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心病狂之事,依我之見,洋夷尤甚,且更符合這個詞的本意。他們貌似更早步入發達與文明,而喪心病狂的事,卻一刻都沒有停止過。不相信啊?呵呵,那你敢讀完下面的內容嗎?
本人70後北京大叔,多平台人文歷史話題優質答主,為你作答如下:
有這樣一個女孩,因為自己的臀部大而翹,竟被剝光衣服在獸籠裏展覽,死後還要被「科學研究」,並在博物館展出了近200年……如此喪心病狂的舉動,就連一貫本著「客觀真實報道」的BBC講述她的生平時,也顯得格外的「低調、溫和&風輕雲淡」。
那麽真實的歷史究竟是怎樣的?咱們一一對照還原。
莎拉·巴特曼1789年降生在非洲大陸南端的好望角,當時正逢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充斥著"文明世界",而她的家鄉正遭受著荷蘭殖民者的殘暴統治。
巴特曼兩歲失去了母親,少年時父親離世,丈夫被荷蘭殖民者殺害,孩子也夭折了。20歲前,她一直在荷蘭農夫彼得·塞紮農場的女奴。
莎拉·巴特曼屬當地的科伊桑部落,而這個部落的人體型上和常人不同,他們的臀部天生異常豐滿,尤其是女性,巴特曼更是突出。
但誰能想到,與生俱來的身體特征,竟會引來滅頂之災。
1810年,據說目不識丁的巴特曼與她工作之處的主人英國隨船外科醫生威廉•鄧洛普(William Dunlop)和混血商人亨德瑞克•凱撒(Hendrik Cesars)簽訂了合約,合約上寫著將她送往英國進行展演。因為遺傳,巴特曼的臀部積聚了過多的脂肪,導致臀部過大。她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被送去展演。/自BBC
而實際上,他們認為巴特曼碩大凸起的臀部是歐洲流行的"非洲人種落後論"的佐證,運到歐洲展覽定能成為攫取暴利的"搖錢樹"。於是,兩個白人用花言巧語給巴特曼描繪了一個"文明世界"的錦繡前程,將其誘騙到英國。
他們給巴特曼起了個極具誘惑力的藝名-「霍屯督維納斯」,而「霍屯督」一詞,正是歐洲白人對黑人的蔑稱,它的真正意思是「類人猿」。
她到達倫敦後在皮卡迪利廣場上的展覽引起了轟動。「要知道,那個時候女性以臀部肥大為時尚和美的象征,所以有很多人羨慕她自然之美,不必再修飾身材。」【霍屯督維納斯:莎拉•巴特曼的生與死】的作者理查德斯•霍爾姆斯說。舞台上的她身著亮色緊身衣,上面掛著珠子和羽毛的裝飾,還抽煙。有錢的顧客會付錢讓她到家裏來私人展覽,並允許客人觸摸她。/自BBC
而實際上,從1810年開始,21歲的巴特曼在倫敦開始了其異國他鄉的非人生活。
她的吃住條件如同豬狗一般,被當作怪物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裸體展覽。
當時的倫敦【時報】報道,"巴特曼像野獸一樣被命令在大庭廣眾之下進行前後走動,每次表演長達3個小時。"
她的臀部和裸露的私處成為人們譏諷的目標。歐洲白人極度蔑視非洲黑人,竟然以"霍屯督維納斯"的名義,把她當做娛樂政治的素材,還變態的將其受洗為基督徒。
她到英國恰逢特殊時期,當時葛倫威爾勛爵和他聯盟的輝格黨正試圖掌握政府權力,也就是眾所周知由葛倫威爾推動的「擴大下議院」(「broad bottoms」與大屁股同義)。這是給漫畫家的禮物。有一幅作品名為「一對大屁股」,上面巴特曼和葛倫威爾背對背站著,另外一個人在測量他們臀部的尺寸。/自BBC當英國「觀眾」視覺疲勞之後,1814年她又被商人霍爾姆斯帶到了巴黎。
她在巴黎的餐廳裏喝酒,參加社會上的聚會。霍爾姆斯帶她回到南非,重新取藝名為 Reaux。/自BBC
而實際上,被帶到巴黎後,她繼而又被出售給法國訓獸商雷奧,繼續充當怪異性展覽者的角色,境況每日愈下。
一位法國記者這樣寫到:"淚水從她的眼角湧出,她的皮膚變成淺綠色,她跳躍,她歌唱,她擊鼓。"她被視為沒有感情的動物,與從非洲掠奪來的奇特鳥類與動植物一起在植物園"展出"。
為了給這一骯臟的人體展覽貼上"科學"標簽,巴特曼被特許走進自然博物館,3名科學家對這一"人類活標本"產生了濃厚興趣,請來畫家從前後左右四個方向為她畫像,並以科研的名義提出死後保留其屍體。
1816年1月,在合約期滿3個月前,27歲的巴特曼病死在巴黎一間簡陋的住所,結束了她充滿屈辱、悲憤與無奈的短暫人生。然而,她的悲劇並未因為她的死亡而落幕,進而在文明社會裏成為科學的"囚犯",充當一些人類學家撰寫種族主義論文的"依據"。
巴特曼同意一組科學家和藝術家來研究和繪畫她的身體,但是拒絕在他們面前全裸,因為這踐踏了她的尊嚴,她在之前的展覽中都沒有全裸過。霍爾姆斯說,那段時間正是「種族科學」研究的開端。巴特曼在26歲時去世。死因被歸為「炎癥和發疹性疾病」。據稱是肺炎、梅毒和酒精中毒共同病發的結果。
