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驟,調解你的不適:
步驟一:承認恐懼
不適感源自於恐懼,但一般人不願意承認自己害怕,反而以各種理由「合理化」自己的恐懼,就是逃避不適圈的最佳證明。成功人士不是因為他們大膽勇敢,而是懂得先承認自己的恐懼。
步驟二:找出令你「不適」的事物
利用自我提問七次的方式,就能直指核心,揪出讓你不適的恐懼來源:
步驟三:化不適為安適
一般人遇到不適會緊張、有壓力,只想逃或腦袋當機,但成功人士不受制於不適,不因阻礙而卻步,懂得調整成「挑戰心態」,努力找出解決方法,學會適應不適感,就能擴大你的舒適圈。
Step 1:把你的恐懼攤在陽光下
如果今天別人說了一件我完全不相信事情,比如說:「你的發色不好看。」我會斬釘截鐵地說:「我覺得我蠻喜歡這發色啊!」但是如果今天跟你說: 「你匯報做得不夠專業,數據沒有提出洞察時候。」那時候的你就會信以為真,因為他恰恰呼應了你心中的想法。
以前的我也會這樣,被講中哪裏不好,我馬上會覺得非常不自在,甚至想要逃離現場,或者是編出一些不是事實的事情。但承認自己不夠好,很難嗎?
「我們會怕別人對對我們抱持負面的想法,其實是對自己自身恐懼的一種投射。」
其實簡單來說,我們就是不願向他人示弱,好像我們比別人差一截。所以能躲能閃,就不是希望別人不要發現我們哪裏不夠好,因為希望我們永遠保持完美。但遺憾地說,其實很多時候別人根本沒有這麽在意我們。所以承認自己不好、很害怕,究竟失去了什麽?零損失,反倒你會獲得什麽,全世界。
成功人士不是因為他們大膽勇敢,而是懂得先承認自己的恐懼。
其實書裏提到一套解法,在別人說之前,你就大膽挺身而出,坦然面對別人會怎麽看你的那份不適吧。而且要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坦坦蕩蕩告訴別人;當你清楚說出心中的不適後,反倒會覺得松了一口氣。
Step 2 : 找出不適原因
曾經的我是一個很害怕分享自己的見解、也害怕上台的人,但如果想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慨念,還有希望自己有勇氣可以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因此遇到機會就會詢問意見、或者是發表想法。因為當那份不適感降臨時候,將是表示我又朝下一步。也可以從每次不適中,獲得如何改進自己的方式。
好好體會這些不適感受,說服自己需要它,需要這次刺激,當下次相似的事情再次出現時,才能快速反應並做出更正確決定。
但我發現當我愈寫愈多文章,自己暴露在陽光之下,我就更擔心我的一言一行會被放大檢視,因為大家信任我的文章,所以我每個問題,都必須要有深度,或者是講話要有邏輯等等,我怕讀者因為我的說話、表現產生落差。但也不斷詢問自己為什麽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呢?
