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時光相簿丨南水北調:一泓清水,南北情長

2024-12-12心靈
今年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
全面通水10周年
10年間
這一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
使長江之水源源不斷匯入
淮河、黃河和海河流域
造福萬千百姓
2024年11月14日拍攝的京冀交界處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幹渠。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夏汛冬枯、北缺南豐
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
是中國的基本水情
把南方的水調入北方
成為一代代中國人的夙願
1952年
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說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2024年3月22日拍攝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庫。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從宏偉構想提出
到2002年【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
正式批復並動工實施
南水北調工程的論證工作歷經半個世紀
最後形成東、中、西三條調水路線
連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
構建「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
的水資源配置格局
國內規模最大的大壩加高工程
規模最大的泵站群
超大型渡槽
……
數十萬建設者持續奮戰
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2013年11月和2014年12月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建成通水
東線從揚州抽引長江水
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之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上
中線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
引水入渠自流抵達北京、天津
向沿線豫、冀、津、京供水
2002年12月27日,推土機、挖土機在位於江蘇揚州寶應縣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潼河工地上投入施工。當日,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
2004年4月2日,工人在南水北調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工地現場施工。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2005年11月25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利樞紐大壩加高工程中,施工人員指揮吊運混凝土。新華社發(陶德斌 攝)
2008年2月29日在河北省唐縣拍攝的建設中的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工程。新華社記者 鞏誌宏 攝
2010年5月18日,河南黃河建工集團施工人員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沁河倒虹吸施工現場澆築廂形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管身。新華社發(楊帆 攝)
2010年7月27日,江水透過南水北調中線湖北丹江口水庫大壩泄洪深孔閘門下泄。新華社記者 郝同前 攝
2013年3月22日拍攝的南水北調中線興隆樞紐截流現場。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2013年5月30日,南水北調東線起點江蘇江都水利樞紐進行24小時試通水。新華社發(孟德龍 攝)
2014年5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總幹渠石家莊段(右)與京石高鐵「並肩而行」。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
全面建成通水以來
累計向北方調水超過765億立方米
為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
1.85億人提供穩定水源
2014年12月27日拍攝的通水後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幹渠終點團城湖明渠。當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幹渠終點團城湖明渠開閘放水,北京市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通水。新華社記者 張宇 攝
2014年12月27日,長江水流入天津濱海新區津濱水廠的調節池內。當日,天津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新華社記者 嶽月偉 攝如今
南水已占北京城區供水的70%以上
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
河南省10余個省轄市用上南水
南水已由原來規劃的補充水源
躍升為多個城市的重要水源
推動當地經濟高品質發展
在最佳化水資源配置
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的同時
南水北調工程有力促進河湖生態環境復蘇
2017年8月18日,檢測人員在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天津水質監測中心工作。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2023年11月15日在山東聊城拍攝的南水北調東線穿越黃河工程。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2024年11月4日拍攝的河北省石家莊市滹沱河。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2024年10月25日,清漂隊隊員在丹江口水庫一個小島上清理垃圾。新華社記者 杜子璇 攝
2024年11月5日拍攝的河南省焦作市區南水北調幹渠及兩岸風景。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2024年11月29日,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丹江口水庫宋崗碼頭附近,庫區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開船巡護。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一泓清水
南北情長
在新時代
南水北調工程總體布局加快完善
一張更加科學的國家水網正在加快形成
願「南水」永續北上
長流不息
2024年11月3日在河南省鄭州市拍攝的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2024年11月10日在北京市拍攝的南水北調團城湖明渠紀念廣場。 新華社記者 胡競文 攝
制作:蔡湘鑫、張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