法國自然學家喬治•居維葉曾在Reaux的派對中和巴特曼跳過舞,他在巴特曼屍體被解剖前做了石膏像。他保留了巴特曼的頭蓋骨、大腦和性器官,並將它們陳列在巴黎人類博物館內。/自BBC
實際上,喬治•居維葉曾將巴特曼的臀部與母猩猩進行比較研究,試圖尋找黑人與黑猩猩之間的親緣關系,建立一種所謂的「新學說」。
在被做成石膏像後,她的屍體被解剖,制作成骨架標本,她的大腦和生殖器被分別置入兩個大玻璃瓶內,用福爾馬林溶液浸泡保存,成為法定的"不可轉移"的國家收藏品。
巴特曼的石膏像和骨骸被陳列在法國人類博物館,直到1974年法國議會透過生物倫理法,根據其中對人類遺骸的有關規定,才終止了公開展覽。
1995年,時任總統的曼德拉向法國正式提出歸還巴特曼遺骸的要求,然而法國對此置若罔聞、多方推諉。南非政府與民間、科學家與作家堅持不懈,同時得到了國際友人的鼎力相助,終使法國於2002年初透過歸還巴特曼的法案。巴特曼的遺體於2002年5月3日回到自己的故土,恢復了她作為人的尊嚴和一個民族的尊嚴。
在要求歸還巴特曼的過程中,南非成立了專門組織。南非著名人類學家托拜厄斯教授和女作家費拉斯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托拜厄斯教授指出,他們透過研究,決定棄用對巴特曼含有貶稱的小名"薩提蒂",代之以其本名"莎拉"。
他強調,巴特曼遺骸不是一般的人類遺骨,"我們知道她的姓名和出生地點,我們有權利要求歸還"。
費拉斯1998年特意為巴特曼創作了一首詩,這首飽蘸激情的詩歌打動了法國的議員們。在葬禮當天,她眼含熱淚朗誦了自己的詩。該詩共四段,下面是其中的第一段:
我前來接你回家家鄉,你曾記否那草原?
繁茂的青草生長在大橡樹下
那裏天高氣爽太陽不再灼人
我為你布置的床鋪安放在山腳下
你的被褥上撒滿了草藥與硬幣
帝王花開放著紅色和白色的花
小河唱著歡樂的歌
那是清流翻越石塊時飛濺的浪花
巴特曼能夠安葬在自己的故土,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她是一個偶像,其形象、人生、死亡和死後的尊嚴擊,敗了種族主義、殖民主義和性別歧視;
她是一個象征,其遭遇在提醒人們,人類曾經怎樣地相互漠視與踐踏,其悲劇是一筆豐厚的人類遺產,告訴世人決不能重蹈覆轍。正如姆貝基總統在葬禮上指出的那樣:
"巴特曼本不應該被運送到歐洲,她的姓名不應該被剝奪掉,她的出生地、科伊桑人和非洲人的身份不應該被掠奪去,她不應該被作為野蠻怪物當街示眾。"他強調,"是野蠻人的並非那位在歐洲孤獨的、使疏遠了自己身世和祖國的非洲婦女,而是那些用野蠻行為虐待她的人;是怪物的並非那些遭受淩辱的人類,恰是那些淩辱巴特曼者"。
巴特曼的悲慘命運和屈辱遭遇是人類歷史上黑暗與醜惡的沈重一頁,它把人類之間相互奴役與踐踏的醜行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徹底撕碎了那些所謂"人權"衛士們的假面具,而巴特曼的歷史悲劇發生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又無不具有諷刺意味。
隨著巴特曼遺骸的回歸,殖民主義時代遺留下來的這筆"債務"似乎從法律上償還了,但她生前被當作怪物在倫敦和巴黎展覽、死後又被制作成人類標本與石膏像在法國人類博物館裏陳列的屈辱歷史,她的人權遭到粗野踐踏的驚人事實,仍然是"文明世界"洗刷不掉歷史見證。
巴特曼的葬禮是愈合歷史創傷、促進種族和解的重大步驟,鼓舞著人們維護人的權利,尊重婦女尊嚴,走和平胡解、團結奮進的發展道路。也正是基於這一考慮,南非政府將巴特曼的墳墓為宣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並在開普敦為其建立紀念館,告誡世人維護婦女尊嚴,教育年輕一代銘記歷史悲劇。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歷史終於翻過了這沈重的一頁,巴特曼在歷經淩辱與苦難之後終於實作了葉落歸根,並用自己的悲劇呼喚著人類的良知。
由是觀之,巴特曼榮歸故裏的日期與非洲聯盟成立的時間不謀而合,並非偶然巧遇,實乃歷史進步的腳步與時代發展的要求所致也。
在歷經兩個世紀艱難曲折的命運之後,巴特曼最終回到祖國的懷抱,故鄉人民親切稱她"母親",特意為她送行安葬,姆貝基總統深情地將一粒沖洗幹凈的石塊放置她的墳墓前……
安息吧,「非洲維納斯」,莎拉·巴特曼。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別忘了點選「贊同」&收藏;
評論區期待你的文字,關註 西山夏爾巴 ,一起邂逅更多的~人間值得。
@知乎人文 @知乎話題 @話題小助手 @創作者小助手 @海鹽計劃 @知乎圖書 @知乎成長計劃 @知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