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多倫多大學,McGill和UBC之類加拿大頂尖學校水平跟清華北大比怎麽樣?

2016-02-29知識

我的觀點是:清華北大的學生,尤其是本科生,其在教科書以內的學術基本功是全球數一數二,如果只看這點,清北的生源絕對完爆加拿大一流、甚至美國頂尖大學。但是, 多大&麥吉爾&UBC仍比清華北大更優秀。 理由如下:

說理由之前,我想先陳述一個事實,那就是清北文憑(主要指本科)在中國的認可度一定是最高的。然後,我也想提三個問題:1. 刨根究底,中國社會到底是認「高考」還是認「清北」?2. 眾所周知,外國人考清北比中國人容易得多,那麽同樣一個拿清北文憑的老外和一個拿清北文憑的中國人,在中國社會的認可度相比如何?3. 如果清華、北大、多大、McGill、UBC這五所學校在2016年時同時面向全世界高中畢業生,一視同仁公平招生,並且一律保證全額獎學金和英文授課,你估計哪所大學會更難考?

考清北很難,我佩服考上清華北大的人絕對多於考上哈佛大學的人,但如果你認為這是評價一所大學的唯一標桿,如果你認為高中的學習成績對未來一個人的成就有特別大的指向作用,那麽以後社會會教你怎麽做人。清華北大最近幾年排名數據上去了,號稱自己是世界一流名校,但現在出了國門,有幾個外國學生會為了留學申請清華北大而挑燈夜讀?出了國門,有多少外國老板知道清北、並會因為一張清華北大的文憑給點特殊待遇?事實上是, 清北目前還需要降低對外國人的錄取標準來達到自己所謂的「國際化」,以及靠外國學生的人頭數來刷排名數據,有些甚至中國字都寫不順的外國人,也能在清北混畢業,這就是「世界一流名校」?我上過清華的課,監過清華的考,閱過清華學生的試卷,我想說:高考這件事把中國人內心對清北的態度給「神話」了,甚至「妖魔化」了。清北也有學渣,上課也有很多睡覺的,考試也劃重點,關鍵是劃了重點還有不去看的,考場上有睡著的(是真的不會寫),教授監考和閱卷也會放水。期末考試卷面分數也是正態分布,前10%的和後10%的卷面表現也跟任何一所大學一樣:差距極大。至於學校領導,他們很關註排名數據,甚至制定了每年沖排名的目標,比如「明年要把xx學校擠下去」,我也是很無語,因為我覺得排名應該是個自然而然的事情,堅持自己的辦學理念好好幹就好,而不是根據排名機構的得分指標來指導辦學政策。

選校其實是一個 「因為我曾經優秀,所以我就學於此」 「因為我就學於此,所以我以後會優秀」 的問題。

中國學生選校時更符合第一句話,幾乎80%以上的側重會點會考慮:「 學校和分數的匹配度 。比如,其它被錄取的同學是不是比我分高?如果比我分高,那我就賺了;如果比我分低,那我就虧了」。

西方人選學校的時候更符合第二句話,他們更看重:「 學校和個人訴求的匹配度 。 比如,讀這個學校對我以後發展幫助有多大?適不適合自己?價效比值不值?以及其它雜七雜八的我們中國人無法認同的因素。」

我覺得大學承擔的三件最重要的事情是

1.把不優秀的人變得優秀 。在這點上加拿大各頂尖大學做得更好,先錄取更多的學生,然後慢慢淘汰,這是他們創造大學經費和同時不太犧牲學術品質的策略,也給了一些在18歲以前不那麽絕對出彩的人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18歲以前的青少年未來有多大的潛力,其實還遠遠沒有定型,事實也證明,一些以平庸成績進來的學生,到大學後的學術表現甚至好過當年以最高分考進來的那部份學生。另一方面,加拿大的大學和美國的公立大學一樣,都是用納稅人的錢辦學,這使得本科教育的門檻不允許被設得太高,即使是頂尖的公立大學,社會也要求他們一定要盡可能親民和大眾化。(這也是為什麽美國少數一些只搞精英教育的大學一般都是私立大學的原因)。但到了碩士和博士階段,公立大學對自己門檻的控制會有更大的自由度。

2.把優秀的人變得更優秀。 縱觀大學的教授水平、敬業程度、以及硬體設施,我覺得加拿大各頂尖大學暫時比清華北大更勝一籌,我相信如果把清華北大的學生放在加拿大這幾所大學來念書,四年以後很可能比在清華北大呆四年更優秀。

