以一定要把不同的力的面豎起來。

不斷去打破原有的氣場,不僅有助於消解負面情緒,同時也會讓你的時間有更高的利用率——寫累了就做運動,做運動累了就讀書,今天不想跑步就跳舞,不想跳舞就健身,實在太累就躺在床上看一個電影。

生活中有無數個替補項,你的原有情緒就永遠沒辦法保持一種單向累積,生活就總有辦法打破原有的力並持續下去,你就總不會停下來——總有一個部份的你是在前進的。

石原裏美在【Unnatural】裏講「正是因為沒有心情才要吃啊」,正是這個道理。

不過註意不論是傷心還是快樂,累積的太多,都不太好,過度快樂也是一種消耗——所以現在即便我今天的寫作狀態非常好,如無特殊原因,我也不會像從前一樣一口氣寫到天亮。稍微多寫一會兒,然後盡量正常地休息。

因為,你還有明天要照顧。

3.具體操作

建議列一下目前生活主要的活動,以便更清晰地看看有沒有單向累積。如果有的話,對這些活動進行調整和更換。

這個LIST的架構是:

*目前生活中不可改變的活動是什麽

*這種活動屬於哪個方面(動or靜、腦or身等)

*相對應的「反義」的方面是什麽

*在同一方面中,可以加進或刪去什麽內容

*在反方向,又可以加進或刪去什麽內容

然後按重要性排出替補順序。

剛開始就按著表格去執行。

比如每天先寫稿,然後運動。寫稿包括最重要的,完成工作的稿件,如果累了就寫隨筆或者查相關資料,甚至可以資料的內容與要寫的完全無關,主要是調節思維;

比如運動優先跑步,如果天氣不好就在室內,室內優先跟著視訊跳HIIT,HIIT在不同軟體上也有不同類別的課程,保證有多項選擇。

其實就是充分打散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生活切割成無數的小塊。如果過於依賴某個特定的一塊,就會在這一塊上抗挫折能力低——因為你沒有給自己留退路,這一塊一旦沒有了就是全部沒有了。

就用這個方式來調節自己的生活,習慣後,慢慢做事不用列LIST也會知道自己應該怎麽做,同時這也將有助於你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

第六章 人天然是破碎、普通和不完美的

也許你有這樣的體驗:

覺得自己是破碎的、分裂的、有一個「真面目」;

對自己的逼迫和壓抑完全超出了正常範疇;

覺得意識到自己的平凡普通,就沒辦法特別了;

總是討厭自己、討厭不完美。

每次看到這些,都很想給你一個擁抱。

也許你沒意識到,這些都是被灌輸的意識!很多人、事要對你今天的不快樂負責任的!你才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不好!你也不會像真的因為別人覺得你普通你就普通了!

在第六章裏,我希望透過論證,使你明白人天然是破碎、普通和不完美的,人的本質就是破碎、普通和不完美。在生活中也一樣,各種事情也都不是完美的。大部份的人都是攜帶著傷口走過一生的,大部份的事情也都是夾雜著各種不圓滿最終圓滿的。

但是這只是我想告訴你的一部份,另一部份是,破碎、普通和不完美,並不影響你的特別、你的成功、你的優秀、你的種種奇思妙想。同時,不是任何一個問題都要解決的,也不是所有傷口都要痊愈的。

也就是說,破碎、普通、不完美只是基礎色,並不影響我們做任何事、實作任何夢想。

我希望你能慢慢接受不同的你、體諒不同的你,喜歡自己、獎勵自己,允許自己停下來休息。

1.人天然是破碎的。

【人間失格】中,葉藏說「對於作為人類一員的自己的言行沒有絲毫自信,於是我將自己獨有的煩惱深藏在胸中的小盒子裏,竭力將這一憂郁和敏感隱藏起來,一味裝出天真無邪的樂天個性,使自己逐漸地變成了一個滑稽的異類。」

「事實上,我的天性和那種耍活寶的人恰恰是相反的。」

因為各種各樣過去的原因,我知道你有時候聽到表揚和誇獎也總會覺得對方大概是不了解你,你得到愛的時候也常常會覺得對方是因為還沒看到你最壞的一面。你常常會認可批評,因為覺得那些才是真正的你。

你也許會每天花很多的時間,整理挑選出那部份自己覺得會讓人們喜歡的或者不喜歡的自己,然後努力維持這個形象,以妥協或者抵抗。

有時候也許壓抑得久了,總覺得身體裏有兩個小人在打架,永遠有一個「本性」想要冒出頭來。

可是你知道嗎,別人批評的你也只是很小的一部份的你,別人表揚的你、愛著的你,同樣也和被批評的你一樣,公平地在你的身體上存在著,也應該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

如果你能夠承認批評,我也希望你能夠承認表揚。

人就像是一張相片,放大到最後可能會是一個個的像素點,甚至還不如像素排列得整齊。

人天然是破碎的,每個人都是由無數碎片集合在一起的,有時候在想,人大概就像是一張相片,肉體看起來完整,放大到靈魂裏面,就是一個個像素點,甚至還不如像素點排列得整齊。

我們覺得自己破碎,是因為我們將每一塊碎片都分割了起來,覺得自己必須選擇一塊或者幾塊發展起來,是因為常常覺得人必須「表裏如一」「內外合一」。

但事實上,那些讓你感覺完整的人,並不是只有你看到的這一面,而是他們學會了把不同的碎片安置在不同的環境中。

工作中有一些:面對同事有一個、面對領導有一個、面對客戶有一個;

生活中有一些:面對親疏遠近不同的人各有一個自己。

你不必覺得面對每一個人都有必要展示出全部的自己,或者必須用哪一面求得愛或者對抗。

那些完整的人就像是做風險控制一樣,就像是上一節提到的平衡生活中的不同的力一樣,把很多雞蛋放在了不同的籃子裏。

而我們,都不是一張紙,而是無數碎片。

有一天在跑步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我不是要把碎片拼起來變成嚴絲合縫的一張,而是要用一張手工紙把所有的碎片托載起來。

我要允許那些自己在這張紙上自由存在,面對不同的場景,都可以針對性地切換到不同的自己——只要他們都在一張紙上,別的無需強求。

不必執著於碎片之間非要完美貼合:你完全可以像一個剪輯視訊的新手一樣,在不同的場景裏面生硬地直接切換碎片,沒必要流暢無痕。

也不必執著於想要把「自己」展示給別人。有一天,我意識到,人都有千千萬萬個自己,連那個我想展示的「自己」,說到底也只是千千萬萬個碎片之一而已。

而且!我覺得世界很神奇的一點就在於,不同的人們人們喜愛的標準是完全不一樣的!

