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曾在抖音上見過鬥拱爺爺。
他常年穿著一身中山裝,穿梭在山西各地的古建築之中,晉祠、崇善寺等國寶級建築中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許多偏僻村落裏的古建築也留下了他的腳印。他不是為了自己去的,每到一處,他都會勘察、錄制視訊,進行實景教學,向網友講述這些古建築中蘊含的精巧工藝以及它們的前世今生。
他的粉絲裏,既有處於探索階段的古建築「小白」,也有建築系、歷史系的博士生和導師。那些晦澀難懂的知識,被鬥拱爺爺用透檢視一畫、鬥拱一組合,似乎立刻就變得明晰起來了。
鬥拱爺爺和古建築打了50多年交道,年輕的時候,他鉆過應縣木塔的暗層,爬過十幾米高的古建築大梁,親眼看著一座座瀕臨倒塌的古建築重新煥發生機。他和許多傳統工匠打過交道,那些很有可能後繼無人的手法,被他記錄在密密麻麻的工作日記中。退休20年後選擇出現在鏡頭前,鬥拱爺爺別無他求,他只希望中國古建築能夠代代相傳。
太原晉文公祠公園。(圖/圖蟲創意)
采訪時,鬥拱爺爺選擇晉祠作為我們見面的地點,周圍人來人往,他像一棵根深柢固的松柏,挺拔地站立在晉文公祠前,它似乎已經成了他的一部份。
70歲,一切剛剛開始
鬥拱爺爺今年73歲了,幾年前,他還是個對拍攝視訊、剪輯一竅不通的人,之所以想到做自媒體,是受到了學生的啟發。當時,太原師範學院特聘鬥拱爺爺為學生上古建築保護的相關課程,學生在和他聊天時說:「王老師,您想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古建築文化,為什麽不嘗試做自媒體呢?發在抖音、B站、小紅書上,肯定能被更多人看到。」
這句話,鬥拱爺爺聽進去了,他開始靜下心來分析這件事。雖然自己出版過8本與古建築相關的專著,但影響力只局限在已經進入古建築這一行業的人之間,自己在雜誌上發表文章,也只能有幾千冊的印刷量,而互聯網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地方。「山西的古建築遺存有28027處,可以說全國的絕大多數古建築都集中在山西了,我們的老祖宗對山西如此眷顧,把這麽厚重的文化遺產都留在了這裏,我們責任重大啊。」想到這兒,鬥拱爺爺行動起來了。
鬥拱爺爺王永先。(圖/阿燦)
起初,鬥拱爺爺只是在微信公眾號上釋出一些文章,或制作一些不出鏡的視訊。最近兩年,在女兒的鼓勵下,他開始站在了鏡頭前,沒想到這一出鏡,觀看視訊的人就開始爆發式增長,單條視訊能達到幾十萬次、上百萬次播放量,這讓他久久不能平靜。
鬥拱爺爺不懂得以天為單位更叠的互聯網需求,但是他心裏想,人們應該還是需要知識的。為了摸清網友的需求,鬥拱爺爺在社交平台上做起了互動調查,列出九個大方向,讓網友進行選擇,每人最多能選擇三項。最終,古建築基本知識科普、專業書【營造法式】的講解、山西古建築歷代特征這三項脫穎而出,成為了「古建築空中大學堂」授課的三個主要方向。
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古縣城景觀。(圖/圖蟲創意)
在古建築領域,鬥拱爺爺可以成為許多人的老師,但是在拍攝、剪輯等方面,他認為自己仍是個學生。為了能有更好的拍攝效果,他開始研究攝影。采訪過程中,他對哪個角度拍攝光線比較好、怎樣取景比例更協調都頗有心得,聊起視訊的後期制作,比如加花字、轉場等,鬥拱爺爺也十分嫻熟。他是個積極擁抱新事物的人,也是把終身學習作為恒久命題的人。
鬥拱爺爺一直都很清楚,對古建築而言,「被看見」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情。
和有著三千年歷史的鬥拱打交道
「鬥拱爺爺」這個名字,是網友取的。不管走到哪兒,鬥拱爺爺的包裏都會裝著他親手制作的小型鬥拱,這是他重要的教學工具。他對鬥拱有著很深的情感。「從20世紀70年代起,我就開始和鬥拱打交道,它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了,一個鬥,一個拱,它組裝起來變化無窮,可以說重要的古建築上都有鬥拱,它是中國古建築標誌性的符號,也是中國古建築的靈魂,它還承載了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俗、美學、哲學、佛學。」鬥拱爺爺沈醉地說。
50年的時間裏,鬥拱爺爺搶救鬥拱、拆卸鬥拱、修繕鬥拱,但即便如此,對他來說,等比例制作一個鬥拱模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確保鬥拱的還原性,他只能自己親手制作。不會木匠活?那就和木匠從頭開始學,在廢棄的木料上不斷練習。鬥拱爺爺制作的第一個鬥拱模型,是聖母殿的,只有兩個巴掌大小,卻耗時兩個月,中間一度失敗了,他的手也劃傷了,一切只能從頭開始。
山西忻州代縣文廟。(圖/圖蟲創意)