寫了文章後,有一個很常被問到問題:「有沒有人曾經給過負面評價,收到這樣反對意見時候怎麽辦?或者是怎麽處理這些鍵盤俠?還有那時候怎麽鼓起勇氣決定要把這些內容釋出在自己的平台、或者公開的平台?」
雖然印象中不多,畢竟很多時候,我自己的理解是大家只是用不同的角度在看這件事情,所以大多都不會放在心上。但身為一個處女座,努力學習如何不完美,有時候還是不小心就走心了。有一次演講完「個人品牌」演講後,當然會很好奇每個人獲得程度或是心得等等(當然也是要贊許一下自己的努力啊 )。
那時候看到一篇個人心得分享寫道:「講者腳站三七步問台下觀眾問題,感覺就是『老娘看看你等等給出什麽答案』,聲音共鳴容易模糊不清等」 ,其實看完這評價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很驕傲的人(也可能真的讓別人有這樣感覺!但心裏第一個念頭就是「最好是!!」),來來回回讀了那篇文章好幾次。到底是肢體語言、講話時候不夠禮貌、侵略性太強,造成別人的感受不佳,大概被否定時候,我們都習慣先幫自己找借口。
這件事情縈繞在我腦中一整個晚上,但如何停止這個思緒,回到源頭我覺得我想知道到底作者在想什麽,所以直接私信寫這篇文章的朋友:「我有看到你的貼文,也很開心看到你來參加,我也很抱歉帶給你這樣感受,可能是在無意間自然而然的舉止。」
想不到馬上收到回覆:「不用抱歉啊!這也是我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在文中有提到,這很看聽眾吃不吃講者風格,但我真的有學過肢體語言、口語等等課程,所以才想說從不同角度來寫心得文。」,我立馬說:「請指導我,有你的經驗指導,說不定可以讓我在台上看起來更自然等等。」
突然發現只要願意去溝通、去了解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浪費時間在猜測別人為什麽這樣對我?到底我哪裏惹到她?又為什麽她在社交平台上面寫這篇文,是不是在說我?想很多有沒有!
當然這時候會有人說:「想那麽多幹嘛,就不要去在意別人的想法!」,但相信很少人可以做到這種地步。但回歸到作者講一件事情「認清哪時候不適」、「認清自己是怎樣狀態下容易不適」,而我就是會糾結於這些小事情的人,如果要終結事件,我就必須有所行動。
於是乎我更願意去傾聽別人背後的動機,又為什麽我在什麽情況之下,不小心惹到他,至少我會讓我自己有機會修改,也讓自己不會懸著一顆心,每天過得很不安寧。
當然還是會去下一些簡單判斷,去看看他們的一些文章還有使用的文字,或者是過往的經歷等等,若太過於情緒化,我就會當作他在抒發自己的情緒,那些不可控制部份,就不需要花費精神在上面。
我們時間已經被很多社群軟體搶得所剩不多,但如果連我們關掉這些社群平台後,都要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候,那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專心一致,這導致在生活、工作上面,缺乏效率和創造力。這就是我所謂的我把這件事情看得太簡單了。
在過去一年,充滿了不安與焦慮,因為那時覺得將踏入30領域,能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少,會不斷壓迫自己要多學習,告訴自己每天都要完成一堆事情,參加一堆活動。一直有個聲音縈繞腦中:「要是我在找幾年開始做這件事情,我現在是不是就會更有成就。我就不需要擔心現在時間不夠的問題。」
但作者提到一個有趣的故事:「美國有名的芭蕾舞者艾瑞克・安德伍德(Eric Underwood),21世紀中最偉大的獨舞者之一。原本他是要走上戲劇表演者的路上,恰巧那天招生那天失利。但他不因為這樣而放棄進入學院學習的機會。他試遍所有甄試的會場。但因為當時他是唯一的男生,老師產生對的興趣,進而提供一個機會給他。 」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人問他說: 「14歲才開始學習舞蹈的Eric,起步不會太晚嗎?的確幸運獲得機會進入舞蹈學院來學習,但是因為跟從小學習舞蹈的同儕,根本比不上。」。
想想看到底如何在短時間,一口氣趕上別人多練了十幾年的程度呢?或許更重視,要如何戰勝這個天大的障礙而且不灰心喪誌?
