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何看待TPP談判達成協定?

2015-10-05知識

一聽TPP要實作,就覺得中國經濟要完蛋,然後還推演什麽TPP促進推廣民主什麽的,這也真是「太……太……有時候還……」。

當然,我也不是什麽專業人士,大家就這麽一聽,我就這麽一說。有什麽疏漏還望大家指出。

根據估計,TPP12國方案對中國2025年經濟影響是……-0.14%,如果覺得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調整-0.14%就會怎麽怎麽樣,我只能說實在是想多了。

當然,如果按照TPP17國方案,中國經濟據倒是會有顯著的額外增長。

具體情況可以參考

@戴斌

的答案中參照的經濟學人的文章和數據。

所以更多地來說,如果中國能加入這個圈子,會有額外的增長,但如果中國不進去,損害是極其有限的。

不過我們還是退一步來說,為什麽要搞TPP。

————————————————————————————————————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自由貿易,能夠使得市場效率向更高的方向發展。 (理解了這個問題的朋友可以跳到下一節)

每個國家的稟賦不同,生產各種貨物的效率也不同。原則上,拿本國擅長生產的貨物,去換對方擅長生產的貨物,無疑能夠讓總體效益提高。

假如說A每100塊錢投入能夠生產10個甲類貨物或100個乙類貨物,而B國是20個甲類貨物或80個乙類貨物。很顯然,此時A國全力生產乙類貨物,而B國全力生產甲類貨物所產生的總效益最高。現在A國拿自己生產的50個乙貨物去換B國生產的10個甲貨物,兩邊每單位投入就各有能獲得10個甲類貨物和50個乙類貨物,都超過了單純自己的生產所得。

那麽即便是一國各方面比另一國都強,自由貿易也是有益的。這就是「比較優勢」原理。比如A國每100塊錢投入能生產10個甲類貨物和70個乙類貨物,而B國是20個甲類貨物或80個乙類貨物。看起來似乎B沒必要從A進口,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生產效率最高。但實際上一國的投入是有限的,不妨認為兩國就只有100塊錢的投入。如果B國全部自己生產,而且平均分配,則可以得到10個甲類貨物和40個乙類貨物。但是我們註意到,A國的甲乙貨物生產效率比是7:1,B國是4:1。假如B國全力生產甲貨物(也就是生產了20個),然後拿出9個按1:6的比例去換取A國的54個乙貨物,那麽結果就是B國得到了11個甲貨物和54個乙貨物,而A國(假定全力生產乙貨物,獲得70個)則獲得了9個甲貨物和16個乙貨物,仍然超過了他們自己獨立生產的效益。

假如有關稅,上面這種交換就會出現問題。上面這個例子裏面,當B國從A國進口乙貨物時,如果總成本達到了本國生產甲貨物的1/4,B國就不會進口了。因為這和本國生產的成本差不多了。而我們知道A國生產的時候,乙貨物的生產成本是甲貨物的1/7,它何以出口到B國的時候就會上升到1/4呢?這可能是由於運費、金融等等,但一個極為關鍵的人為因素的就是關稅,在此之外也有其他的一系列貿易壁壘(比方說政府控制的影視業可以拒絕進口外國影片)。這些壁壘使得資源和貨物不能在全球自由流動,降低了全球經濟的發展水平。

當然,這些都是極為簡化的論述,比方說以上就沒有考慮需求對進出口的影響。但總體來說,自由貿易能夠促進全球經濟發展。

這也就是為什麽地方保護主義不可取的原因。

但是,自由貿易不是沒有代價的。

————————————————————————————————————

如果自由貿易真的這麽美妙,我們早就世界大同了。

這裏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這裏謹舉幾個。

第一,是勞動力的流動。

各國都是從一個相對孤立的系統發展起來的。各個國家內部都有很多不同行業的企業和勞動力。自由貿易要實作,就要淘汰這些國家相對效率較低的產業,而把資源集中到相對效率較高的產業。然而,物質資源容易轉移,人力資源可未必。日本農業效率低,電子業效率高,但沒有一代人的全力轉型,日本怎麽可能把農業勞動力轉移到電子業上面呢?勞動力在產業之間遷移,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牽扯到教育改革、人口遷徙、基礎設施建設等等一系列長周期、大投入的工作。有時候這甚至是極度痛苦的。

