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嶽漢:泰國出現「反中資浪潮」?卷王出海被人嫌棄太卷,該怎麽辦?

2024-08-28心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嶽漢】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廣東、福建人發明了一種「雞公碗」,風靡華南,家喻戶曉,在香港電影裏經常見到。
1950年代,廣東移民將制作雞公碗的核心科技,帶到了泰國南邦府。很快,這個東西在泰國當地發揚光大,雞公碗小作坊遍布南邦,產品行銷泰國。在泰國的小面館、大排檔裏,嗦粉吃面,雞公碗變成了標準配置。
一晃七十年過去了,泰國人民也徹底忘記了雞公碗是源於中國這件事。
說起雞公碗,泰國人都以為是自家專利特產,甚至當成了南邦府的文化名片,拍成紀錄片,印上宣傳冊,滿世界地推廣。
甚至有泰國人覺得,「泰國雞公碗」這個東西,是泰國文化國粹和軟實力象征,應該大力介紹到中國去,讓中國人民好好見識一下這等泰國好物。
結果,一通網,泰國人懵了。
泰國手繪雞公碗
泰國人驚訝地發現,中國原來也有雞公碗,而且是流水線生產,工業化打印,規模化經營,產能超出泰國「手繪雞碗」幾十倍,但價格卻不到泰國的四分之一。最後的結果,反倒是中國的雞公碗大量流入泰國市場,把泰國本土的雞公碗給幹掉了。
對此,泰國人民表示無法接受:
「我們泰國美麗的雞公碗,被中國廉價的山寨貨給擊垮了!」 「咱們泰國雞公碗,品質杠杠的,又硬又厚,純手工繪制,每一個碗上的大公雞都不一樣,有藝術情懷,豈是沒有靈魂的中國貨能比的?」 「泰國政府都在幹什麽?泰國缺雞公碗嗎,為什麽還要從中國進口? 「抵制中國廉價劣質商品!泰國人,就該買泰國雞公碗!」
這個荒誕的故事,不是一個笑話。而是目前泰國社會輿論,對中國產品、中資企業態度的一個真實縮影。
這一切,大概是從這兩年開始的。
2024年,隨著美歐對華「脫鉤」,中國對外經貿的重心,放在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身上,東南亞國家也成為中國企業轉移產業鏈的首選之地,泰國就是其中之一。
一方面,大量中資企業到泰國開工建廠,繞過貿易壁壘,拐著彎向美國歐洲出口。同時,中國產品也進入泰國市場,對泰國本土品牌,以及外資品牌的泰國供應商造成了強烈沖擊。
於是,出局的泰國企業主,與具有反華傾向的泰國反對派合流,學著西方媒體的腔調,大肆抨擊中國「全球輸出產能過剩」,批評中國「廉價商品危害泰國中小企業」。
一開始,這種攻擊主要集中在電動車、太陽能光伏等優勢行業。後來,慢慢向下拓展,蔓延到小型家電、小商品、中餐館、中式火鍋、中國超市。接著,蔓延到中國「山寨雞公碗」、中國卡車物流運輸隊、蜜雪冰城。甚至一個賣中國零食的小店,一個辦理護照簽證移民的中文廣告牌,都能成為泰國輿論聚焦的熱點。
畫風逐漸越來越詭異,越來越無厘頭。甚至出現了專門抨擊中國資本和產品的專題片,還有「對抗中國資本入侵」的專題沙龍研討會——想參會還得買票。
每個星期,泰國網路上都會出現對某一種新的中國產品的圍剿——話術都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今天我看到了中國XXX,天哪中國XXX太便宜了,泰國國產的XXX這下危險了啊!」 「泰國的XXX,品質比中國的好多了,大家要支持泰國本土XXX!」 「泰國缺XXX嗎?為什麽要進口外國貨?」 「泰國,現在全是XXX,再這樣下去,泰國是不是要成XX的一個省了……」
顯而易見,這裏面當然有人搞鬼,包括有西方反華勢力的參與。
泰國為泰黨聯合政府,靠引進中國技術和中國投資,免簽吸引中國遊客,為泰國經濟掙回了不少真金白銀。
反對派便針鋒相對,搞臭中國企業,以此搞臭泰國政府。與西方世界「中國產能過剩」的謬論相互呼應,把泰國塑造成被中國經濟淹沒的受害者。
當然,借題發揮,也並不完全是無中生有。泰國本土企業,確實受到了來自中國企業的沖擊。
有的泰國供應商、代理商,在外企市場份額越來越少的情況下,難免陷入困境。
有的泰國本土中小企業,從事一些男耕女織的傳統產業,技術水平胡一百年前沒啥區別,本來也談不上什麽競爭力,很快就被中國大工業產品打得節節敗退。
還有些泰國當地實體店零售業者,被中國投資的電商平台卷了一遍。好不容易學會了開網店,又被抖音、拼多多之類的新平台再卷一輪。
這些被卷得痛苦不堪的泰國業主,和因此失業的泰國員工,聚集起了巨大的輿論能量,在泰國反對派的煽動下,對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發起一輪又一輪攻擊。
