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出海,國產AI的必選之路!「千萬俱樂部」頻現中國產品,小賽道跑出大爆款,下一個TikTok在哪裏?

2025-01-06心靈

2024年12月17日,就在OpenAI正式上線Sora的幾天後,谷歌也推出了其最新視訊生成模型 Veo 2。谷歌在一項測試中指出,OpenAI的Sora綜合排名墊底,而快手可靈AI在各項指標上表現出色,是谷歌Veo 2最大的競爭對手。

谷歌對中國AI產品的誇獎或許有故意「貶低」Sora之嫌,使用者的感受可能更加真實。

美國創意動畫師海克·納哈佩蒂安(Hayk Nahapetyan)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可靈AI和海螺AI是(同類套用中)表現最突出的」。

AI視訊工具只是一個賽道。每經記者發現,無論是Web端套用還是App,出海的中國AI套用中,都不乏有月存取量或月度活躍使用者數量(MAU)超過千萬的產品。

成為「爆款」的中國出海AI套用往往以細分場景作為突破口。陪伴式AI套用Talkie在同類產品中與美國競爭對手Character.AI不分上下,而教育類產品Question.AI和Gauth經常霸榜美國AI套用市場。外媒評價稱,中國的「AI導師」正在悄然改變美國孩子的學習習慣。

有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市場競爭過於激烈是促使中國AI企業出海的重要原因。但出海社群Linkloud聯合創始人高寧卻認為,海外市場的角逐比想象中激烈得多, AI 套用本質上就是全球化的產品。 走出中國,去到更大的全球市場,是AI套用的必選之路。

對於出海AI套用的未來,數位行銷策略服務商哈希增長(HashMatrix)的聯合創始人吳乙嘉(Jennie Wu)表示, 在這些套用中,會出現 TikTok 級別的產品。 因為中國企業在產品打磨和洞察方面,一直都是非常領先的。

「千萬俱樂部」頻現中國產品身影

據data.ai最新統計數據(App),2024年11月共有三款中國企業在海外推出的AI套用月度活躍使用者數(MAU)超千萬,分別是Talkie、Poly.Ai、Question.AI。

同時,Toolify.ai數據顯示,2024年11月共有12款中國網頁端AI產品躋身「千萬月存取量俱樂部」,且產品涵蓋了多個細分領域。其中,聊天機器人套用包括Kimi.ai、文心一言、豆包和阿裏通義,視訊影像類套用包括CapCut、Hailuo AI、Fotor、Cutout.Pro和SeaArt.AI。

全球行動應用分析機構Adjust中國區業務負責人凱瑞斯·魯普(Chris Rupp)在【中國套用出海報告:全球增長、影響力和市場機遇】中表示,在下載量和收入方面,中國套用在全球市場中領先。

國際數據公司(IDC)中國研究總監盧言霞向每經記者指出,套用創新、極致體驗、使用者營運是中國AI套用出海的優勢所在。 AI套用成功出海也將中國的成功經驗推廣向全球。

英美動畫師:海螺AI和可靈AI是最好的AI視訊工具

中國AI視訊生成套用無疑是海外市場上最「出圈」的。MiniMax的海螺AI與快手可靈AI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海外積累了一大批粉絲。

Stormy Studio的創始人喬恩·德雷珀就是其中之一。他對每經記者說:「雖然還不完美,但毫無疑問,(海螺AI)是目前市面上最出色的AI視訊生成工具」。

圖片來源:海螺AI生成視訊(由喬恩·德雷珀創作)

他認為,海螺AI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提示詞的忠實度極高,能夠準確理解並響應指令;二是其生成高品質視訊片段的能力極強,成功率非常高。此外,海螺AI在操作便捷度、響應速度以及在場景和角色的運動處理上表現優秀。因此,海螺AI在AI視訊生成領域「達到了行業最高水平」。

圖片來源:海螺AI生成視訊(由喬恩·德雷珀創作)

Gumvue Studio創始人海克·納哈佩蒂安對此也表示認同。他對每經記者表示,在使用過眾多AI視訊生成工具後,他認為 海螺AI和可靈AI是表現最突出的 。海螺AI在攝影機運動和視訊生成方面非常強大,但尚未達到Runway那樣的成熟度,「 如果海螺AI推出角色一致性功能,它將徹底改變遊戲規則。

圖片來源:海螺AI生成視訊(由海克·納哈佩蒂安創作)

在對比兩個平台的輸出品質時,海克提到:「可靈AI擁有海螺AI所不具備的聲音同步功能。可以說, 對於小型視訊工作室來說,可靈AI提供了制作高品質視訊所需的全部條件。 可靈AI能夠生成高畫質且清晰的視訊,而海螺AI則在理解使用者提示方面展現出了卓越的能力。」

