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概這可能是『二次元狂熱』的編輯部第一次在知乎亮相,而且也沒有收到邀請,但是既然來了,至少表面上還是要入鄉隨俗一下的。
謝邀。
以前『二次元狂熱』很少會和大家,或者說是跟讀者這樣在網路上做到近距離交流的。
到了2019年的現在,距離『二次元狂熱』創刊已經超過了十年。機會難得,那麽幹脆就聊一聊比較掏心窩子的話吧。
正如幾位老師所講,『二次元狂熱』創刊初期的主打內容,其一是同人內容,其二是Galgame。當年的增刊也很多,『研究』、『畫刊』、『音樂』等等,其中也包括2DM的名物之一『Galgame年鑒』。如今已經2019年了,但是『年鑒』只出到2016年。包括距離目前最近的內容相對硬核一些的『二次元研究Re』也只是出到了vol.5。目前一直在維持的,應該可以說只剩下『二次元狂熱』這一本刊了,其他的內容依舊想做,只是什麽時候能和大家見面,就真的成了一個迷了。
誠如 @Anitama 的專題文章裏所寫——
2014年之後,為了規避一些問題,雜誌先是將帶有「月刊」標識的月數去除了,到了2015年,年份也不再顯示,之後統一只標記期數,以更接近獨立「Mook」的形式出現。但整個實體雜誌都在走下坡路,【二次元狂熱】雖然運轉稱得上穩定,但是實際銷量已經不復當年(現在的平均銷量大概是2、3000左右)。如果真的走到需要解決某些經濟問題,或者有政策上的風險,可能【二次元狂熱】很難再挺過去。正如現在大家所講的「紙媒不景氣」,經過2014、15年的波動,雜誌的銷量本就已經大不如從前,再加上每月讀者的流失,沒有「新血液」的註入,如今每一期銷量其實都在掉。
誠然,銷量每期的減少,仿佛已經成了紙媒的必然趨勢。如 @淺色回憶 老師所講,現在的人們已經讀不動長篇的文章了。再加上如今知乎、微信、微博,網路媒體中相對輕松的文字,也更適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而動畫領域方面,B站上做漫評的UP更是層出不窮,能夠選擇一種相對輕松的免費獲取此類資訊的方式,紙媒自然也就不是人們的第一選擇了。
在內容的選擇上也是同樣,非特殊的情況,紙媒自然無法將同一部作品拿出來翻來覆去的講,從這本刊上能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位作者相對客觀的理性的解讀。但是這就面臨一個問題,業界的知名人士,或是Galgame的會社,本就只有那些,可用的大專題終有一天會被用完。更甚奶油業界本就身處業界寒冬期,優質作品產出量低,就別提有多少真正意義上值得拿出來的介紹的內容了。
而紙媒不同於網媒的其中一個點就是,網路平台上人們可以看到無數的人對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的評價,而且這些評價也可以含有更多的主觀色彩。在網路上人們可以看到『在這世界的角落』或好或壞的評價,也可以在B站看到無數種對『平凡職業造就世界最強』動畫制作差勁的吐槽。
近期有編輯在約稿的時候,曾被新作者說到個「『二次元狂熱』,這可是當年非常硬核的雜誌。」,在跟其他作者交流的時候,也被吐槽過「原來『二次元狂熱』還可以做這種題材的嗎?……以前更多的印象是做Galgame的。」
的確,『二次元狂熱』創刊初期,大量幹貨的內容,時至今日也經常被人們重新撿起來。例如年初,羊廷牧老師當年的文章就又被人們重新撿了起來。而每年時不時也總會有還記得2DM的人,拿著洛陽鏟重新把黑總(巖燒碳渣)那封「致十年後的自己」的信挖出來。
但其實,『二次元狂熱』這本雜誌已經無法到達當年的高度了,說的更加現實一些,現在很多編輯部的編輯不如以前的作者老師更懂這本雜誌。同時作者、編輯的流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有的老師隨著年齡增長,成家立業,自然也就封筆了;有的老師進入到了其他領域,也就慢慢脫宅了;有的老師進入到了更適合的平台,可以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拳腳。好在萬幸,和老師聊天的時候,總能聽到他們說「最快樂的還是在做『二次元狂熱』的時期,因為真的是在做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正因如此,有些東西是只有當年那些人才能夠創造出來的。
同樣的,現在雜誌上長期連載的板塊,是否還足夠受到歡迎,長期以來對於艦c、FGO、東方的考據,究竟還有多少人喜歡和感興趣,本就逐漸成為了一個問題。當然,不可否認,讀者當中確實有不少人是某些板塊的死忠支持者,只是這些朋友還剩下多少,而這份興趣又還能堅持多久,誰也說不清楚。
回歸題主的問題本身,至於究竟怎麽評價『二次元狂熱』,與其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此處還是借用另外老師的話來概括一下吧。
@連根塞 塞總和 @windchaos 老師的話很有道理,也很符合現在的情況。雖然現在大家喜聞樂見的會把「b小將」「萌豚」掛在嘴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宅們「吸取養分」也非常的快,他們會非常熟練地嗅到大手們發表在各個網路平台上的文章,察覺到B站「知名UP主」們做的漫評。如今很難說『二次元狂熱』裏所謂的價值,究竟能否比得上知乎。
而時至今日『二次元狂熱』的對於新的阿宅們的定位可能也就是「師傅領進門,怎麽修行就是你自己的事了」。當這些新宅還沒有成為所謂的「凍鰻高手」的時候,『二次元狂熱』能給予他們的就是這塊敲門磚。
以前的老主編針對雜誌定性也提到過「這本雜誌並不指望讀者買回家就能一口氣讀完,上面的東西可能等他們兩三個月,甚至兩三年之後重新拿出來再讀。」
最後也是再跟大家聊聊目前編輯部的現狀。
正如 @依文秋莉 老師說提到的「每一期雜誌,你都可以當做最後一期來買」。因為的確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這本售價低於成本的雜誌究竟還能走多遠。
過去的幾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可能已經沒有人能說清楚了,網媒啟動也遠遠慢於別家。但至少目前微博、微信、抖音、b站正在一點一點有些許的起色。過去因為一些原因和許多社團失去了聯系,往後也會盡力找回來。包括此次來到知乎,未來也會在這邊做相關的內容。
增刊方面……畫刊也好、年鑒也好,想做的東西很多,讀者們催的也很多。至少年鑒方面……先等待某旅遊博主(劃掉)的回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