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長三角之心的超級連線時刻

2024-12-21心靈

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實業計劃】中提出:「讓中國成為擁有10萬英裏(約16萬公裏)鐵路的現代化強國」。100多年後的2024,這個美好願景成為現實。今年9月14日,隨著龍龍高鐵梅州至龍川段開通營運,中國鐵路營業裏程突破16萬公裏,而其中高鐵的營業裏程要超過4.6萬公裏。

呼嘯而過的高鐵,穿過崇山峻嶺、江河荒漠,從東部沿海到雪域高原,從南海之濱到北國雪鄉,遠隔千裏的地域被連線在一起。人口、資源要素更高效率地流動,產業也順著路線尋求合適的土壤,生根發芽,突破區域限制的分工合作得以進行。高鐵連線上,也有著產業連線、市場連線、文化連線;高效連線下,不僅是各地立足資源優勢大放異彩,也是整個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高歌猛進。

滬蘇湖高鐵路線走向示意圖/制圖:

本月底,有著「江浙滬第一天路」之稱的滬蘇湖高鐵將正式開通營運。 對於太湖西南的湖州而言,滬蘇湖高鐵將帶來一條「超級連線」:湖州將實作所有區縣高鐵站點全覆蓋,90分鐘內可直達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長三角中心城市,尤其是滬湖之間的高鐵時間將縮短至不到1小時。

12月20日,「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上海)推介會暨上海活動周開幕式在上海舉辦, 70多個計畫集中簽約,走進科創人才等「九大走進」 「相約南太湖 攜手新未來」等「七大推介」活動舉辦……借滬蘇湖高鐵的開通,湖州將與上海形成更親密的連線。

活動現場

但如果以縱深的歷史眼光來看,在歷史上湖州就曾借助江河連線世界,也帶來湖州生生不息的繁華。而在今天,湖州又會怎樣透過滬蘇湖高鐵實作與外部的高效連線?這是一個既具有歷史感,也具有未來感的問題。

始於江湖

湖州與外界的「連線」,最初來自與大自然的抗爭。

古代湖州先民在與淹水、幹旱的較量中,開渠排水、培土造田。他們豎起竹木圍籬,讓灘塗中的水滲入河道,之後在自然水系的基礎上開挖出一條條縱向的溇,以橫向的塘連線,所謂「橫塘縱溇、位位相接」——在雨季河水會流入太湖,在旱季則引太湖水灌溉農田,變濱湖濕地灘塗為膏腴沃壤。溇港作為排洪抗旱的智慧結晶,也成為農耕文明時代水利工程技術水平的代表之一。

航拍視角下的溇港/圖源:視覺中國

不過,溇港的功能並不局限於水利設施。西晉吳興太守殷康組織修築頔塘後,頔塘與其他幾條東西走向的橫塘、南北走向的數十條溇港構成了密集的水網,河網水系如經如緯,充盈四面八方,把湖州主城與織裏、南潯等市鎮連為一體。而作為太湖流域開鑿最早的運河之一,頔塘又與蘇杭古運河聯通。沿著河道,或溯流而上、或順流而下,東到上海,西達安徽,南至杭州乃至紹興寧波,北經蘇州可直抵北京。

既能上轉下達,又能聯通內外,四通八達的水道為這片區域提供了最原始的連線動力—水運。

魚貫而行的舟楫,穿梭來往,天南海北的人員和貨物流動不息,交織出湖州的商業網路。強勢的商業活動,也沖擊著人們的重農觀念,商品經濟滲透家家戶戶。湖州人開發物產優勢,在農業經濟時代,發展起市場在外、具有一定集約度的農業手工業商品生產,東晉至唐代五代德清窯出產的黑釉、宋代的湖州鏡、元代的制筆業、明代的刻書業以及明清遍布主要市鎮的絲織業等等。

各式商品從大大小小的市鎮出發,借助舟楫之利,穿越街巷、村莊,匯入了以運河為骨幹覆蓋近半個中國的貿易網路,甚至透過海港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水運連線帶來商貿連線、市場連線,讓湖州與外界的連線突破了地理空間。

