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可再生能源發電計畫不再全額保障性收購以及95%的消納紅線面臨調整的訊息刺激著電力交易市場和綠電交易市場,這意味著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將入市交易,透過市場化的手段進行消納。
近日,生態環境部相繼釋出鋁冶煉和水泥行業的溫室瓦斯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征求意見稿),明確了以上行業使用非化石能源電力間接排放的認定條件,即非化石能源電力間接排放為0。若此政策出台,將直接激勵鋁冶煉和水泥行業被納入碳市場的企業參與綠電交易,透過消費綠電方式降低自身的碳排放。
多項政策推動下,必然激發綠電消費和交易需求,並推動中國電力交易市場的發展。然而,中國新能源電力生產和消費區域分布存在較大的錯配,並且在綠電綠證交易制度方面存在不少痛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綠電的發展和企業碳中和行程。因此,完善綠證交易和跨省區綠電交易機制意義重大。
圖/IC
碳市場擴容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推廣為綠電交易開啟了市場空間
「雙碳」目標提出以前,中國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裝機和發電規模處於相對平穩增長的階段,為解決新能源電力「棄風棄光」和消納難題,國家能源局出台相關政策,要求電網企業把棄電率限制在5%以內,即電網的95%消納紅線。
為應對棄風棄光電量考核,電網便透過保障性收購來完成對新能源電力的消納。此時,綠色電力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空間和時機並不成熟。「雙碳」目標提出後,風電光伏裝機和發電規模快速增長,僅靠電網企業完成95%消納紅線就變得十分艱巨。
因此,解決新能源電力消納問題需要引入更多的市場化手段,建立有利於促進可再生能源生產消費的市場體系和長效機制。同時,全社會的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提高,有些企業有承擔社會責任、消費綠電的意願。在此背景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便於2021年指導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組織制定了【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工作方案】,並啟動了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工作。
與此同時,中國也加快使用者側綠電消費的推廣,並加強綠電與碳市場的銜接耦合。2023年,北京、上海相繼釋出【關於做好2023年本市碳排放單位管理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關於調整本市碳交易企業外購電力中綠色電力碳排放核算方法的通知】,指出:外購綠電排放因子調整為0t CO 2 4 kWh,即重點碳排放單位透過市場化手段購買使用的綠電碳排放量核算為零。近期,鋼鐵、水泥和鋁冶煉等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步伐加快,並明確了該行業控排企業可使用綠電進行碳減排,為綠電消費和交易進一步拓展了市場空間。自此,中國綠色電力市場建設不斷加快,綠電交易規模持續擴大,綠證也由此前的風電和陸上集中式光伏發電擴充套件至水電、海上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等,綠證核發也進入「全覆蓋」新階段。
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23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總裝機達14.5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超過50%;中國可再生能源年內發電量3萬億千瓦時,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其中風電與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突破15%。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釋出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綠色電力省內交易量537.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9%,增長態勢迅猛。
圖/IC
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紅線面臨調整,將進一步激發綠電交易需求
中國光伏、風電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和東北等「三北」地區,此區域內省份可再生能源裝機和發電占比較高,如內蒙古、甘肅等部份省(區)清潔電力占比超過35%,而本地對電力消費需求相對較小,綠電消納能力不足。
然而,經濟發達和人口密集區的東部卻是電力需求重點地區,而且東部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外貿企業,為滿足國外日益嚴格的綠色產品要求,東部地區對綠電剛性需求強烈,導致中國綠色電力供需錯配現象嚴重。
同時,當前各省份統一的5%以內棄電率(95%可再生能源消納)也與各省新能源電力生產和需求不相協調。這導致各省電網企業將會優先完成省內綠電的消納指標考核任務,剩余電量才會透過電力市場進行交易,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綠電交易的發展。
今年1月,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發表姓名標示文章,提出要印發2024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配合有關部門分省明確風電光伏合理利用率,以消納責任權重為底線,以合理利用率為上限,有序推動風電光伏發展。可再生能源消納紅線放開的訊息便流傳開來。
3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釋出【全額保障性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計畫的上網電量可被分為保障性收購電量和市場交易電量等2類,按不同原則進行交易。
其中,保障性收購電量是指按照國家可再生能源消納保障機制、比重目標等相關規定,應由電力市場相關成員承擔收購義務的電量。即以後綠電消納不再透過電網進行全額「包銷」,而是引入售電企業、電力使用者等電力市場相關成員共同承擔收購責任。這也意味著將有更多綠色電力透過市場化交易的方式實作消納。
近日,國家能源局釋出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指出,科學最佳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標,印發2024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並落實到重點行業企業,以消納責任權重為底線,以合理利用率為上限,推動風電光伏高品質發展。這說明此前可再生能源電力95%的消納紅線將面臨調整,將推動綠電消納和交易的市場化發展。
圖/IC
綠色電力供需錯配下,靈活的跨省綠電交易機制成為破局的關鍵
當前,在中國跨省跨區綠電交易機制相對不完善的情況下,導致大量綠色電力只能在省內完成,制約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中電聯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各電力交易中心累計組織完成市場交易電量56679.4億千瓦時,其中,省內交易電量合計為45090.1億千瓦時(含綠電交易537.7億千瓦時),省間交易電量合計為11589.4億千瓦時。這顯示在更大範圍內省間綠電交易規模仍相對較小。因此,構建靈活完善的綠證綠電交易機制變成當前提升綠電消納水平、促進綠電消費和普及的關鍵舉措。
一方面,在綠電省間交易未對使用者直接開放、跨省跨區綠電交易機制不成熟的背景下,積極推動跨省間綠證交易,透過綠證交易滿足企業綠色電力的需求。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釋出【關於加強綠色電力證書與節能降碳政策銜接大力促進非化石能源消費的通知】,提出將建立跨省區綠證交易協調機制和交易市場,支持綠證供需省份之間結合實際情況,透過政府間協定釘選跨省綠證交易規模,協助經營主體開展綠證供需對接、集中交易、技術服務以及爭議糾紛的協調解決。
另一方面,還需盡快完善跨省間綠電交易機制,提高電網跨省跨區綠電外送能力和通道建設,提高跨省綠電交易規模。為企業尤其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控排企業以及外資企業提供靈活便捷的綠電消費產品。這樣可以直接將東部地區制造業企業旺盛的綠電需求與西部地區綠電供給連結起來,形成更市場化的綠電消納機制。
圖/IC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任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