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遊戲或小說增加代入感的方法有哪些?

2013-05-16知識

覺得麻煩可以看上面的視訊。

不怕麻煩可以看文章

一,代入感

代入感在詞典中的解釋是:在小說、影視作品或遊戲中讀者、觀眾或玩家產生一種自己代替了小說或遊戲之中的人物而產生的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然後還有爭論帶入和代入兩個dai該用哪個dai的。但不管用什麽詞,這部份的內容反正就是一件事,你有沒有讓讀者覺得「身臨其境」。

如果你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自己就在故事裏一樣。代入感就強。

如果你的讀者覺得事不關己,對故事裏發生的事情漠不關心,那代入感就弱。

大致上就是這麽一回事。

那我們為什麽需要寫出來的東西,能讓讀者有代入感呢?這個關系到我之前說過的一件事。

當讀者看小說的時候,他們想要的是什麽?

如果你們還記得的話,我說了是「體驗」。

既然是為了體驗,你當然需要讓讀者能「身臨其境」,對主角遇到的事「感同身受」。這樣讀者才能獲得更劇烈的情緒體驗,不管是歡樂還是憂愁,而小說也就顯得更成功。

二,如何才有代入感

在我們知道代入感是什麽,為什麽需要有代入感之後。就來到了第二點,如何增加代入感。

代入感,基本上都是要透過人物來做的。我們要跟著某一個人,身臨其境的體驗一個故事。對某個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所以想要增加代入感,就是要在人物塑造上入手。

在很多有關代入感的解說裏,會簡單粗暴的認為:主角跟讀者群體越相似,代入感就會越強。

所以很多爽文的主角,一開始會是一個什麽都不擅長的廢材,或者平庸之輩,然後他們覺得這樣設定主角,能讓大多數是普通人的讀者群體,有更多的共情,會有更多的代入感。

這種說法不能說是錯的,但是並不全面。

並不是越相似的主角,就能給讀者越強的代入感的。下面,我們仔細看一看代入感是什麽。

代入感的來源是人類普遍擁有的共情能力。

或者說不只是人類,就連比較高級的猩猩猴子,都會有共情的能力。當他們看到同類做某件事的時候,相對應的腦區就會被啟用。

當別人打哈欠的時候,你也會想打哈欠。看別人吃東西的時候,會分泌唾液。看別人受傷,會有痛感。

共情,也就是同理心。這是我們人類群居生活,能團結合作的基礎。

而我們對什麽樣的人更容易共情呢?

答案很簡單:對關心的人,我們更容易共情。

當深愛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跌倒的時候,很少有不感覺到疼痛的。

當深愛伴侶的人,發覺伴侶生病時,也會更加憂傷。

而深愛著某個偶像的粉絲,對於自己受到侮辱,遠不如看到偶像受到侮辱難過。

我們很難說這個小孩跟成年人很相像,或者偶像很像他的粉絲,或者伴侶和自己很相像。但是我們關心著這些人,就會和他們共情。就會對他們的感受「感同身受」,「身臨其境」。這就是共情,這就是代入感的基本原理。

三,如何讓讀者關心主角

於是這就來到了第三點,我們如何能讓讀者關心主角,以便讀者能產生共情呢?

這方面有三個重點:可信,重要,能理解。

首先,可信是第一位的。我們需要主角是一個可信的真人。即使他不是真實存在的,但是我們卻願意相信他存在。

可信的重點就是,主角不能跟現實中的人,有太明顯,太荒謬的不同。不能違反太多現實規律,或者至少是不能違反太多你設定的規律。

當你設定了一個人的身份, 他必須要有這個身份的特質。

當你的主角是程式設計師,但是他英文很差,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當你的主角是個霸道總裁,但是連報表都看不懂。當你的主角是個遊泳健將,但卻大腹便便,身材走形的時候。他就不是一個可信的人。

