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環境的變化,在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到東南亞投資設廠的情況下,松下中國卻把東南亞部份產能整合到其中國工廠。
11月6日,第一財經記者在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了解到,借助中國加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的機會,松下把在泰國的真空隔熱材料生產集中到其重慶的工廠,把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冰箱壓縮機生產集中到其無錫的工廠。
松下控股株式會社全球副總裁、集團中國東北亞總代表本間哲朗向記者表示,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簡稱松下中國)以外資企業身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現在RCEP效應已經發酵,中國和很多亞洲國家之間的關稅已經降低,松下重新整理生產網點,將考慮把中國團隊研發的家電賣到亞太地區市場。
重新投資中國
RCEP涵蓋了包括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和東協十國在內的15個國家,協定的核心是透過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促進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首批生效的國家包括汶萊、柬埔寨、寮國、新加坡、泰國、越南6個東協國家和中國、日本、紐西蘭、澳洲4個非東協國家。
松下真空節能新材料(重慶)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中日合資企業。該公司2021年12月在重慶動工興建新工廠。據松下進博會的工作人員介紹,2024年4月,這座新工廠在重慶市渝北區落成。新工廠的產能大約是舊廠的兩倍,除了把舊廠產能搬過來,還整合了松下泰國工廠轉移過來的產能。
對於重慶工廠產能翻番的考慮,松下的工作人員說,一方面是有出口業務,另一方面是中國業務也在擴大,真空絕熱板的套用已從家電領域拓展到建築領域。新工廠主要研發和生產高效能的真空絕熱板,向中國乃至全球各大市場供貨,將打造成為松下全球最大的真空絕熱板研發制造基地。
記者在進博會上了解到,松下的真空絕熱板由高效能玻璃纖維等組成,隔熱效果超過傳統發泡材料十倍。它現在除了用於超薄冰箱等家電,還套用於醫療保溫箱,以及真空保溫裝飾一體板等建材。「裏邊的玻璃纖維走向,需要很嚴格的產品管控才能做到。」松下的工作人員說。
不僅真空隔熱板,松下在東南亞的冰箱壓縮機業務也整合了到中國工廠。
2023年7月,松下冰箱全球研發中心在無錫開業。自1995年以來,松下已在無錫設立了冰箱及壓縮機的子公司,是松下集團在海外最大的冰箱制造基地。新開業的松下冰箱全球研發中心,將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圍繞松下冰箱及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加大研發投入。
本間哲朗表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松下集團非常重視在中國市場的創新。兩年前,松下中國與無錫高新區簽約,匯入松下新產品、擴大產能。之後,松下將原先在新加坡的高端壓縮機產能及原先在蘇州的冰箱研發部門轉移至無錫。目前松下在無錫,冰箱年產能達110萬台,高端冰箱壓縮機年產能達300萬台。新研發中心實作了從關鍵零部件到冰箱整機的獨立自主研發,今後松下將把無錫打造成為松下集團全球最大的冰箱研發和制造基地。
松下生產真空隔熱板的泰國工廠兩年前就關閉了,產能轉移到重慶工廠。同時,松下冰箱壓縮機原來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兩家工廠也關閉了,產能轉移到無錫工廠。本間哲朗說,「因為有RCEP,才決定調整生產網點。希望未來許多由松下中國團隊研發的產品,包括空調、個護電器、美容電器等,可以出口給亞洲其它國家,我們現在正慢慢策劃。」 目前,松下還在廣州設立了個護美容電器的研發中心,以及電動汽車熱管理系統壓縮機的研發中心。