而要被淘汰的產業,其政治能量未必就小。心理學上大概有這麽一個規律,那就是人對於一單位損失的重視,差不多等價於對於兩單位收益的重視程度。換言之,因自由貿易受益的產業只有在收益大大超過受損產業的損失時,這兩者在政治上的行動力可能才會達到類似的水平。所以即便實施自由貿易是一個卡爾多-希克斯改進(亦即有人受損有人受益,但總體收益大於損失),也並不是一個容易推進的改革。因此,就算政治家們達成了一致,能不能得到各國國會的認可,也是未知之數。


第二,是國家安全。

國內生產,並不僅僅和貿易、消費有關,還和國家安全有關。

比方說日本,盡管糧食自給率慘不忍睹,農業效率低下,但你真要讓日本放棄它僅有的農業,他願意麽?萬一某一年全球農業重要產地遭遇大規模自然災害導致大規模減產,全球糧價飆升,怎麽辦?而且日本已經算好的了,還有美國提供安全保障,那些沒有這種條件的國家,又該如何面對爆發戰爭並受到貿易封鎖的可能?

在一些情況下,某些產業的生產效率,並不見得是唯一的要素,甚至未必是最重要的要素。



第三,是產業發展。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要培育自己的新產業,往往非常困難。要想加快發展,往往需要某種形式的政府補貼。比如減免稅收、低息或無息貸款、政府擔保的以租代售、計畫補貼等等。這種公共資金用出去,當然希望肥水不流外人田,畢竟是本國人民提供的稅金。但是自由貿易卻要求一視同仁,不能區別對待。這對本國產業的培育,顯然是不利的。

再者,國際資源的更優配置,並不意味著任何一國一定能從中受益,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面著重討論。

——————————————————————————————————————

那麽我們再來談談自由貿易對中國的利弊。

首先,中國的很多產品,毋庸置疑具有絕對的國際競爭力。在平等競爭下,其他國家基本不能夠匹敵。因此,在大部份計畫上減少關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利。

但是,中國一樣存在巨大的勞動力錯配問題,而且這種問題並不是一代人就能解決的。中國仍然廣大的農業人口,還在向城市轉移。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必須保證這些人不失業。因此,中國為農業供給了高額補貼,還利用進口配額、進口關稅來控制外國糧食的湧入。在農業問題上,中國大概在20年以內,是不可能松口的。因為一旦外國廉價糧食不受限制地湧入,同時中國政府受限於自由貿易條約而不能提供高額補貼,就將導致中國農業受到恐怖的沖擊,使得絕大多數農業人口在極短的時間內失業或歸於赤貧。這將對經濟和社會穩定造成極大的威脅。我們不妨設想一下,一國瞬間達到30-50%的失業率是什麽情況。

而中國的產業還在高速發展。一定的補貼和保護,往往可以爭取到足夠的時間讓中國過去孱弱的產業轉型,建立起國際競爭力。從成本收益的對比來看,要中國放棄保護,是不太現實的。很多時候,只需要保護五年、十年,中國就能樹立一個新的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

再來談談TPP的影響。

TPP有兩重內涵。

首先,TPP是自由貿易大趨勢的延續。


第二,TPP是美國控制下的國際貿易新秩序的體現。

這兩個問題要分開來講。

——————————————————————————————————————

作為自由貿易新發展的TPP

WTO及其前身GATT可以說是第一個全球規模的自由貿易框架。它改變了過去支離破碎的國際市場,將整個世界的市場逐步聯合起來。

但是,由於WTO之中,各國的利益取向不一,進一步的自由貿易改革多年未能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杜哈回合談判多年來談而不決,就是明證。

已開發國家希望有更大尺度的自由貿易,但開發中國家則期盼保留較多的保護。每個國家希望得到保護的東西不一樣,希望別國開放的領域也不一樣,談來談去,也談不出結果。

在這種條件下,利用WTO這樣一個平台來推進自由貿易,已然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那麽自然地,對自由貿易非常重視的已開發國家,就會利用自身的市場為誘餌,重新建立「下一代WTO」,然後透過準入機制來強迫其他國家就犯。TPP和TTIP都是這種策略的產物。

