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黃土高原,飛來一只不認識的鳥

2024-12-27心靈

李兆飛在寺灣村拍到了一種從未見過的鳥。

身子胖胖圓圓,羽毛與沙棘果同色,頭頂蓋著一片藍雪,在落葉的山林之間,跳躍,啁啾。李兆飛先用了「懂鳥」小程式進行辨識,又發到攝影愛好者群裏,最後,經子長市林業站工作人員和專家鑒定,他們得到答案:這是子長境內首次出現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賀蘭山紅尾鴝。

大雪過後,陜北初晴。

在寺灣的一爿小店門口,我們見到了李兆飛,他個子不高,瘦長的臉笑起來紋路很深,與他身後的山壑,有某種相似。他的「正職」是這家飯莊的廚師兼老板。若有不燒柴火、不起爐竈的空閑,他最大的業余愛好,是端上他的相機,用800mm的長焦鏡頭,在時間的光譜上,一寸一寸地記錄家鄉的自然風光。

這裏是子長市,黃土高原中部、革命聖地延安北部的一座縣級市。

賀蘭山紅尾鴝/ 李兆飛 攝

截至采訪,李兆飛一共拍到了三只賀蘭山紅尾鴝,在很多拍鳥發燒友看來,他既幸運又幸福。

然而與李兆飛一樣經歷了過去這25年的子長人卻心知,吸引珍稀鳥類,他們靠的不是幸運,而是奮鬥。

1999年,子長開始了退耕還林生態治理的征途,今年是第25年。25年苦幹,25年變化,從荒坡黑水到綠水青山,等到綬草發芽、麥黃草長、刺槐遍山,黑鸛來了,豹貓來了,賀蘭山紅尾鴝來了。

子長不一樣了。

紅尾鴝之謎

在發現賀蘭山紅尾鴝的兩年前,李兆飛還因為發現黑鸛,上了2022年的本地新聞。那之後連續3年,李兆飛都拍到了黑鸛,「(它們)3年一直在這裏生活」。

一起出現在黑鸛新聞裏的,還有子長市林業局的陳建華,他專門負責野生動物保護。他說,過去子長有獵鳥的現象,現在更多的是市民的主動報告,比如發現了需要救助的受傷野生動物,或者發現了新物種。

「大約(退耕還林後)十來年,能明顯感覺到,子長的動物變多了。」河道裏的鯽魚、野鴨、白鷺自不必說,還有很多珍稀、少見的小動物,逐漸遷徙過來,甚至「駐紮在這裏」。

黑鸛/ 李兆飛 攝

月初李兆飛發現的賀蘭山紅尾鴝,此前從未出現在過子長市的各種記載當中,陳建華像說起一件值得珍惜的寶物,「要(把它)收錄起來,記載好」。上一次救助動物是采訪前的上個月,村民發現了一只受傷的貓頭鷹,他們上報給森林公安,公安聯系到林業局。有的時候,熱心的群眾會自己開上車,把受傷的動物直接送過來。幾年前,一位村民解救了一只被野狗包圍的豹貓幼崽,林業局來人,將它放歸山林。

時間推回到1990年,子長還是一座灰撲撲的小城。很多人說起以前的子長,提供的描述大致相似,李兆飛也不例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外面一刮起黃風的時候,「出門看不清天和地,白天也要點燈」。那一年,李兆飛到北京郊區當兵,在戰友的影響下愛上了攝影。3年後退伍復員,他學了門手藝,開了家餐館,但攝影的愛好一直沒放下,從底片相機到數位相機,從拍人文到拍生態,如今,他仍然保持著早上6點就帶著相機出門的習慣,拍到9點,回到店裏,再開張做生意。

1999年起,25年的轉變開始,直到大約4年前,李兆飛突然發現身邊多出了很多沒見過或少見到的東西。

世界上最小的蘭花、陜西省重點保護植物綬草,目光灼灼而行蹤無定的紅角鸮,叫聲空靈的紅翅鳳頭鵑,圓圓的小小的掩映在樹影之間的縱腹紋小鸮——李兆飛當然不是早就知道這些動植物的學名,他是拿起攝影機,一邊拍,一邊學。對家鄉的了解,緩慢地重新建立。

紅角鸮/ 李兆飛

李兆飛親身感受到了變化。小動物們來到這裏生活,需要清的水、綠的樹、幹凈的空氣,「不然它在這裏吃不著喝不著,肯定不來」。

它們來了,是子長生態治理卓有成效的最佳證明,畢竟,小動物對環境的感知,最靈敏,也最誠實。

發現賀蘭山紅尾鴝之後,很多外地發燒友揣上相機慕名而來,但要見到它們,卻不是那麽容易。結束采訪之後的晚上,李兆飛在微信上給我發了一條語音,關於保持攝影這項愛好最需要的因素,一開始他回答「裝置和時間」,他對這個回答不是很滿意,補充了他的想法:「其實更重要的是興趣和堅持,要有耐心,才能等到珍貴的鏡頭。」

堅持了25年的子長人,最懂什麽是耐心,什麽是堅持。

為了重建這片山肥水美的家園,子長人做了什麽?

