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深度體驗3天後,我把騰訊這款copilot鎖進了程式塢

2024-11-22心靈

作者 | 程茜
編輯 | 漠影

1個搜尋框、4個按鈕,包圓AI搜尋、AI筆記、AI寫作、文生圖、AI我的最愛……這樣的AI產品總算來了。

10月25日,騰訊推了一款AI智慧工作台 ima.copilot ,並上線了Mac版;短短23天後,Windows版上線。與多元化的功能相反,ima的首頁並不復雜,就像傳統搜尋引擎的主頁,互動入口十分直接明了。

▲ima首頁

ima是一個集 搜、讀、寫 一體的效率工具,其中最亮眼的功能是:ima為使用者構建了一個「第二大腦」—— 知識庫 。使用者可以將論文、PDF、word文件、小紅書筆記、微信公眾號等內容上傳到知識庫中,並以此作為ima回答問題的來源,這些過去常在我的最愛吃灰文章的價值就能被反復利用起來了。

這樣一來,一個更懂你、更聰明、能力更強大的 AI智慧工作台 就出現了,深入體驗了三天的我迅速將其釘選到「程式塢」。

在此背景下,ima AI智慧工作台的日常使用方式,以及搜尋、閱讀、寫作等諸多能力的實際效果到底如何?智東西深入體驗了ima後,以下是我們對這款產品的體驗成果和對AI工作台未來的思考。

一、一個界麵包圓搜讀寫,知識庫幫你生成客製化回答

提到AI筆記、AI搜尋、AI閱讀、文生圖等功能,你可能內心會快速浮現出一個對應的工具,但如果將這些功能全都放到一起,這樣的工具該長什麽樣?

開啟ima界面,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界面非常簡潔,除了左上角對應的使用者頭像,以及相應的帳戶管理入口外,映入眼簾只有: 四個按鈕與一個搜尋框

其中,搜尋框支持文字輸入、文件輸入、截圖輸入,下方的兩個按鈕是文件解讀和智慧寫作。左側狀態列為知識庫和筆記。

問問ima :當你開啟一篇公眾號文章或者一個網頁時,基於右上角的「問問ima」,使用者可以點選隨時呼叫AI能力進行總結摘要。一篇5000字的稿件濃縮到1000字,至少能節約70%的閱讀時間。

文件解讀 :使用者可以透過首頁點選回形針按鈕上傳,文件開啟後,問問ima再度出場,可以直接幫我總結摘要,或者列出可能的問題、生成腦圖等。與此同時,這些界面得到的答案還可以快速添加到筆記中。

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安裝了ima,我在拖動桌面上的文件時,就會自動彈窗啟動ima。

新建筆記 :ima還有一個頁面與Word類似,這也是筆記、智慧寫作功能的主要頁面。這一頁面,使用者的使用場景可以大致分為兩個,一個是負責記錄閱讀或者搜尋過程中得到的答案,一個是文字工作者日常工作經常用到的輔助寫作。

這幾個功能入口各司其職,將閱讀、搜尋、寫作的AI能力盡數提供給使用者的同時,還讓這些能力在不同頁面之間巧妙形成了緊密的聯動,將諸多能力隱入其中,能夠深入使用者在不同場景中的使用痛點並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

因此,最終呈現在使用者眼中的ima界面,不僅外觀直觀簡潔,還充分符合了使用者的互動習慣。

搭建個人知識庫 :除了能搜出答案,ima 還有一個特點——邊問邊看,邊搜邊記。

簡單來說,知識庫就是讓ima成為使用者的「第二大腦」,把使用者日常做的筆記、瀏覽的網頁等統統餵給ima,讓其在生成答案時能依據這一專屬知識庫。目前,知識庫支持本地文件、網頁、筆記型別,據了解其未來會在內容型別和匯入方式上進一步叠代。

在此基礎上,一個互動方便、功能多元化的AI智慧工作台成型,同時,其先發的客戶端載體,還能讓其融入使用者使用PC的各個場景,真正實作AI和生活、學習、娛樂的無縫整合。

二、辦公神器、學習助手、旅行攻略,一個AI足矣

事實上,現在AI工具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已經逐步提升,但鮮少有工具能兼顧多元化功能以及流暢互動方式。找不到對應的功能、操作復雜、響應慢……這些使用者關於互動體驗、使用效果的吐槽充斥在社交平台中。

從頁面設計來看,ima已經為使用者解決了互動體驗方面的痛點,其首頁沒有復雜的選項,而是直接考慮到了使用者在不同頁面的使用需求,將對應的功能入口呈現出來。但對於使用效果,這一平台是否讓AI能力的價值最大化還需要深入體驗。

所以我重點選擇了幾個大多數人會經常在 生活、工作、學習 中遇到的場景。

作為 文字工作者 ,我幾乎每分每秒都需要和文字打交道,因此在ima中最常用的功能也是筆記、問答。我在寫作過程中偶爾會面臨思路中斷或創意枯竭,需要借助AI來激發新的寫作靈感,但此前文件編輯和AI對話、搜尋等工具各自獨立,我需要另開網頁或者工具才能完成這些操作。

