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花木蘭】我去看了。
為了給神仙姐姐劉亦菲打榜,大中午專門跑去看的,但是說實話,能堅持看完也是沖著劉亦菲的神顏。
不是說演員的表現不行,其實劉亦菲的演技挺線上,表現也可圈可點,比以前進步不少。
尷尬在於美國人講中國故事的邏輯。
估計你們也不太會專門去看,我就劇透一點吧,反正上映前已經有高畫質版流出,前幾天網上就能下載了。
透過【花木蘭】這部電影,我們也能稍微明白一點,中國的文化輸出為什麽總是失敗,以及該怎麽挽救一下。
第一個尷尬的地方是家族。
電影裏到處都是類似的痕跡,什麽為了家族榮譽而戰、什麽你的工作是給家族帶來榮譽等等。
給人感覺國家永遠是不重要的,家族榮耀和前途才是一個人的奮鬥目標。
嗯,這個邏輯很歐美。
數千年來,中國人講究的都是家國天下,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忠君報國,只要踏出家門走入社會,國永遠排在家的前面。
你能想象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時候,嘴裏念叨「為了霍家的榮耀」嘛,肯定不是,霍去病風餐露宿北伐匈奴,目的是保衛大漢江山,爭的是大漢榮耀。
只有國家登上世界之巔,家才能跟著沾光。
這才是中國人的邏輯。
中國軍人要是敢說為了家族而戰,首先皇帝就不答應,不送一碗鶴頂紅是皇恩浩蕩,而且還被周圍同僚看不起,覺得這個人小氣沒出息。
而歐美傳統就不一樣了。
漫長的農業社會,歐洲一直是裂土分封的封建制度,國王給諸候分一塊土地,土地上的一切都是諸侯的,作為報酬,諸候要承擔上貢和服兵役的義務,類似於中國商周時期的諸候封國。
直到大航海以後,國王才聯合新崛起的市民階層,把諸侯的權力收回來,這才有了強盛的歐洲列國。
不過歐洲的基因就不是大一統國家,資本主義起來以後,資本家取代了諸侯的地位,成為歐美國家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只有把資本家和產業拼湊起來,一個國家才算完整,要是沒有資本家的資金和產業,這個國家就算散架了。
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家在國的前面沒問題。
可能歐美人覺得【花木蘭】沒問題,本來就應該如此嘛,但中國人水土不服。
第二個尷尬的地方是氣。
電影裏的花木蘭是一個有種族天賦的少女,體內藏著海量沒有覺醒的氣,花木蘭必須以女性身份示人,才能激發出體內的氣,完成打怪升級的逆襲之路。
看完這個設定,沒看過電影的也明白,這個花木蘭和鋼鐵俠、蜘蛛人等美國大片角色沒什麽不同。
他們天賦異稟,生來和普通人不一樣,註定是要成大事的,唯一需要的只是一個機緣而已。
可中國的花木蘭不是這樣的。
我們在課本裏學過的花木蘭,完全是一個普通少女啊,她沒有過人的容貌,沒有天賦稟異的體力,更沒有超絕的智商。
她不過是為了完成替父從軍的任務而已。但就是這個普通少女「萬裏赴戎機」,透過「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血火磨練,成長為軍中的英雄。
就連天子都對花木蘭賞識不已,想讓花木蘭留在朝廷做官。
花木蘭不是天賦型選手的閃亮登場,而是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上演了一場屌絲逆襲的史詩。
這種普通人的勵誌故事,難道不比有種族天賦的精英視角,更加激動人心?
所以我說,中國故事讓美國人講殘了。
因為他們崇尚的是個人英雄主義和血統,而我們更有平民視角,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東西。
電影最尷尬的地方是皇帝單挑。
柔然可汗攻入都城了,約李連杰演的皇帝決一死戰,皇帝想都沒想就帶著幾個人去了,說是要親手把敵人斬於刀下。
然後......皇帝被綁在樓頂,等著花木蘭來救。
這個簡直無力吐槽,拜托,堂堂統領千軍萬馬的大國皇帝,放著軍隊和官員百姓不用,自己出門單挑,是不是腦子瓦特了?