大運河 /圖源: 視覺 中國

眾多商品中,湖絲最負盛名。明清時期,湖州絲織業達到頂峰,絲綢市鎮遍布,機杼之聲通宵徹夜。南潯、菱湖、雙林等集鎮成為重要的絲綢集散地,發展成「煙火十萬人家」的江南雄鎮,繁華可比蘇杭。隨著市場需求與生產規模的變化,湖州又與當時同屬江南地區的蘇州、杭州、嘉興、松江等地有了細密的產業分工,從植桑、養蠶、繅絲到絲與綢的生產,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上海開埠後,湖州絲商不僅利用地近上海、水運便利的優勢,借助上海洋行(洋莊),將湖絲銷往全球,在機器絲織業興起之際,還以過人的膽識開始在上海投資設廠,開設一大批繅絲、絲織和紡織企業。湖商也由此積累了「富可敵國」的財富,創造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傳奇。

湖州雙林古鎮三橋

河運交通之利,商貿經營、分工協作之便,也促進了文化的互動交流與連線,沿運河而來的南北人員、物資、技藝交流匯聚,上海開埠西風東漸帶來的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洗禮,運河文化、商貿文化、海派文化…… 各路文化因子融匯,造就了一個開放包容、多元融合的湖州,也讓湖州與上海等城市有了共同的文化和親緣紐帶。

從水運連線到商貿連線、市場連線、生產連線、文化連線,物理空間的塑造與其所帶來的人口、商品、資訊、文化的流通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雕琢了湖州的最初形狀與氣質, 並持續影響未來。

重力與推力

但進入到鐵路時代,交通成為了湖州的短板。從上海出發的滬寧線和滬杭線,串聯起蘇南、浙北絕大多數城市,唯獨湖州是個例外。湖州前去上海,需要先經過杭州。 而去隔壁的蘇州,更是需要依次經過寧杭、滬杭、滬寧 這3條主要路線,繞一個大圈子。

盡管受限於鐵路交通,湖州依然與周邊人員往來、要素流動頻繁。這種連線和流動得以自然存在,首先來自於城市的內在重力。

最直觀的是湖州絡繹不絕的遊客。2023年,湖州全市接待遊客達到1.1億人次。湖州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從天目山麓到太湖南岸,從莫幹山下到苕溪河畔,「水逶迤而清深,山連屬而秀拔」;漫步南潯古鎮,可以感受白墻黛瓦、小橋流水的江南意蘊與西式洋樓的古典氣派,觸摸千年歷史文脈……

湖州太湖旅遊度假區景觀

富有創意的湖州文旅更借助新業態的營造,開創了各種出圈的新潮玩法:在吳興區的米旗通航直升機飛行基地,乘坐直升機從雲端俯瞰太湖,百裏岸線無限蔓延,飽覽絕美風光;高海拔荒山被打造成四季山地旅遊景區, 「山地旅遊+南方冰雪」, 安吉雲上草原有著屬於江南的滑雪速度與激情;稻田、山澗、廢棄礦坑搖身一變成為「村咖」,綠水青山間支起露營帳篷,在鄉村旅遊消費新場景裏,體驗鄉野寧靜、放松身心……

湖州也是「低成本創業、高品質生活」之城。作為長三角核心區稀有的價格窪地、價值高地,湖州的置業成本、要素成本低於上海、杭州、蘇州等一眾城市。許多創新創業的人才、有意拓展長三角市場的外來企業、亟需擴大產能的長三角企業都將湖州作為首選地。

另一方面,驅動這種連線和流動的,還有外部推力。從歷史經驗來看,交通連線的暢通,才會牽引出經濟、文化、社會層面的連線。但在現代,資源要素的流動集聚有了新的特點,網路等資訊基礎設施不斷打破邊界,一切將發生改變。湖州亦開啟思路做出了許多嘗試。

