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到了,雍正皇帝和怡賢親王,也就是康熙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豈止是關系好......快活成一個人了,一生並萼連枝生死相依,高山流水與君同行,棠棣君臣一世不負,曠古爍今怕也難找第二對。
正史記載上這倆人親密同心的史料不勝列舉,後世什麽野史話本影視史同都難望其項背......我盡量斟酌著用詞,再一一把史料原文貼上來,以免有人覺得我在胡編亂造…
先定性 :棠棣情深,明君賢臣,兩個擁有共同政治抱負的改革家彼此知己。雍正一生於公最得力也最信任的政治同盟、於私情感上最愛(廣義的愛,不指兒女情長or基情)最親近的人都是胤祥;而胤祥也為了雍正帝從奪嫡到治國改革舍身相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有他雍正朝不會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雍正朝。
先綜述 :自幼一同相伴長大,九龍奪嫡期間生死相依患難與共,雍正登基後立刻將胤祥地位提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雍朝政治權力核心、實質首輔+皇帝代言人+大管家,兩人共執江山推行新政改革。雍正八年,怡親王病逝,皇帝悲痛欲絕重病不起,當天開始擬遺詔布置身後事,差點也跟著去了。怡王棺中陪葬其兄隨身香囊,內建「血淚巾帕」以示「永訣之哀」(老四在十三葬禮上哭到吐血了);雍正去世後三件梓宮陪葬品,除了孝莊和康熙賜予他的數珠,就是十三弟生前所用的鼻煙壺。
童年&九龍奪嫡
早年關於兩人記錄很少,只知道從小一同長大,胤禛長胤祥八歲,受命教弟弟算術,自此形影不離。
胤祥生母位分低去世早,前期聰穎異常文武雙全康熙十分寵愛,但後期因不明政治事故遭遇冷藏十幾年;雍正就不說…大青果模範家庭,前半生幾十年父子兄弟局,八個兄弟七個想幹掉他,親媽從小不疼還幫著親弟弟十四巴不得他早死,也造成了他一生「喜怒不定」愛恨極端、後世評價其「多疑猜忌」有些冷血殘酷的性格。
所以兩人在深宮中大概也是性情相投同病相憐,打小就棠棣相依:
「 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 。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每歲塞外扈從, 形影相依 。賢弟克盡恭兄之道,朕兄深篤友弟之情。天倫至樂,宛如昨日事也 。 」兩人曾一同同康熙南巡,也每天窩在一起。康熙命兩人於眾大臣前書寫詩聯,眾人贊嘆不已。
「令內侍引諸臣至行宮左廂、恭視皇四子皇十三子書聯。諸臣環立諦視、無不歡躍欽服。」即便後來胤祥失寵遇冷,雍親王塞外隨扈期間兩人也在康熙眼皮子底下書信往來,從胤祥還是個娃時候寫的到後來他倆相對唱和的詩詞,胤禛皆「吉光片羽, 特珍愛存錄,藏之 宮中「,後整理編纂成集。
由於胤祥後期境遇不佳一落千丈,雍正上台後辣手摧花把所有康朝關於乃弟的史料捂得嚴嚴實實的,所以胤祥遭遇何種政治事故地位、被康熙圈禁多久何處、後來到奪嫡結束十來年間都行蹤不明,成為了歷史懸案。其中流傳接受較廣的推論有認為,胤祥有可能是一廢太子時遭連累構陷,也有認為是其在政治兇險關頭為保護其兄胤禛(以及有可能其背後的四黨勢力)王車易位攬罪頂鍋,斷送十幾年政治前程。
這個問題從學界到民科爭吵不斷至今無定論,在此不作重點展開論述。官方說法胤祥是遭廢太子事件連累,不過很快就被康熙原諒。
雍正:「哎呀以前太子是正儲的時候我和我十三弟對他也是很忠心的呀,從未有違反兄弟君臣之道的舉動,我爹不喜歡他更是從來沒有的事。」