Eric回答:「差別在於,我已經14歲了,當有人教導我:『這樣跳才對、那樣跳是錯的。』我很快就能心領神會,並達到標準。反之來看,若是小時候就開始學舞,可能就只是在模仿別人的動作,也根本無法理解為什麽要這麽做。所以,14歲開始學舞的我,反而成為我最長大的優勢,因為我很清楚我該怎麽學,也知道自己要怎麽做。」
這段話讓我想起最近看到抖音上膾炙人口但細細想來有點道理的文段:「學一半,做一半,再學」、「少想、多做,沒有什麽挫折可以擊敗積極。」、「嘗試後最糟的結果是什麽?就是回到原本狀態,沒有什麽好害怕的。」,其中「把你的短處變成你的長處很重要」這恰恰呼應了上面這段故事,這樣無畏無懼心態,無非是在我現在生活中,打上一劑強心針。
- 找自己的亮點
- 設定自己的目標
- 補上自己的缺口(缺點轉成優點)
當我們在努力學習的同時,要小心註入的時間並不等於你的產值。所以務必註意到「行動不等於進展,輸出不等於產出。」
Step 3:化不適為安適,你要學習擁抱失敗
有一天,在心理咨詢的時候,來訪者問了一個問題:「我現在很想要離開我這家公司,因為覺得主管沒有辦法好好管理部門,以及共同協助我達成公司的目標。所以接下來,我計畫去某大型電商平台聽他們職缺分享,只是我在思考說我要不要去下午的面試,因為我怕我還沒有準備好。」
我跟她問他:「為什麽覺得不夠好?其實我覺得從來不可能準備好,因為我們都會有一個心魔在,覺得我不會是最好的人。最主要原因是,我們把目標設定為『我一定要拿到這麽面試offer,要不然我就是失敗』,因為設下這個目標,你害怕失敗,所以我們要努力成為那個最好的人。
但這天始終不會來臨,老實說市場變動很快,今天是職務缺乏現象這樣,但明天他們就會想要另外一種人才了,永遠不會有準備好的一天。
如果我們把目標變成「盡全力表現,但重點是我在這場面試得到的反饋、獲得在這產業上面需要得人才背景和能力是什麽、還有在面試時後認識的人脈。」如果有達成這些目標,就算沒有達到offer ,我都覺得這場面試來得很的值得。」
其實過去我也懼怕去面試,不敢告訴別人我的面試狀況,因為我知道當我告訴別人,他們就會來追問我:「面試狀況如何?上了嗎?」,但漸漸發現如果告訴別人: 「喔!去面試了,因為某些條件所以不夠符合,但我也從這邊學到不少心得,所以對於未來我可以怎麽樣去精進自己。但也當然我在某部份知識還不足,也可以朝這方向努力。」
我也不會覺得別人問我這問題是要看我笑話,只是希望透過你的我面試經驗裏面,也可以學習如何準備相同的情況。同一時間,他也可以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幫助我們分析為什麽這個問題回答得不夠完善。
常常我們對於失敗的抱持「零容忍」,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不敢嘗試任何新奇或者會遭受失敗事情。因為不想面對失敗的不適,會害我們錯失讓人生進步的重要契機。但當我們不願意面對失敗,怎麽有勇氣縱身躍向成功呢。
就連貝佐斯也不諱言在股東大會上談論自己的失敗經驗。他提到:「失敗乃是創新的基本要素,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並要相信失敗要趁早,這樣我們就能反覆修正、直到作對為止。」
失敗不可恥,最怕就是你一錯再錯,自己也不知道已經旋在一個輪回裏面了。如果你只是在實驗犯下一堆錯誤,並沒有辦法保證你一定會成功,除非你當下就直接檢視哪邊出了問題,這意味著你將踏入不適圈,而這樣的失敗才會令你獲益。總結:駕馭「不適圈」的123間歇心法
步驟一:承認恐懼
不適感源自於恐懼,但一般人不願意承認自己害怕,反而以各種理由「合理化」自己的恐懼,就是逃避不適圈的最佳證明。成功人士不是因為他們大膽勇敢,而是懂得先承認自己的恐懼。
步驟二:找出令你「不適」的事物
利用自我提問七次的方式,就能直指核心,揪出讓你不適的恐懼來源:
步驟三:化不適為安適
一般人遇到不適會緊張、有壓力,只想逃或腦袋當機,但成功人士不受制於不適,不因阻礙而卻步,懂得調整成「挑戰心態」,努力找出解決方法,學會適應不適感,就能擴大你的舒適圈。
學會擁抱不安,承認不足,會發現這些不適感都只是成長最佳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