泰國對華的貿易逆差,有些其實是中國轉道泰國對歐美出口造成的「假性逆差」。而泰國中小企業的困境,也是泰國自身需求不足、出口疲軟的自然結果。
但是,沒安好心的反對派和生意失敗的小老板,不會管這麽多,一切都賴中國就是了。
2023年前12月(累計)泰國與五國/地進出口情況
老漢我作為「旅泰中國人」,十幾年來,一步步看著中國的崛起,看著中國人在泰國從賣枕頭,變成賣電動車,我深深為中國企業感到驕傲,並且對泰國的反中資思潮,感到憤怒。
但是,我也理解,泰國人為什麽會這樣想。
因為那是人類的本能:沒有人會接受自己競爭不過別人的現實;沒有人能在懸殊的差距面前,能忍住不去蜷縮排自我欺騙的蝸殼。
泰國必須用市場換技術,引入中國資本和技術,迎接全球化競爭,才能實作泰國自身的產業升級。閉關自守,搞保護主義,只能是死路一條。
但是,你跟一般泰國人說這個,人家當然聽不進去。
泰國民眾只想聽自己願意聽的,並不斷迫使泰國政府對中國企業進行奧運遊泳隊式的「特殊嚴查」,自以為自己在「保家衛國」。
中國,作為一個泰國的友好國家,一個恪守五項原則的國家,能咋辦?即便我們明知,泰國社會的反中資情緒是危險的,明知中國企業在泰國遭遇了不公平的對待,也很難做出有效應對。
我們只能選擇與這種狹隘的認知共處,一點點地用緩慢而和平的手段,去化解,去緩和,去克服它。
不然呢?與泰國罵戰三百回合?派遼寧號遊艇過去度假?叫停赴泰旅遊?
對於在野勢力而言,這些反制手段都是適得其反。
那麽,中國企業在泰國這一輪保護主義沖動中,就沒辦法了嗎?
當然,辦法還是有的。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那個「雞公碗」的故事中去。
華人移民在70年前剛把雞公碗引進泰國的時候,肯定也發生過一場「外國技術對本土產業的降維打擊」。但泰國人民為什麽最後接受了雞公碗?
因為時間夠長。
在漫長的時光中,中國「雞公碗」完全重塑了整個行業,並且實作了徹底的本土化。
任何一項新興技術,都會沖擊原有產業格局——中國電動車來泰,直接沖擊了日系車企,以及那些為日企服務了幾代人的泰國供應商、經銷商。但是,隨著中國車企的勢如破竹,泰國人逐步接受了這個現實,為日產服務的泰國渠道商,開始轉投比亞迪。
泰國汽車工業協會中,「電車派」逐漸壓倒「油車派」,而中國車企紛紛在泰建廠,也讓這些電動車實作了泰國本土化,每輛車都是泰國的GDP,就業、稅收、技術轉讓、人才培養,也都是泰國的收益。
因此,2024年初,泰國輿論還抨擊中國電動車。但到了2024年7月,中國電動車工廠像下餃子一樣在泰遍地開花,泰國輿論反倒不罵了。
為什麽?
因為,這個電動車,已經走上了「雞公碗」的道路。
再過二十年,泰國人將完全忘記比亞迪、長城是中國公司,完全忘記蜜雪冰城是一家中國企業,忘記Lazada和拼多多實際上是中國平台。只要它們足夠優秀,頂得足夠長久,就終將被視為泰國經濟體系中原生的組成部份。
至於無法實作本土化的中國進口產品,在怎麽辦?
首先,必須要合法合規,不留把柄。
如果還有余力,還可以開展慈善活動,對泰國社會和民眾刷好感,開展形象公關,並避免出現趕盡殺絕的惡性競爭。多交朋友,多捐錢,多做公關,有錢大家賺——在人家地盤上賺錢,無非也就是這幾招。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中國強盛帶來的利益,也體會著中國太過強悍的競爭力,所帶來的警惕與反彈。我們時常感到,中國企業出海,早已不在面臨「競爭力不足」的問題,而是進入了「競爭力過剩」的時代。很多所謂「水土不服」,本質上就是強大到令人畏懼的競爭力,在一個低烈度環境下的格格不入。
中國企業,在泰國面臨的新問題,必須要用新的思路去解決。一味的兇猛內卷,有時不是長久之計。
至於泰國自己?
清醒一點吧,時代早就不一樣了。
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中國,泰國越是抗拒,越是排斥,便越是會加劇自身的衰落。
當選擇與中國攜手同行,你會發現,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在把你卷得暈頭轉向的同時,也在為你開啟通向未來的大門。
世上所有的成功,都不是抱殘守缺所能做到的,必須要付出巨大的犧牲,傾註巨大的勇氣,敢於將自己扔進奔湧的大海中,才能學會遊泳。
至少,中國自己,就是這樣練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