不過這個可信有個程度上的問題,因為沒有人可以塑造一個所有規律都合乎邏輯的世界。所以大家追求的一般是:不要讓讀者看出問題來就行。

不要讓讀者察覺到,你在世界裏設定了這些規律,但人物卻沒有遵守。不要讓讀者發現,你的世界是有巨大的漏洞的。這會讓他們感到荒謬,從而不相信你所寫的東西。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你寫的東西不一定要是真實的,但要是可信的!這跟真實不真實沒有關系,即使是幻想世界,幻想的物種,你也要設定一些規律,並且讓人物遵守,不能嚴重的互相沖突。

所以一般都會建議大家寫自己熟悉的東西,這樣更不容易被看出問題。

或者你可以寫大家都不熟悉的東西,比如明星之類的很少見的職業,高考狀元這樣很少見的人生體驗。這樣不容易被大多數讀者看出來,但也還是會被少部份熟悉這方面的人看出來。比如某喜歡看小說的經紀人,就表示完全看不了娛樂圈的文,因為怎麽看怎麽假。

為什麽可信這麽重要呢?

因為,當讀者看出問題的一瞬間,就會產生懷疑,會覺得這件事不應該是這樣的。這個節點,就叫做出戲。出戲的瞬間,很可能會喪失所有的代入感,也很可能會讓讀者拒絕閱讀下去。

這是需要盡量避免的大失誤。

所以把可信擺在第一點。這是最基礎的,至少要做到不出戲。

其次,是重要。

人物需要是重要的。

當一個人更重要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更關心他。不管是對其他人物重要,對劇情重要,還是對讀者重要。他不能是無足輕重的角色。這樣我們才會更在意他。

關於重要,有很多個維度。也有很多種處理手法。

他可能聰慧,美貌,誠實,善良,有很多我們向往的美好品質。

他更加特殊,甚至是有特殊的缺陷,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他有正要去完成的使命,有更多人依靠著他。

這些,都會讓一個人在我們心裏顯得更重要,或者說是更值得註意。

上面說的可能有點抽象,那來簡單的舉幾個例子好了。

比如說小紅,她很聰明,小小年紀就拿了物理大賽的很多獎狀。或者她很漂亮,演技很好,是個電影明星。那她就會更容易被註意到,也會被更多人關心。對比起毫無特色的小明,小紅顯得更重要。

再來說小黃,她和普通人不同,她的腿是癱瘓的,或者她有白血病,有哮喘。相比起健康的小明,她有特殊的弱點,也就更容易被關心和註意。又或者不是特殊的弱點,是特殊的身份,特殊的位置,特殊的樣貌,或者特殊的血脈,也一樣容易被關心。

(雖然說有特殊弱點的人更重要,這顯得有點奇怪。畢竟重要通常意味著更有價值。而有弱點並不會讓人物更有價值。

但在小說裏,能吸引讀者註意力,被讀者記住就是最大的價值,這是人物最主要的作用之一。特殊的弱點和特殊的身份在作用上沒什麽特別大的不同,所以我也就歸結進來了。)

再比如說小藍,她是個單親媽媽,有個兩歲的女兒要養。她是女兒唯一的依靠。

或者她是個醫生,正帶著大批急救的藥物趕往災區。

或者她是體操隊的隊長,在運動場上所有隊友都因為對手的栽張陷害被罰下場了,只有她還能證明自己隊伍的榮譽。那她,比起沒有擔負這種責任的隊員,就會更加重要。

當人物對某個人,或某些人顯得很重要的時候,那她在讀者心裏也會更重要。

美好,特殊,被需要。這些都會顯得一個人更重要,也更值得關心。

第三點,是能理解

當人物更容易被理解的時候,就能激發讀者更強的代入感。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之前提到過的,讓人物和讀者相似。

不過,即使只是相似這一個點,也是有很多維度的。

比如人物的設定相似,主角一般都是年輕人,因為大部份的網文讀者都比較年輕。而且一般是個沒什麽成就的普通人,這也就跟讀者群體更相似了。

比如人物的經歷與讀者相似。追女孩,暗戀,失戀。這些是青春期幾乎肯定會經歷過的事情。當讀者看到作品表現自己曾經歷過的事,看到主角遭受自己遭受過的打擊,有著跟自己相似的問題時,就會更容易共情。

