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小慎微、按部就班的人常常感到失控感,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這類人通常會制定詳細的計劃和規則,並期望一切都能按照預期進行。然而,生活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和變化,當不可預見的情況發生時,他們嚴格的計劃和模式被打破,就容易產生失控感。
他們對事情的發展往往有著較低的容錯率,一旦出現偏差,就會覺得超出了自己的掌控範圍。
過度關註細節和遵循既定的步驟,可能會導致他們視野相對狹窄,難以靈活應對復雜多變的情況,從而更容易在面對意外時感到失控。
按部就班的行為模式可能使他們較少有應對突發情況的經驗和心理準備,當意外來臨,就會感到措手不及和失控。
若你遇事煩躁,情緒失控,總不快樂,不是智慧不夠,而是心力不足。畢淑敏說:「很多人每天都和自己進行千萬次對話,其中絕大多數話語,都是否定自己。」這樣的人心力不足,心力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內心的支撐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謹小慎微,按部就班,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出一點差錯。但有趣的是,這樣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失控感」。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有人說:遇事的第一反應,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定力如何?定力來源於你對未來的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會失控。「失控感」,簡單來說,就是那種事情沒有按照自己預期發展,感到無法掌控局面的焦慮感。這種感覺,就像是你精心策劃了一場演出,當幕布拉開的那一刻,卻發現舞台上的一切都亂了套。
我們為什麽會失控?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可能是過於謹小慎微的人,往往會忽視變化的存在。他們習慣於按照既定的計劃行事,一旦遇到計劃之外的情況,就會感到手足無措。
那麽,我們該如何擺脫這種「失控感」呢?首先,我們要學會接受變化。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裏,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其次,我們要保持與時俱進的思維,學會靈活應對。就像打太極一樣,順勢而為,以柔克剛。
生活中的「失控感」往往來自於我們的恐懼和抗拒。當我們勇敢地面對變化,接受挑戰,我們就會發現,「失控」其實是一種新的「掌控」。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一種對「控制」的需求,但為什麽有些人比其他人都更需要這種控制感呢?對控制過於強烈的渴望會給人們造成什麽影響嗎?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它呢?
「控制」,究竟意味著什麽?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生活擁有一定的掌控感,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控制意味著確定和安全感:當一個人覺得環境與自身都在掌控之中時,Ta便會感覺到未來對自己而言是可以預知的,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這種由控制帶來的安全感,是人們對抗未知與不確定性的重要武器之一。
控制有助於提升自尊感:除了在事情進展的當下,人們會對自己是否掌控局面有直接的感受之外,人們還會透過回顧過去來尋找自己曾經擁有掌控的情形。在這種「回溯的控制」中,我們往往體會到自己在當時的情境中是有實力的、能勝任的,從而感覺到自我價值被肯定。
當懷念過去時,若人們能以一種「自己經過努力,且成功克服困難」的拯救式的邏輯來講述,就更能從懷舊中體會到力量感,有助於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提升自尊感。而人在懷舊時的這種拯救式的講述方式,事實上就是我們在回溯中尋找控制感的努力。
相反,失控則會給人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當一個人在生活中反復體驗到「失控」——即事情總是不在我的掌控範圍之內時,就會習得一種無助感,此後,他們就會陷入「做什麽都無濟於事」的無奈與絕望之中。而這種習得性無助,被認為與人的抑郁與焦慮情緒、物質成癮及進食障礙等心理困擾高度相關。
不僅如此,一些因素還決定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需要控制。甚至會表現出對自己、對他人過度強烈的控制欲,他們也常常因此被身邊的人戲稱為「控制狂」。
為什麽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需要控制?
1. 過去的失控體驗:在過去的經歷中有過「失控」體驗的人,更可能在之後的人生中拼命地尋找「控制」。
一方面,過去的失控經歷及其造成的負面影響,讓這些人比任何人都需要一種安全感。他們很容易陷入再次失控的恐懼之中,因而他們會在之後的生活中付出更多努力來控制失控的發生。另一方面,他們也試圖在當下獲得足夠多的控制,「覆寫」過去的失控創傷的經歷。
比如,那些童年成長在混亂的家庭環境中的人,他們曾經體會過風餐露宿或受虐待、忽視的痛苦,他們便更可能在成年後以「控制」來作為兒時混亂的代償。盡管如今生活穩定,他們還是喜歡囤積生活用品以防萬一;或者對自己要求過分嚴苛來避免受到他人批評;又或者試圖控制身邊人的一舉一動來避免再次受忽視等。
又比如,那些經歷過驚恐發作的人,為了避免自己再次出現胸悶、心悸、甚至瀕死等徹底失控的感覺,他們往往會做好一系列「控制措施」——拒絕獨自出門,隨身攜帶藥品,或在自己一有點心慌、頭暈時,就立刻到醫院就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控制反而可能使得他們容易由於過度焦慮和擔心而再度驚恐發作。
在這些人看來,當下獲得足夠多的控制,就能幫助自己「避免」失控的再次發生。同時,掌控給他們帶來的力量感,也讓他們相信,如果人生能再來一次,自己會有能力和過去的不幸搏鬥。
