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一段自己的經歷。
我在大學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有一章講的是回避型人格障礙。
這種人格障礙的具體癥狀就是極度的怕社交,可以達到社會隔離的程度。
對於這種病因的解釋有很多,其中行為學派的觀點給我印象最深,它們的解釋是:
每個人都想在別人那裏得到正性評價,所以,當人有這種期待時,就會害怕別人給予負性評價,為了躲避這種焦慮,一些受過創傷的人就會發展出病態的回避社交行為。
而這種障礙的人卻不會回避、害怕家人,因為幾乎沒有人對家人有自我評價上的期待和所求。
後來研究生畢業,我沒有選擇心理專業的工作,入職了一家體制內的報社。
我當時給自己的定位是:老實做事,透過踏踏實實的工作,取得成績,讓大家認同。
後來我的經歷跟大多數在體制內有苦惱的人一樣:
不善言辭,不會人情,也不受重視。
兩年後,一同入職的四個人,主任放了其中兩個獨立帶隊采訪、擬稿。
我和另一個依然排排版,查查錯別字,並開始給那兩個人打下手。
我開始苦惱。
我自覺工作能力和擬稿水平是同期中最好的,但為什麽領導不認可?老同事不推薦?
期間也有個別老同誌提點過我:
你太不主動了,多和主任走動走動啊…
你太宅,沒事多和某哥某姐打打牌,他們能說得上話…
過節的時候書記家該去要去啊,你以為王x遠是平白無故放單的嗎…
因為是心理學專業出身,我對這份職場苦惱做了內省,去體察這份苦惱因何而來:
首先我覺得自己與世無爭,只求工作順心,自由自在就好。但我又因為別人晉升,自己原地踏步而苦惱。
那為何我雖沒有晉升、工作量也沒增加、其實過的很清閑還會焦慮呢?
內省後總結了3個原因:
1.別人晉升我原地踏步,我無法接受自己比別人差的事實。2.我雖然與世無爭不想當官,但我沒有意識到在內心深處,還是渴求在工作中實作自我價值,受人尊重。
3.我不屑於舔上那一套官僚主義和人情世故,但又想受領導器重,這種矛盾的思想讓我糾結。
後來我突然想到行為主義學派解釋回避型人格障礙的那句話:
每個人都想得到正性評價。
我突然明白為何焦慮:
因為我不是一個真正的所謂與世無爭的人,不甘心真的在體制內當一條旱澇保收的鹹魚,我想得到領導關於我在工作、為人方面的正性評價和崗位調整,但我又厭惡職場上人情世故那一套,有向上的心卻沒向上爬的膽和行——想爬而不得,想舔而厭惡,為自己的落魄事業和人生現狀而煩惱焦慮。
在想通了這一點後,我捫心自問,從現在開始人情世故還來得及嗎?
在覺得就算自己開始人情世故也競爭不過內建「社會」內容的同事後,我決定回歸心理學專業,至少在這一行用心耕耘就會有收獲,而且完全憑能力討生活,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我。
當然,那兩個內建「社會」內容、早早放單的同期同事,人家幹的很好,前途很光明,有一個已經準備接副主任的位置了。
其實,無論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職場「哲學」不僅僅存在於體制內,體制外的職場競爭反而更慘烈,失敗只有出局,當鹹魚的機會都沒有。
這段經驗告訴我,入職新人最不可取的就是:
表面上看起來無所謂不爭不搶厭惡人情世故、職場厚黑
但潛意識裏還想受人賞識,不肯低頭
所以,珍惜工作機會,慎重考慮人生追求。
想幹,那就入世好好幹,這種規則對於想入世的人來說都是公平的。
想清高,那就真做到無欲無求,做好份內盡好責,也能清高出一個境界,受人敬佩。
切不可有賊心沒賊膽,像那些一輩子都散發著怨氣的老員工,羨慕嫉妒恨那些入世有成就的人,說人家不幹凈,世故又不可靠,在「懷才不遇」的自我迷醉中不人不鬼。
所以題主,你要下定決心,做出選擇,一切才剛開始,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