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一張圖
從圖上不難看出,若以GDP總量來論,運城、臨汾僅次於太原、長治,位列全省第三第四;而以人均GDP來論,則分別居倒一、倒三。因此,有些人得出結論,運城臨汾經濟落後。但是,你知道嗎?人均GDP並不是衡量經濟強弱的唯一標準。比如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2017年人均GDP僅列世界第70位,莫非前69位都比中國經濟發達?況且,整個山西經濟無論在經濟總量上還是人均上都在全國靠後位置,因此,矮子裏面挑將軍,並沒有什麽意義。
那麽,是什麽在制約運城和臨汾的經濟呢?
既然題主說了地理位置,咱就先從地理位置說起。
臨汾地區和運城地區合稱為狹義的晉南地區。而臨汾市(堯都區)和運城市(鹽湖區)都是各自地區的地理中心,地理位置不可為不好。但是如果以晉南地區而論的話,卻不算最好的。最好的是晉南地區的地理中心--侯馬。
侯馬的地理位置有多好?
百度百科告訴你。侯馬不僅位於臨汾盆地與運城盆地之間,還地處秦、晉、豫大三角的中心,自古為「燕、趙、秦、蜀之通衢大道」,交通區位優勢突出,境內南同蒲鐵路、侯西鐵路、侯月鐵路、大西高鐵,大運高速公路、晉韓高速公路,108國道、大運二級公路,呈三個十字交匯。設有海關、口岸、出入境檢疫檢驗局、山西國際陸港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山西南部信件分揀中心、山西移動第二呼叫中心及華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之一--侯馬北站編組站等。是晉南人才、物流、資訊等資源要素的匯聚地,是山西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侯馬還是新亞歐大陸橋(荷蘭魯特丹港到中國山東的日照)上重要的交通樞紐,是山西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型城市。
可是,這和臨汾、運城的發展有什麽關系?
要知道,臨汾市、運城市直到2000年才升格為地級市的,在此之前,臨汾、運城、侯馬都是縣級市。這就相當於,一個地方三個老大,各帶一幫小弟,彼此誰也不服誰。這時就有人問了?侯馬憑什麽和臨汾、運城平起平坐?要知道,在當年可是有這麽一句名言「要想富,先修路」。可見交通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多大。
事實也確實如此,三個城市「孰是中心」之爭持續了幾十年,喪失了重點投資建設的機會,三個城市之間互相制約、趨同發展,沒有形成能夠領導、組織、協調晉南地區經濟活動的核心城市。
這個鍋誰背?
省裏。在山西的11個地級城市中,除太原、大同、陽泉、長治、朔州外,其它城市都是單區市。盡管由縣級市改成了地級市,但從它們的規模和功能講,依然是縣級市,只是城市等級地位的虛假提升。這制約了腹地對中心城市擴散的吸納功能,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和集聚效益。而侯馬,還是山西最小的縣級市。你想扶持我當老大,又不給我相應的地盤和人手,我拿什麽和別人爭?
再看一張圖
這是出版於2003年的山西經濟地圖集中的一張圖,圖片有的模糊,但是仍然能夠看出早在十幾年前山西就有了經濟區的規劃。
放大一點可以看出,當時的侯馬被定位於晉南經濟區的中心。而在最新的晉南城鎮群規劃中,侯馬則被弱化為臨汾的副中心。如下圖。從這裏可以看出省裏對於晉南地區中心城市定位的猶豫不決和舉棋不定。
雖然早有規劃,卻一直未采取動作。 因此,行政區劃的不合理、政策執行的滯後以及城市定位的混亂是制約晉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第一個因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