2. 自我價值的極度不穩定:還有一些人對控制感的渴求,源自於內心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和否定。
有一種說法是,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總是試圖去控制身邊的人。換句話說,當自身無法給予自己安全感和積極的自我評價時,人們就會試圖向外尋求「確定與肯定」,而這就需要透過對他人的控制來實作。
這就是為什麽那些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且害怕被拋棄的人,往往更想要在親密關系中獲得對另一半的控制。一方面,他們需要透過控制對方的一舉一動(減少和異性的來往等)來防止自己被拋棄;另一方面,也透過「控制」來獲得一種對自己的肯定——肯定自己是足夠好的、值得被愛的,所以對方才會願意為己所控。
為此,他們甚至還會透過一些方式來檢驗對方,以證實自己對這段關系的絕對掌控權,肯定自己、維護自己內心的安全感。
然而,向外尋求肯定可能是一種惡性迴圈。盡管,能夠控制他人,會讓這些人感到備受肯定,但同時也會加劇他們內心的「失控感」——自我價值完全取決於他人。而這就意味著,但凡對方有一點不受控制,就會讓他們的安全感與積極的自我評價轟然崩塌。而對此的恐懼,又會讓這些人更加迫切地想獲得對他人更多的控制。
3. 完美主義或自戀型人格特質
完美主義的人對於完美的渴望與對缺憾的恐懼,就會讓他們極度渴望控制。他們會覺得一旦自己缺少絕對的掌控力,事情的發展就很有可能會達不到自己的標準或出現可怕的紕漏。
同時,完美主義的人還認為自己是否「完美」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身邊的人是否足夠「完美」的影響,因此,他們也總是會以同樣苛刻的標準要求身邊的人。這就是為什麽很多完美主義的人也會嚴格要求另一半的原因,比如他們會要求對方像自己一樣堅持健康飲食、做好身材管理等等。
另外,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也對控制有著過度的渴望。他們通常需要透過控制他人的言行來獲得他人對自己的肯定,以維護極高的自我評價。在他們看來,在爭論過程中說服對方,讓對方與自己意見一致或按自己的方式行事,都是一種「勝利」,是對自己觀點與能力的肯定。
4. 過多相信努力而忽視世事變遷的力量
人的很多特質與能力其實主要是受到先天與環境因素影響的,比如人格主要受到「精神胚胎」(50%)與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然後才是個人對自身人格的塑造。有意思的是,控制欲本身也是受到基因影響的。人對於「控制感的需要」有30%是由基因決定的。
然而,有些人總是更願意(社會也更鼓勵)相信自由意誌與個人選擇,低估甚至忽視了基因、社會文化與世事變遷的影響。這就會使得他們認為,「不管外在條件多惡劣,只要我付出足夠多的努力,掌控了整個局面,就一定能實作目標」,因此,這些人也更容易成為「控制狂」。
以上這些人對於控制的過度追求,有時候甚至會讓「獲得絕對控制」成為他們完成一件事情背後真正的目標,而這可能會吞噬人們的快樂。比如,有些人考研,相比起「考上理想院校」,「從此掌控自己的人生」才是他們心中真正的目標。於是,他們很快會發現,即使考研「成功」,自己也並不能感到快樂。
過度追求控制還會帶來更多問題
1. 頻繁陷入自我責備: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對一件事情擁有越多的控制,同時也就意味著他認定自己對這件事情在越大程度上負有責任。那麽,一旦事情的結果與Ta料想的有所不同,Ta就有越大的機率陷入自我責備之中
2. 更大的風險會失控:一個人對控制的過度追求,實際上是承認了「控制」對於Ta的人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這會讓Ta對「失控」更為敏感,放大失控對自己可能的負面影響,並且更可能因為對後果的過度擔憂而做出一些可能導致不良後果的行為。
不僅如此,過度追求控制還會掩蓋住一些真正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最終導致更大問題的爆發。
看到這裏,相信你不難發現,盡管控制對於我們獲得安全感與自尊感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我們仍然需要對「自己對控制的追求」保持審慎的覺察和克制。
我們該如何覺察和克制對控制的過度追求?
首先,反思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對周遭的人事物是擁有絕對控制力的。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警惕自己是否忽視了先天條件與環境的不可控因素,你需要去承認這世間確有很多事情並不總是為人所控。不過,這個過程並是讓你獲得一種消極的「聽天由命」感,而是「盡人事」與「聽天命」的平衡,而後者顯然需要更多智慧。
接著,你需要試著去覺察「控制」是否正在給你帶來困擾。人們可以透過「想象」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意識到這些困擾。請你想象自己正在攀爬一座高山,你行進的目標是山頂。每走一步都請想象那些讓你感到失控的情形。
然後,試著問自己「這是我的問題嗎?我害怕嗎?有多害怕?」。如果你覺得所有或者絕大多數的失控都是因為自己,並且你對此感到十分害怕的話,那麽很有可能「控制」正在侵蝕著你的快樂,讓你陷入自責和痛苦之中。
接下來,你需要:
1. 想象自己正在努力克服失控:這時候,你的目標是山頂,所以,你需要克服失控及對它的恐懼,繼續向上攀爬。想象並記錄下自己為此所付出的認知資源、情緒感受、時間及精力等。
2. 記錄你的自由列表:現在,看著你所記錄下來的為克服失控及恐懼所付出的「代價」。其實,這些就是你被「控制欲」所束縛的東西。這些代價就是你的「自由列表」,而剛才所攀爬的高山就是你心中對控制的渴望。
3. 提醒自己可能失去的「自由」:在之後的生活中,每當你發現自己好像又回到了那個攀爬高山的狀態中時,請你拿出這個自由列表,並提醒自己,「對控制的過度追求可能會讓我失去它們」。
最後想說的是,有些時候當我們面對失控,不應該是施加更多「控制」,而是學會「放棄抵抗」。失控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可怕,而我們也可能在這種失控中,找到自己「控制」背後真正的恐懼,並找到與之共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