湖州城市風光

湖州每年都會在上海等城市舉辦產業對接、城市推介等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向外界遞出一份專屬湖州的「簡歷」和「邀請函」,從「政府說」 「企業說」到「個人說」,從展現政策利好、資源優勢、營商環境到歷史文脈、發展機遇,讓更多人看見湖州、來到湖州。

而為了實作產業、創新更高效率的連線,讓要素更快速的流動、更高密度的互動,湖州還在構建更大的開放聯動格局。

鍥入創新節點。「西塞山前白鷺飛」,一千兩百多年前,張誌和一曲【漁歌子】,讓桃花灼灼、流水潺潺的西塞山水盛景聞名天下。近幾年,西塞科學谷的崛起重新書寫了這裏的氣質。「生態+科技+產業」, 科技與綠水青山碰撞出獨特的張力,這裏已經落地工業控制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子科學技術實驗室、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37個高能階科研平台,集聚了500余名科研人員。而在湖州,還有更多的創新谷、科學城、樞紐站、智造園同西塞科學谷一道,為多層次連線聯動提供節點支撐。

工業控制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打造連線廊道。東西走向的滬蘇湖綠色產業廊道和南北走向的寧湖杭生態創新廊道,再疊加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串起湖州與上海、杭州、南京以及蘇南浙北皖東等一眾城市的連線,形成一條條共享開放的產業帶、創新帶,圍繞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實作高端資源要素自由流動、配置與集聚,以及創新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各環節的分工協作、深度融合。

從點到線再擴充套件至面,連線不斷拓展延伸。

在北面,南太湖新區聯手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作共建半導體產業園,聚焦半導體及光電產業,以芯片設計、芯片檢測、封裝測試與材料為核心,已經聚集了一大批高科技企業。未來,這裏將崛起成為浙北地區最大的半導體產業園。

在南面,德清正謀劃推進杭湖一體化發展先行區,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北翼中心建設為牽引,推動地信智慧城、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莫幹「論劍谷」、車聯智造萬畝千億產業平台, 「一城一圈一谷一平台」縣域科創平台布局蔚然成勢。

在東面,位於南潯的湖州接軌上海創新合作區內,長三角農業矽谷、長三角中央廚房、長三角親子樂園等一批計畫加速推進,以上海灣、南潯古鎮、高新區高鐵板塊「一灣一鎮一區」為核心區,古鎮小橋流水、人家枕河,新城高樓林立、現代時尚,一派古今輝映的生動景象。

在西面,位於蘇浙皖三省交匯處的長三角(湖州)產業合作區已經爭取到省級層面政策支持,並與上海臨港、蘇州工業園區等高能階平台展開深度合作。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仿生機器人及數控機床等產業在這裏「拔節生長」,近9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吊機林立、樁基轟鳴,一派繁忙景象。

試執行列車經過湖州南潯站/攝影:沈佳傑

滬蘇湖高鐵開通後,這些創新節點、產業走廊、跨區域合作平台上的人員要素流動將更為高效便捷。 在德清地信小鎮浙江莫幹山地磁大科學裝置研究院就職的科技工作者呂旺,每周五回上海家中的時間將被縮短一半;觀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喬艦接待客戶到位於吳興美妝小鎮的工廠,將多一種舒適的高鐵方案;麗天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昊期待公司30多位研發和技術的同事每周往返將更加便利……

而湖州還有更大的戰略謀劃。今年,湖州研究制定了【搶抓滬蘇湖高鐵開通機遇 全面接軌上海「五個中心」建設 加快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金西翼行動方案(2024—2026年)】,借滬蘇湖高鐵,打通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向西拓展的戰略通道,承接上海虹橋等區域的創新型企業、科創載體,湖州八大新興產業鏈也將協同上海「3+6」新型產業體系,溢位和主動配套雙向發力,實作全區域、全領域深度接軌大上海。