說白了就是,既然你們(大多數開發中國家)都不願意按照我們(已開發國家)的規則來辦。我們先自己組織一個框架,只有符合這個框架的,才能以較低關稅進入我們的市場。由於全世界的主要消費市場都在已開發國家。如此一來,就可倒逼開發中國家服從已開發國家制定的規則。

因此,TPP是一種自由貿易的新發展。

——————————————————————————————————————

但如果僅僅知識看到了TPP作為自由貿易新發展這一層,未免就膚淺了。

自由貿易本身雖然披著「全球效率最大化」的外皮,但並不是一個天然正確的事物。

自由貿易,一方面使得資本、貨物能夠在國際之間自由流動,一方面卻對人口的流動並不關心。

一個國家之內,之所以可以嚴格拒絕地方保護主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口可以自由地流動。資源自由配置時,其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即便在地理上分布不均衡,也可以藉由人口的流動來惠及更多的人。然而,國與國之間這種人口的流動,就非常的困難。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說,現在中國研發出了核融合技術,然後把核融合電廠放在了華東,那麽華北和西北的一些煤炭重鎮可能會迅速衰落。但這些煤炭重鎮的人口,可以逐步轉移到受到核融合電力產業刺激的華東地區。

但如果國際自由貿易的結果是在全球收益提高的同時美國受益而中國受損,那麽很遺憾,中國人口不能夠逐步轉移到美國去分享這種收益。只有很少很少的一部份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那麽在這樣一種條件下,一國並不會天然地接受自由貿易。

我們必須想清楚的是,究竟一個貿易規則會給我們帶來什麽。

一個國家總是會傾向於將對自己有利的貿易規則組成一個體系,加以推行。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這個實力。真正有這個實力的國家,必須擁有超大的國內市場和強勁的資本實力。如此才能以國內市場為誘餌,迫使其他國家就範,而同時保證自己能夠控制整個體系。這個世界上,這樣的國家原本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但是如今事情正在起變化。

歐巴馬其實說得很直白了,如果美國不去塑造國際貿易規則,那麽中國就要塑造貿易規則。

我們不由地要問,美國要塑造的規則是什麽規則?中國要塑造的規則又是什麽規則?

要理解這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就要看兩國的經濟利益都在哪裏。

談論自由貿易,千萬不要忘記一點——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並不是「自然稟賦不同」的平等的個體。它們是國際貿易食物鏈上面不同等級的生物。

資本主義之所以叫做資本主義,是因為生產活動都是圍繞資本展開的。資本,是資本主義的核心要素。誰掌握了這個核心要素,誰就占據了食物鏈的更高的層級。

已開發國家的資本極其強大。它們不需要本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就能在國際市場上攻城略地。已開發國家的一個並不占據壓倒性份額的金融集團,就具備(僅僅為了盈利而)從金融上顛覆中小國家的能力。

他們所需要的,就是讓各國放開管制,容許他們自由發揮。他們所懼怕的,是各國政府以國家暴力為後盾的經濟政策,以及以國家稅收為後盾的國有企業。因為開發中國家的資本勢力,面對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勢力是虛弱無力的。即便是同類產品上已開發國家的實業企業暫時處於下風,他們也可以透過簡單的收購,重新占據壓倒性優勢。像中國這樣,以開發中國家的身份,在已開發國家面前居然還能算得上一合之敵的,可謂絕無僅有。

那麽TPP要做的是什麽呢?恰恰就是削弱,乃至消滅,國有企業;恰恰就是禁絕國家政策對跨國財團的打擊。它不但在一般規則上保證這一點,而且史無前例地授予了財團在TPP仲裁機構(將設在紐約)起訴外國政府的權利。

因此,大家可以明白,已開發國家所力推的自由貿易,其實只是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的,尤其是大財團經濟發展的,一種國際貿易框架。

