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去提啥大陸的電瓶車是因為禁摩發展起來的,即便現在把新國標(25碼的最高時速,55kg的最大整備品質,0.4千瓦的最大電機功率)嚴格執行落地,那些打擦邊球解限的電瓶車通通限制住,外加完全不禁摩,電瓶車依舊會是主流
一台好一些的一線品牌續航30-50km的電瓶車落地也就三千塊,三千塊拿去選摩托車基本上只能去地平線裏面看,基本上五六千才能選到入門級品質還算過得去的摩托車
更別提使用成本了,電瓶車充電約等於不要錢,不需要加汽油不需要換機油,不需要買交強險不需要靠駕照上路,外加電瓶車沒有發動機帶來的震動,更別提電瓶車不會存在被排氣管燙到的問題,不知道有多少cg125車主和擋泥板的大腿上有著「青春」的銘印
摩托車相比之下最大優勢在於續航,這也是我本人入手了一台小踏板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決定性因素,具體原因一會說),但是在城市通勤上下班往返基本上單日在30km以內的前提下這個優勢也被電瓶車輕輕松松能達到的續航給埋沒了,相比之下電瓶車最大的劣勢並不是續航本身,而是低電量時加速和最高時速下降帶來的變差的駕駛體驗和電瓶衰減嚴重的情況下更換電瓶的成本,但是駕駛體驗對於絕大部份通勤使用者來說壓根就不是重點,能把我從a點安全的帶到b點就行,不太考慮別的,相對來說更換電瓶的成本才是電瓶車最大的劣勢,但是摩托車的價格很多時候又把這個劣勢抹平了
順帶提一下快遞和外賣小哥們的選擇,對於我們日常通勤來說電瓶車充電的費用和摩托車加油的費用都是忽略不計的,但是這對於單日動輒100km+的這倆群體來油錢就是他們最大的工作成本之一,相比之下充電成本對於他們來說雖然算不上忽略不計但是至少比油錢少多了,也就閃送這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相比之下可能摩托車優勢會大一點
至於其他摩托車的優勢,比如說多了一個很重要的儲物空間(馬桶),駕駛質感完爆電瓶車,有很好的機械感和聲浪等等,都是我選擇摩托車的原因,但是這些點都不是大部份通勤使用者們考慮的重點,重視駕駛質感的基本上有條件的都會直接選擇去買四輪(經濟條件好路況條件),只有極少數想追求風和自由的會堅持選擇摩托車
我個人現在出門代步的兩輪交通工具基本上選擇了摩托車的最主要原因是可以低成本的打擦邊球載人,我居住在上海浦西進內環內三四個紅綠燈的位置,外牌黃牌幾乎沒多大生存環境,吃套餐的機率很大,而不僅黃A我連藍A和黃C都買不起,而限行區域是浦西內環外的藍C自然就成為了我的首選,一方面我是滬開頭的,交警一般看到滬開頭的尤其是滬藍牌的闖禁一般都放的比較松,另一方面摩托車牌照畢竟是掛摩托車屁股後面的,外加上海套合格證上藍牌的110、125、150踏板遍地都是和幾乎一模一樣車型許多人上的是黃牌甚至黃A車混在一起,交警不看屁股壓根無法判斷我是黃牌還是藍牌,所以我很多時候載成年人只要不太明目張膽交警基本不管,這是電瓶車所做不到的,這點是我會選擇摩托車的核心原因
至於某省摩托車更加普遍,主要原因一是電瓶車在那邊並不便宜,好像折合人民幣要一萬多,這個價格稍微加一點點就能買入門踏板摩托車了……還有一個是在電瓶車技術發展起來之前整個島就已經遍地都是摩托車了,有那個基礎在那自然後人會先入為主的選擇摩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