包括人們因為個體的差異,不同的人在看同一個人、同一件物的時候,關註點也是完全不同的。

有人看到的你是你展示出來的,有人看到的你是穿透你的表面看到的你,或者有些人從你散落出來的枝節裏感受到了你的某種特質。

也許你覺得某個自己不好,當別人喜歡那個自己的時候你逃離了,然後你努力變成了你喜歡的自己,可是,也許你喜歡的自己並不是對方想要的呢?

每個對你釋放善意的常常都是從你的一塊碎片開始的,你認可的那塊也和其他的一樣是一塊碎片,不必因為被看到的不是你認可的那塊,就覺得對方可能沒發現你的「真面目」。

老實說,我們自己常常都不一定完全了解自己,對吧!

所以,破碎不重要,每個人都是破碎的。重要的是,你可以選擇去接受自己的碎片,並和它們和諧共處,最後你會驚喜地發現,千千萬萬個你握手言和,你也感覺不到兩個小人在心裏打架了!

2.人的本質是不完美。

佛教三個等級劃分,佛、菩薩與羅漢;同時佛教也有三覺:自覺、覺他與覺行圓滿。佛是最高等級,代表著三覺的全部圓滿:

一是自覺。是摒除幹擾,對宇宙人生(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真相有徹底正確的認識與覺悟;

二是覺他。不加偏差的把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去傳授給他人並使他人可以像自己一樣覺悟;

三是覺行圓滿。自覺、覺他的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

菩薩能達到自覺與覺他,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人物;而羅漢則達到自覺。

透過分析自覺與覺他的定義,作為新聞專業的學生,我很明白,不加偏差地理解資訊和傳遞資訊這兩點,極其艱難。

人很容易在成長過程中接受各種各樣的身份認定,會選擇立場,會有個人的情緒等等,不加偏差、摒除一切雜念地去理解世界,是要褪去一切框架,可能要回到人本身,甚至要超出人本身來進行思考和理念,要有絕對理性、客觀和全面的思維。

同時,還要能完整地、不加偏差地進行傳播,也就是如何能夠傳遞資訊本身,而不是內建立場;甚至要渡人,還要在他人的主觀性都不同的基礎上,使他人能夠順利地按資訊本身的樣子進行理解,這太難了。覺行圓滿就更不必提了。

所以我認為修行成為羅漢已是不可能之事,同時也意識到羅漢、菩薩與佛都是「非人」的。但我自身事實上只是人,那麽也就是說,作為人,只能靠近而不能達到自覺、覺他與覺行圓滿者三個等級。人不自覺、不覺他、不覺行圓滿,是非常正當的。

既然不圓滿、不自覺其實是人生的常態和應有的狀態,那麽人無需為自己沒有圓滿而自責。有缺陷才是真實的人生,人可以追求圓滿,但不必為了不圓滿而痛苦。

當然,當然有傳說,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已經覺行圓滿,已可成佛,但為了拯救天下蒼生,才以菩薩形現身。即菩薩因為覺醒尚未圓滿,因此並沒有完全的超脫,而成為助佛傳教、連線眾生的人,使眾生覺得可以抓住,甚至一些菩薩為了讓眾生覺得可以抓住,而在已成佛的情況下不顯示佛身而顯示菩薩之身。

所以很多時候,人都是因為殘缺的部份而真實、而可愛、而使人們更願意親近。圓滿並非是一件最好的事情,當然也看個人的選擇。

所以不是無意於修得果位成為什麽天上人,只是發現成為這樣的人,需要完美,而我無意於完美,反而因此更明白人就是三覺都不完美的,人就是這樣的,不完美、不圓滿就是人類最大的特點。

思凡雙下山裏面,小尼姑和小和尚逃下山並且相愛,按說法他們失去了成佛的機會,但我覺得他們真正地成為了人。我不認為人是不好的,我覺得「人」這個詞語天然就是美麗的。

另一方面,我不認為人即便三覺都不圓滿,人中就沒有羅漢菩薩與佛的區分。我想人因為只是人,人是不完美的、破碎的,有各種各樣的缺口,所以人的身上可以有一點羅漢、一點菩薩、一點佛。大多數人身上都有這些東西,當然我們都只擁有了片段,但是這也不錯了。

我能親手維護的世界那麽小,在這個世界裏,我能一刻將自己解脫於悲痛,就做了一刻的羅漢;能渡我一刻的人便是我一刻的菩薩;能渡渡我之人一刻或渡龐大的一個群體一刻的人,便是一刻的佛了。

這多好啊,我們沒有地獄、天上與人間的區別,我們因為是人,因為不完美,才可以碎片般地都存在於這同一個世界。

3.人都是普通的。

什麽是普通?

普通不是你真的普通,而是你的身體像任何一個人類一樣會生病會難受,你的精神像任何一個人類一樣會脆弱會受傷會痛苦會流淚。你就樸素地把自己當做一個人去對待,而不是當成一塊鋼去練。

這兩年有幸見過一些藝術界、政界的上層人物,事實上面對這些人,我最終發現的是他們同樣是普普通通的人類。在強大的外殼之外、在高強度的工作之外,他們樸素地擁有著人類一切的情感與脆弱。

也正是看到了他們身上的人性,我越來越明白,人的的確確都是人,但同時也從他們那裏明白:

人是如此的普通,如此的脆弱,可是從來不影響人是偉大的、優秀的。脆弱、敏感甚至害怕憤怒都不會影響我們變成很厲害的人。

因為過於敏感,就算是喜歡寫字,這樣的性格寫出來的東西也總是夾雜了太多情緒,總覺得這樣的自己大概註定不可能寫出什麽東西來。於是我去找了類似性格的人物去看,海子、蘭波、理察·耶茨,太宰治。

你知道吧,偏執和敏感沒有影響他們的寫作,他們依然獲得了成就。並不是覺得自己會成為這樣的人,但是我知道,這樣的性格並不會真的成為一種阻礙。

村上春樹曾想過:

「過著自甘墮落的生活,置家庭於不顧,把夫人的衣服送進典當鋪裏換錢,有時沈湎於美酒,有時沈湎於女人,總之是隨心所欲無所不為,從這樣的頹廢與混沌中催生出的文學來的反社會文人——這樣一種古典小說家形象說不定才符合世間大眾的期待。要不然就是那種向往參加西班牙內戰、在炮火紛飛中劈劈啪啪敲擊打字機的‘行動派作家’。而住在安穩的郊外住宅區裏、過著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日復一日地堅持慢跑、喜歡自己做蔬菜沙拉、鉆進書房每天按部就班完成固定工作量的作家,只怕誰都不會渴望吧?我可能是往大眾心目中的浪漫幻想上,不停地潑著無情的冷水呢。」

於是,他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提到了一些看起來不像是小說家的人:

比如十九世紀的英國作家安東尼·特羅洛普。實際上在倫敦郵局供職,寫小說只是興趣愛好,而且到最後也沒有辭去郵局的工作,每天上班前早早起床寫稿,完成自己規定的寫作量之後就出門去郵局上班,且在郵局中晉升到了高級管理層。然而他死之後,真實生活被報道之後,名氣一落千丈——所以,人們究竟是喜歡作品呢,還是只是喜歡他人懷揣理想悲慘生活的故事呢?