盡管自由貿易會帶來效率的上升,但這種簡單的論調並沒有告訴我們資本的流動情況。當已開發國家資本勢力能夠不受外國政府政策和國有企業掣肘而統治外國部份或全部經濟領域時,他們就控制了資本的積累。這意味著,已開發國家的這些資本勢力可以利用這些在開發中國家積累的資本,繼續擴張,繼續研發,從而在規模上不斷提升,在產業上不斷升級。而開發中國家則只能聽從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勢力的安排。只有當已開發國家人力成本實在太高時,才能承接產業轉移。

開發中國家想要依賴政府力量或關稅保護來奪取產業鏈上面更高階的環節?那就紐約仲裁所見咯。不放棄的話,小心被制裁哦。

正所謂「朕給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

換言之,歐美所主導的這種自由貿易新秩序,將會使得國際貿易體系中呈現一種相對穩固的等級體系。已開發國家永遠是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永遠是開發中國家。也許聽話的開發中國家能夠被提升到比其他開發中國家更有利的位置。 但死打工仔想靠著在一家工廠裏苦幹從而有朝一日和這家工廠的老板平起平坐?門都沒有,慢慢給老板打一輩子工吧。


這才是TPP的深層內涵。

——————————————————————————————————————

那麽TPP之於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麽?

第一點,毫無疑問地,這是要強力遏制中國之前用以對抗已開發國家資本力量的諸多手段。這裏面有的是通行的做法,有的是中國獨創。

市場換技術

外資準入

強制合資

合資比例上限

開放領域白名單

國有企業

針對特定新生產業的補貼和變相補貼

……

時常有人批評說這裏面這個沒用或者那個沒用,但實際上,從TPP的規則就可以看出,這裏面每一條都讓已開發國家財團恨得牙癢癢。

中國幾十年的發展,在一步步顛覆已開發國家資本實力對世界市場的控制能力。這種顛覆,不但帶來了中國自身的高速發展,還帶來了中國資本勢力的迅速崛起。雖說資本沒有國界,各國資本家往往一家親,但在國際市場上相互競爭的時候,偶爾也是要相互打出腦漿來的。

TPP的規則設定,絕不僅僅是「俺們不能讓中國再這麽胡整下去了」,而更重要的是「要是各國都有學有樣怎麽辦」?

TPP裏面有一條所謂的紗線條款,也就是只有從紡紗開始就全程在TPP會員國之中生產的紡織品,才適用TPP的免稅。原本利用轉口貿易規避進口配額制度和關稅制度的做法將會失效。這會導致以向TPP會員國出口(主要是向美國出口)為目標的企業逐步轉移到TPP會員國之中。

就算中國的紡織業被TPP的紗線條款打壓下去了,歐美的紡織業也不可能復興。不要指望美國用什麽工業機器人、互聯網技術和頁巖油就能實作制造業的回歸或者再工業化。那是沒有絲毫可能性的事情。美國的制造業已經完蛋了。美國面對的只是「從中國進口還是從越南進口」的選擇而已。美國搞出紗線條款這種完全違背自由貿易準則的東西,無非就是要逼迫開發中國家就範,進入到他的貿易規則裏面來。

對於中國來說,TPP規則簡直是要打斷中國的一條腿,要中國放棄一直以來賴以與外國資本實力對抗的工具,但問題是,中國本身就不大可能現在就加入到這個體系裏面去。推行美國需要的國際貿易秩序才是美國主要的著眼點。

當然,TPP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甚至來說,我們並不排除中國有一天會很高興地加入這個體系。這個問題我們最後再講。

同時,TPP也是要用美國市場的關稅來促使中國制造業向TPP會員國之中的更未開發國家轉移。(轉移到美國是沒什麽可能性的)

由於大部份產業的進口關稅已然不高,而中國也在和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並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RCEP),所以TPP對中國的負面影響並不是很大。有些人一驚一乍,看到TPP覺得中國經濟就不行了,實在是沒有看到全域。TPP本身不是一個排他協定,簽了TPP不代表相關國家不能和中國自由貿易。它顯然不是一個為了圍剿中國而制定的規則體系。對於TPP各個成員國,中國不是第一大貿易夥伴就是第二大。美國真要搞站隊,TPP這幾個國家裏面可能至少有1/3都不會簽。

所以,雖然TPP是美國應對中國經濟挑戰、重振經濟的一個手段,但與其說TPP是為了圍剿中國或者遏制中國,不如說是為了推行美國的貿易規則體系,從而方便其企業發展。

那麽中國想要的貿易規則,又會是什麽規則?

