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優越感的本質,不得不提到個體心理學及其創始人阿德勒。其著作【自卑與超越】對優越感和自卑感做出深入的探討。
主要觀點如下:
1. 當個人面對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該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 (自卑 的定義相當廣義)
2. 自卑感人人都有。但自卑感本身並不是變態的,它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人類全部文化都以自卑感為基礎。如科學的興起是由於人類感到自己的無知,和預測未來的需要。
3.我們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的。
4. 每個人為了擺脫或多或少的自卑感而設立的目標便是 優越感目標。 優越感目標的選擇取決於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在向這個目標前進過程中獲得的便是 優越感。
由此可見,優越感本身是無所謂好壞的,由於人人皆自卑,所以每個人都發現自己所處的地位是需要改進的,任何人都在無時無刻地追求優越感,而日常人們所說的優越感之所以有貶義色彩其實指的是錯誤的追求優越感的方式。
1. 為什麽說優越感本身沒有好壞?
自卑感的意義在於激發人們為了獲取優越感來擺脫心理弱勢的地位,這本身可以成為積極上進的力量,如一個人透過腳踏實地的努力,讓自己鍛煉的更有適應能力來改進環境,進而擺脫自卑的感覺。然而當他不再設法透過克服困難,反倒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時,因為造成自卑的環境仍然沒有改變,因此問題也依舊存在,而他自我陶醉來擺脫自卑的 成本將越來越高 ,如無自知力或外界影響來打破這個讓人「上癮」的迴圈,則必將越陷越深。例如,當一個人發脾氣時,他總希望盡快克服這種情緒,而當下能找到最快的方式便是打擊,辱罵,詆毀另一個人。
2. 日常生活所說的優越感是指什麽?
錯誤的追求優越地位的方式,如 自欺欺人,打壓別人,自我陶醉,自我妨礙等 。對於一個人,必須要看他隱藏在表面之下的優越感目標是什麽。每一個問題兒童,每一個神經病患者,罪犯或性變態者都在采取著自認為完全適當的行動來達到優越地位。
例如一個暴發戶喜歡貶低窮人炫耀財富。我們可以看到由於他在過去常常陷入和別人貧富差距的自卑感中,因而他賦予了財富以攀比的意義而非其他提升自己的目標。當擁有大量財富後,獲取別人的羨慕嫉妒便是他得到優越感的目標。若他一直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目標,那麽富貴後造福天下寒士便是他獲得優越感的目標。兩者面對貧困皆自卑,但 選擇的擺脫自卑感的方式不同。 (與人比較vs造福寒士)
對於前者,這無關道德。他只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智慧而選擇了一個比較簡單粗暴的方式。(他將自信的多少與財富直接掛鉤,沒有理解過去的貧困不是因為他人格低下,現在的富貴也不等於自己的優越,因此也沒能認識到他其實不必透過貶低別人來獲得自信的感覺。)
因此,我們鼓勵積極的優越感,其內涵包括但不限於不損人利己,自強的,利他的。以上。
與阿德勒相關書籍:
【被討厭的勇氣】
【自卑與超越】
【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