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無緣無故的喜歡和討厭,實際上,當我們不自覺對某個人產生某類情感時,咱們的大腦都在做著整合和判斷呢。因為,人際吸重力分為:(1)外 表吸重力;(2)社會吸重力(3)任務吸重力 三個維度(Mccroskey,1974)。
舉個大家都有共識的案例,在這個「美貌即正義」的時代,如果一個長相甜美、性感、帥氣的人(這是外表吸重力),原本就很有名氣並且路人緣非常好(這是社會吸重力),且總是搞慈善或者能發表很有深度的言語(這是任務吸重力),那麽可謂BUFF疊滿,非常容易讓人忍不住關註、點贊、甚至有可能期待生活中相識、交流。
比如這幾年,突然就走紅的院士王德民老師。
即便我們沒接觸過他,很多人光是看一眼照片(外表吸重力極強),再配上院士頭銜(社會吸重力很高),以及年邁後他采訪時也會專註於自己對石油事業的熱愛而不談外貌(任務吸重力),就會瞬間沈淪。
同時,莫名討厭一個人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前一段宣布退網的葉柯。
突然成為明星的女友,原本大家對她是充滿好奇的。
沒錯,在人際吸引中,好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比如,Litman(2008)整合了好奇心由 積極情感驅動和消極情感驅動 兩種觀點,提出了 I/D 模型。
該模型將好奇心分為 興趣型—好奇心 (I 型)和 績效型—好奇心 (D 型)。
這也解釋了為啥很多黑紅的名人,走紅那麽快——多數人都有D型好奇心,一邊探索一邊更討厭一個人的傳播鏈條火速就發酵了。
這裏頭融入了準社會互動情景下的個人情感。
準社會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PSI),又稱擬社會互動。Horton 和 Wohl(1956)最早提出準社會互動,
是指單邊的,親近的,非面對面的且不容易雙向發展的類似於人際關系的互動,該定義用來解釋媒體人物、使用者間虛幻的人際關系,在這種虛擬的互動關系中,不存在實質的互惠行為。不過,你可不要以為這都是只存在於網路哦。
當我們初見一個人,其實下意識地,咱們大腦會對其進行加工判斷,那是因為吸重力的影響因素分為 情景論和特質論 兩個角度。(看我們的大腦,悄咪咪做了多少工作)
比如,在特質論的角度,重點有4個要素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喜惡——
接近性、熟悉性、相似性、個人特質(佐斌,2009)。第一,在接近性的研究中, 人們通常認為在生活或工作中相接近的人具有吸重力。所以你初見一個人就很喜歡,多數因為你喜歡的是對方身上「有我」的味道。
但是,接近性因素的重要性會在與較為疏遠的人互動增加後變低(Klein和Kunda,1992)。
第二, 熟悉效能加強個體對他人的喜歡(Bornstein 和 Robert,1989) , 隨著個體與他人接觸的頻率變高,個體越會增加對他人的喜愛(Zajonc,2001)。所以,往往一個你不討厭的人,只要ta真的如此,不是「兩張皮」,越熟悉你會越喜歡。
第三,在相似性方面, 個人的成長經歷及所受教育經歷等影響了個體間的吸重力 (Kupersmidt 和 Derosier,1995),另外, 對同一事件看法的相似性也能增加人際吸重力 (Reid 等,2013)。
在國內,佐斌和高倩(2008)針對人際吸重力中的相似性與熟悉性做相關的實證研究,研究證明
兩個陌生人在交流相處時, 外部相似性越高,人際吸引的水平也越高。而兩個熟悉的人,卻是 內部相似性越高,人際吸引的水平越高。
第四,個人特質方面,周國梅等(2022)探討面孔吸重力的整體表征,研究表明 面孔吸重力在重要社交決策中起著重要作用 。(所以長得好看,真的很沾光啊)
所以嘍,我們看看,其實真不是莫名喜歡一個人,而是我們內在的儲備和對新人的判斷,被大腦在接觸對方時,做了這麽多的整合呢。
再看情境論的角度。 比如,你來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工作,你想想你會容易跟什麽樣的人想靠近?
答案往往是—— 自我表露熱情度高的人。
關於此,也有心理學的實證研究。
參考 Dalto,Ajzen 和 Kaplan( 1979) ,采用半開放式訪談法,湖南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2021)招募61名大學生被試,平均年齡19.11歲。實驗材料包括32句自我表露句子,正負效價各半,用於實驗所需的「熱情」自我表露與「能力」自我表露材料。
被試透過網路連結進入實驗頁面,閱讀指導語後,逐條閱讀並評價選手的自我介紹。每位選手的表露材料與人際吸引評分題被設定成一個單獨頁面,被試評價完一位選手後才能進行翻頁。結果顯示, 自我表露內容性質對社會吸引的主效應顯著,熱情表露的社會吸引高於能力表露。表露內容性質和表露內容效價對社會吸引和任務吸引的互動作用顯著。
大白話就是——一個越能積極暴露自己特征的人,更受歡迎,比報告自己有能力還會受歡迎。言之有物的人不僅讓人覺得更有魅力,也會讓人第一印象中覺得其靠譜。
(默默提示一下,相親的人們,別上來就說自己多麽NB,不如展示好的性格,更容易拉好感哦,但同時別輕易嘗試當「笨蛋美女或帥哥」,咱就是說,大家其實作實中還是喜歡「有腦子」的)。
此外,有人會懟一句吧,那為啥人人都說XX好,我就是覺得反感呢?
這也是常見的情況,從心理學解釋是這樣的:
比如,也曾有研究針對在服務業中,服務人員的外貌吸重力如何影響消費者的響應?這種影響是否在不同情境下有所不同?
得出的結論是:外貌吸重力與顧客滿意度、服務評價和公民行為正相關,但這種影響受消費者外貌吸重力、消費情景和服務人員專業化程度的調節。
具體來說,人人都喜歡的美女服務員,或許對於一個對自己女性價值存疑的顧客來說,在公開場合也會表現出對其喜歡,但是若只有自己和美女服務員接觸時,可能就會挑剔和不開心。
這大概由於,嫉妒和競爭挫敗導致對其的莫名討厭。
還有,一個長相帥氣的服務員小哥,若是服務中總是出錯且說話油膩,我們也可能突然就對其下頭,這不是莫名,而是受到了服務員專業程度不夠的調節影響,導致情感生變了。
總之,喜歡或者討厭一個人,看起來是本能的選擇。其實這裏面,也包含著很多很多我們的決策、防禦和心境哦。
以上。
本文參考文獻:
佐斌,高倩.熟悉性和相似性對人際吸引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8, 16(6):633-636.
周國梅,鄭若穎,林佳,等.面孔吸重力的整體表征及其動態性增強[J].心理科學進展,2022,30(6):1429-1438.
張國光等.自我表露熱情與能力對人際吸引的差異化影響[J].心理學探析,2024,41(3):237-243.
Litman,J.A.Interest and deprivation factors of epistemic curios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4(7):1585-1595.
Dalto,C.A.,Icek,A.,& Kalman,J. K. ( 1979) . Self disclosure and attraction: Effects of intimacy and desirability on beliefs and attitude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3( 2) 127-138.
Zajonc,R.B.( 2001) .Mere exposure: A gateway to the sublimina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0( 6) ,224-228.
Mccroskey,J.C,& Mccain,T.A.(1974) .The measurement of attraction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41( 3) ,26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