——————————————————————————————————————

我們還是要回到中國的利益需要來進行考量。

中國需要的是什麽?是賣產品。

中國的資本力量雖然已經逐步崛起,但是在國境之外純粹的資本運作還是相對較少。中國對外國的金融、服務等已開發國家重視的行業,其實興趣並不大,畢竟沒有那個實力去進入。

因此,中國最重視的,仍然是產品的出口。一帶一路,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中國的產品尋找市場。

中國產品出口,對於自由貿易的要求遠比美國要低。中國的產品,很多時候只是在和已開發國家的同類產品競爭,甚至是沒有競爭對手。

因此,中國的首要問題並不是「你再多開放一點,方便我出口」或「別補貼你那些沒用的企業了,來買我的吧」,而是「那邊買不起我的產品了怎麽辦」和「我怎麽把(已開發國家能做的)更高級的產品做出來」。

那麽在對外的問題上,中國需要想的,一方面是如何降低外國關稅和其他壁壘——這就靠FTA和RCEP。另一方面就是怎麽讓這些窮哥們富一點,多買點東西。

怎麽讓窮哥們富起來,當然是開發他們的資源。畢竟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沒有走到能夠大規模向外遷移產業、實施雁行模式的高度。要開發資源,就需要修路、電站、水壩、港口……培訓醫生、教師、官員……等等。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還可以賺一筆。幫助這些國家開發出來的礦產和農業資源,又可以反過來幫助中國穩定(甚至降低)原材料供應價格。從各種角度來說,都有賺頭。

但是我們會註意到,在整個方案裏面,中國不太需要擴大超過WTO要求的市場準入,也不需要強迫這些國家開放那些關系到國家命脈的金融領域。

到最後,中國需要的規則是什麽呢?是貨物運輸、過境的便利,是基礎設施建設中勞務輸出的便利,是鼓勵以政府為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是要方便外國政府掌控資源出口從而清償中國給予的基礎設施貸款等等。這意味著建立國有的礦產公司或將礦產授權給中國企業,意味著國家掌控的基礎設施體系。

我們會註意到,與美國主導的體系相反,中國的體系,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更加強調政府在經濟開發中的作用。既然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需要與外國政府密切合作,那麽可想而知,中國的規則體系對於政府職能是一個什麽態度。而這個態度,恰恰與美國的體系是不相容的。

所以,當歐巴馬說," If we don't write the rules, China will write the rules in that region..."的時候,他並不是簡單地危言聳聽,其中的確有幾分真實的成分。

——————————————————————————————————————

但是,中國一定不會加入TPP?這還真是未必。

首先來說比較正面的。和當初加入WTO一樣,TPP可以幫助中國倒逼環境、勞工和其他政府治理方面的改革。

而且,一帶一路的發展模式是不是真的能成功?盡管很多人都持樂觀態度,但總有失敗的可能。成了,那當然是政經兩界都喜笑顏開。但萬一走不通呢?中國是不是還要掉過頭來?

就算沒有這些波折,再過二三十年,中國資本力量持續崛起,大概也是國際上的一霸。有這個作為後盾,即便進入了TPP,也不見得就當不了老板。中國目前用的這些讓已開發國家不爽的經濟手段,以後並不見得仍然必要。而且中國的後面還有印度。按照現在的模式,中國人能搶美國人飯碗,印度人就能搶中國人的飯碗——就算是速度很慢。要是真的中美歐都支持TPP和TTIP之類,中國至少也是絕了後顧之憂了。

美國會拒絕嗎?我看未必。大家出來混,最根本的還是來求財的。本來TPP就是為美國企業服務的,放著一個大市場在那裏,誰都想再深入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