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共情能力太強,導致引起了自身情緒波動,如何做心理調適呢?

2024-03-26心靈

共情,一項體會別人內心世界的「超能力」。擁有這項能力,能夠自然地在人際關系中建立起信任與友誼。

但共情也是有限額的,一旦「共情過度」,同樣會給我們帶來不良影響。

01過度的共情會變成「共情疲勞」

「共情疲勞」 一詞最早出現在歷史學家Joinson (1992)的一篇文章中,一位名叫傑姬的護士傾盡全力去救自己最喜歡的病人,但卻無力回天。

失去生命的痛苦使她感到強烈的無助和憤怒。

不出所料,他在觀察急診室醫務人員時,發現他們都在被一種特殊的倦怠感困擾。

這種 「特殊的倦怠感」 被解釋為過度投入共情,導致身心疲憊,能量大量消耗,甚至對身體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而早在1980年,【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用 「了解他人的創傷可能是創傷」 的敘述解釋了 「共情過度」 的心理狀態。

當時這個現象還沒有被明確界定,但人們已經發現, 「接近創傷本身可能是破壞性的,就像二手煙一樣」。

我們都知道,長期超負荷運動的肌肉容易拉傷。

而過度使用你的共情能力,也會給身體和情緒帶來負面影響。

心理學家察爾斯·菲格利是這樣描述 「共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 :因為長期暴露在共情壓力下,在身體和情感上感到疲憊和功能障礙,導致同情他人的能力下降。

盡管大部份人被共情過度困擾,但在 「感同身受」 這件事上,我們總是給自己添了太多期待。比起做個 「冷漠的石頭「 ,人們還是傾向於展現出自己友善溫暖的一面。

但每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

超過限額的共情,就像沒了油的汽車,不斷轟油門只會對發動機產生損耗。

當我們在共情他人這件事上出現了倦怠感的時候,就需要關閉接收負面資訊的雷達。

部份共情能力強的人,甚至會對產生 「倦怠感」 這件事感到愧疚, 「他都那麽難過了,為什麽我還這麽麻木呢?」

強大的責任感要求自己給出回應,而這種強制共情的心理,也會滋生負面的情緒。

大腦需要休息,卻又放任情緒在身體裏發酵。 情緒一輪又一輪地釀造,最後產生一種對自己生活的不滿與焦慮。

02 共情過度會有哪些表現?

大多數人在 「接受外界資訊」 時感覺到 「精神疲憊」 就已經是 共情過度 的訊號。

下面這些癥狀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1.註意力很難集中,無意識地切換動作。

2.對事物有很強烈的觀點,很難對事情保持客觀態度。

3.沒有做什麽,卻總是覺得很累或很焦慮。

4.對負面資訊沒有情感反饋,出現麻木、抑郁的情緒。

5.無法正視自己的價值,缺乏配得感和意義感。

當你以上這些小癥狀時,請有意識地暫停接受外界的負面資訊。

請將關註點放到自己身上,今天吃什麽、穿什麽衣服、心情如何?

給自己丟擲一些小問題,並積極地進行解答。

我們需要無時無刻地警惕 「沒來由的自我倦怠」 ,積少成多會將自己蓋上一層陰霾。

如果您對生活與自我感到倦怠,總被負面情緒裹挾,不知該如何解綁,不妨試試透過心理咨詢改善。

你完全可以把這些「包袱」交給一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在咨詢師的陪伴下,走向療愈、走向成長、走向綻放。

03 如何健康共情?認清這幾點:

(1)無法避免被「共情」影響?不如觀察一下自己如何被影響:

我們常常期待著自己既能做情緒垃圾桶,又能不把垃圾留在自己身上。

這本身就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因此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容量」:

既然不可能 「不被影響」 ,不如看看自己是怎麽被影響的。

在你傾聽時,分出一點點心思來追蹤自己情緒和心態的變化, 即ta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是什麽情緒?

「共情」 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你清晰地 「檢測」 到情緒的流動時,也就掌握了控制它的能力。

(2)學會敷衍式共情:尊重他人「情緒」,放下「為他人解決難題」情結。

認清自己的能力,你能做的只是傾聽而已。要知道,能夠成為負面情緒,需要傾聽的問題,大多不好解決。

別總抱著要救贖別人的心態,你不跟著陷進去已經是萬幸。 要傾聽也要避免自己陷進去?可以嘗試下敷衍式共情。

敷衍式共情不是真的敷衍,而是一套幫助朋友更好獲得被傾聽感的話術。

可以嘗試重復對方的最後一句話,簡單地回應一些疏導情緒的句子,例如: 「嗯嗯,支持」、「你說的對」、「我太懂這種感覺了」、「對對對,這太讓人/難受/沮喪了」。

又或者透過提問,轉移對方的註意力: 「你準備怎麽辦?」、「我要是你我真的很無助」。

(3)察覺自己開始走神,請停止「機械共情」:

當你發現對方說的話無法進入你的腦子,心思已經飛到九霄雲外;當你發現你開始努力「扮演」傾聽者的角色時,請即刻停下來。

你有可能已經感到 「共情疲勞」 ,而這是腦子給你發的求救訊號,它暗示你該離開此刻的語境,離開情緒的漩渦出去換口氣了。

要知道,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你能理解別人情緒裏的一部份,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共情」不是你的任務,你不需要完成自己強加的kpi。

(4)少建議,多鼓勵對方表達

很多時候,傾訴者處於強烈的情緒中,缺乏清晰的思考邏輯。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安撫他的情緒,梳理他的思路。

與其盲目地給建議,不如用提問代替: 你現在感覺怎麽樣?他為什麽這樣?怎麽能讓你好受點?

這個時候,你只需要傾聽就好了,而這些問題,往往在傾訴者心理會有答案。

(5)建立人際關系優先級,制定自己的共情規則

「共情」 很寶貴,不要輕易浪費,學會合理分配,請將它用在你真正在意的人和事上。

建立人際關系的優先級和規則,以自己為核心,將身邊的人和事按照重要程度分級,並要求自己按照順序給予自己的共情。

例如第一級是自己,第二級是父母,然後是伴侶、好友、同事,依次類推......

明晰的人際關系層級可以讓你清晰地看到自己花在不同人、事上的共情,例如一個成天傾聽同事抱怨生活的人,卻無法平胡地與親友待上十分鐘。

在一個標準的參照下,我們才可以有意識地去調整共情使用的比例。

我們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共情也是。 請將這珍貴的能力、友善的鼓勵留給重要的人。 記住在任何傾訴的語境下,最先關註的永遠是自己。

以上,祝好,

我是 @心理咨詢師大劉 ,有任何心理困擾,都可以透過私信方式 咨詢(←點選咨詢) 我。

最後,感謝你的【贊同】和【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