(然後他扭頭就把十三和太子和其它兄弟一起寫的詩從十三的詩集裏遮蔽了,只放了十三自己的和他倆一起書寫的,「 堯階多雨露,棠棣四時開 」什麽的emmm…)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兩人在奪嫡期間數十年刀光劍影共患難中,於棠棣之情上建立了性命「 至誠相托 」感情和共同的政治理想,胤祥也為胤禛儲位之爭的奪冠出了巨大功勞乃至犧牲,使得乃兄登基後立即對其大加補償,一生信任愛重。
登基執政
恩賞已極
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駕崩,新皇登基之日,政權根基不穩,交替之時動蕩兇險。 「十三阿哥允祥、尚書隆科多、備儀衛。 清禦道 。 」(【清世宗實錄】)
雍正登基,立刻命胤祥總理事務,封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也就是鐵帽子王,此舉逾制開先例,驚動朝野。因為此之前八大鐵帽子王均為開國戰功受封,還有兩個是郡王;而十三在康熙朝只是個無任何受封的光頭阿哥,也無任何在冊功績,平地成了清朝第一個恩封的鐵帽子王,冊封禮正副使皆正一品,大幅逾制禮逾「立後「。
然而雍正還嫌不夠,又逾制把胤祥親王儀仗翻了一倍(相當於兩倍的皇後儀仗之多),此後又不顧胤祥極力推辭逾制一門兩王封另一兒子為郡王亦世襲罔替,其它皆滿門加封,連胤祥剛夭折的兒子也強行過繼其剛出生的侄子「生而為貝勒」,對怡王子女視同己出、待遇幾乎等同諸皇子;收十三最疼愛的小女兒和惠於宮中為養女封和惠公主,一生未離開京城和蒙古王子聯姻不歸牧成婚還送王府;胤祥以醫藥救過五阿哥弘晝一命,雍正便令弘晝稱胤祥為父。連十三去世多年的母親敏妃,老四都連跳數級追封成敬敏皇貴妃塞進了他爹的墓裏….
相比之下,自己的親生兒子弘歷,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到二十歲了連個貝子都沒有;而這時弘曉(胤祥的兒子,後襲怡親王爵)才八歲已經是兩倍親王儀仗了emmm…簡直是檸檬樹下只有我。也難怪後來乾隆一直對他老爸和十三叔心懷忿忿,到底誰才是你兒子…
登基之初雍正諸兄弟避諱改名,也特諭胤祥不必改字仍保留原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過因為十三堅決推拒作罷仍改「允」字,十三去世後老四又下諭改回了「胤」)。
更誇張的是,雍正元年,有天老四謎之突然覺得他十三弟很窮,而且窮的「 家計空乏,舉國皆知,朕心不忍 」,非要賞他二十三萬糧銀子,並「令支官物六年」(...尼瑪,國欠哥);然而胤祥固辭退回,兩個人來回推拉爭執嘰歪半天,也只肯收十三萬兩。雍正拿他沒轍,於是他把諸王大臣全叫來給自己撐腰評理。
眾人:。。。
然後王大臣表示「自難定議」,意思是您二位自己玩去吧啊,胤祥又十分堅決固執,雍正無奈,只得「允其所請」只收十三萬兩。然而他同時又幹了另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他把怡王名義下兼管的旗兵軍隊實際掌控權給了十三,並添護衛親軍和刀槍,給了他一支無需皇帝過問就能直接管轄調動的私兵。(後面講分權會提到)
「朕另行加恩,將現在王所兼管之佐領俱令為王之下屬...另添護衛親軍。」並為提防一朝天子一朝臣,照看十三弟身後事,特諭:
「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 後代子孫 , 不可任意稍減 。佐領屬下等項, 亦不可挪移更改 。」(【清世宗實錄】)分權至信
不過恩賞這種東西就像商場打折券錦上添花,商場還是皇帝他家開的,畢竟自古今日榮寵明日裹屍的不在少數。胤祥恩寵終雍正一朝有增無減,生榮死哀,但更能表明兩人情誼信任之深的是,怡賢親王在雍正朝的政治治理和改革重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甚至堪稱黑衣首輔。
