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是公職人員
前一段,我裝修老房子,無意間清理出我爸年輕時工作中寫的材料手稿,三十年前的:關於在某地推廣高寒研究所xxx型馬鈴薯的概括,關於某某鄉家畜飼養概括,關於某某鄉某某路修建規劃,關於某某鄉蔬菜大棚的建設概括…
從現在的眼光看,當時的人忙忙碌碌,幹一些低效的體力勞動。然後查了查,現在聞名遐邇的壽光蔬菜,其實跟父輩建設的時候時間基本重疊,壽光越做越大,老家的大棚卻曾經戛然而止過。
當時的老家人和壽光人都是窮人,都在為了生存而努力,為啥成就了壽光?問過一個山東朋友得知,壽光一直在做,老家卻是經常換思路,各種換道路。
結合我自己親歷的工作內容,有一種感覺就是,在發展思路上,老家並沒有重視至下而上的發展思路,並沒有給民間產業做大做強的機會,導致陷入了一個天天追趕,怎麽也追不上的怪圈。
曾經父輩關心的事兒,老百姓養了多少牲畜,老百姓種了什麽糧食,老百姓那條路好走,最新的農業技術等等…現在卻是除了煤炭和礦產,其它方向各種等靠要,因為,山西並不是所有地方都產煤,都能依靠煤炭。
所有人對富裕的渴望是一樣的,不管是工業農業服務業,做成產業的都會富裕,一直做下去的就可以聞名遐邇,朝三暮四的就只能窮的人口凈流出…
當然,這是作為底層的眼光看到的,山西對於挖煤的執著卻是一以貫之的,一切現在的路,都是過去選的方向。
我覺得,山西的發展,應該把視線分散開,雖然給全國當充電寶是第一任務,但不適合發展煤炭的地方,就該考慮一下其它路,因地制宜,選一個計畫, 像重視煤炭一樣持續做下去 ,先讓貧困縣能堅持自己造血,再由貧困縣反哺地級市,最終實共同富裕使得經濟發展。
以前的消費市場在海外,一切資源向服務出口做傾斜,這無可厚非,充電寶老老實實的提供能源是絕對正確的。現在海外市場萎縮,產業升級,增強出口能力繼續做大做強是對的。把註意力轉移到國內市場,讓充電寶的職能改變一些,應該也是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