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本田和日產真的要合並了。
12 月 23 日下午,本田、日產、三菱三家車企共同在東京共同宣布,雙方已就合並事宜簽署諒解備忘錄,正式啟動合並談判。
檔顯示,本田和日產將共同組建一家控股公司,新實體將致力於實作年銷售額超過 30 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 1.4 萬億元)的目標,同時營業利潤目標設定為超過 3 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 1398.5 億元)。
雙方計劃將在 2025 年 6 月簽署最終協定,隨後在獲得監管機構批準後,完成共同持股公司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工作,預計這一裏程碑事件將在 2026 年 8 月前完成。
至於三菱,他們還在考慮是否加入這一隊伍。官方表示,他們會在 2025 年 1 月底之前做出決定,如果決定參與,將簽署新的基本協定,並與本田和日產共同推進整合行程,盡量遵守上述日程安排。
本田技研工業董事、執行董事社長三部敏宏表示,盡管在達成最終協定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深入討論的問題,「但坦率地說,協定不被批準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本田)與日產的整合所帶來的協同效應將在 2030 年後得到最大化。
雖說這次本田和日產的合作是為了平等地培養和發展兩個品牌,但對於日產來說,這稱得上是 21 世紀以來遭遇的最重大的危機。
1998 年,日產汽車因為經營不善深陷財務危機,當時的福特和戴姆勒都曾有意收購日產,但看到日產那如山一般高的債務,便都擺擺手說算了算了。最後,是雷諾拯救了連續虧損 8 年的日產,作為交換,雷諾得到了日產的部份股權,成為了日產最大股東。
這便是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的由來。
讓人沒想到的是,20 年後的今天,日產再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局面。
盡管日產在 2023 年還賣出了 337 萬輛新車,但在今年,日產 4-9 月的凈利潤僅有 192 億日元,同比減少 94%。換言之,假設去年同期能賺到 100 塊錢,今年就剩 6 塊了。如今日產的現金儲備只夠他們用 12-14 個月,同時他們還面臨著巨大的股東壓力和債務壓力。
日產業績表現的下滑,與其在中國和美國市場銷量不佳有直接關系。
日產汽車社長兼 CEO 內田誠此前在財報會中表示,在美國市場,豐田和本田的混動車型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而日產在美國市場的產品組合老化,缺乏混動車型,最終導致了銷量的下滑。
而在中國市場,中國自主品牌也在不斷蠶食日系品牌的份額。此前,日產汽車總裁兼執行長內田誠(Makoto Uchida)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在「變得強大」起來,日產在中國市場陷入了一場「生存遊戲」。
中國使用者的需求非常不同,如果繼續按照以往的方式做事,我認為我們活下來的機率不大。
日經新聞近日也在報道中寫道:
中國制造廉價、產品品質不佳已成為過去,現在他們在許多領域的技術都超過了日本,日產與本田共同打造的 800 萬輛俱樂部,首要目標就是超越比亞迪。
當前,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成為了全球汽車行業的前沿陣地,而中國車企已經在這些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領先。
有業內人士指出,本田和日產選擇整合的核心原因就在於此,兩家公司期望透過整合資源,共同分攤高昂的研發成本,並提升營運效率。
在這次合並中,本田和日產展示了合並後的 7 大協同效應:
- 透過標準化兩個品牌的車輛平台來獲得規模優勢;
- 透過整合研發資源來提高研發能力和成本協同效應;
- 最佳化生產制造流程;
- 透過整合采購來強化供應鏈整體的有利競爭;
- 改進營運效率以降低成本;
- 透過整合銷售金融來獲取規模優勢;
- 建立智慧化和電氣化的人才基礎。
此前有日本媒體報道,本田和日產將探討彼此工廠共同生產汽車的可能性,以及日產向美國市場投入搭載本田混動系統的車型的可能性。此外,考慮到本田在歐洲僅有發動機和摩托車工廠,因此他們有可能還將使用日產的英國工廠。
本田的三部敏宏還表示,這次整合可能還涉及本田在四輪車業務以外的領域,包括兩輪車、動力產品和航空器業務,從而增加與客戶的接觸點。
按照計劃,本田汽車將在控股公司中擁有主導地位,持股控股公司超過 50% 的股權。同時,該公司的內部及外部董事中,有超過半數將由本田來提名。
目前來看,日本汽車行業未來將會呈現兩大陣營:
由本田領導的本田、日產、三菱聯盟,以及以豐田為龍頭的豐田、馬自達、斯巴魯和鈴木集團。
#歡迎關註愛範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範兒(微訊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