雍正皇帝在歷史上一直以「刻薄寡恩,猜忌多疑,喜怒不定」「對手足殘忍」「痛恨朋黨」著名,卻相當誇張地將自己手中大半的權力分給了怡親王。據不完全統計怡賢親王掌管的職務包括:
總理事務大臣,後議政大臣;總理戶部、會考府管錢糧;
八旗禁軍圓明園護衛兼管漢軍侍衛,佐領旗兵;
內務府皇帝日常衣食起居及造辦處,雍親王府邸和皇帝私房錢;
軍機處首席軍機大臣,主司西北用兵軍務;
臨時交辦的外交、水利、祭祀、案件深度審斷等事宜。
這個配置很多人應該都能看出問題了,行政權、兵權、財權,古今往來幾乎不曾有任何一個皇帝會把這些權力交給一個人的(實際上,十三去世後,這些權力分給了八個人之多…而統管這麽多部門井井有條還能推動大型改革,側面也反映了其政治能力確實強悍)。對於雍正這樣的玩戰術的心都臟的奪嫡政鬥冠軍、政治智商高又以猜忌聞名的強君,著實太過反常。光首輔握著軍權這點,倘若有二心,都夠皇帝喝一壺。何況這人手裏還直接捏著皇帝的人身安危,相當於半條命都交在了他手上。即便君主高度集權、再親近信任某個人,這樣的權力分割也還是有相當風險的,何況胤祥本身也是皇子親王。(胤禛啊你要是被胤祥綁架了就眨眨眼…
然而就這樣,雍正還不斷提拔怡親王舉薦的官員,還違反「王大臣不得結交」的祖制,要求朝中大臣同怡親王結交靠近,特別提點有些官員「 除怡親王外,不許結交一人 「。在雍正以黨爭為由除掉年羹堯和隆科多和八黨後,朝中再無任何勢力能制衡怡王。只能說這兩人確實彼此信任之深一體同心不分你我,雍正朱批中也表明他和怡親王的密折密信都互相拿給對方看,甚至有次誤把朱批批到了別人寫給怡王的密信上…(想知道那位仁兄收到回信沒嚇死嗎…
以及遇到個別比較軸不靈光的,比如諾敏,雍正數次要求他多和怡王走動聯系,他一心向皇帝表明自己要做孤臣不結黨,還試探說您是要我幫您監視怡親王嗎如果我發現什麽不軌的情況會向您匯報噠,結果雍正十分惱火反著刻薄大罵了他一頓,說就你會當皇帝我不懂為君之道行了吧要不要我給你道歉,直接強行把他全家塞給了胤祥,他才幡然醒悟嚇得趕緊上書伏罪認錯。
私情甚過
於私情,雍正是個性格上愛恨比較極端的皇帝,對十三「諸事太過」用力過猛這點可能有點隔代遺傳他爺爺順治,經常上頭口嗨,日常發紅表頭檔幾千字幾千字地誇怡親王,什麽「 宇宙全人 」(全宇宙最完美的人)「 實為天神 」 「 人甚體面 」(意思是我弟長得帥,歷史上十三確實長得清秀英俊)「王只覺瘦弱」(我覺得我弟最近好像瘦了) 「 一塵不染 「的話都往外蹦,甚至一封請安折朱批回復中都要拐著彎刷屏七八個「王子」如何如何。
比如批復安徽巡撫臣李成龍:
朱批:朕安。賞你翎子帶是你 王子 替你討的。你當知你的功名身家都是你 王子 的好處,你若仗著你 王子 放膽亂來,王法無私,悔之不及時,你 王子 救你不下來。你若負了朕恩,壞了你 王子 的臉面,稍與朕聲名有礙,你自己想一想就是了,應當作何處分。朕自登基以來用人行政,你自然有耳目的,若實勉勵做個十成官,仰報朕與你 王子 。若徒在你 王子 面前叫苦、裝清官,指望惑朕耳目,不能!再比如批復蘇州織造胡鳳翚:
朱批:不要說朕賞了你個泰山之靠,放膽肆誌亂作招搖,稍有負朕恩,頭一個處置你的就是怡親王,不要錯認了人, 當王子是個護犢子的 ,容易說話的,你就誤你自己的身家體面了!由於兩人從小一起很少分開,用雍正自己的話說是「寸晷未離,異地猶悲」,十三幾次出行遊獵、出巡治水利、勘陵,皇帝都「選派侍衛服侍,每命中使前驅置辦精美飯食「,下旨造辦處備齊各種外出用品,老四親自督造設計十三生辰賀禮上刻寫「 日月長明 」(…夭壽了皇上反清復明了),如此種種體貼關懷細微投我桃李報之瓊瑤,不勝列舉。不過十三離京期間的奏折都神秘消失了,一說隨葬泰陵。為數不多流出來的公文是這個畫風的:
(是的這個著名的折子就是老四在十三外出期間兩人的通訊奏折)