老實說,我現在覺得,我是誰不重要,我怎麽生活不重要,最終這個作品才是最重要的。人們不應該因為自己的故事就被原諒,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故事就不被原諒。

當然我也在想過,如果縱容自己長大,不強行留住一些孩子時候的理想和美好,我會不會丟掉敏感帶來的好處?——比如細膩。不過當時求生的欲望壓過了我對技能的堅持,我選擇長大。

雖然在長大的路上有無數次懷疑,但是最後我發現,原本那些東西並沒有丟掉,反而更加清晰,更加開闊了。雖然我並不知道這時候的我還能寫出什麽樣的東西,我想不管怎麽樣,總是還可以像從前一樣、甚至比從前更順暢地寫下去的。

你知道吧,我想說的是,做一個普通人,做一個幸福快樂的人,包括做一個抑郁的人、沒有準備好的人,並不影響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你也並不會遺失你最珍惜的自己。

用第一個「碎片理論」,就算有人覺得你普通,你只是把特別的你放在其他地方和其他環境、沒有讓他看見而已!

所以,你也不必執著於痊愈。

4.生命是用來相遇和陪伴的。

因為知道人都是破碎的、不完美的、普通的,所以我終於知道孤獨不是人的本質,孤獨只是人個體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導致的一種必然的局面,這並不指向人就應該孤獨。

因為我會好奇,如果人的本質是孤獨,那麽為什麽生命要創造這麽多的人,又要讓這麽多的人相遇?

後來,在不斷的相遇中,包括朋友和很多采訪物件,我發現人各有優點和短處,人不完美的地方也是不一樣的,同時我一直以為人的成長有明確的階段,但是我也發現人們身上的不同部份以不同的速度成長著。

人不完美,但人們是完美的!人們待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己相對成長得好的部份,就完美了!

我也曾好奇過,比如基督教中提到讓人到上帝面前,上帝會原諒人。但是我認為人永遠都有自己,自己可以原諒自己,自己可以托住自己,為什麽還需要上帝。

一個姐姐對我說了很多,我印象最深的一點(不是原話):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類,自己倚靠自己是很辛苦的,人被他人原諒可以得到更高程度的釋放。

我雖然不歸屬上帝,但是我承認我普普通通的作為一個人類,我不能要求自己承載太多,我要允許自己普普通通地做不到一件事、普普通通地去向他人求助、普普通通地需要別人的愛和溫暖。

【簡愛】舞台劇裏面總是對簡愛準備回去找羅切斯特的時候,說「上帝賦予我們愛的權利,是要我們彼此相愛。」

「上帝賦予我們愛的權利,是要我們彼此相愛。」

別怕遇見,別怕陪伴。

你知道吧,其實我一直都在說很多話,一個邏輯想反復解釋,我只是希望確保你知道:

【我擔心你會很辛苦】

【我擔心你會不開心】

我沒有不讓你選擇辛苦,我只是覺得起碼你要允許自己像任何一個普普通通會累的人一樣,需要一個地方可以稍作休息、可以把傷口包紮一下,然後再重新去做辛苦的事情。

哪怕你不能選擇最輕松的生活,也請你允許自己偶爾可以輕松、偶爾可以快樂。

第七章 世界是發展和變化著的

我發現最令人難過的事情,是我們用過去的思維去面對現在的世界,用過去的思維去想象和猜測現在的世界。

那些過去的傷口流的膿水,蔓延到現在,是最痛的。我希望,能分辨哪些是過去的東西在影響你。

(後來我也發現過去的幸福放不下,蔓延到現在,同樣會變成一種痛。)

當然,如果你能看到是誰、是什麽環境塑造了你的話,我希望你能從與世界發生聯系、重新去勾畫當下的世界的模樣,來了解當下的世界,從而更好地用新的自己、新的方式去面對這個世界。

不要一直沈浸在過去的悲痛和憤怒中,任由它控制自己——你意識到了但是你卻不能改變自己,那才是命運。

1.世界是未知,未知又足夠豐滿。

網上有一句話說的很好玩,叫「如果事情太多的話,就去睡覺吧,幸運的話明天就不用做了」。

我覺得這句話背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哲理,就是世界是發展變化的,它永遠不會像當下這樣定格下來。

一篇文章,你擔心寫不出來,可是你突然查著資料就有了靈感;或者你突然得到通知,這個選題不需要做了。

就像我也不知道在最難過的時候,就在深夜裏奔跑的時候,會意外遇到一群很好的人,他們給你創造了一個極其安全和充滿愛的環境;也沒有想到當初每天陪伴我的朋友,是因為看到了我在微博上胡言亂語之後,就開始默默潛入我的生活,隨時準備為我戰鬥。

這個世界一直在運轉,生活中也有很多機緣,你永遠不知道生活會出現什麽樣的痛苦,可你也要知道,你永遠也不知道生活中會出現什麽樣的驚喜。你要保持期待。

今年我想練習獨自面對世界,因此定了獨自旅行的目標,一個人去迪士尼,一個人去陌生的城市,一個人去爬很多山。對此,我以為是選擇了一次次的孤寂。

可一路上,我竟遇到了太多剎那的陌生善意。那些人就閃爍在每一次的旅行中,讓你覺得生命自有安排和照會。

甚至有一天一個人摸黑下山,無意關掉手電筒的時候,突然第一次感受到了什麽是明月照山河。

就是那種生活在過於明亮的燈光裏,以為月亮的光芒是無用的,可是在漆黑的山中,它的光芒絕對足夠照亮腳下的路。那一刻我心中有無比的感動,就是哪怕真的身側無人,這個世界也沒有拋棄你,你永遠是被陪伴的。