「不計成本,只要達標」

柳巖是山東人,在子長生活了20多年,現在說起話來,已經是濃重的陜北口音。

他記得,剛來的時候,子長的河道「簡直就是尿坑」,臭氣熏天,「水是黑的」。2016年,他從采油廠調到陜西環境工程建設(子長)水處理有限公司,公司最重視的一個廠是子長市汙水處理廠,對這個廠的營運「不計成本,只要達標」。

為什麽下這樣大的決心?

柳巖叫來廠長徐楠,他是當地的「專家」。

1993年出生在子長的徐楠,畢業後回到家鄉工作,他像了解自己的血管一樣了解子長的水。子長的常住人口多、沿河道居住量大、河道管網長,對一個縣城來說,與繁榮相伴相生的,是更多的生活汙染和更高的用水需求。子長獨特的地形地勢給當地的汙水處理帶來了挑戰,黃土高原海拔較高,氣候較寒,汙水水溫低,生化處理的效果不好。

「生化處理汙水需要保證一定溫度,給微生物提供生存環境,(讓它們)來降解雜物,水溫太低就不行。」2021年,政府投資1400多萬,子長汙水處理廠增設了一套升溫改造工程綜合系統給汙水加溫,汙水處理的第一重難題得以解決。

子長市全景/圖源:子長融媒

然而,子長四季分明,雨雪天城市水量增大,汙水處理還面臨溢流風險,子長又建起了第二座汙水處理廠,容量達15000方,兩個廠子加在一起能處理30000方汙水。「一方面徹底制止溢流風險,另一方面兩個廠子同時運轉,一邊檢修,另一邊還能工作。」

柳巖提到,子長現在基本上能實作汙水零排放,並且汙水處理後的中水回用還能夠緩解陜北地區普遍的缺水問題,現在子長的市政用水、工程用水已經杜絕從河道采水,只用汙水廠處理過的再生水,以此保證河道生態。

「遠的不說,對黃河肯定是一大貢獻。」從子長市李家岔鄉周家崄發源的清澗河,在延川註入黃河,上遊的水清了,黃河也變美了。2017年1月1日起,汙水廠正式運轉,「河裏逐漸能看到魚,看到鴨子」。

最讓柳巖覺得神奇的,是一種當地的小鯽魚,他不知道它們是從哪兒洄遊過來的,後來有人跟他說,河道的水質達標以後,它們會自動繁衍。夏天,甚至能見到不少市民在子長的河邊垂釣。

水在改善,植被也在變化。

以前樹少的時候,子長常常是「漫天黃沙、遮天蔽日」,一到刮風,家家戶戶白天都要點燈。

1999年,子長市開始退耕還林工程;25年後,林業局退耕辦的張永明準確地說出這個數位:「115.87萬畝。」

這是25年退耕還林的成果。

綬草/李兆飛 攝

2013年開始,子長市開始采用飛播造林技術,張永明曾見過灰突突的山坡背後飛起一架一架直升機,把刺槐、山杏、山桃、沙棘的種子,播撒到人去不了的地方。種子落下來,根紮下去,固著了黃沙泥土,高原上的風依然刮著,卻再也不會把天刮暗了。

冬天還綠著葉子的樹木,留住了土,也留住了水。

張永明記得,以前一到夏秋雨季,河灘裏到處是山坡流下來的泥沙,並且常常有山洪暴發的情況。如今河水變清,山洪問題也得到極大改善,25年前後,子長植被覆蓋率從不足10%上升到現在的53%,水土流失治理率由10.05%上升到36.2%。

山桃山杏作為經濟樹種,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同時,孕育出果和核,也甜美了當地農民的生活。「誰栽樹誰受益」,以前說的是鼓勵植樹的補助措施,如今說的是長遠的、實在的,百姓得到的好處。

空氣好了,山頭綠了,子長甩掉了一身黃土,水靈靈地安居在陜北。

飛播/李兆飛 攝

「哪裏有黑煙」

整體治理之外,日常的空氣汙染治理也是關鍵。

子長市是延安全市除寶塔區以外人口量最大的地區,空氣品質的排名在延安市一直是「第一名」,孫小晶補充,「汙染第一名」。

摘掉「汙染第一名」這個帽子,要盡可能解決造成空氣汙染的各種問題,燃煤、煙花爆竹、工程排放,哪裏有問題,他們就出現在哪裏。

農歷新年之前的幾個月,陜北漫長的冬季來臨,也是城管局執法大隊最忙碌的時候。從去年開始,子長在全市鋪開進行空氣汙染治理,先宣傳,再管理,確定推廣兩種環保型煤,大隊長孫小晶說這個過程,是讓當地居民「在心理上轉彎」。陜北冬天寒冷,居民有較高的取暖需求,這個時候,燒什麽,就成了管控的關鍵。