3.對社會進步做貢獻。 加拿大的幾所頂尖大學出過的諾貝爾獎,到2016年為止,還是比清華北大多得多,基於這點,我有理由相信加拿大這幾所大學對人類社會的貢獻,至少目前來看,還是比清北要大。

所以,我的觀點是:多大&麥吉爾&UBC比清華北大更優秀。但是,清華北大的學生,尤其是本科生,其在教科書以內的學術基本功是全球數一數二,如果只看這點,清北的生源絕對完爆加拿大一流、甚至美國頂尖大學。



下面取幾點細說和比較:


論讀書能力
:更準確的定義可以叫高中時期的解題能力,清華&北大 > 多大&McGill&UBC,且很有可能是天下第一,哦,不,印度理工學院,以及以色列、日、韓的幾所大學,可能和清北有得一拼?

論錄取難度 :更準確地說是本科錄取難度,清華&北大 > 多大&McGill&UBC,甚至,清華&北大 > 哈佛&麻省理工等任何一所學校。哦,不,印度理工學院,以及以色列、日、韓的幾所大學,可能和清北有得一拼?

論本科生的平均學術能力 :清華&北大 > 多大&McGill&UBC。清華北大本科生的學術智商絕對是一流的 ,而且 考進清北需要的不僅僅是智商,還要有一點點對世界的野心,以及吃苦的耐力,所以我覺得在心懷世界這點上,清北學生平均來說欲望應該更強,因為多大&McGill&UBC的學生裏,尤其是本科生,存在了相對更多的「跟著大部隊混畢業就萬歲」的公子哥和小姐們。

但是,客觀地說,那些在大學裏成績較差,成天投機取巧,「跟著大部隊混畢業就萬歲」的學生也不能一票否決他們,因為其中很多都是潛力股,大學能容納學生的多樣性,才能出各個行業不同型別的人才。本人多年前看過一本書,上面說人才從「型別」上可分四種(排名不分先後和貴賤): 帝才,相才,將才,奴才 。「帝才」是領導型人才,有天生的/後天培養的領導氣場,比如當官的,這種人懂得用人;「相才」是協調性和管理型兼具的人才,比如企業高管,這類人情商比較高,能夠上傳下達,懂得運籌帷幄,處理好關系,協調整個體系的運轉;「將才」是專業型人才,往往在某一個領域造詣頗深,比如:科學家、大學教授、醫生、工程師、體育明星,等等;「奴才」,這個名字不太好聽,但確實沒有任何貶義的意思,奴才在古代的特點就是:「考慮周到,服務周到,主子能想到的要提前想到,主子想不到的也要幫主子想到」。這點體現在現代商業人才身上,比如企業家。他們具有非常敏銳的市場嗅覺,總是能先人一步發現這個社會的需求,從而針對需求,填補空缺,在商戰中取勝。當然,四種人才之間就好比學科之間,不可能有絕對的界限。

我認為學習成績好固然重要,但是學習成績更多是對「將才」的培養更有指向性。這是為何歐美大學在本科錄取的時候不光只看「成績」這一欄,這也是為何在西方大學校園裏「學霸」這類人在同學圈子中遠沒有在中國的那種被膜拜感,人家可能更關註你是如何找到暑假的那份實習。所以,我一直不認同光拿橫向的學習成績去比較,然後籠統地衡量一個學校學生的水平。我本人本科讀的是工程專業,而且我是偏學術型別的,我重視GPA,對於有些學習不好的同學,在我內心裏,我是覺得他們肯定幹不了技術類的工作,但是我不得不承認,很多這樣的同學雖然在技術類工作上出不了色,但是他們的人格特點以及為人處事的能力,在從事工程招標、或者招商引資之類的業務上真的是把好手,最後很可能還做了我的領導。不要看低身邊學習不好的同學,也許你們只是不同型別的人才,進了社會後,90%以上的工作只要不是傻子,智商都夠用,比的就是敬業度和情商了,誰當誰的領導還不好說。 搞定數理化很難,但是搞定人更難,這也是門學問 。中國大學的選拔,更像是按照培養科學家專業人才的要求進行錄取,選拔體制相對單一,但這是目前中國能保證公平公正的最好辦法,否則沒背景的都要沒書讀了。

