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鐘點工阿姨在我家做晚飯時問了我一個問題,說今年要不要買房。
我反問她為什麽要買房呢?
她回答說因為貨幣拿在手上貶值,辛苦賺的錢都被稀釋掉了。
然後就在想,貨幣貶值已經是這麽深入人心的一件事了嗎?
好吧,我們知道,人和人之間要拉開財富差距,重點在分配環節而不在創造環節。
金融在財富分配環節,是可以讓一部份人輕松拿走另一部份人的財富的。
過去,這個方法叫貨幣稀釋,或者說透過資產為錨作債務擴張。
簡單說就是找到勞動時間價值的錨,比如房產,然後透過負債買入房產。
當貨幣貶值時,你的債務也跟著貶值,但由於資產沒貶值,因此你靠債務吸收了他人的財富。
依靠財富分配環節的漏洞,快速做大了你的財富。
這個方法在2021下半年發過多篇文章詳細描述過。
但是。。。
如果人人都認為貨幣要貶值,我們又要去吸收誰的財富?
我們知道,窮人和富人,都很難收割。
真正容易被收割的其實是中產。
那麽當中產都認為貨幣要貶值,要負債時,收割中產的,會不會是另外一個方式?
或者我換個問題,貨幣貶值,是不是操盤手可以為所欲為的?
我們來展開說明。
假定有兩個國家,A國和B國,A國是富國,其人均GDP是B國的十倍。
十倍代表什麽意思,代表著A國和B國在可貿易品領域,擁有著十倍的勞動生產率差距。
舉例來說,假定A國平均1人月能生產10台汽車,而B國1人月只能生產1台汽車。
那麽在貿易時,A國1個人月的勞動就可以換取B國10個人月的勞動。
當然真實情況要復雜得多,10倍的勞動差更多體現在先進科技領域。
但無論A國還是B國,從事科技研發的人們,占比肯定是少數。
更多的人其實在不可貿易的服務業,比如卡車司機,理發師,餐廳服務員等。
雖然A國的理發師和B國的理發師提供完全一樣的勞動,但由於各自在各自國家的封閉市場裏進行勞動交換,A國理發師的服務物件是A國的富裕科技人員
所以,從貨幣上看,A國理發師收入也是B國理發師的十倍。
但這只是貨幣價格的幻象,A國理發師並沒有比B國富裕十倍,因為貨幣是要看購買力的。
A國的所謂富裕,只是體現在購買可貿易的工業品上(比如手機,電腦等)。
而一旦涉及到服務業,就是我的時間換你的時間,大家本質沒區別。
所以,雖然人均GDP相差10倍,真實的生活品質相差,連1倍都沒有,如果A國恰好處於老齡化而B國在人口紅利,那麽在B國的生活品質,其實是反超A國的。
當然,在這裏,浮現出第一層金融套利機會,就是A國的理發師,可以把A國賺的錢購買B國的房產。
透過將短期資金換為資產的長期現金流(房租),來實作在B國的財務自由。
畢竟A國幹一年相當於B國幹十年(不考慮消費支出的話)。
二三十年前,很多中國人去日本打幾年工,然後回國買上幾套房靠租金財務自由,都是用的這種套利方法。
當然,這只是很粗淺的第一層套利,富國賺錢然後在窮國財務自由,所有人都能看明白,所以我們也是看不上的。
第一層不過是雕蟲小技!
那有沒有在B國賺幾年錢,反過來能在A國實作財務自由的方法呢?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層。
由於B國落後,其經濟增速就大機率比A國快,因為B可以抄。
抄要比創新簡單。那我們假設5年之後,B國和A國在可貿易品領域的勞動生產率差距從10倍縮減為5倍(也就是人均GDP差距變為5倍)。
那A和B這時怎麽做生意呢?
有兩種方法。
方法一,B國科技人員薪資不變,但B國貨幣匯率相對A國上升一倍。
方法二,B國科技人員薪資上漲一倍,但B國匯率和A國保持穩定。
如果采用方法一,容易造成國際熱錢套利資金湧入(參見廣場協定),所以,我們國家采用的是方法二。
也就是經濟增長的同時,我主動提高本國人員薪資。
而這就需要發行貨幣。
當科技人員的薪資上漲一倍時,服務業人員由於也在和科技人員進行著勞動交換,所以服務業人員的薪資也就被動的上漲了一倍。
由於物價成本歸根到底就是背後的人工成本。那麽,從B國人民的視角看,貨幣就貶值了一倍。
於是大家發現,理發費用漲了一倍,牛肉面價格漲了一倍,買包子漲了一倍。
但從A國人民的視角看,B國的貨幣沒有任何貶值,依然可以購買A國同樣的產品或服務。
雖然從A國的視角,B國的資產無論是方法一和方法二,都上漲了一倍。但對於我們套利卻有著本質不同。
說穿了,方法二可以利用資產的自我造血,而方法一不可以。
從數學上看,當首付為30%,貸款額70%,資產漲一倍,凈資產可以是3倍多的利潤,如果再加上資產自我造血和債務擴張,資產漲一倍的情況下,極限利潤可以到11倍多(數學上的證明就不給出了)。
所以,方法二對於我們來說,將有著激動人心的利潤。
當然,A國同樣可能也會有貨幣超發,但由於B國的勞動生產率相對A是提高了一倍。
那麽如果A國貨幣貶值為原來的一半,B國就必須要貶值為原來的1/4,才能實作匯率上的穩定。
好了,既然抄作業是簡單的,既然B國快速提升生產率是一個確定性事件,那麽貨幣貶值(從B國視角看)也就是一個確定性事件。
投資最重要的是什麽?
