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第一個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獲批,「四座城」要互動協作成「一家人」

2024-11-14心靈

S5(眉山)線正加緊建設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

11月13日, 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召開 ,提出構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制度體系時,要求深入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如何實作同城化發展?日前剛獲四川省政府批復的【成都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給出回答。

【成都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是全國第一個省級人民政府批復同意的國家級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此前,自然資源智庫咨詢委員、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曉玲談道,「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都市圈規劃屬於‘五級’之外的跨行政區域專項規劃,在中國空間治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核心要義是統籌協調。」

「聚焦‘單核、同城化、宜居地、大城市帶大農村’等關鍵詞(組),強化成德眉資互動協作。」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省同城化辦」)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不是跑形式、走過場,而是原動力、原創性的存在。」

「1+1+N」規劃體系

成都都市圈的第三個爆款

這一規劃的批復,意味著成都都市圈建設暨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打造出了繼「都市圈建設論壇」「都市圈同城化指標體系」之後,第三個具備高辨識度的爆款作品。

同時,也標誌著成都都市圈「1+1+N」規劃體系全面形成。

所謂「1+1+N」規劃體系,第一個「1」,指的是2021年底國家發改委函復同意、省政府批準的【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第二個「1」,即剛剛批復的【成都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國土空間規劃】)。「N」則包括了【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交通發展規劃(2022-2025)】【成德眉資同城化公共服務專項規劃(2021-2025)】【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20-2025)】等13個陸續印發的專項規劃。

成都都市圈「1+1+N」規劃體系圖譜

獲批後的國土空間規劃,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法定依據,一經批復,就具有法律效力。省同城化辦的前述負責人談到,【國土空間規劃】將在成都都市圈的建設中,發揮「原動力、原創性」的作用。

和「五級」(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鄉鎮級)相比,都市圈這一尺度,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特別的存在」。

國家對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接連作出過要求:

今年4月,正式實施的【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規程】提到,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應在堅持高品質發展、堅持一體化協同、突出重點區域、突出重點領域的規劃原則下編制,細化重點規劃單元空間結構,以分工協同為原則,對創新、生產服務和重大產業集群等功能布局作出指引。

隨後7月釋出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對「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作用,增強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實施支撐作用」和「建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都作出了要求。

國務院批復的【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中,31次提到「都市圈」,4次提到「成德眉資」,9次提到成都都市圈的「同城化」。

【國土空間規劃】是對以上要求的呼應、落實。按省同城化辦的說法,這是「為中央決定落地落細,貢獻了基層實踐和地方智慧」。

創新制度供給、要素供給

「大手牽小手」推進多層次協同

在落實各類控制線、保證空間底線的基礎上,【國土空間規劃】對成都、德陽、眉山、資陽重點領域區域的定位,做了進一步明確。

從批復來看,【國土空間規劃】提出,構建「三區兩山,三軸三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和「極核引領、軸帶串聯、多點支撐」的多中心網路化城鎮發展格局。

新的格局將兼顧發展與安全,其中跨行政區域的協同聯動是關鍵。

構築安全底線方面,「三區」與「兩山」涉及自然地理單元的保護、整治與開發,四市將攜手夯實農業安全格局、完善生態安全格局。

支撐產業發展方面,無論是「極核」成都還是「功能節點城市」的德眉資三市,都正將產業的未來向協同區域布局,為都市圈同城化培育經濟基石。

具體的抓手是「三軸」和「三帶」。「三軸」,指的是成渝城市發展主軸、成德眉發展軸、龍泉山東側發展軸,「三帶」指的是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

這些產業帶、產業集群跨市而建,以此形成骨架,推動四市「共同實施產業建圈強鏈,加快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批復中還特別提及「交界地帶」,要求「加強規劃引導與管控,推進多層次區域協同」。從跨行政區域統籌協同的角度來看,「交界地帶」更能凸顯同城化建設的價值所在。

以交通基建為例。今年9月,都市圈內城際「斷頭路」的打通計劃,正式啟動了第三批。相比前兩批,這一次打通的重點已經細到鄉村道路,而且納入的重點計畫達到42個,總投資額高達3.4億元。

不只是「斷頭路」,S3(資陽)線已於國慶日前夕通車,S11(德陽)線、S5(眉山)線正加緊建設。值得註意的是,這些市域(郊)鐵路均以「地鐵」相連。

今年9月開通的S3(資陽)線,出行感受與成都地鐵一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

立體交通體系日益完善,成都都市圈內「如居一城」的通勤體驗不斷增強。如此一來,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就有了更紮實的基礎。

交通方面的改觀,是都市圈同城化建設的冰山一角。諸如產業用地、資金投入、制度供給等方面,四市同樣在加大要素投入的傾斜力度。

創新「夾層治理」

發揮日常協調功能,強化互動協作

都市圈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並非簡單把行政區的規劃拼湊到一起,而是打破行政壁壘協調好各方利益,從而推動空間協同治理。

之所以成都都市圈能夠率先構建都市圈規劃體系,與其創新建立的統籌協調體制機制不無關系。

2020年初,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率先成立;同年7月,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揭牌。

發展至今,成都都市圈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五級工作機制」——包括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統籌、省級部門指導、省同城化辦公室協調、成德眉資四市主體推進、專項合作組聯動。

成都都市圈「五級工作機制」

今年10月的一場公開演講中,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馮奎總結過成都都市圈的協調特色——「姑且稱之為‘夾層治理’」。

馮奎調研發現,「領導小組」下設的、常態化執行的省同城化辦,發揮著日常協調排程職責,為都市圈構建了一種有效的、且深具中國特色的治理主體。

之所以將其稱為「夾層治理」,在馮奎看來,這個機構是「國家和四川省的決策部門與都市圈市區之間的夾層」,是「界於行政單位、事業促進機構之間的夾層」,還是「獨立平台和網路形態之間的夾層,既有固定機構,也能靈活調整」。

今年1月,【長江經濟帶區域協調與高品質發展研究】一書出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在序言中,同樣提及「省同城化辦」這一機構的創新,並將其與長三角三省一市建立的長三角區域協作辦公室,共同視為區域協調治理創新的突破性成果。

對於經濟協同基礎沒那麽好的成都都市圈而言,想要推動各個領域實作真正的「跨市」,那就只有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下足功夫,打造「協同」的深層次肌理。

省同城化辦發揮的正是協調層中的關鍵樞紐作用,讓「四座城」逐漸成為「一家人」,挖掘更足的永續發展動能和更大的一體化發展空間。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