中國視訊AI套用也引起了海外獨立評測博主、機構和媒體的關註。

例如,擁有126萬粉絲的Youtube博主Crypto Bros表示,和Runway等競爭對手相比,可靈AI的視訊更逼真,能夠捕捉光影的細微差別。

中國AI套用從「小賽道」脫穎而出

除了在視訊領域的突出表現,中國不少出海套用也透過「小賽道」的細分使用場景切入,贏得了一席之地。

AI陪伴就是典型。在這一領域,Talkie和CrushOn.ai已經在美國市場與Character.AI勢均力敵。

【南華早報】報道指出,Talkie成為中國AI產品成功出海的典範。【華爾街日報】也稱,Talkie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娛樂套用之一。

教育是中國出海AI套用成功突圍的另一個細分賽道。其中,作業幫的Question.AI和字節跳動的Gauth經常霸榜美國AI套用市場。2024年11月,Gauth在「AI+教育」領域持續領跑,網站月存取量超1600萬。

著名科技媒體Techcrunch報道稱,中國的「AI導師」正在悄然改變美國孩子的學習習慣。

AI套用本質是全球化產品,選擇全球市場是自然的事情

出海的中國AI套用在各自的細分展現出極強的競爭力。海外媒體已經將目光從TikTok身上轉向了中國AI,彭博社稱,TikTok已是舊聞。

從有實力的科技大廠,到初創團隊和個體創業者,為何中國AI企業會舍近求遠?

海外市場競爭比想象中激烈很多

有分析認為,在AI大模型行業陷入激烈價格戰的背景下,AI產品在國內難以實作盈利。不僅如此,融資也是一大難題。

據數據分析機構CB Insights,2022年以來,中國AI行業的融資總額以及投融資數量呈下滑趨勢。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AI領域投融資數量約為84筆,融資總額約為13億美元。同期,美國AI領域的融資數量約為556筆,融資額約為114億美元。

2020年Q1~2024年Q3中國AI行業融資情況 圖片來源:CB Insights

吳乙嘉向每經記者表示,「當前國內融資環境較為嚴峻,投資者普遍會關註企業的現金流狀況。在這一背景下,許多企業自然而然地認為,拓展海外市場不僅在業務發展上,而且在經濟層面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海螺AI、可靈AI和Talkie等AI套用在海外大火,哈希增長就是背後的重要推手。

高寧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國內「卷」,海外同樣「卷」,國內「百模大戰」並不是AI企業出海的直接原因。「 海外市場的競爭其實比大家想象中的要激烈很多 ,我認為肯定不是因為海外的競爭更少而導致國內AI企業選擇出海。」

歐美市場擁有更成熟的付費群體

Sensor Tower釋出的【2024年AI套用市場洞察】預計,2024年全球AI套用全年收入將達到33億美元, 到2028年,全球AI套用收入預計將達到188億美元 。這就意味著,AI套用目前仍是一個藍海。

而相對國內使用者,歐美使用者似乎更願意為產品付費。這成為了吸引AI企業選擇跨越重洋、出海探索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華大學電腦系長聘副教授喻純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提到,國內外使用者的消費習慣存在差異,而國外消費者更願意為優質服務或產品付費。

高寧表示,「從付費模式的接受度來看, 北美地區擁有更為成熟的付費群體,使用者已經形成了較為良好的付費意識 。因此,許多創業者在全球市場布局時,傾向於優先考慮英語國家市場。這種選擇是情理之中的。」

吳乙嘉同樣指出,「 在美國,任何一個軟體第一天就向使用者收費,使用者也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相比之下,在國內,互聯網的初期發展為國內使用者營造了一種互聯網服務應當免費的印象。 對於國內使用者來說,一旦產品要付費,使用者會覺得是一個非常大的減分項。

Sensor Tower的上述報告顯示,2024年1~8月,北美和歐洲仍然是AI套用收入來源的主要市場。 其中,在北美市場收入占比達到47%,是全球AI套用盈利最高的市場,而中國市場的收入僅約6%

【2024 AI套用市場洞察】報告截圖 圖片來源:Sensor Tower

未來會出現「TikTok」級的中國AI套用

高寧還認為,中國AI套用出海有其必然性。他說,因為AI套用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語言障礙。其次,尤其是面向消費者或工具型的AI產品,它們最能直觀展現AI的價值。 AI套用本質上就是全球化的產品。對於AI企業而言,選擇全球市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走出中國,去到更大的全球市場,是AI套用的必選之路。

吳乙嘉對未來海外市場中國AI套用的潛力充滿信心,她認為, 未來會出現「TikTok」級的中國AI套用 。她指出,「國內的產品在打磨、叠代以及技術方面,一直都是非常領先的,為企業出海打下了堅實基礎。只要克服資訊差和增長渠道的不熟悉等難題,並找到合適的市場切入點,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非常有可能比美國企業發展得更好。」

在對中國AI套用的未來展望中,喻純同樣表現出樂觀的態度。他表示:「如果整個世界敞開的話,中國是有很強的優勢的。國內的套用場景眾多,並且我們環境較為寬松。」

喻純還提到,中國技術人才的市場也是一個重要優勢。他強調,相對國外,國內程式設計師工作效率更高,這為中國AI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喻純強調了中國在智慧硬體方面的強大優勢。他指出,國內在智慧硬體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有助於企業在套用層面創造更多優質的產品和技術成果。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