怡親王:「 倘若確實發胖,而不甚寓目,[朱批:甚好。]則將如何好。 」雍正帝:「 對發胖後不堪寓目之事,爾等絲毫勿慮,盡量發胖,愉快而回。 」
…………
當世有雲:「皇上於怡親王 友愛之道盡於極處 」,「不避人言」。這種不顧君臣禮法的逾制親密,導致北韓人都看不下去,說皇帝對怡親王「 非禮太過 」(霧很大)「皇帝每見辱於十三王爺」,意思是皇上一遇到怡王就不自重。估計乾隆也是一直有點心理陰影,登基後違背他爹遺旨強行降格、把他爹很多誇他十三叔的不忍直視的話和諧了emm…
不過幸好與之相對的是,胤祥是個縝密冷靜謹慎穩重,情商極高極有分寸的人,對乃兄的性格拿捏得極清楚。兩人感情很深,胤祥政治能力很強忠誠勤勉,而且和雍正差不多一樣是個工作狂,兩個人經常在養心殿熬夜通宵到二半夜(老四在養心殿後邊給十三弄了個小單間),一起修仙快樂無邊。而十三為人極其謙卑謹慎從不自傲居功,對於皇兄的恩賞也是極力固辭不受,人前給足皇帝面子私下卻又坦誠直率事事分憂,體貼之余偶爾還使點氣性,導致雍正更覺得虧欠他更喜愛他更為親密無間。兩個人性格十分互補又有共同政治抱負,才成全了一段千古棠棣君臣佳話。
而且據史料記載,雍正有時候還挺「懼」怡親王。十三也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並且較喜怒無常的老四更冷靜寬仁,兩人政見上也常有分歧爭執,皇帝日常惡龍咆哮的時候只有他敢在暴怒時去勸,也只有他的話雍正聽得進去。比如在抄家時勸老四「皇上用法稍覺嚴厲」,比如勸說保下了十七也就是後來的果親王(雍正原本要打發他去守陵掃地)、舉薦李衛等人為雍朝保舉了大量人才、甚至在追繳國庫的事上跟老四發脾氣,不勝列舉,以至於雍正自己發上諭說「 怡王色變 」和「 朕不得已就範 」……2333
再比如十三和年羹堯由於公私原因關系不太好,皇帝偷偷跑去送年羹堯造辦處(十三也管造辦處,他倆閑時一起設計些東西拿去做)的小玩意兒,誇獎他一通好話又說我弟弟的好你要認識到呀,朕和王子都甚想你疼你憐你怡王時時問起你他可算你天下第一知己,完了還怕被十三知道了不高興,就叮囑年羹堯說此事不必令怡王知道。(年羹堯:我信你個鬼
還有一次外省官員試圖繞過十三管的戶部給雍正遞折子,就被皇帝罵了一頓說拿去給怡王看過同意了再拿來給我看。所以北韓人記載說「十三王總攬天下事」、「 滿人畏王甚於皇帝 」,其實這話是很不得體甚至有點兇險的,尤其以雍正這種猜忌多疑又自尊心權力欲極強的皇帝,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墳頭草都割兩茬了(年、隆:…)但說十三的話…他還要跑出去得瑟說你們滿朝文武 「爾等為朕任用,雖百千聚集一處,未必如王一人也。勉之「 。
PS:關於年羹堯和胤祥的矛盾,主要因為年羹堯恃寵而驕跋扈張揚插手朝中事務,和雍朝其它兩位重臣胤祥、隆科多關系都不太好。早期雍正為了戰事軍務,對年羹堯以安撫拉攏容忍為主,胤祥也還是以大局為重,在西北用兵的問題上,隆科多在雍正面前參年羹堯的時候,也站出來大力支持了年羹堯,才有了後來的青海平叛西北大捷。然而年羹堯回京後居功自恃,先是去怡王府給十三甩了臉色,出來後又在背後議論「怡親王第宅外觀宏廣,而內草率不堪,矯情偽意,其誌可見」。
後來年羹堯認為時機已成熟A了上去,指使親信胡期恒彈劾怡王門人金南瑛,結果一腳踢在了鋼板上——除開兩個人私交甚好,怡親王本人也是皇帝在朝中的代言人和聯絡人。胤祥還沒說什麽,雍正先暴怒了,指責年羹堯意在搞朋黨打壓怡王,警告朝中大臣跟年羹堯劃清界限、要求在倒年鬥爭中向怡親王靠攏,由此兩個人矛盾公開化。後來發生了什麽大家應該都知道….了。
怡王病逝
醫禱備至
怡親王生前,雍正曾考慮百年之後兩人同葬泰陵,並將中吉之地賜之;胤祥「驚悚色變」死活不受,再三苦辭請求自己另葬淶水,而雍正遲遲不肯批復,甚至十三有「 不便明諭激切之辭 」和「吞土明誌」,於重病中再三懇求,老四才不得已作罷同意。(這個確實太太太太過了….