放眼中國歷史,皇帝親自上戰場的都很少,更不用說和敵人首領單挑了。項羽想和劉邦單挑定江山,結果被嘲諷了兩千年。
中國人講究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越是位高權重的人,越講究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他們勝利的方式是調集資源下大棋,讓敵人走投無路舉手投降。
出門單挑是歐洲土城主的做派。
畢竟地盤不大,死了別人也搶不走,盡可以表現所謂的騎士精神。
【花木蘭】把歐洲城主的行為藝術,套在統治數千萬人口的中國皇帝身上,要多尷尬有多尷尬。
可能有人會說,花木蘭原本就是迪士尼系列的片子,你前面說的完全是擡杠嘛。
但是我們要知道,花木蘭是中國故事。
我們沒有做好花木蘭的IP,反而被迪士尼拿走了,你拿走就拿走吧,做好也能提升中國形象,讓世界更好的認識中國。
可我們現在看到了,花木蘭的IP被迪士尼拿走了,卻沒有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的文化和精神世界,根本沒有走出國門。
這不是一部電影的事情,而是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體系中,如何突圍的問題。
二、
【花木蘭】的種種尷尬之處,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在於中國和歐美完全不是一個文化體系。
2020年的世界疫情,就給我們上了一課。
疫情在中國爆發以後,政府一聲令下在家隔離,出門必須戴口罩,全國人民很自覺的遵守規定,說不出門就不出門,說戴口罩就戴口罩。
雖然偶爾冒出幾個刺頭,很快就被按下去了。
全國人民堅持幾個月,基本把疫情控制住,開開心心的復工生產了,以後幾個月有些地方反復爆發,但是按照老規矩辦事,也沒有擴大範圍。
現在大半年過去,中國是全世界應對疫情最好的國家,沒有之一。
再看歐美。
政府號召居家隔離和出門戴口罩,結果人家根本不聽,咣當咣當跑到街上遊行,說什麽要爭取自由和人權。
對於歐美國家的人來說,政府強制性命令就是侵犯人權,哪怕在街上瞎溜達感染病毒死了,那也是個人的自由,別人管不著。
我們看新聞,覺得這不是一幫神經病嘛,整個國家都感染了,個人再自由又怎樣,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可是他們不管,國家好壞關我屁事,個人權力才最重要。
前幾天和一朋友聊天,得出一個共識, 中國和歐美完全處於兩個世界,底層作業系統就不一樣,進而讓國家和人民的表現也大相徑庭 。
2020年的魔幻之旅,其實在歷史上都能找到先例。
向前推500年。
那時候的大明是世界強國之一,如果考慮到荷蘭和西班牙都是小國,做的也是欺負老弱病殘的勾當,我們甚至可以把之一去掉。
但強盛的大明王朝,並沒有仗著強大欺負周圍小國,更不會派兵占領東南亞和北韓的領土,反而列了幾十個不征之國,盡可能和平相處。
鄭和的船隊夠強大吧,下西洋之後200年都沒有等量級的船隊,可鄭和在海外航行7次,從來沒有主動欺負過誰,除非有人挑釁,鄭和才不得已發起自衛反擊戰。
而歐洲的麥哲倫、哥倫布之類的冒險家,不論船隊到什麽地方,只要發現能打過土著,就要插一根旗桿,跟狗尿苔似的,宣布這裏是他們國家的地盤。
他們管這叫殖民地。
你能說這是偶然?
向前推1000年。
中國很早消滅了封建制度,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宋朝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明朝吳承恩借孫悟空之口,說出「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的話。
我們從來不相信血統的傳承,更不在乎種族天賦的力量,我們要的是平凡的普通人,也能透過努力奮鬥成就事業的逆襲戰歌。
那時候歐洲遍地都是貴族,他們有封地有軍隊,往往可以世襲幾百年,而且貴族之間相互聯姻,實作利益和地位互相捆綁。
歐洲普通人幾乎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除非混到貴族身邊做仆人什麽的,幾代人下來才能積累點資源,給後代發展打下根基。
所以他們更講究貴族身份,以及血統傳承。
要是沒有厲害的祖宗,普通人的一輩子也就定型了,還奮鬥什麽勁呢。
向前推2500多年。
中國的諸子百家創造各種學術,孔子說要入世要學習,老子說世界有陰陽,韓非子說治國要用技巧,孫子說打仗也有辦法等等。
【易經】開篇就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他們共同編織了一個世俗世界的輪廓,告訴中國人生活要靠自己,此後的哲人賢者,不過是在這個輪廓內修修補補,直到今天。
而那個時候的歐洲有【聖經】,創世紀篇裏講了一個諾亞方舟的故事,還有一個民族是如何被上帝選中的。
再後來,他們有了信奉上帝的基督教。
歐洲人要向上帝懺悔、祈求上帝保佑......好像沒有上帝,他們什麽事情都做不成一樣。
中國人拜神仙也挺起勁,土地要拜、觀音要拜、太上老君也要求一下,總之有棗沒棗打兩桿再說。
但是真要說信誰的話,其實也不見得,因為 中國人信的神仙其實是自己。
所以說,中國和歐美完全是兩套體系,從根子上就不一樣。
雖然說大道至簡殊途同歸,吃飯的目的都是吃飽,但是吃漢堡或者紅燒肉,還是有區別的嘛。
2020年的疫情表現不同,【花木蘭】的審美口味尷尬,其實都是文化體系沖突激起的小水花。
三、
那中國和歐美的文化,到底能不能互相相容一下呢?
以前也有人這麽想過。
早年間中國和歐美國家差距懸殊,導致中國人拼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什麽劣根性之類的玩意都出來了。
其實要說劣根性,哪個國家沒有呢,老外來中國闖紅燈也挺起勁的,怎麽就不說劣根性?
不過窮弱是萬惡之源,既然中國是一個窮弱之國,也就沒有什麽話語權,只能躺平任由外國擺布。
在中國沒有話語權的年代,做過最大的努力是求歐美國家認同 。
不是說中國人有劣根性嘛,那就向歐美國家學習,一舉一動都模仿歐美國家,不管好的壞的都學過來了。
那時候的政治正確是民主自由和一人一票,誰要是敢反對這個,差不多要沒朋友了,因為在很多人眼中,你要是不認同歐美的政治制度,就是個落後的愚民。
如果敢說民主集中制的好話,你猜會怎麽著?