湖州這個「長三角地理中心」,將真正連線上海這個「長三角經濟中心」。

湖州東站/攝影:卞朝陽

理念與經驗的連線

在安吉縣天荒坪鎮的余村,一家由水泥廠改造而成的鄉村圖書館裏藏著一家國漫主題的咖啡店。每到周末,無數遊客慕名而來喝咖啡,融合安吉本地特色的白茶拿鐵咖啡很受歡迎。一邊喝咖啡,一邊還可以在店內挑選購買國漫文創產品。面積100平方米的咖啡店裏,除了孫悟空、葫蘆娃、黑貓警長、舒克Beta等上百種上影廠經典周邊產品外,還有獨屬余村的IP周邊—兩山小兄弟。

創始人陳喆是安吉本地人,曾在上海經營一家品牌孵化公司,為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經典國漫卡通形象打造線下空間。2022年,余村推出「全球合夥人」計劃,聯動周邊天荒坪鎮、上墅鄉和山川鄉等3個鄉鎮24個村,聚焦研學教育、鄉村旅遊、文化創意、農林產業、數位經濟、綠色金融、零碳科技、健康醫療等領域,向全球青年人才丟擲「橄欖枝」。

「美在余村」咖啡館

陳喆的「美在余村」咖啡館就是落地的 「全球合夥人」計畫之一。他希望打造年輕人喜愛的業態,把國漫美學帶到鄉村,將中國動畫的傳統美學與綠水青山的自然美結合。據不完全統計,余村目前共有60多位紮根在村的「合夥人」、300多位來村的「青年共創夥伴」、500多位短期駐留的「數位遊民」。鄉音小館、余村郵局、青年在村靈感便利商店、「DN余村」數位遊民公社……處處是新場景、新業態。

來自天南地北的年輕人與鄉村締結了連線,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也實作了個人理想與價值。而 「青年入鄉」也成為了余村拓寬「兩山」轉化通道、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滬蘇湖高鐵開通後,陳喆有一個想法:邀請朋友來到余村,實地體驗與感受鄉村的活力。因為他的許多朋友一直不理解他在鄉村做什麽,但是由於交通的不便、朋友們的意願並不高,這次他終於有機會將想法兌現。

余村優美的自然風光 /圖源:視覺中國

同樣,也可以想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帶著奇思妙想來到余村,開啟事業。當越來越多的人、機構參與到余村的實踐,他們將不斷豐富 「余村經驗」的內容,也會在交流合作中讓「余村經驗」傳向更遠方,帶給更多鄉村振興「建設人」以啟迪。因此,也可以說 順著滬蘇湖高鐵流動的不止有資源要素,還有發展理念與經驗。

而發展經驗與理念的流動也不是單向的,在連線的另一頭,強手如林的長三角城市也是湖州學習借鑒的物件,從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到人才引育、營商環境建設、城市治理,從上海的契約精神、杭州的互聯網思維到合肥的資本招商模式、南京的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當思想接軌、理念同頻, 湖州與長三角城市之間的要素流動、分工協作、文化交流等將得以更加順暢地展開,思想的連線也終將反哺到產業、創新與文化上的連線。

湖州這座城市,有著怎樣的氣質?這要從湖州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去尋找答案。

湖州城市群景觀

在古代,湖水濫觴令太湖流域地區一片澤國,湖州先民與「水」賽局,因勢利導,開挖溇港、開鑿運河。又在通達水系的引導下,見識世界,開闊視野,他們發展商品經濟,建起與外界在商貿、生產、文化上的連線。晚清至民國,國門初開,西風東漸,面對巨大挑戰,湖州人前赴後繼,他們投身革命、改革律法,也倡導白話文、建設新文化,他們開埠上海、創辦工業,也跨出國門,留洋海外學習深造。

所有的這一切,鑄就了湖州的城市氣質:敏察善為、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也正是這種 「爭先」的城市精神,讓湖州在百轉千回的歷史發展行程中,抓住過很多發展節點與機遇,成就今日湖州的城富民足。

而這一次,當滬蘇湖高鐵開通帶來新的發展節點與機遇,湖州也將以「爭先」的城市精神開啟嶄新的一頁。

南風窗長三角研究院 出品

作者 | 陳 瑩

編輯 | 頌 萱

統籌 | 查一鳴

排版 | 拼 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