再比如,讓人物與讀者的目標相似。人物可能會追求財富,美好的愛情,家人的安心生活。實作每個讀者幾乎都會有的,相同的願望,或者說欲望。在這個維度上說,越原始,越共通的願望,就會引起更多的理解和共鳴。

馬斯洛認為人類五種需求,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作需求。而且越底層的願望,會被越多的人共有。有些課程會給一個小技巧,就是把人物的欲望說給猴子聽,如果猴子也能被打動,它就是一個人類共通的欲望。

比如食欲,性欲,求生欲,復仇等等。都是非常底層,非常共通的欲望。

因為我們都是人類,都有相似的欲望。所以表現這些,應該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如果表現得好,有因有果,有始有終,有欲望有堅持,有傷害有痛苦,那麽幾乎所有的人,都是能被讀者理解的。畢竟大家都同樣是人。

設定相似,經歷相似,欲望相似。三種方式,也不能說有什麽好壞吧,但應該是越來越難的。越來越要求作者能把握讀者的心理。如果能寫好最後一種,大概也就開始探索什麽是我們人類共通的人性了吧。

從這個角度來說,所有人物,跟讀者都是有相似性的。我們會有相同的情感,相似的行動和差不多的經歷。如果作者能透過各種手法,讓讀者了解主角,熟悉主角,特別是揭示主角的內心世界,深入人性的根本。那麽即使設定和經歷毫不相似,依然可以引起廣泛的共情。

這就是許多文學作品之所以流傳至今,依舊經典的原因。雖然它的時代過去了,設定和經歷已經不可能和我們現代人的相似。但相似的人性總是能互相輝映,帶來共情和代入感。

好了,說到這裏,這節課的內容差不多就說完了。

總結一下就是:為了讀者的體驗,要加強代入感,需要讀者共情。就需要讓讀者關心故事裏的人物,可以透過可信,重要,能理解的三種方式讓讀者關心人物。

為了讓人物重要,可以讓人物更美好,更特殊且被別人需要。

為了讓人物容易理解,可以讓人物和讀者相似。有三種相似的方式可以選擇。

最後,為了加深一下印象,我打算用【故事】裏面我比較喜歡的一段話來做結尾。裏面提到的移情其實就是共情或者代入感。

……

實際上,在偉大的作家手中,即使是最不能同情的人物也能被賦予移情作用。

例如,麥克白,從客觀上看,他是那樣的邪惡。他乘人熟睡之機屠殺了一位仁慈衰老的國王,而國王從來沒有傷害過他——實際上國王被害的當天正準備要提升麥克白。麥克白隨後又謀殺了國王的兩個仆人並嫁禍於他們。他還殺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最後還派人暗殺了他敵人的妻子和幼兒。

他是一個無情的殺人兇手,但在莎士比亞筆下,他變成了一個具有移情作用的悲劇英雄。作者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給了麥克白一個良心。

當他在獨白中仿徨,痛苦地自責「我為什麽要這樣做?我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時,觀眾聽著、想著,「什麽樣的?心懷負罪感……就像我一樣。我一想到要幹壞事,感覺就很不好。如果真幹了,感覺就更壞了,隨後便會有沒有盡頭的負罪感。麥克白是一個人,他就像我一樣也有一顆良心。」事實上,我們是如此地為麥克白痛苦掙紮的靈魂所牽扯,在高潮處,當麥克德夫將他斬首時,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悲劇性的失落。

……

我們也許不理解麥克白的所作所為,不理解他為何這麽殘忍。

但當他即使做了壞事,依然希望自己是個正直,善良的人時。我們看到了他和自己相同的欲望。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個好人,也就同樣的會對自己的所作的壞事有負罪感。

這就是所謂的良心。

當良心的欲求,和其他的欲望,在麥克白身上沖突時。我們發現自己對這種沖突並不陌生。也許是老師收到的紅包,也許是能貪的一些小便宜,也許是考試作弊。我們都有過相似的欲望,體驗過相似的沖突。

這樣的我們,也就能理解麥克白的在戲劇中的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