論碩士生和博士生平均學術能力 :清華&北大 < 多大&McGill&UBC。上一條比的是本科,其實要比學術能力的話,比碩博學生的水平其實更有意義,因為碩博,尤其是博士,就是「專才」的培養了,這是和學術水平直接掛鉤的。到這個階段,北美大學對學生的學術基本功要求確實變得比錄取本科生時看重得多,我認為這樣是合理的。多大&McGill&UBC的博士生源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清華北大的優秀本科畢業生,而清華北大的博士生源還是以本土學生為主。多大&McGill&UBC的博士畢業生品質應該是高於清華北大的,因為在眾多博士畢業生中,只有學術水平很高的一部份博士才能成為大學教授,而多大&McGill&UBC的博士學位持有者目前在全世界高校裏遍布得比清華北大多得多。很遺憾,中國的博士學歷目前在世界上的認可度依舊不高,即使是很多中國本土的大學,都把教職的基本要求定在:「海歸博士」才予以考慮。 但不得不承認,歐美國家頂尖的高校博士生中,充斥著大量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以及很多已經在行業中成為領袖的科學家和學者,說明清華北大學生在學術這件事情上的基因確實是一流的、世界級的,可惜清華北大學校本身不是一個最好的平台,至少目前不是。

論學生能力的多樣性 :清華&北大 < 多大&McGill&UBC。如果現在到UBC任何一個土木工程專業的班上問:有會義大利語的嗎?有會西班牙語的嗎?有懂中文的嗎?有能三門語言無縫轉換的人嗎?有會跳街舞的嗎?在座的有參加過選美拿過獎的嗎?有會彈鋼琴的嗎?有打過職業體育聯賽的嗎?甚至可以問有參加過奧運會的嗎?等等,我相信在UBC得到的驚喜和在清華北大問是很不一樣的。

國際優秀學生來源 :清華&北大 < 多大&McGill&UBC。清北雖然有全中國最頂尖的學生,但目前來說還是很難吸引到全世界各國的頂尖學生的來此就學,尤其到碩士和博士階段,甚至連中國頂尖的學生都往外流了。而多大&McGill&UBC從本科到博士各個階段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生源,甚至頂尖生源,各個民族都會帶來各自的優秀,匯聚到一起,才會爆炸。

在國際上文憑認可程度: 清華&北大 < 多大&McGill&UBC。在中國,毫無疑問最認清北,但是如果去到一個中國和加拿大以外的國家,比如美國、歐洲各國、日本、南韓、泰國、越南,你可以試試拿清北文憑好使還是多大&McGill&UBC的好用。

論學術貢獻 :清華&北大 < 多大&McGill&UBC。這個沒有任何爭議吧,多倫多大學發現了胰島素跟糖尿病的關系,拉塞福在麥吉爾大學發現了原子核結構,再看看諾貝爾獎數量,清華北大確實還需要努力。清北有中國最好的基因庫,但是還需要提升體制,以及想辦法匯聚世界的智庫。我感覺清北在這方面的後勁還挺大。



對於那批想辦成」世界一流「的中國高校,說說我的幾個感受:


1. 學校政治氛圍太濃 ,行政永遠駕馭於學術之上,學術大環境相比歐美已開發國家相差甚遠,這使得很多留洋的優秀華人學者望而卻步。這點不改,難成真正的世界一流。


2. 授課語言上的障礙 。如果不把學校變成全英文的授課環境,難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生源。當然,我是反對完全西化的,保留自己的文化比什麽都重要。這點上,我很贊成俞敏洪的觀點:中國如果想辦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就要吸引世界一流的學生,而不僅限於中國一流的學生。把清華或北大其中一所辦成全英文的有何不可?這個完全不會影響到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傳承。


3. 大學教職整體薪水待遇不高 ,但貧富差距巨大,因為專業好的教授都在校外賺錢,專業偏理論的教授就只能靠死薪資了。作為一個在中國一流大學任教的高級知識分子,若靠薪資,未來孩子想出國讀個書都難以支撐,說起來都覺得可悲。經濟壓力那麽大,在職的教職誰還會安心做學問?優秀的人才誰還會投身學術界?即使投身了學術界,也只是利用了大學的名望幫自己在外面撈錢罷了。不過在待遇這點上,近些年也在努力,嘗試慢慢改善和跟國際接軌,比如清華大學作為試點在中國推行北美的「終身教職」制度,競爭壓力會更大,但相應地,薪資待遇也會提高很多。另外,據說北京大學商學院的教職薪資制度是和香港高校保持一致的,也是非常不錯的。期待大環境的早日改善。




看了其他人的一些評論,有幾個觀點(也是幾個受中國社會影響的主流思維)我個人是不認同的:

1. 高中成績對生源好壞的決定論 :要這麽比的話,哈佛&麻省理工的學生都會被清華北大的完爆。另外,即使同是清北學生,來自湖南湖北的跟來自北京上海的比比高考分數都要吐出幾碗老血。有些學生恰好是在高考那幾門課上比較有天賦,或者就是適合這種大場合的考試,於是在競爭中贏了,並被中國社會永遠定義為「好生源」,而在這個選拔體系中失敗的,一律被定義為「不好的生源」,而且很可能在身邊的人眼中跟你一輩子,這是很要命的。這種思維是長期中國中小學教育就開始灌輸的,甚至在出國讀本科的中國留學生腦子裏也是根深蒂固。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性的,學生的天賦也是多樣性的,物盡其材才是真諦,找到適合個人性格或擅長的一個專業或職業,才能在這個領域比別人做得好。國外公立大學是要服務社會,在本科錄取上盡可能多地降低學術要求,盡量給更多的年輕人進入一流大學的機會,讓更多的人在大學裏找到自己有熱情或者擅長的領域。比如,美國和加拿大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裏,主流人群都是在校大學生,如果硬是要拿清北學生的高考成績去噴人家國家大學生的高中入學成績,然後得出結論說清北的生源完爆人家,那就沒什麽好聊的了。高中成績和大學GPA只是對技術類專業在未來的造詣的指向性會更強一點,華人好的數理化功底使得華人在美國高科技領域有很高的地位就說明了這一點,但影響這個社會的人群遠遠不僅限於科學家。

2. 高中成績對未來學術表現的決定論 :高考考的那幾門課,是可以證明學習能力,包括智商,有一定的指向性,我也認為高考是目前中國最公平的制度了,但不應該成為一個人一輩子的標簽。可惜在國內,社會的整體輿論都過早地給孩子標上了標簽,把青少年分成了三六九等,大學之間的鄙視鏈在中國尤其明顯。這其實是社會給青少年的一種心理暗示,進了好大學的學生有理由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然後跟打了雞血一樣普遍會更加努力。進了差大學的孩子,往往出現「放棄治療」的比列會更大,於是開始混大學,再加上中國本身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於是在學術水平上面的分層會越來越大,最後導致這個社會的人潛意識裏得出一個結果:「高中讀書好的,大學讀書一定也更好。」 在國外,碩士和博士就「學習成績」這單件事來說,平均水平是比本科生要強出一大塊的。但在清華北大,正好相反,鄙視鏈是:「清北本科生鄙視本校後來考進來的碩士和博士生。」這條鄙視鏈在社會上也是如此。糾其原因,無非一點:「因為你高考沒我分數高」。這是整個社會的「高考後遺癥」的表現之一,是病,得治。其實高中到大學是一次洗牌,大學到研究生也是一次洗牌,走入社會後又會有一輪洗牌,這是事實,只是太多人一直在高考的那個(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印象中無法自拔,因為在中國那是從娃娃時就抓起來的一個「高考決定命運」的概念,而且很多人為之浴血奮鬥了18年,尤其對父輩那批靠高考翻了身的人,這種感情寄托是很深的,很難改變。但是我估計,隨著中國教育資源的豐富化和留學的普及化,這種觀念從00後這一代開始會慢慢弱化。

3. 過度「迷信"高考 : 清華北大在中國的地位不需要多解釋,也是全世界的大師都願意去說幾句話的地方。這裏聚集了一批智商極高、後天極其勤奮、充滿理想的中國學生。從機率上說,這裏走出來偉大人才的可能性一定會更大。但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中華傳統信仰+「中國人極其嚴重的名校情節」+「高考後遺癥」,這三件套傳統理念放在一起,讓中國人潛意識裏對清華北大本科生的印象過度「神」化了,這種對清北的崇拜,絕對比美國人對哈佛&麻省理工的崇拜強烈得多。跟任何名校一樣,清北其實也有不少平庸的學生,他們最後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跟當年考上清北時身邊的人對他們的期盼相差甚遠,這是正常的,因為當年身邊人的那種期盼是基於清北學生被渲染神化過的結果。同時我也相信,中國一定有很多企業寧願要一個墊底的清北生,也不會要一個優秀的非985學生,這所謂「迷信」。這個年代,人們不再迷信海歸,但也不應該迷信高考。我更認同西方「拿實事說話」的評判標準,而不是迷信「高中畢業那年的水平」。大學的使命是給它的學生最大的「增量」,讓不優秀的變得優秀,讓優秀的變得更優秀。Things happen, peopl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