「但這個鬥拱我非常喜歡,它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樣,上面沾著我的汗、沾著我的血。」做成之後,他帶著模型來到聖母殿前,支起一張小桌子,將模型擺在上面,和現場的遊客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現在很多遊客都很專業,他們會提出一些問題,比如鬥拱裏面的結構是什麽樣的,資深導遊都沒有辦法解答,他們也沒看見過,但大家一看我這個模型,就都明白了。」鬥拱爺爺欣慰地說。
為了能進行更多實景拍攝,鬥拱爺爺在七十幾歲的年紀去考了駕照,「山西的古建築很分散,全省100多個縣都有很好的古建築,有些地方乘坐公共交通是很費功夫的,今年6、7月份的時候我走了好幾次,像晉南、晉北的路線,一圈就是2000多千米呀」。
山西太原晉陽古城。(圖/圖蟲創意)
在趕往一處處古建築的路上,鬥拱爺爺經常能想起自己年輕時的經歷,那時的他也常年奔波在路上,去搶救那些年久失修的,或遭遇暴雨瀕臨倒塌的古建築。他在路上遭遇過土石流,巨大的石塊和他擦肩而過;也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上大梁,迅速判斷現場的情況。他是和時間賽跑的人。
如今,他的腳步不再像當年一樣急促,但相同的使命感仍在他體內湧動著,從未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消退。
一生所愛
直到現在,鬥拱爺爺依然清晰地記得50年前自己和古建築結緣的經歷。
知青返城後,鬥拱爺爺開始尋找工作,當時他得知有一個名為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山西省文物局前身)的單位在招人,便決定過去試試。去了以後他才知道招聘的崗位是講解員,並且只招年輕女孩,他心有不甘地和負責招聘的老師說:「男孩子也可以嘛。」老師告訴他:「我們這兒招男孩子是有條件的,需要外出修繕古建築,得會畫畫,你會畫畫不?」
聽到這句話,鬥拱爺爺的眼睛亮了:「我從小就學習畫畫,在太原十中讀書時,美術老師是山西大學畢業的高才生,我們當時有課外活動小組,把各個學科的專長生聚在一塊,老師給加課,我就是美術小組的。」
鬥拱爺爺的手稿和臨摹圖。(圖/阿燦)
負責招聘的老師給了他一張紙,讓他在半小時內畫一幅人像素描。交上去的時候,他看到老師的嘴角浮現一抹笑容,然後又遞給他一張紙,讓他在40分鐘內畫出房間的透視效果圖。他只用了一刻鐘就畫完了,老師看完後對他說,「你回家等訊息吧」。「當時家裏沒有電話,我留的是街道辦事處的號碼,第二天有鄰居來喊我,說‘小王快來,有你的電話’,我特別高興地跑了過去,知道自己被錄用了。」
剛去單位報到完,鬥拱爺爺就被單位裏的老師帶去做文物普查了。在佛光寺裏,他第一次與古建築深入接觸,用畫筆將古建築的輪廓、色彩細致地記錄了下來。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古建築保護是一個很冷門的行業,「當時我們工作的重點是在荒山野嶺,古建築都破破爛爛的,漏的漏、塌的塌,我們常年生活在荒郊僻壤,有時候一駐紮就是小半年,那時候條件很艱苦,經常一個月都洗不上一次澡,沒有什麽交通工具,就靠一雙腿走,一天走幾十裏路」。
起初,鬥拱爺爺萌生過調動工作的想法,那時候他年輕、愛玩,也向往城市裏的熱鬧,但工作兩年後,鬥拱爺爺就再沒有動搖過。「想想看,我面前的一根柱子就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上面承載著很多個時代的文化和歷史資訊,我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的古文化,這是多麽有價值的一件事情。」這一投入,就是大半生。
山西朔州崇福寺。(圖/圖蟲創意)
鬥拱爺爺漸漸開始享受這種「灰頭土臉」的感覺,「我們曾經在崇福寺駐紮了半年,那時候我比較年輕,踩著腳手架就往上爬。彌陀殿的梁架有30公尺高,它是金代建築,我每天都在上面爬來爬去,收工的時候滿臉滿身都是灰,五官都看不清了,那是八九百年的老塵土啊,就這樣灌到了我的脖子裏」。
1973—1974年,是鬥拱爺爺很難忘的日子。那時國家文化部有一項文化交流活動,需要把面積達2400平方米的寺廟壁畫臨摹下來,用於1975年的展出。當時,山西全省的美術中堅力量都被匯聚在一起,鬥拱爺爺就是其中一員,當時臨摹的一幅佛像圖,他至今仍完整保留著。
鬥拱爺爺臨摹的佛像圖。(圖/阿燦)
鬥拱爺爺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在大學裏系統學習與古建築相關的知識——在他年輕時,國內並沒有相關的專業。他一邊在工作裏不斷積累經驗、和優秀的前輩們學習,一邊自己啃書,這其中的艱難和曲折,只有他自己明白。這也是他開設「古建築空中大學堂」的原因之一。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這是一個讓我感到幸福的過程。」鬥拱爺爺說。
作者:高滔滔
題圖:圖蟲創意
營運:小野
排版:魏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