胤祥於康熙年間落下病根,抱病愈重後,雍正心急如焚,「 朕縈於懷,無刻稍釋,商榷醫藥,默禱神祗 ,以寄沈屙頓起」,親自問醫尋藥,並將十三的醫生從太醫院冊封為戶部侍郎,每日隨診、上朝匯報怡王病情。
兩人甚至搞出了疑似互相試圖把命續給對方這樣驚天動地的操作….老四這個人信佛比較迷信因果命數,但又好臉面忌憚儒生官僚拿綱常倫理壓他。曾經皇後身體不好,內監提議在宮裏擺道場,皇帝拒絕並怒斥道「君上為臣下祝壽,成何體統」。十三曾經說過願以自己壽數換皇兄福壽延綿之類的話,老四也十分不悅叫他不要這麽說。然而十三病後不知是否聯想前事,雍正不顧禮法忌諱人言非議,出錢為胤祥親自齋醮祈禱,並設醮令六部臣工作禱文,以為其祈福增壽。
「怡親王病,四月不愈。雍正大出金帛,為齋醮祈禱。令六部大臣亦俱設醮,長夏赤日中,舍職務而奔走焉,雍正一一認其名。當時獻媚之臣,不憚再舉三舉。司香大僚,執爐日中,當拜表章,則長跪弗起,至有賄僧道數更端以息力者。所拜表章必書副本,賂其家人達王。雍正幸其第,見而頷之,取筆點出一、二麗語。自是爭募詞客捉刀,而寒士之長於駢詞者,聲價頓增十倍。」雍正更親為其作【如意歌】寄托吉祥之意希冀其痊愈:
「瑯瑯更聽仙語傳, 唱隨偕老如和弦 。 既指山海為歲年,復言日月同團圓 。」(雍正曾以 日月比喻他二人)十三曾經在追銀抄家問題上請寬,雍正先前未同意,及至為不讓其在病重中憂慮,也為了給其積德,便也按其曾經建議一一寬赦。此外令內務府修繕怡王名下別苑,有意讓怡親王前去調養。
但也許是不願見皇帝如此大動周章,也許是擔憂皇兄身體也不好不願勞其奔波,十三生前一直對雍正隱瞞病情「報喜不報憂」,甚至躲避不見,皇帝追去圓明園他就躲去西山,直至臨終前還差人報皇帝他已「大好了」。
生死連枝
五月初四,報怡親王病重,正在會見新科進士的皇帝立刻拋下手頭政務前往,未至,王已薨逝。雍正悲痛欲絕,本來也抱病的身體受此沈重打擊也迅速惡化,大病不能起,幾至大限。怡親王去世當天,皇帝開始擬遺詔安排後事、召張廷玉鄂爾泰秘密透露立儲人選。
雍正抱病為胤祥素服一月,「 飲食無味,坐臥難安 」。停靈期滿,皇帝遲遲不肯移棺下葬,直至不能再拖,安葬時親往奠送。違背其弟「喪事一切從簡「的遺願,命配享太廟,怡王陵嚴重逾制而建,為清代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王爺陵,可惜現已遭盜毀。
李世民在長孫皇後去世後非要謚號多加一字,而雍正他…….給十三加了八個字…….嗯。皇帝「滴淚研墨「禦書,加「 忠敬誠直勤慎廉明 」於「 賢 」,一一作解,並說「不能盡其美善」。
史料記載,雍正在怡王仙逝後重病中不顧大臣阻攔,多次前往祭奠,悲痛激動時至失控,甚至於失了心智,一方面疑似認為十三是因其緣故「 代朕而逝 」為其擋下天災人禍,「以弟之壽算增於朕躬」,自己涼德福淺走得晚,護其生前身後一世周全;另一方面甚至開始胡亂開火,在怡親王喪期葬禮上「皇帝命侍衛監視臨喪諸臣, 有哭之哀者加官,不哀者貶官之說 「。
老三允祉,早年康熙朝在十三的母親喪期剃頭,被十三告到康熙處遭降爵,兩人結下梁子;後來老三在十三葬禮上幸災樂禍,「心懷嫉忌,遲至早散,無戚容「(是有多和葬禮過不去…)。雍正當場大怒但強忍著沒發作,一是為怡親王喪事圓滿,二大概因為十三生前勸言他對兄弟寬仁,不願在他靈前爭執懲訓悖其願望。喪事畢後,上立即命將允祉奪爵圈禁,兩年後老三去世,老四還不忘把這事又拎出來鞭屍….