現在ima的智慧寫作頁面,我可以 邊寫邊搜 ,寫作過程中直接輸入「/」就能呼叫ima進行問答,或者選中我輸入的段落跳轉,就可以進行AI擴寫、縮寫、轉譯,並且在生成過程中,我還可以上傳參考文章,讓其能基於此內容生成文字或回答問題。

除了文字生成,ima還整合了圖片生成的能力,讓我的文章直接文字與配圖一步到位。

深入體驗之後,這幾天我已經拋棄了日常的文件編輯工具,用一個ima平台解決所有。

日常的寫作之外,ima還能化身我的 閱讀助手 ,尤其面對有理解門檻的論文,這一助手就十分必要了。

例如:我上傳了一篇全英文的描述機器人模型的論文,ima會在我上傳成功後自動彈出「總結摘要」按鈕,令我十分驚喜的是,其直接生成了一份完整的中文摘要,我可以根據這一完整摘要去進行針對性閱讀,大大節省了我的時間。

總結摘要後,ima還能根據論文快速生成直觀的腦圖,我可以將其添加到筆記中,然後對應著摘要、腦圖,快速找到我想了解的資訊。

與此同時,為了幫助使用者對論文的了解更深入。總結摘要、生成腦圖的同時,ima還會提出一些論文相關的延伸問題供我參考,讓論文中生澀難懂的技術名詞可以和行業套用、市場發展等相結合。在回答這些問題時,ima不僅會結合論文已有的內容,還會基於微信公眾號等全網的知識進行解答,並提供對應的參照來源。

如果想要更為深入的問題探討或解答,ima的深度研究能力就派上用場,它會對這些問題進行全方位拆解,還會附上研究大綱。

最後,這些提問的回答、腦圖等,都可以快速被添加到智慧筆記中,直接形成系統的筆記以供後續參考。

在工作和學習之外,ima還被我挖掘出了新玩法——拯救了我落灰許久的小紅書筆記、微信公眾號文章收藏, 將這些內容輸入知識庫,ima可以幫我自動整理、隨時呼叫,生成旅行、健身、飲食等各種攻略

以小紅書筆記為例,我把最近收藏的關於上海迪士尼攻略的貼文添加到了知識庫中,然後詢問ima「 我年底想從北京出發去上海迪士尼,請幫我做一份完整的攻略 」。

我立馬得到了一份保姆級攻略,基於知識庫生成的計劃中,除了基本的交通、準備事項、酒店預定外,還把園內活動的細節也標註了出來。ima透過網羅知識庫中迪士尼攻略相關筆記的精華,列出了遊樂園中主題活動的時間、具體的遊玩路線、客流預測、優惠資訊,以及多種遊玩形式。

同時,我還對比了基於全網數據生成的攻略,其內容只涵蓋了出行準備、門票購買、住宿推薦、交通指南、省錢技巧等基本方面,只能幫我完成前往遊樂園前期的準備工作。

▲左為基於全網生成的部份攻略截圖,右為基於知識庫生成的部份攻略截圖

顯而易見,憑借知識庫的強大能力,我能夠更迅速地獲取到契合自身需求的答案,這不僅提升了我日常使用AI工具效率,還使得AI的實用性得到進一步增強。

這一刻你的記憶透過AI與辦公、學習、娛樂形成閉環,讓電腦中不同頁面的資訊都透過ima真正實作為你所用。

三、讓AI與使用者需求深度繫結,智慧工作台應運而生

從整個AI套用市場來看,像ima這樣內建多個AI工具,並且將好用、易用、能用等諸多點集於一身的AI智慧工作台產品數量並不多。

但事實上,人們對於工具的底層需求並未發生變化。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技術的發展始終與人類的進步緊密相連。從原始社會的簡單石器到工業革命時期的復雜機械,工具一直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得力助手。

PC互聯網時代 ,我們需要瀏覽器、office文件、信箱、電子相簿,來處理日常工作和學習中的資訊輸入、資訊消化和資訊輸出。

進入 AI時代 ,大語言模型和RAG(檢索增強生成)代替了原先的第一大腦,由AI來作為第二個大腦專門做資訊的組織管理,因此無論我們輸入了什麽,都能順暢的搜尋出來。

而ima配備的知識庫是一種徹底改變知識管理的方式:作為一個完美的記憶助手,當你未來需要用到某些知識時,ima就會幫你們調取他們。這或許就是知識儲存的未來。

換句話說,當你在ima有一個屬於你自己的「 圖書館 」後,你同時還可以擁有一個「 圖書管理員 」。你只需要簡單提問,它負責找出所有相關的素材。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能看到從互聯網時代過渡到AI時代的影子:

以前第二大腦是App和小程式,而現在發展成了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