而且更巧的是,當我一路狂奔到山下的時候,竟然有人在等我——因為他們看到山腰上有手電筒的光,想著還有人在山上。

我終於明白,世界是發展變化的,世界是真正在陪伴你運轉,人也永不是孤獨的。你不要怕,你就往前走,你要知道,那種沒由來的意外和驚喜就是生命對它的人類的憐愛。

但我知道,你過去生活在一個苛刻的環境中,沒有獲得過太多的愛和正面的表揚,也被附加了太多的要求。甚至有時候,你也沒有意識到有些過去的事情一直影響著你的思維。

2. 不對稱的思維陷阱

經常有人說,「如果我當初沒有怎麽」,或者「如果當初怎麽了,那麽今天我肯定就會生活得很好」等等,諸如此類來後悔來懊惱來覺得自己選擇的不好,自己放棄的都更好。

這個思維陷阱在於,用現在不好的部份和放棄的可能會出現的最好部份進行對比。

現在沒有好的嗎?現在的未來也不會好嗎?放棄的就沒有壞的嗎?即便是看到別人走在另一條路走得很好,可是他也有他的機緣,自己去走那一條路也未必就是那樣——可能和他一樣好,可能比他更好,也可能他比他更差。

世界不是固定的,你放棄的事情也不會像你設計的那樣去發展。

要知道,你放棄的不是最好的,你每放棄一個事物,都是連帶著他所有的最壞的到最好的一系列的可能性都放棄了,而不是只放棄了他在真空、不變的、理想狀態下能呈現出的最好的面貌。

而同樣的,每一次你的選擇,也都是連帶著所有最壞的和最好的一系列的可能性。你要做的是專註於爭取當下最好的可能性。

你沒在那條路上走過,你就不會知道那條路上還會遇到什麽坎坷。你以為那條路沒有,其實不是的。我雖然現在講話很不絕對,但我覺得有一些是絕對的:比如遭遇坎坷。甚至還會有一些劇變,這會徹底打破最初的環境。

王耀慶在和林奕華談論人生的失去的時候,王耀慶說了這麽一段話:

「我當然並不能很誠實地告訴你我確實物質上或者精神上失去了什麽,但是我們現在反過來想,所有我沒有走的路,我都不知道他們通往哪裏,所以我不曉得我失去了多少,去享受那個當下,因為一旦你盡了力了,失去也什麽好可怕的。」

3.防止思維固化

(1)思維慣性與習得性無助

我們都知道人常常有思維慣性,適度的思維慣性是合理的,但是超了範疇就會有思維固化的問題:

比如在很多時候,你來不及思考當下的壞境、思考對方的真正意圖,就會下意識反對、下意識回擊、下意識逃向反方向,然後冷靜下來你可能又會覺得自己太沖動。

比如有時候我們會出現把希望寄托在一個真空環境中的情況:標誌性句式是「必須……才能……」,「只有……才……」,包括覺得自己必須完全符合一件事的標準或者一個人的要求,才能去做這件事,或者才能得到這個人的喜愛。

比如你常常覺得一件事就會決定命運,「這件事沒有做好,我就完了」

比如在上一章提到的你下意識不相信表揚和愛,覺得自己有一個「真面目」;或者你覺得表揚和愛背後都會有更大的懲罰,所以你總是在懲罰自己。

就像是【人間失格】中的這段話:

「只要你日日循規蹈矩/只要你不再尋歡作樂/上天就不會降臨悲哀/」

……

這些思維習慣一般是在評價體系單一的環境下養成的,比如唯分數論環境;或者說也許有一段時間生長在比較嚴苛的環境中、接受過打壓式教育、經常做一件事就被翻各種舊賬、生活品質與成績直接掛鉤等等。

這種思維往往意味著你一定長期在壓抑自己。

也許,你也會有一些時刻,覺得自己分裂,覺得不知道自己是誰,覺得總是言不由衷,覺得總有一個自己想要從身體裏面冒出頭來。

因為你沒有時間思考自己是誰、自己想做什麽、想去哪裏,你習慣性要求自己「必須」怎麽樣,別的都不可以做;你也習慣性地在一些事情上有應激反應,常常不管發生了什麽,總是因為被刺激就奔向反方向。

有一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

講得是有一個實驗,讓狗關在籠子裏每天接受電擊,等它習慣之後,你把他放在空地上的電網上電擊,因為之前一直不能逃跑,所以它會以為這就是生命中必須存在的東西,也會在原地接受完電擊。而對照實驗組的狗,剛被放到電網上就逃跑了。

包括從一只大象很小的時候開始,用小木棍馴化它,小象發現對抗不了小木棍,一直到長大可以輕易對抗小木棍,也不去對抗——因為習得性的資訊讓它認為還是不可以掙脫。

但是不論狗還是象,都忽視了變化,或者是環境變化了,或者是自己變化了。(具體的資訊大家可以去百度看一下,不詳細解釋。)

其實很多人的不幸都是因為習得性無助——因為過去一直處於某種狀態,並長期習慣了一種求生方式,因此在此後就算環境改變了、自己改變了,也還是用原來的方式,以為自己還是在原來的環境中。

比如說原生家庭帶來的東西,我認為也是「習得性無助」。不是說不放過這個概念,或者說一生逃不脫這個影響,但實際上,它是一個生命最弱小的時候所處的環境。

最弱小就意味著,我們像小象一樣,精神力和體力都不足,如果那時候有小木棍長期存在,就會不斷刺激我們形成習慣性認知,即便有一天我們變成了大象,也會看不到自己長高了或者環境變化,從而一生都被一根小木棍困住。

這樣,就是以非常省力的力氣塑造了一個人的一生。

記得朋友用一句話一下子點醒了我,她說:「你現在面對事情的處理方式其實還是你在原生家庭裏求生的方式。但是你要記得,你長大了,你的環境也變了,你完全可以有一個全新的自己,也完全可以用全新的方式去面對這個世界。」

不論你過去經歷了什麽樣的環境,我都把這句話也送給你。

我想告訴你的是,世界本身很龐大,龐大到有各種不同的環境和可能性。過去你逃不掉的環境現在你已經不在其中了!每一個你遇見的新環境,都和過去完全不同了!他們的評價體系完全不同,你完全可以用新的自己去面對世界了。

