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和長江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等各類空間活動有了明確的規範,地方各級編制實施國土空間規劃也有了重要依據。
自然資源部官網10日公布【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下稱【長江國土空間規劃】),明確要求從長江經濟帶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著眼,完善區域協調機制和流域資源配置,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健全國土空間管控機制,形成承載多種功能、優勢互補的主體功能綜合布局。
【長江國土空間規劃】提出,到2025年,長江大保護格局基本形成。耕地數量、品質、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初見成效,生態空間實作有效保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育地體系全面建成。黃金經濟帶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全面建成健康安瀾、生態優美、協調聯結、繁榮宜居、特色彰顯的黃金經濟帶。
長江跨越中國西部高原高山區、中部中山低山區、東部丘陵平原區三級地勢階梯,地形地貌多樣,生態系豐富獨特,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世界生態基因寶庫,在中國乃至全球生態安全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長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約9871億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34.9%;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耕地面積占全國32.1%,水田面積占全國63.3%。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以占全國27.7%的陸域國土面積,聚集了44.2%的人口,創造了47.7%的國內生產毛額。
【長江國土空間規劃】同時指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正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取得的成效還不穩固,客觀上也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包括資源利用矛盾突出;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長江文化、山水文化特色彰顯不足;流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機制尚不健全。
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結果顯示,該區域水土光熱條件好,現狀耕地布局總體合理,但局部耕地承載規模超載。城鎮建設布局總體合理,局部地區存在安全風險。
此外,全球氣候變遷將可能引發長江源區冰川退縮、永久凍土層消融、冰湖擴張、草原和濕地退化等問題,造成流域性生態系退化;雲貴高原、四川盆地季節性極端幹旱事件多發;部份流域發生極端暴雨、季節性幹旱和淹水災害的風險加大;沿海地區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加劇,淹水、風暴潮和鹹潮入侵災害風險增大。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足。
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正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攝影/章軻
根據【長江國土空間規劃】,國家將在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以「三區三線」為基礎,構建優勢互補的主體功能綜合布局。其中包括:
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長江上中下遊比較優勢,以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為驅動,暢通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間網路聯結,形成承載多種功能、區域協調發展的雲貴川渝區域、長江中遊地區、長江三角洲區域三大主體功能綜合布局。
穩固四川盆地國家糧食主產區,拓展高山、河谷、森林、草原特色農業。加大西南地區清潔能源開發,支持建設流域清潔能源基地,強化對城市群、都市圈能源供給。支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成西部經濟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川渝毗鄰地區融合發展,提升產業配套能力。
在長江中遊地區、長江三角洲區域,【長江國土空間規劃】也明確提出,最佳化長江中遊地區集聚協同布局。改善江湖關系和水資源配置,協同修復湘資沅澧、贛撫信饒修等兩湖水系。加強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的優質耕地保護,建設糧棉油肉蛋菜果和水產品、林產品等基地。支持武漢、長沙、南昌三大都市圈產業集群空間最佳化布局,協同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制造業集群。
促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布局。共建連通融合的陸海生態網路,協同建設跨省域生態網路,加強環太湖汙染協同治理。建設都市農業保障區,優先保護超大特大城市郊區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提高生鮮農產品就近保障能力。構建聚落體系扁平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設施網路一體化、產業功能緊密聯動、景觀風貌各具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
【長江國土空間規劃】提出,促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布局。保障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空間,支持重點小城鎮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網路支點。科學開展森林城市建設。高標準保障村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推進鄉村國土空間布局更協調、功能更完善。支持長三角地區交通運輸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
在交通等基礎設施網路建設,【長江國土空間規劃】提出,支持建設沿江、呼南等高速鐵路主通道,保障長三角、長江中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間多徑路的高速鐵路通道空間需求。鞏固上海、成都和重慶國際航空樞紐地位,保障長三角和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建設,提升昆明國際航空樞紐功能,支持建設合肥、鄂州國際專業性貨運樞紐。暢通幹支銜接的長江航運通道網路。保障海河聯運港口通道建設空間。
「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既要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還要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和低碳經濟,協同推進綠色、迴圈、低碳發展,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表示,當前,應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律,協同推進各方面目標的實作。統籌協調好生態保護、環境汙染治理和節能減碳,透過低碳經濟的創新性和突破性發展,促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綠色轉型。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