軍事愛好者言必稱巴頓,要麽就是蒙哥馬利和艾森豪,中國軍事家是一錢不值的,不過是群土炮而已。
至於傳統文化,那是什麽玩意?
我們以前總說,國力窮弱的時候,中國人崇洋媚外,但是反過來看,崇洋媚外的另一個意思是求認同。
意思就是,我都和你一樣了,你總不會看不起我了吧,我們應該可以做一家人了吧。
在這股風潮吹蕩下,中國明星紛紛闖蕩好萊塢。
從周潤發、成龍、李連杰,到鞏俐、章子怡、李冰冰,紛紛放下中國如日中天的事業,跑到好萊塢打醬油。
但是闖蕩的人多,成功的極少,能留下優秀作品的更沒有幾個。
因為美國人根本不認可他們,請他們演的角色大部份都是固定刻板的,即便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揣摩角色,美國人也不認可,說他們分析的不對。
這樣一來就只能露一張中國臉,還談什麽作品。
隨著闖蕩好萊塢沒希望成功,中國明星們都回國發展,結果因為在好萊塢混了一圈,反而身價倍增,也挺魔幻的。
這還是中國明星希望得到好萊塢認同嘛。
幾十年來,中國各界都在求歐美國家認同,但是效果怎麽樣,人家認同接納了嗎?
沒有吧。
歐美印象裏的中國,依然是落後愚昧的舊中國,張口閉口就是你們的制度如何如何,法律如何如何......影視劇裏萬年不變的傅滿洲,才是歐美人民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中國人民多年求認同的努力,其實並沒起到什麽效果。
回到【花木蘭】。
迪士尼拿到花木蘭的IP以後,明知道這是來自中國的故事,但是那又如何,他們根本不在乎真實的中國故事是什麽樣。
他們只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中國的故事和人物整體搬過來,然後用自己的邏輯改的面目全非。
至於中國故事裏的精神世界,對他們來說,重要嗎?
再細說一點,他們真的願意去理解嗎?
就算他們願意研究中國故事,由於不同文化體系的跨界隔閡,他們又能理解多少?
做出來的東西,還是驢唇不對馬嘴。
當然,迪士尼的目標是賺錢。
世界大部份國家都是歐美文化體系,再不濟也是受其熏陶過的,他們按照歐美文化的邏輯改編劇情,可以做到傳播最大化。
但我們關心的不是這個。
而是 中國故事在歐美文化體系裏,根本不可能出圈,也不可能讓世界人民真正理解中國文化 。
四、
既然得不到歐美的認可,那麽想講好中國故事,只能我們自己動手。
問題是,中國也不會講故事啊。
原因在哪裏?
因為經過100多年的挨打歲月,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最後狠心把數千年傳統全都拋棄了。
這麽做的好處是可以輕裝上陣,重建起一套國家制度,快速實作工業化,成為世界有影響力的大國之一。
但是代價就是, 中國文化成為散亂的、不成體系的碎片 。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就算有些人想講好故事,恐怕也不知道故事裏到底說了些什麽,那種精神韻味該如何去表達。
雖然現在爽文爽劇和瑪麗蘇太多了,可真要搞出好東西來,觀眾還是可以辨別的。
比如去年的【長安十二時辰】,沒有任何爽感,照樣口碑炸裂。
比如前幾年廖凡演的【師傅】,剛出來的時候撲街了,豆瓣評分低的要死,結果這幾年的口碑越來越好,大有封神的趨勢。
說明觀眾的眼睛不瞎,能分得清好壞。
唯一的要求是,做內容的能端出好東西來。
可要是沒有一個文化體系的長久熏陶,怎麽可能做出好內容,怎麽可能出海和歐美文化爭鋒。
所以我覺得, 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重新整理國故,把散亂的中國文化體系拼湊起來,然後和現代工業結合在一起推陳出新。
這件事做好了,講出來的故事才有人信。
唯有真實的才最動人。
要是做內容的都不知道做什麽,那就成了月薪3000的編劇,幻想月薪50萬的土豪生活,寫出來的劇本和拍出來的電影,總給人一種塑膠感,觀眾看的也很出戲。
原因無他,編劇根本沒有土豪的生活,怎麽可能講好土豪的故事。
五、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完成工業化,所以數十年重理輕文,專註於培養工業化需要的理科人才。
經過70年發展,中國工業化已經初具規模,可以說,理科人才已經完成歷史使命,以後的任務是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
可70年來,文藝界做了什麽?
幾乎沒出什麽成績。
偶爾有幾個文化人成名,還是靠挖中國黑歷史向歐美求來的,指望這些人完成歷史使命,想都不要想。
未來的中國崛起之路,年輕的文科生要加油啊。
整理中國文化,以中國的邏輯講好中國故事,出海和歐美文化爭鋒。
還要把我們的花木蘭贏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