「以跨國企業的身份來考慮,中國市場有幾個特點。」本間哲朗認為,首先是中國有巨大的智慧家電市場,廠商能夠透過網路連線到中國的消費者。其次是中國的消費者能夠快速接受新的技術和產品。第三是中國有尊重創新、允許失敗的社會風氣。此外,中國不僅是制造大國,還逐漸轉變為消費大國、工程師大國和創新大國,而且中國擁有強大的產業供應鏈。
本間哲朗表示,松下把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相關產能轉移到中國的背後,「直接連線供應鏈和工程師紅利,這兩個因素對我們來說是比較重視的」。
記者留意到,松下真空節能新材料(重慶)有限公司最近在當地公開面向大學應屆畢業生,招聘設計工程師、生產計劃工程師、材料工程師等。本間哲朗說,日本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為了保持松下集團的全球研發戰線,我們也需要中國年輕人的加入」。
全球布局重構
「今後我們如何調整自己在全世界布局,受種種因素的影響。」本間哲朗坦言,「現在國際政治關系比較嚴峻,我們也不停地調整自己的制造網點。」
本間哲朗透露,松下現在投入資金額最大的國家是美國,松下正在美國堪薩斯州建設新的動力電池的超級工廠,花了非常大的投資來推動這個計畫。可是,在投資計畫數量上,美國松下不如中國松下。「今後制造網點的調整是按照各種各樣的因素來決定的,要不斷調整。」
談及松下如何面對中國本土快速崛起的競爭對手時,本間哲朗回顧說,1979年和1980年兩年間,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存取了中國45個城市,簽約了125個技術合作計畫,至此開始了松下在中國的事業,之後松下在中國的事業高速發展。可是在2008年以後的十年時間裏,松下在中國市場的銷售無法增長。
於是,松下花了兩個月時間,組織40人的專家組進行研討,分析為什麽松下在中國的事業不能增長。結果發現,因為用過去的商業模式——產品事業部模式來經營中國市場,有很多地方是趕不上中國競爭對手的,比如速度、成本、商業模式。
2019年4月,本間哲朗到中國成立了松下電器中國東北亞公司,中國的事情在中國決定。已經過了五年半的時間,松下中國在2020、2021年都有兩位數的業績增長,之後也保持一定的成長速度。從五年前到去年,松下實行「在中國為中國」的本土化戰略,產品的外觀設計、研發、制造、銷售、客服等功能已經完成了本土化。
「現在我們努力的方向是,支持各事業的職能部門,比如財務、國際采購、物流等職能也慢慢地進行本土化。」本間哲朗舉例說,松下集團上海共創中心就是支持各事業的職能部門的辦公室。松下中國業務用的IT研發團隊,現在國內有750人,過去五年翻了一倍;產品軟體研發團隊的辦公室在大連,現在有1050人,是松下集團在日本之外最大的軟體研發團隊。「這是為了趕上中國市場變化的速度或方向,是很多外國企業都在研討的方向。」
讓本間哲朗感到自豪的是,在中國深度的本土化戰略,已經逐步收獲成果。2024財年上半年(今年4月~9月),松下中國的銷售額同比增長2%,這在當前的環境下實屬不易。
產業線上高級分析師王娟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松下全球業務調整,除了關稅因素,與海外競爭壓力加大,以及集團降本增效都有一定的關系。今年全球的跨國企業都有降本增效的戰略和業務調整趨勢,包括惠而浦、伊萊克斯、博世等部份企業因為利潤和競爭壓力,甚至有裁員或者出售部份家電業務的情況。
「中國本土頭部企業的策略,仍然是為了應對逆全球化、貿易壁壘以及關稅問題,繼續擴大海外布局,包括去印尼、泰國、墨西哥、埃及、巴西等地建廠或者增加生產線。不光是整機企業,上遊壓縮機等部件企業也有走出去配套的趨勢,比如加西貝拉在墨西哥的工廠投產、美芝預計將增加泰國壓縮機生產線、萬朗在印尼建廠等等。」王娟說,但是從產業線上統計到的數據來看,海外新增的產能相對都很小,只是為了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提前布局。
王娟還說,其實這幾年不光松下,像富士康等跨國企業,也有前期把產能轉移到東南亞,但是後來因為綜合成本、當地政策穩定性、供應鏈等多重原因又把產能轉回中國國內的情況。
「這種回流不光是生產線,松下將原先在新加坡的高端壓縮機生產及研發中心也合並到無錫的松下冰箱全球研發中心。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除了人力成本因素影響之外,作為全球家電的制造和消費中心,中國實質上在家電研發上已經成為引領全球的重心。」王娟說。
本間哲朗表示,「我們未來的方向,除了現在‘在中國為中國’的本土化戰略以外,希望擴大服務範圍,轉向‘在中國為亞洲’,甚至是‘在中國為全球’,現在開始推進這方面的實施步驟。」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