現在,我越來越不怕面對新人和新環境,因為我知道我又獲得了一個以新的面貌和新的行為方式去生活的機會,我又有了改變人生的機會。

甚至我對每一個明天充滿了期待,因為明天我又不一樣,明天即便對待同一個人,我也可以拿出不同的姿態。

你要知道世界上有無數條路,不必一條路走到黑,最後把自己白白消耗掉;你也要知道各行各業是各種各樣的人都有的,那些最符合條件的人只占了很小的一部份。

所以,想要的快樂現在就可以有;想去做的事情不論適不適合都可以去做;學習可以在學校也可以在社會,可以在書裏也可以在田間地頭,盡信書不如無書嘛。

不要讓自己把事情之間做太多完全固定的勾連,你要去打破這些勾連、打斷這種無助。

你要告訴自己,你是可以選擇逃跑,選擇不接受電擊的;你要睜開眼睛看到,你現在一條腿輕輕一擡,就可以把小木棍碾碎。

(2)具體的觀察自己思維有沒有固化的方式

看自己有沒有給自己加限定條件,有沒有設定真空環境。尤其關註:

「我必須……才能……」

「我只有……才能……」

「上次我不行,這次我還不行」

「之前我這樣就沒成功」

「我沒有做到……就不能……」

這一類的思維句式。

比如「只有實作什麽樣的成就,我才可以快樂」;比如「只有怎麽做了,我才可以實作夢想」;「只有考研才能系統學習理論知識」;「只有工作才能得到實踐」;「這件事沒有做好,我全完了」。

一旦出現這種單一的絕對關系,那就要對自己進行調整了。

你要允許自己不被「必須」「只能」支配,你要知道哪裏都有可能性,你想做什麽都是你可以主動選擇去做的:

雖然我知道做……也可以……,但是我自己更喜歡我選擇的這個做法;

雖然這件事做的不好,但是生命還很長,我還可以繼續練習,下一次就會做好;

雖然這個機會沒有把握住,但是世界很大,一定還有其他機會,我要再去找一找、試一試。

4.因此,我希望你肯定當下、活在當下

(1)當下與一點點的精妙

活在未來和活在過去都是痛苦的,因為都不是當下能抓住的。

去雍和宮求神的時候,唯有求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佛,我真心渴求。我渴求過去、現在與未來合在一起,我生活在當下,卻是攜帶著過去埋下的線索;我生活在當下,又是為了未來步步為營。

我不喜歡什麽活在當下就不好的論調。今天的世界比過去的變化要快上不知道多少倍,我常常覺得每一天傾城之事都在發生。別想那麽多,我們能抓住的不多,但是我知道的是,抓住了當下,就是放下了過去,面向了未來。

怎麽算是活在當下了呢?

我覺得「一點點」正是活在當下的精妙表達。

比如以前想要的快樂是永久的,是一次快樂可以傳遞到老的。現在我就想要的是一點點的快樂。

當下覺得有一點快樂,覺得可以支撐過今天,好的話還能蔓延到明天。不過,明天就會有新的快樂,沒有的話我也會制造新的快樂。

我允許快樂只有一點點,也就允許快樂消失,因為我要制造一個又一個當下的快樂,確保每一個快樂能把短暫的時間度過,確保剛剛好能把自己交給明天就夠了。

這也是我對自己的信心和對明天的相信。

包括你手頭的工作,不一定非要全部滿足你的條件、不一定要讓你在其中獲得巨大的幸福。你覺得今天有一點收獲,還可以堅持到明天;或者你有些不想做了,但是新的任務來了,你覺得還是可以接受。

我覺得就可以了。

這裏我很喜歡雷德蒙·錢德勒在【漫長的告別】裏的一段話:

「天曉得一個人為什麽非要留在這個行當裏。你發不了財,通常來說也沒多少樂趣。有時候你要挨揍、吃槍子,被扔進拘留所。隔很長一段時間你會送點小命,每個月你都會下定決心洗手上岸,趁走路還不會腦袋亂抖的時候找個體面工作。然後門鈴響了,你開啟裏屋通往等候室的門,看見一張新面孔站在那兒,這人有一個新難題、一籮筐新苦難和一小筆錢。」

總之,不要讓過去的傷口和記憶支配你現在的思維和行動。你要意識到你的環境在變、你也在變。有太多可能性了,能抓住當下就已經很好了。

所以,你也要不斷練習去愛當下的自己、當下的對方、當下的世界。然後過去越來越遠,越來越不能控制你,然後當下不斷地圓滿。

只要當下圓滿了,來日會不會來,一切自會分明。你知道吧,遊戲把一個階段的分數積攢滿了,你自會升級進入下一個階段。

(2)拿起與放下

活在當下,也意味著要放下:放下對過去、對未來的執念,懷著對過去的感恩和對未來的希冀。

放下是治愈的重要一課,我相信你已經在很多地方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了。

但是我講放下,不是要求你放下,而我我認為在放下之前還有重要的一課,就是拿起來。

只有先學會拿起來,才能進一步學會放下。這其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只要你拼盡全力,你就不會後悔。

因為拿起過,所以才放下了。你已經把任何可能性都嘗試了,你就知道,你已經盡力了,那成是極好,不成也知道不是自己的原因。

但是,確保你學會了第二章行動指引具象化,確保你知道如何算是嘗試了各種可能性——你有了標準,你就知道限度。

這一段時間,我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坦誠地面對和拿起。凡是認真拿起過的,如今或者是能放下,或者是出現了新的機緣,能讓這件事繼續下去,從而自然地放下了別的事情。

你還是可以對變化著的世界有信心的,誰知道他會怎麽運轉帶來什麽啟示呢?

(3)去了解這個世界

過去你有太多對自己的想象和對他人、對世界的想象,環境變了,即便我告訴你環境變了,也許你也並不知道環境怎麽變了。

所以,這一章的最後一件事,不要著急用想象去評價和認定這個世界。你就先去了解這個世界,你去聽、你去看、你去感受,你去不斷地一次次去和它產生聯系、去和它發生碰撞。

碰撞是一件多麽美妙的事,你慢慢就知道了現在的世界的形狀!然後你就知道當下的環境是怎麽樣的。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勝。對於你和當下的世界,是一樣的道理。

總之,透過這一章,我希望能夠把你拉回到現在和當下。我希望你能逃離過去的枷鎖,用現在的自己去面對現在的世界。

第八章 生命是一場練習

在上一章中,我想把你拉回當下。而在這一章,我想告訴你,我們所做的沒有任何一件事在當下就可以決定我們的一生,沒有任何一件事在當下就有資格斷定。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場練習。如果今天做的不夠好,那麽總結經驗,下次做的更好就好了;如果今天做的很好,那麽總結經驗,下次還能做的這麽好甚至更好。

因為所有的當下,我希望都能將你指引到未來,而不是讓當下有一天變成曾經的過去,再次將你困住。

我希望你的當下更有力量和連線性。

我最終發現,生命只是一個過程——不僅僅是我的生活對我的生命來說是一個個階段和過程,連我自己的生命在漫長人類發展進步的歷程中也只是非常小的一截、一個階段和一個過程。