連續兩三個月,雍正每天幾千字的上諭以書悲痛。直至十三去世幾年後,仍時有祭文悼亡詩字字泣血,悲慟淒切至極。因為他實在寫得太多只貼部份如下一小部份,真不忍卒讀:
· 「寸晷未離,何堪長逝?異地猶悲,奚容隔世。」· 「 音容儼然,遂隔幽明,思念纏綿,與時俱積。 …揮淚含痛,自制祭章…至情無文,直抒胸臆,惟賢弟聽之。
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每歲塞外扈從,形影相依。天倫至樂,宛如昨日事也。…
修短不齊者,數也;生死之難忘者,情也。 得賢弟而中道棄捐,朕兄之涼德也。…
援筆寫心,肆筵饋奠,哀衷滿紙,淚酒盈觴。」(怡賢親王去世三周年祭文)
· 「九重三殿誰為友,皓月清風作契交。」(【花下偶成】)
· 「詰朝端午節,再命罷稱觴。 歲月如流邁,容儀何日忘。 」(怡親王去世兩年後端午節)
(由於十三病逝於端午前一日,又臨近皇後生日,結果就是…從十三去世直到老四去世,宮裏再也沒過過端午節,皇後也再也沒慶祝過壽辰..…)
· 「 將來怡親王建祠後,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誌而遷怨於王,以泄悖逆之私憤,妄生謗議,暗事摧殘者必有之,然此皆與朕為梗,與王無涉也。 若朕萬年之後,吾弟之隆盛功德,百世流芳,愈久愈能彰顯處,朕可預信矣。 」——八年五月初六上諭(老四這麽好名要面子的人,卻說後世有什麽罵名罪名怨憤皆歸於我,與我十三弟無關,他是要百世流芳的)
怡賢親王去世後,雍正失去了在政治上至信的左膀右臂,甚至影響了其最後幾年的施政風格,加上身體不好,改革推進速度和力度、追索虧空、政治治理甚至朱批字數,皆不如前,也開始更頻繁地談論佛道。皇帝將其弟生前進上物件另外收藏一室,不與日常所用摻雜,「常時觀覽,觸目傷懷,更增悲傷」,並一直將其弟遺物生前所用的玻璃鼻煙壺隨身攜帶,於重病中常睹物思人。十三年,雍正皇帝暴崩,突然無兆,臨終前亦異常平靜,鼻煙壺一同貼身陪葬泰陵。
--
本來只是想簡單答個題,結果沒忍住寫了上萬字…那就再啰嗦幾句吧。
我不是歷史專業,只是沙礫觀山嶽扁舟入海流,一個微不足道的敬仰者罷了。寫這些也是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他們。後世多評價雍正帝刻薄寡恩冷酷無情,前幾年好不容易有些翻案的正面評價,又被這幾年的宮鬥劇抓著編排毀了個幹幹凈凈;而怡親王由於傳記被刪陵墓均遭盜毀,作為雍朝實際首輔和新政改革的設計和推動者,後世不知其名其作為。看老四的上諭和作為,我想他是希望他們二人的名字功績並列為後世傳頌的吧。
由於篇幅已經太長了很多史料我並未放進去,春秋筆法貽笑大方,連結附專業人士之作。如果有任何考據陳述紕漏還請補充斧正。
很感謝你能讀完。
References:
試論怡親王胤祥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雍正與怡親王-吳玉清
【錄入】雍正寫給和碩怡親王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