孫小晶給我看他們的工作群,高畫質網路攝影機全域監控,「哪裏有黑煙,我們就去哪裏勸阻」。推廣環保型煤有一個現實問題,就是經濟。孫小晶註意到,當地很多孤寡老人,意識和經濟層面上存在雙重薄弱,「我們就觀察他們燃燒什麽東西來取暖,實在沒有經濟能力的,街道和社群這時候就應該提供幫助」。

想要摘掉「汙染第一名」這個帽子,就要盡可能解決造成空氣汙染的各種問題,圖為子長的自然風光/ 李兆飛

一個84歲的老太太,兒女都不在身邊,經常去工地上撿竹膠板帶回家燃燒取暖,街道把她的竹膠板帶走,留下一些環保煤,但後來發現,老太太會把這些好煤拿出去賣,錢留下,她再撿竹膠板來燒。

執法隊意識到要從源頭上管控,他們到工地宣傳,竹膠板要送到垃圾填埋場統一處理,盡量避免被居民撿走。同時,他們盡可能地為居民爭取較低的燃煤價格,一噸煤的廠家定價是1680元,透過政府補貼,居民購買的時候,價格是980元。在子長市的出入口,執法隊也布控人員,盡量不讓有汙染的燃燒材料進入子長,「這是一個特別復雜的工作」。

另外,臨近年底,很多工地停工了,他們這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到每個工地上監督鋪蓋綠網,防止揚塵汙染。

最近,孫小晶最愛刷的APP變成了「陜西空氣」,每兩個小時,APP會重新整理一次陜西各地空氣品質報告。他開啟頁面給我看,今年冬天,子長市的空氣品質排名在延安13個縣區當中排名第五,在全陜西排名第十六。

空氣品質,政府有維護責任,企業也有。

子長當地油氣資源豐富,煤礦、采油廠、采氣廠,很大程度上支撐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而生態環境保護呢?延長石油生態環境保護科的助理工程師李海雄表示,保護弓境是企業的責任,不能算經濟賬。

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子長市也重視著生態環境保護,圖為子長市自然風光/ 李兆飛 攝

秉持「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植被保護早已是延長石油建設計畫裏「內建的環節」,只要鋪設管線,就必須帶上植被恢復,「種刺槐」。李海雄估計了一下,采油廠今年已經種了幾十萬株刺槐。

防控大氣汙染,企業要從生產環節就有所轉變。「以前我們用的都是燃煤鍋爐,現在改了45台燃氣鍋爐,剩下13台燃煤鍋爐因為電力系統的原因沒法改造,我們投資了1000多萬,增設了脫硫除塵脫硝裝置。」

李海雄是子長本地人,在延長石油工作的時間裏,他見證了外人看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近幾年,「國家環保部監測系統裏面顯示子長的空氣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對方)給我們說了一個詞,叫‘暴跌式下降’。」

延長氣田采氣五廠安全環保科的科長張二磊是榆林人,因工作調動來到子長之前,他在陜北待過很多地方,借助能源化工行業的發展,他一直在觀察陜北,「尾氣排放(的治理),是我們的短板」。

是短板,也是硬骨頭,也是轉折點。張二磊提到一個關鍵技術——「碳捕獲與封存技術」, 將二氧化碳從工業或相關排放源中分離出來,輸送到封存地點,使之長期與大氣隔離。從去年開始,截至目前,采氣五廠已經回註二氧化碳12.66萬噸。

子長市風景/圖源:子長融媒

子長市的安定塔,佇立在文昌山,每逢整點報時。來采氣五廠的路上,冷風刮著,卻把這座城市的上空刮得越發晴朗。安定塔的鐘聲無所阻礙地穿過空氣,送到我們耳邊。

子長人建設子長,子長人保護子長,而後,子長人終歸會受益於子長。

黃土高坡上重煥生機的小城,綠著,透亮著,清澈著,等待鳥兒們歸來和探訪,對愛好大自然的人們來說,生活在這裏是一種莫大的幸福。李兆飛確信,在山清水秀、樹豐草美的子長,與小動物們見面並不難:「有的時候,不用刻意去尋找,它就在不遠處。」

文中配圖部份來源於網路,首圖為賀蘭山紅尾鴝,李兆飛 攝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趙淑荷

編輯 | 張來

值班 主編 | 張來

排版 | 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