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
新行為主義大佬,斯金納機的提出者,本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伯爾赫斯·菲德烈·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強調行為的後果對行為本身的塑造作用。個體的行為如果得到了積極的強化(如獎勵),那麽該行為在未來出現的頻率就會增加;相反,如果行為帶來了消極的後果(如懲罰),其出現頻率就會降低。
例如,一個學生努力學習(行為),每次考試取得好成績都能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積極強化),這種強化會促使他在未來繼續保持努力學習的行為。隨著時間的積累,他透過不斷的學習積累知識和技能,最終塑造出一個知識豐富、成績優異的自己。
但這種情況,是需要環境配合,才能起到作用的。
而並非僅僅【你現在行為的積累】決定【你未來的樣子】。
比方說,還是上個例子,一個學生努力學習(行為),每次考試取得好成績,但考到好成績之後,並沒有收獲誇獎和鼓勵,而是被父母挑刺,埋怨沒有考的更好,考了第二被罵笨蛋(消極強化),那麽【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下,這位學生就可能變成另外的狀態,比如恐嚇自己去努力學習,對不能達成他人最高期望的行為產生畏懼感,喪失自驅力等等。
那麽同樣的【你現在行為的積累】,會由於環境因素,導致【你未來的樣子】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這句話應該改動,才可以視為接近正確的:
在優勢友好的積極環境中,你未來的樣子是你現在行為的積累;否則,無論你做了什麽,都可能被環境扭曲掉你的未來。
這個觀點可以進行很多延伸,並能夠跟當前的很多社會思考和思潮對應。
比如,一個人無論早期行為多麽的積極和自驅,只要原生家庭足夠反智,那麽他成年後必然要重新建構社會化、認知和道德觀,不然一定被社會不斷毒打。
比如,一個積極樂觀友好的孩子,會發現在一些劣勢環境中,有大量的垃圾反饋,甚至有各種霸淩、攀比、騷擾和找茬,但實際上換個環境,發現以上問題根本不存在。而很顯然的,在第一個環境中,多數孩子的積極樂觀友好會被惡意針對,並遭受各種創傷。
我們應該信任主觀能動性,但前提是,環境至少是中性的或者優勢的。
泥潭中,做好事,做對的事,也沒有意義,只會被纏結到互害和雞毛蒜皮的計較中。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