不是收益率,而是確定性!
只有確定性,我才敢上杠桿壓上巨大的倉位!
於是,第二層套利機會浮出水面。
與其在A國勞動賺錢再拿去B國買資產。
那還不如利用B國資產的自身造血能力,透過債務擴張的方式大肆擴張財富。
最快的賺錢方式是什麽,玩金融啊!
勞動賺錢是加法,資產和債務擴張是乘法。
賺錢一定沒有借錢快!
只要貨幣貶值,資產的貨幣價格就會膨脹,於是可以抵押出更多的貨幣購買資產,資產膨脹就可以再次做增量市值抵押,於是可以靠著這個迴圈擴張出巨額財富。
這個迴圈的詳細操作方法,我在2021下半年的財務自由系列篇已有詳細敘述。
當然,這個膨脹迴圈,是要有JYD輔助的(你懂的),否則按揭限貸已經阻斷了你的債務擴張去路。
如果你再懂股市,加上股房周期聯動,威力就更大。
這個,就叫在經濟增速上加杠桿。我們可以反過來,在中國5年的財富擴張,就比日本勞動賺錢30年還多得多。
輕松實作在東京生活的財務自由。
這個就是第二層套利,利用匯率穩定和經濟增長進行套利。
人均GDP每增長1倍,依靠資產自我造血和債務擴張可以達成極限11倍的利潤增長(實際情況會有各種限制所以真實達不到11倍,這裏說的是上限)。
當然,前提條件是,你得充分信任中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能頂住美國壓力讓貨幣匯率不升值。
這樣才能營造出貨幣貶值(資產升值)的國內環境。否則我們的資產自我造血就變成了無源之水。
好了,接下來我們再說第三層。
第三層,B國的高速發展終歸是有限的,如果某一天B國的經濟增速進入低常態。
那麽匹配高增速的資產就會比較危險。
進入低常態的可能原因也許有很多,可能是世界老大不願意給你抄作業了,也可能是人口結構開始惡化。
樓市的估值方法。
我們知道,資產的價值等於未來所有現金流的折現。
每年等額的現金流是一種模式,每年都有增長的現金流也是一種模式。
所以,租金報酬比國外低沒關系,收入房價比要比國外低也沒關系。
只要你的經濟增速比國外高,租金和收入都會增長得比國外更快,最終靠長期報酬來彌補掉短期的低租售比和低收入房價比。
換句話說,這一切都能被經濟增速消化掉。但如果你的經濟增速掉了,你資產卻還是高估值,那就危險了。
我在前一篇樓市估值模型的文章中提過,一只業績增速50%的股票,在估值不變情況下,股價每年都會上漲50%。
但如果業績增速從50%跌落到20%,那麽絕不意味著每年上漲50%的股票變為每年上漲20%,而是根據新的20%增速的PEG估值模型,使得股價立即下跌60%。
我們知道,所謂房產市值,只是邊際交易的價格投影。一個小區3000套房子,即使一年只成交了3套,其成交價格如果是10萬,小區的所有業主也都會認為自己房子的價值就是10萬。但如果所有人都賣出,實際這個價格是支撐不住的。
也就是我去年發文時說過的,萬物皆周期和龐氏。
所以,當覺察到經濟增速不再時,我們要果斷置換高估值資產。
要麽置換到局部可能高增長的區域,要麽更換為低估值的美元或日元資產。
最後,我們回答文章開頭的問題,貨幣貶值是操盤手可以為所欲為的嗎?
顯然不是!除非全球只有你一家公司。
簡單的說,貨幣增速 = GDP增速 + 通貨膨脹
當GDP增速沒有了,貨幣增速就只剩通脹,因此會被極大限制。除非不要匯率了。
而當人們根據歷史經驗開始堅信貨幣貶值時,鐮刀就變換了它的方式。
新鐮刀的名字叫做毒資產,或者換個文雅的名字,叫高估值資產。
它也許能一次性把你過去的所有積累和未來的預期收入一把收割掉。而作為對手盤,就成了他們的第三層套利。
十幾年前,我在東京秋葉原工作,我當時有個關系不錯的日本朋友,從東京大學畢業後就在學校附近創業。
由於秋葉原離東京大學僅1公裏多,所以我們常在下班後約了一起吃飯。
在我們經歷物價飛漲的時代下,他們卻成長在物價幾乎沒有變動的歲月,同時也經歷了驚心動魄的泡沫經濟。
本文很多套利方法和認識都是來自於當時我們兩個完全不同背景的年輕人的交流。
在過去的20年,中國的房價,房租,物價,薪資都漲了很多倍,也可以說貨幣貶值了很多倍。
但從日本人的視角看,這20年人民幣卻沒有任何貶值,相反,人民幣在日本的購買力,比20年前更強了。
因為人民幣只是堅持兌美元沒升值,但相對日元還是有略微升值的。
我看了十幾年前我在日本租的房子,現在可以用更少的人民幣租到了。
造就這一切的,是這20年強勁的經濟增長。
今年經濟開始復蘇,我們核心關註的點,就是經濟增速是否還能持續高於周邊國家。
我們雖然有很多困難,但規模化也是我們的一個優勢。我們沒辦法預測增速,所以我們只能持續關註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