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賣一台 SU7 虧 6 萬?小米汽車的賬不是這麽算的

2024-08-26心靈

小米賣車到底賺錢嗎?最新一季的小米集團財報給出了數據。

8 月 21 日,小米集團釋出 2024 年第二季度財報。本季度,集團總營收達到 888.9 億元,同比增長 32%,創歷史新高;調整後凈利潤 62 億,增長 20.1%;集團整體毛利率達到 20.7%;現金儲備為 1410 億元。

最受關註的當屬小米汽車業務。今年 3 月底,小米汽車首款產品小米 SU7 正式上市,智慧汽車業務正式從單純的「成本部門」,開始為集團貢獻營收。相比 2023 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團總營收增長 215.3 億元,其中 63.7 億元正是來自智慧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的收益。

更讓市場驚喜的是,在小米 SU7 正式交付的第一個季度裏,汽車業務的毛利率就達到了 15.4%——在同一時段裏,特斯拉汽車銷售業務的毛利率為 13.9%,而後者在全球的交付數量是前者的 16 倍。 在汽車行業裏,往往規模化越大,越有利於企業控制毛利。

因此,盡管汽車業務整體仍有 18 億元的季度虧損,但小米汽車的首份成績單仍然取得了業內的一致好評。

除此之外,智慧型手機業務同比營收增長 99.2 億,IoT、互聯網服務等其他業務也全部取得了營收增長。小米集團實作了連續四個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雷軍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表示:「這是小米歷史上最出色的季報」。

財報釋出的第二天,8月22日當天,小米集團港股股價漲超9%,收盤報19.1港元/股。

賣一台虧6萬?對不起,賬不是這麽算的

其實,早在財報釋出之前,小米汽車就已經展示出了極強的勢頭。

懂車帝數據顯示,7 月小米 SU7 累計銷量為 13120 台,僅上市 3 個月後就超過了特斯拉 Model 3 在國內的銷量。後者是小米 SU7 在產品定義、銷售階段重點對標的車型,也是國內 20 萬以上純電轎車市場上長期的銷冠,去年累計售出 14.7 萬台。

市場的積極反饋,也給了小米足夠的信心。年初雷軍定下的銷售目標是全年 7.6 萬台,如今,它們將沖擊全年交付 12 萬台的新目標。

而隨著財報釋出,最大的驚喜來自於汽車業務毛利率的披露。在上市交付的第一個季度裏,小米汽車業務的毛利率就達到了 15.4%。

這一成績在國內眾多新勢力車企中,僅次於比亞迪和理想汽車——但二者無論在銷售規模還是在動力形式上,都和小米汽車有較大差異。

汽車業務的毛利率超過了同時期智慧型手機業務的毛利率 | 來源:小米集團財報

汽車業務的毛利計算,核心是計算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之間的差值。前者受定價、促銷政策等市場因素影響,而後者則主要考驗車企的管理能力。

規模化對汽車行業的成本控制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只有車賣得越好越多,才能在供應商那裏拿到更好的政策和價格。雷軍曾經在小米SU7上市前舉過一個例子:在研發初期,由於大量零部件沒有流水化生產,每輛測試車的成本高達200萬元左右。

因此,在上市後的第一個季度交付量「僅」為2.7萬台的階段,就達到比肩特斯拉的汽車毛利率,小米顯示出過往作為硬體廠商的積累。也難怪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財務電話會裏專門感謝了供應商的支持。

盧偉冰同時表示,隨著交付能力提升以及相關銷售權益的變化,小米汽車今年第三、第四季度的毛利率「肯定比現在更好」。

除開硬體成本外,本季度,汽車業務的經營開支(包括研發、銷售、推廣、行政等)總計為 29 億元。

而涉及工廠建設、車型研發、智慧駕駛和智慧座艙研發、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等投入,不計入其中。因此,盡管小米汽車交出了行業同期較為優秀的毛利答卷,依然存在 18 億元的虧損。

基於現有數據,我們可以說小米在銷售、定價、成本控制等關鍵步驟上做得很好。但由於汽車行業前期投入大的特性,大量研發成本還需要企業透過賣出更多產品來攤薄成本,直至實作盈利。特斯拉也是直到 2020 年才首先實作全年扭虧為盈。

所以,如果只用簡單的數據算出「小米每賣一台車就虧 6 萬元」,結論顯然是片面的。

小米汽車工廠 | 圖片來源:小米

目前制約小米 SU7 交付量增長的因素只有一個:產能。

和許多新勢力在初期選擇和代工廠合作的模式不同,小米從一開始就選擇了自建工廠的模式。好處是更利於管理,但局限就在於產能有限。如今每月交付約 1.4 萬台,已經是小米汽車工廠的產能極限。

目前在小米汽車 App 裏,訂購小米 SU7 三種不同車型,顯示仍需等待 19-27 周不等。小米已於今年 7 月底拍下第二工廠的工業用地使用權,預計 2025 年投入生產。

此外,由於小米汽車采取了大單品戰略,因此每款新車的釋出幾乎都不容有失。據了解,小米第二款新車將於 2025 年釋出,大機率是一輛 SUV 車型。

由輕到重,小米轉身

不止智慧汽車,本季度小米的智慧型手機、IoT 和互聯網服務等業務也都取得了同比增長。其中,智慧型手機業務營收同比增長 99.2 億,漲幅為 27.1%。

智慧型手機營收增長的核心原因,是出貨量的增加。海外收入貢獻了集團總收入的 42.8%。本季度,小米在 70 個國家和地區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五,並首次在拉美地區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二。據了解,小米也正在進行汽車出海的相關調研工作。

相比於新興的智慧電動汽車,智慧型手機現階段已經進入了存量市場的競爭。重點在於體驗的提升和細化管理能力,小米去年釋出了澎湃 OS 系統,並在螢幕、記憶體等層面對供應鏈進行預判管理,也應對市場的波動和風險。

一個很顯著的變化是,相比於創業初期時對於價效比的極致追求,小米這些年越來越重視對技術研發的投入。7 月 8 日,小米第一個手機智慧工廠正式啟用。小米也連續釋出了大小折疊屏手機,希望以差異化產品路線從蘋果手中爭奪更多高客單價使用者。

小米在今年7月首次推出小折疊機型 | 圖片來源:小米

高端化的布局還體現在對於線下門店的積極布局,這同樣是小米近年來新零售戰略和過往的顯著區別。截止 2024 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國內的線下零售店超過 1.2 萬家,智慧型手機線下渠道出貨量為 10.4%,同比提升 2.5%。盧偉冰表示:「如果在中國市場不把品牌店建起來,是不可能賣好高端機的。」

稍有遺憾的是,無論是在涉及汽車智慧駕駛,還是智慧型手機中相關 AI 套用的層面,小米此次在財報中披露的資訊相對有限。盧偉冰在電話會裏透露,相比於一些 AI 功能的套用,小米更希望用 AI 對底層作業系統進行一次重構。

不過,在千頭萬緒的事務和競爭裏,小米的人車家生態裏需要盡快加入 AI 敘事。畢竟 AI 和智慧化,一定會是下一個階段包括智慧汽車在內的硬體銷售裏,越來越關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