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謹小慎微、按部就班的人,大多數都無法接受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這個事實。
簡單點說,就是這類人大抱有 【付出就一定會有正向的結果】 的觀點。
這在心理學中,是一種 「完美主義心態」 。
完美主義者 總是在期待萬無一失、一勞永逸,但我們知道生活是 動態 的,一直在 變化 ,你可能永遠都達不到那個點。
即便是做到了,完美主義者也僅僅會高興那麽一瞬,接著又會產生新的煩惱,奔向更完美的目標。
所以,完美主義者通常難逃焦慮、自卑與抑郁的心理困擾。
沒辦法,這是由他們特有的非理性認知方式所決定的。
說得具體一點, 他們的非理性認知方式 ,往往會使他們有這樣的表現:
(1)極其恐懼和排斥失敗。(但失敗是無法避免的,因而導致焦慮)
(2)用不理智的、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自己。(因為達不到而導致自卑)
(3)從不滿足和欣賞自己已獲得的成就,只關註自己沒做到的事。(這種不滿不斷產生消極情緒,導致抑郁。)
我曾接待過一些完美主義的來訪者 ,他們大多都具有以上這些特征。
以我的經驗來看,完美主義者除非能從這種非理性的認知中走出,否則難逃焦慮、自卑與抑郁的困擾。
如何應對這種失控感?
1. 把「預期」變成計劃,把判斷變成描述。
「預期」是一種想象,會引發的是你或積極或消極的情緒,而不太會影響到現實層面;
主觀的判斷也不能對你的未來有什麽實質的影響。而客觀描述你所處的環境,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才是真正能影響現實的東西。
我們之前提到過一種認知策略叫做「防禦性悲觀」,說的就是考慮和分析所有可能的最壞的情況,具體地思考可能會發生什麽,一一做出實作的應對步驟計劃,而不是寬泛地悲觀恐懼、沈浸在恐慌中。假如它們真的發生,也可以有條不紊地處理。
2. 停留在焦慮中,觀察自己的感覺。
你需要變成一個自己的感覺的觀察者(feeling observer),因為,當你對未知的事情感到非常焦慮時,這種焦慮的背後往往是你已經有的情緒,
比如,當你擔憂「我會很孤獨」的時候,你可能在想的是,「我吃得太多,生活習慣不好,沒有人會喜歡我」。
當你去捕捉和觀察自己的感覺時,會發現困擾你的不是那個不確定的未來,而是「我想要逃開這些負面的感覺」。
焦慮是一種很難承受的情緒,所以人們會不假思索地做出種種行為來從中逃開。但只有當焦慮發生時,你願意去觀察和分析自己的焦慮背後是什麽,才有可能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
3. 拋棄虛幻的失控感,聚焦在你可以控制的東西上。
對未知的焦慮和控制感有關,但是,往往只是那種害怕失控的感覺在影響你的焦慮水平胡自信,這種感覺是虛幻的,
不如去找到那些你真正能夠控制的東西,提高應對的能力,「做好我能做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經常找一些你可以做到的小任務給自己,把大的目標拆成小的步驟,讓自己經常感受到「我能做到」,及時在每次做到之後給自己獎賞——哪怕只是一個冰淇淋。
這會逐步加強你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以上。
我是 @心理咨詢師大劉 ,咨詢可在下方預約。
爭渡心理咨詢預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