相比追求單次的、個人的「最好」,做事更應該傾向於在能推進這個過程的基礎上,把它做到盡量好就可以了——盡快把自己的活做完交到團隊的下一個人,讓每一個人都能盡快地動起來;今天做的事剛剛好把自己交給明天;這輩子做的事剛剛好可以把接力棒交給各種意義上的下一代就好啦。

因此,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我們去達到我們的最高目標,而在於我們不斷行走在通往目標的路上。

做出來、先完成,是最重要的——你就有了更多對比調整的機會。

所以在我看來,整個生命都只是讓我們一次次去練習而已。所有生命的意義都是後於行動產生的,人是沒辦法在做事情之前就能真正明白個中意義的。

因此,每一件事也都沒辦法在當時就將你定義,比如今天你寫的稿子不好,就說明你就得滾出寫作圈。寫的不好只意味著你需要再去研究、練習而已。

你知道吧,我們都是第一次活著誒!

不是講人只有一輩子,而是我們是第一次過這一生誒!

你也知道吧,高二的總是比高一的更知道高一難度的一道數學題怎麽做,公司裏的實習生總是會出錯。

而且多年的老員工也難免犯錯,也就是哪怕我們不是第一次活著了,我們也不是不能犯錯啊!

你要知道你是第一次活著,你也要知道今天的世界變化得很快,你更是第一次得不能再第一次——前面很多經驗都失效了,你得自己探索了,這能不犯錯嗎?

你要知道你才剛剛進入職場,你剛從學校裏出來,很多事情都不懂,你要不犯錯你是天才嗎?犯錯簡直就是用腳趾頭想都覺得非常正當,而且也絕對是領導完全預料到的事情。

生命和歷史是漫長的,要對自己有信心,也要對時間有信心。

2.為自己找一個安全的練習場所

但是,我不是說你最開始練習的時候,就直面大眾,把每一次公開做事都不加區分地看做練習——練習和練習之間也是不一樣的。

就像學生時代,自己買卷紙做、課堂檢測、周測、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升級考、中考、高考。縱然都是練習,但是不同練習是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的,也有不同的層次區分。

相比之下,自己買卷紙做就是在自己最害怕面對分數和評價的時候,最安全的練習方式。然後你再逐級向上地去面對其他層次的考試。

因為猛烈趕來的評價或者你本身對於面對大眾的恐懼太多,那麽你沒必要狠狠地逼迫自己。雖然我上面講不要害怕,但是如果害怕太多,就先避開——抓住那些你有些害怕但可以忍受的東西就可以了。

去哪裏尋找安全的練習場所呢?

(1)情緒練習上,即第二章提到的親疏遠近。

有句話說的好,「快樂分享錯了人,就成了顯擺;難過分享錯了人,就成了矯情」。雖然非常雞湯,但背後的道理卻樸素的值得探討。

在進行這段旅程的時候,狀態會反反復復、並且需要情緒的大量輸出,需要朋友長時間的陪伴和傾聽。這個過程中,物件就非常的重要。如果廣而告之,可能會得到更大的壓力和傷害。

那麽我建議你最初開始的時候,選定那些護短的、能夠共情的、願意傾聽的朋友——而不是著急評價你的情緒、想把你當做一個問題一樣解決掉的朋友。

因為事實上,你只是需要一個堅定的陪伴和支持,等你的情緒得到的共鳴和回應足夠充足,你就會慢慢平靜下來的。

這是我對你的相信。

那我連線的物件也都是相對固定的——在他們之外,我盡量要求自己不去展示自己的悲傷和痛苦。在沒有調整好自己之前,只在他們這裏練習,包括痛苦、疑惑和進行一次又一次沈重的人生討論。

(2)能力練習上,尋找練習場。

除了情緒練習,秉著我們也還需要做事、還是要不斷鍛煉自己的能力這一點,我們也需要做一些能力練習,讓自己有足夠的力量去抓住自己想做的事。

這一點我舉自己的例子。

因為我喜歡表達和寫作,但是多年來的性格又限制了表達,所以我希望能真正的練習這件事。

我選擇的地方是微博:一個沒有什麽人看得到,尤其是沒有什麽認識的人;同時卻又好像站在人群中說話的感覺,是相對比較安全,也能比較承載破碎的——你可以發很多,你的觀點也可以不斷地自我反復、不斷地進行調整。

透過這樣的練習,相比從前,自己的三觀更穩定,也更能坦然地表達自己心中所想——我是真的覺得總是想把自己藏起來、總是言不由衷的感覺太不好了。

既然表達和寫作是我極其看重的一件事,我也希望這件事本身是可以托住我的——就像是我在很多地方不自由、會假裝,但在任何一個親密的朋友那裏一樣,我是自由的、是能夠真正釋放的。

所以你也要給自己找一個能承載自己不完美和破碎的練習場所,把自己的不完美和破碎都安置在這裏,然後也「假裝完整」地出門。

3.練習意味著可能會反復

一個習慣的養成還要21天,那麽練習也很難保證練一次就完全會了。

比如說練習快樂這件事,或者跟朋友求助這件事,可能剛剛和朋友打完電話的時候,覺得很開心,但是到了晚上或者過了一天就不好了;或者好不容易保持連續一個星期每天都很開心,突然就又不開心了。

然後我會懷疑,練習是不是失效了。也有朋友會問我:「我又不開心了,我覺得對不起你,你會不會覺得我在浪費你的時間?」

但是,沒關系!

你知道嗎,每開心一次就是你開心的機率又在生活裏增加了!也許你和我聊天只開心了一分鐘,但是你的快樂在整個人生中是增加了一分鐘啊!

