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心智的成熟的一種標誌是一個人能用合適的方式對環境做出反應。可以說,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基於對自身的了解,可以較為嫻熟地掌控人際關系,對這個世界本身也擁有比較清晰的認識,能成熟的應對諸多變化。
我們就從 自我認識、人際關系 和 如何面對世界 這三個方面來給大家推薦幾本有助於提高心智成熟的書。
【我們內心的沖突】
作者:卡倫·霍尼
關於認識自我,要推薦這本卡倫·霍尼的【我們內心的沖突】。生活中,人們常常被內心的沖突折磨,情緒會變得飄忽不定,很容易自我厭惡,並影響社交。人的內心沖突來自何處?卡倫·霍尼將沖突的來源聚焦在孩子面對世界的基本焦慮上:孩子感到,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外部世界,他孤立無援。由此,孩子會有三種不同的態度:親近,敵對和疏離。當這三種沖動無法調和,人就會感到強烈的沖突。
有些人會透過理想化自身來暫時消解內心的沖突,而這只是對當下現實的遮蔽,一個人要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將阻礙其向著真正的自我進一步發展。卡倫·霍尼區分的三種自我意象:現實的自我、真正的自我、理想化的自我,對於一個人清楚地認識自己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身份的焦慮】
作者:阿蘭·德波頓
無論多麽自我堅定,當我們思考自身時,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別人對我們的評價的影響。我們焦慮自己在別人心中是成功還是失敗,在乎是否有人贊賞我們、尊敬我們。【身份的焦慮】展現了對身份的焦慮如何影響人們對自己的認識。
阿蘭·德波頓所探討的「身份」主要指的是能為人帶來影響力的財富和較高的社會地位。這種對身份的焦慮有著積極作用,能激發人的潛能,為人帶來巨大的行動力。與其同時,它還是一股讓人背離內心的力量,讓人將註意力更多地放在外部,渴望從外部獲得自我價值,很容易導致內心的空虛和不安定。
書中沒有提供一種很實際的解決之道,這似乎在要求我們要時常面對這個問題,在自我肯定和外部評價中保持適度的平衡,才是人在現實生活中認識自我的具體處境。
下面兩本主要是針對人際關系的:
【親密關系】
作者: 羅蘭•米勒 / 丹尼爾•珀爾曼
關於愛的書,弗洛姆的【愛的藝術】算是很出名的代表,經常出現在各類書單裏。我們選了這本更具實操性的書:【親密關系】。這本書沒有過多的抽象思辨,將親密關系作為物件,進行了非常嚴謹而細致的研究。
舉個例子來說明,我們和很多人之間都有關聯,親密關系該如何去評定?難道只能依據個人感覺嗎?書中就列出了六個方面:了解程度、關心程度、相互依賴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忠誠度。這六個方面未必會全部出現在親密關系中,任何一個要素都可能構成一段親密關系,但這些要素的缺少會導致親密程度的減少,使得關系的穩定性變小。當我們對渴望一段關系變得更加穩固,就可以從各個方面進行加強。
【非暴力溝通】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
這同樣是一本操作性很強的書。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似乎更易怒,更缺乏耐心,不小心就會流露出暴力傾向,在對話中嘲諷他人、冷漠回應、直接否定……深層次的溝通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作者在這本書中建立了非暴力溝通的模型,包含四個步驟:一、觀察發生的事,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評斷;二、準確描述自己的真實感受,比如失望、傷心、憤怒等;三、說出哪些事、哪些心理需求導致了剛才的感受;四、提出具體的需求。而溝通的另一方需要關切地傾聽,體會對方的觀察和感受,明白對方的需求,從而進一步建立聯系。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細節和具體事例來舉例論述,清晰明了,可讀性強。
【必要的喪失】
作者:朱迪思·維奧斯特
最後這本書是關於我們如何看待身處的這個世界,和我們在這世界中的生活現實。一定程度來說,我們生活著,不斷成長,不斷獲取各種各樣的事物和知識,同時又在不斷地失去。
們從孩子慢慢長大,想要獨立,這意味著我們要喪失和父母之間的緊密關聯。我們渴望探索世界,變得更成熟,這意味著我們要喪失對世界的天真爛漫的想象。我們想要找到一個朝夕相伴的人走入婚姻,這可能意味著我們不得不放棄對愛的純真幻想,而要苦心經營有著摩擦和誤解的家庭關系。之後,我們要將面對親人的離世和自己日漸衰老的身體……
這本書就在探討人們該如何更坦然地面對生命中難以避免的喪失。其中的秘訣或許從書名可以看出來,失去並不可怕,當我們能夠認識到喪失是必要的,我們才能更好地生活。
以上。希望這五本書能夠幫助大家增進對自我的認識,更成熟地面對生活的得失。
有你喜歡的嗎?
想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問題,請關註KY心理課:【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學社群,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份人才會喜歡。-跟誰學官網
點選檢視過往高贊回答:
年輕人千萬別碰哪些東西?
有哪些看似很傻,實則聰明的行為?
戀愛中不合適就分手是什麽心態?
為什麽一部份女性不喜歡生孩子?
有哪些細微但是高效有用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