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廣東經濟這麽發達,但是高等教育水準挺一般?

2015-06-01知識

描述和題幹,完全不是一個意思。論據過於片面。

教育水準這東西,尤其是放到一個大的地域下來看,排名所占據的因素,並不是絕對重要的。教育系統的建設,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都要一並考慮。

所以,問題應該改成「為什麽廣東地區高校的研究成果不甚豐富,頂尖高校的數量也遠不及北京上海?」

如果是這個問題的話,我嘗試著答一下

廣東人長期(直到上一個十年)都重視經商,意識上不夠重視高等教育。基本上,讀個二本,也不影響太多,畢竟都是要做生意的,又不是要去做白領,醫生,工程師這些對知識和思維要求比較高的職業。上一代人,因為改革開放得早,普遍都是野路子「混」出來的,他們眼裏,學歷遠沒有那麽值錢;賺錢,人脈,工作經驗才是第一要務。在父母輩的耳濡目染下,這一輩的觀念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據我自己的觀察,廣東同學在大學裏面都會做一些賺錢的活計,有開校園士多的,有當Sneakerhead的,有做銷售的。畢竟這樣對他們來說,比起讀研究生,更為誘惑,更為實在。

之前的民眾意識大概就是這樣。但廣東人都比較精明,會去利用自己的優勢——錢,來為子女尋找教育上的優勢。雖然很少看到記載,廣東也算是留學熱最快開始的地區之一了。大英國協國家的大部份名校門檻並不高——讀過預科,不太差,就可以上路了。而它們的本科教育品質,肯定是好於中大華工的。所以,不差錢就送到那裏去唄。這種東西也有一個雅稱,叫」鍍金「,因為十年前海歸還是一件光榮事,至少就業方面它們不用發愁,政府會幫著安排工作(記得環市東還有一個」海歸人員服務中心「)。因此,在廣東,海外讀書成為了提升學歷的首選,而不是去擠高考。

民眾意識尚且如此,然而,教育運作方面,尤其是競爭方面,政府也做得不夠。

說到學術實力,研究實力,我們肯定是要分個三六九等的。它是一個研究生選校最首要的考量因素。有實力才有權威。廣州的學術,研究實力,不說北京上海兩個大麥克,可能連武漢,南京,西安都比不過。之前說過,這地方重商,也是全中國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按理說稅收應該很多,為什麽砸不開教育呢?

首先,地方稅收主要支持的,不是在華工,中大,中山醫,而是暨大,廣州大學,廣工,廣外,華農,華師,南方醫,南方科,深圳大學等一票地方性大學。提問者可以查一下這些大學所容納的學生,再聯系一下廣東作為高考前三大省的身份,大概也不難看出這些學校的教育重心在哪裏了。本科教育,就是他們要完成的最為重要的政治任務。研究生,能強則強,但不能強,也沒有過多強求。教育檔次的序列實在是太分明了,它們在人才爭取上,完全比不過中大華工,大多數又沒有什麽自己拿得出手的特色。而另一方面,就算政策到位,沒有個二三十年的積累,也不可能強。這些困難讓地方性高校打消想要與全國性高校競爭的想法。他們或許覺得,與其搞那麽多精力去搞沒有的,還不如經營好自己有的。

然後是區域競爭的問題。這個應該也是政府觀念的問題。他們覺得,你從武漢畢業也好,從廈門畢業也好,從成都畢業也好,不管怎樣,最終還是會流到廣州深圳來。廣東省沒有迫切培養本地人才的想法,只寄希望於別的省為這裏輸送人才。作為主導者,他們很少在教育方面說想要與武漢扳扳手腕,追上上海北京。畢竟這東西,太「務虛」,投資報酬來得太慢,地方官員大多也只顧眼前利益,不思長遠發展。所以,後果便是吃老本,惰於高等教育投入。

最後是積累,以前廣州作為民國大城市,可能也是高教最弱的那個——當時頂尖學府只有中山大學。北京有清華北大,上海有復旦交大,南京有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現在叫東南大學)。這些曾經輝煌的民國城市,就是積累,也好過廣東。54年院系調整之後,才有的華工和華農。計劃經濟體制下,廣東的工業發展也不如這些地區,相關人才培養自然也跟不上。直到改革開放中期,廣東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積累。所以,雖然經濟上廣東是先發,但教育積累上,廣東就不夠出色了。

綜合上述三點,廣東的研究生院品質,學科建設都沒有達到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匹配的高度。

以上文字出於個人印象與思考,無學術根據。望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