這個簡單的道理就是【點成線、線成面】。

開始都是一個個很小的不連貫的點,我們要做的不是自責、不是道歉,而是更努力地去【增加快樂的次數和時長】就好了。

只要累積的夠多,總會得到整體的、持續性的提升。

所以,即便又不快樂了,你也要知道,【你比從前更快樂了!】

王耀慶的【職業訪談錄】系列有一期訪談物件是知名樂評人焦元溥,題目名字叫【王耀慶×焦元溥:夠好的作品終會遇到欣賞它的時代】。

其中,焦元溥提到:「精致藝術的推廣本來就比較困難,我們可能要花費三十年的時間才能夠有一點點的成果。比如我下一步寫一部歌劇的書,可能在這個時代賣的不好,可能未來10年之後大家看到這個作品是夠好的。我應該是要把這個作品做的夠好。我沒有辦法為了無法預料的未來,而影響到我現在想要做的事情。」

「就像林懷民老師說的,我們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才能讓一小部份的觀眾在看雲門舞蹈的時候不隨意拍照,不隨意地發出怪聲。這是你心理上需要知道的,而不是說花五年時間就能夠影響到數十萬人,這個預設是錯誤的。你要有心理準備,才不會太失望。」

「在電影跟電視劇當紅的時候,只要音樂會裏演奏與【交響情人夢】有關的作品——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就會爆滿,票一下子就賣完了。很多音樂會也以【交響情人夢】為號召,大家說你看這對古典音樂推廣多麽有幫助。好了,十年以後,現在再演這個曲子,音樂會的觀眾有滿嗎?沒有,還是回到原點,或者是僅僅增加了1%的聽眾。

當年的聽眾不是為了貝多芬的這個曲子,不是為了拉赫瑪尼諾夫這個曲子來音樂會,他為了【交響情人夢】來的。而當這個風潮過去之後,這些人就不見了,他們不會成為古典音樂真正的受眾。這就是為什麽我說可能花三十年的時間能夠增加3~5%的聽眾就已經算很多了。」

所以,在練習中,你要對自己寬容。

第九章 除了活著,生命本身沒有給我們附加任何期待

我覺得生命的秘密大概是:活著+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

1.生命只是讓你活著

記得高考時我試圖去思考高考的意圖和出題者的意圖,並因此知道了如何努力,也實作了用更輕松的方式取得更高的成績。

這一次,想起當年的事情,我同樣嘗試去想,生命是什麽,生命根本性的東西是什麽,生命本來的意圖到底是什麽。

於是我去想最原始的時候人是怎麽樣的,就是在人還沒有受各種教育和被馴化之前。那時候人們不穿衣服,人們不分國家,只是捕食、繁衍、活著。那麽我想這大概就是生命本來的樣子。我突然意識到,除了活著,生命本身沒有給我們附加任何期待。

大部份使我們痛苦、焦慮、恐懼的東西,都是後天的,而後天的,我們都是有選擇權的,並不是每一個選擇到達的時候,我們都只能被迫選擇。

2.大部份的「天賦」和技能都是可以習得的

也就是說,人類最天然的「天賦」是【吃喝拉撒睡逃跑】這樣能讓人活著的事情。

除此之外,大部份的「天賦」都是可以後天激發的或者習得的——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只要付出努力,抵達平均線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包括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是有具體的要求,按照這個要求基本線,除非是工程師這樣的高精尖職位,大部份的工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不覺得你有做不到的事情,差別只是你想不想做、或者你害不害怕做而已。

探索宗教的時候,聽基督教神父提到【出埃及記】中,摩斯最初被耶和華選中,去引導希伯來人走出埃及時,摩斯用了很多理由推脫,最後一個理由是:「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我本是拙口笨舌的。」

耶和華的回復是:「誰造人的口呢?誰使人口啞、耳聾、目明、眼瞎呢?豈不是我耶和華嗎?現在去吧!我必賜你口才,指教你所當說的話。」

神父說了一段話我印象很深:「蒙神召喚,神也一定給你相應的裝備。可能是先被呼召,然後才被賜予裝備,可能是已經裝備好了,就被呼召。」

上帝存不存在的問題無需考量。我認為這也是生命的奧義——生命指引我們去做的,一定自有道理。(這個道理我認為可以用第七章來解釋。)

所以,活著之外,做一點自己想做的事——這件事你一定可以做到、也可以做好,就算是你不能成為大師。

因此,最重要的是,感受自己的內心的聲音,聽聽自己到底想做什麽,然後就去做——不論有沒有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

同樣的,當別人來愛你的時候,也不必害怕:他來愛你,也必有他的道理,你身上也必有他渴求之光。

3.如何選擇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很多人會糾結到底怎麽選擇,去做哪一個才好。但是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各種你感興趣的事情,你都還沒有去深入了解,怎麽能要求自己做出選擇呢?

這樣的話,當然是給自己增加了很大的選擇負擔了。

就像是第七章提到的得與失的問題:選擇就是要剔除其他選項的過程,也就是失去。但如何能「失」,首先是先「得」。

沒有得到,怎麽失去呢?

因此,心裏的聲音很多的時候,就把每個聲音都列出來。不著急改變當下的生活,在保持當下生活主線不變的情況下,尋找空閑時間一個個去探索。

在你探索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哪怕執著也總是各種各樣的原因做不到,另一些事情卻自然而然地推進和生長起來了。

最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淘洗,你都不用做選擇,你就知道那條路越來越清晰了。

比如常常有沒有畢業的朋友焦慮未來做什麽,現在和未來符不符合的問題。

我會這樣想:首先,當下的學習生活是不能改變的,也是你生活中的強制因素——不論未來有沒有用,你都必須不能動搖地去堅持的東西。

其次,在保持這個不動搖的情況下,把你所有想做的事情列出來,然後去做——實習也好、參加活動也好、義工也好、找相應工作的多個前輩聊天也好,動起來,去做他們,看看他們真正的樣子是什麽。

只要你著手開始去做,你就會知道怎麽選擇。

也比如有時候和朋友出去聚餐,大家挑了三四個餐廳,最後決定不下來。這時候我會提議擲骰子。

其實擲骰子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選擇這件事情從想的層面落實到做的層面——當骰子擲下的一刻或者出結果的那一刻,大家就知道想去哪一家了。

這一家和結果一致不一致不重要,重要的時,我們知道了要去哪一家吃飯。

4.分辨他人的期待

(1)他人的期待是有陷阱的——他不接受當下的你也不付出。

我越來越明白,真正的期待人們不會說,人們會直接陪伴你去做。

比如朋友希望我開心,他們不是每天對我說你要怎麽樣怎麽樣,你怎麽又不開心了,而是帶我出去看風景、體驗不同的事情,或者是帶我去吃飯等、陪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等等。

比如我想做一件事卻不敢做,他們會直接找到相關的活動陪我去,或者把相關領域的人介紹給我認識,讓我慢慢去了解。

只給你期待而不作為的人,是很自私的。因為期待就會讓你覺得你還不夠好,你還要更努力,但事實上,他們自己也沒有辦法讓你更好,只是逼著你讓你更好——他不接受當下的你,想讓你更好,但是自己又不願付出這個努力和耐心。

領導是可以提要求提期待,朋友、親人、愛人之間就少一些這些吧。

曾經一個朋友說,她希望有一天能對得起所有對她有期待的人。

聽到後,我第一反應是擔心。

一方面,對得起別人這件事,太難了。因為別人的期待是會變的,你做好的,還會希望你更好;或者你做的好,對方卻不承認。這個標準太主觀了,也就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基於她本身是一個對自己很苛刻的人,憑著一點「對得起誰」的心情,很有可能壓力很大,或者被人苛刻。

另一方面,一直在想對得起別人,就會忘記了對得起自己。事實上對個人的追求和意誌是壓抑的,也許在想對得起別人的路上,就會迷失掉。

因此,我立馬跟她說,我希望你為自己活著,希望你對得起自己,希望你不要允許別人給你附加期待。

我感謝別人的期待,說明大家覺得你值得期待,期待都是向好的,也都是一種祝福;但是我從不認為,別人許我更好的期待,就說明我現在就不好、就不行,也沒有說我一定要生活得更好才算好。

也有朋友痛心疾首:「你不是過去的那個你了。你不是我記憶中的那個很拼的、有夢想的、要……的你了。你不應該在……,你現在應該在……」

我還沒仔細回答,他一點點撤回了所有的訊息,最後留下祝福就結束了聊天。

我不知道怎麽回答,只能笑嘻嘻的應對。我知道他是好意、甚至也沒想到自己在他心中也曾有這樣的能量,也很感激他讓我看到了過去的自己的另一面。

可是我沒辦法接受他的提議。

因為那都是對我未來無數可能性其中一種的想象,他認為那是美好的,當然大多數人也認為他口中說的是更好的。

但是且不說我的標準是什麽,我是不是認為那對我自己也是好的;起碼來說,我有當下的生活,我有當下我覺得滿意和快樂的選擇。除了當下的我,事實上,沒有人再能抓住其他的我了。

如果想要的是未來的我,也許我們從當下就要開始失散了。

我也有小小的心願,希望當下的自己就被接受啊。

生活當然能更好一些確實好,但是沒有更好的話也沒關系,因為現在我也足夠好。你也一樣。從過去到未來,你再不會有此時此刻此地的你——縱使有千萬種不好,你也有千萬種好。

因此被人期待並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很可能是因為對方只看到你不好的一面。因此你要學會區分,究竟哪些期待是值得聽的。

感激期待,想要因此達成期待,一方面有討好型人格的可能,一方面總之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低了,我只是希望你永遠要把評價的標準握在自己手中,絕不要交給別人。

(2)人的期待是會變的

而且!我也發現,你知道嗎,人們的期待是會變的!人們有時候並不知道自己的期待是什麽,人們只是像別人的期待一樣復讀機式地給你期待!

因此有兩種結果:

第一,當人們的期待被滿足第一次,他們就會擡高界限,繼續提出下一個期待,永遠不能認真地對待你當下的成就。

第二,你堅定的做自己,一直到有一天你做的事情開出了花,對方也就被說服了:「看來他當初的堅持還是有道理的。」「他現在這樣也好不錯嘛。」

甚至即便沒有開出花,即便沒有做出太多的成績。可是你在堅定地做自己的道路上得到了快樂。當人們看到你的快樂的時候,人們總會羨慕的。

所以,基於第二點,你要有信心向人們展現你的欲望、你對自己欲望的認知以及你準備如何實作你的欲望的方式。

你足夠堅定,人們就沒辦法向你附加期待。

第十章 聽從心的指引

我覺得我們的心和身體比我們的頭腦更了解我們自己。因為在長期社會環境中的耳濡目染,我們的身體潛在吸收了很多東西,但是只是還沒有明確到思維中。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的身體有「自救意識」,就是它有時候很神奇就會做一些讓你懸崖勒馬的事情。

比如我自發地列「雖然害怕但要去做的事list」,要求自己只要只是因為害怕而不敢去做,那麽就去做去嘗試;

比如我下定決心要抓住一些朋友,而事實證明我想抓住的人都是正確的人。我不知道為什麽,但正是下意識地決定,使我走向了光明。

比如身體,我發現透過練習之後,有時候情緒處理得太快,會有覺得自己變堅強的「錯覺」,但最後發現,即便道理都明白,你一點都不生氣,也沒有怨氣,但是眼睛還是會流淚——這也是你的本能在拯救你。

你的身體收集的資訊遠比你想象得多,也比你更明白你受傷了。你就聽它的,這時候就去休息,或者去釋放。

所以,如果不知道該怎麽辦,不要相信對錯,這世界上沒什麽對和錯,你就靜下來,聽自己心的聲音,聽身體的反饋。

你要相信自己可以,你過去一直在努力,現在只要理清楚,你是完全有能力明白自己想要做什麽,並且知道要如何去做的!

哪怕你看到我說的話、或者別人的指引了你有所啟發,也是因為你允許自己去閱讀、允許自己去探索,並且你允許自己去思考才得到的啟發!

你只要你允許自己這麽做,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句話都會成為你解開自己生命謎題的助力的!

所以根本上,從來力量和鑰匙都在你自己的身上!

我常常覺得,不是絕對的、變化的,正是我對這個世界報以期待的原因,但是我懇請你絕對要相信自己!

我很喜歡一個詞語,叫「靜候佳音」。

什麽是靜候佳音呢?

如果是對自己講,就是不要慌亂不必焦慮,慢慢等待心裏的聲音在安靜的空間裏凸現出來;如果是對他人講,就是不幹涉不逼迫,同時卻又深深地相信,不懷疑不質疑,只是靜靜地陪伴你,在合適的時間以恰當的力量推你一把。

我不著急,我堅信時間會把我的渴望帶給我,我也堅信,時間會把你的好訊息帶給我。

寫在最後

之所以叫自救指南,不是說社會和他人沒有責任,而是我知道說給你聽,你會明白我在說什麽,你會在意我在說什麽,也會在意我提了什麽樣的辦法,你很有可能會去實踐。

我不在乎這篇文章完美不完美,我講的對不對,我只能盡量把它講得有用一些。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拋磚引玉,希望大家來砸,來提出問題,然後讓所有不快樂的人能夠有更可執行的方式去面對自己的不快樂,去讓自己快樂。

方法的大框架都在這裏了,能執行的你自己就可以執行。我希望你在你的生活中給自己搭建起一個擋風避雨的地方,給自己一點信心和耐心。

我知道,不論使用什麽辦法,這都是一段萬分辛苦且危機四伏的旅程。

但正因如此,我希望你的記憶力這次努力好一點。我希望你記得,守護自己究竟花費了多大的力氣。

然後每當自己受困於他人和過去的時候,就翻出這些記憶,提醒自己這一次盡量在抵禦傷害上做得更好一點。

最後,加加加油!

當然,不加油也沒關系。

失敗了我也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