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順利實作了年度目標和戰略目標
2024年中國全年GDP同比增長5.0%,這意味著它順利實作了年初設定的「GDP預計增長5%左右」的目標。這對於中國實作經濟發展戰略目標非常重要,因為這意味著其經濟增速繼續高於實作2020-2035年GDP翻一番目標所需的增速(見圖1)。【1】
這一目標要求2020-2035年的GDP年均增速必須達到4.7%。因此,這意味著中國2020-2024年期間的總增長率應為20.2%,而實際數位為23.4%,超過了目標增速。
一言以蔽之, 2024年中國順利實作了年度目標和戰略目標。
圖1,作者自制
西方媒體話術純屬謊言:中國經濟表現優於大多數其他主要經濟體
轉回國際比較。除經濟連續兩年出現萎縮的德國外,大多數其他主要經濟體2024年的經濟結果尚未出爐。
美國2024年GDP數據定於1月30日公布,筆者之後將對這些數據進行全面評估,因為中美兩大經濟體的比較最為重要。但很明顯,截至筆者撰文的當下,對2024年結果進行國際比較是可以的, 因為前三季度數據已經公布,最後一個季度主要經濟體並沒有發生足以改變基本趨勢的重大經濟動蕩。例如,美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2.7%,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前三季度數據預測,2024年美國全年GDP增長率將為2.8%。
因此,圖2呈現的是2024年主要經濟中心GDP增長表現比較——中國的數據是實際增速,美國、歐盟和日本的數據則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增速。可以看出,中國的GDP增長率為5.0%,而美國為2.8%,歐盟為1.1%,日本為0.3%。
根據這些數據,2024年中國GDP增長率比美國高80%,是歐盟的4.5倍,是日本的16倍多。毫無疑問,當最終數據公布時,增長率比值將略有變化,但由於增速差距太大,基本趨勢不會改變——2024年中國經濟表現遠遠優於其他主要經濟中心。
因此,西方媒體全年所寫的「中國經濟深陷危機而美國經濟表現優異」的那套宣傳話術純屬謊言,表明西方媒體缺乏客觀性。更可恥的是,部份中國媒體則淪為了抹黑中國言論的搬運工。
圖2,作者自制
本節對主要經濟中心與中國2020-2035年的戰略經濟目標進行比較。
如圖3所示,2020-2024年,中國GDP增長23.4%,美國為15.0%,歐盟為12.2%,日本為6.0%。簡而言之,就2024年乃至中國制定2035戰略目標以來這段時期,中國GDP增速都遠遠快於美國和其他主要經濟中心。
圖3,作者自制
這些數據清楚地表明,自2018年川普對中國發起貿易戰以來,美國推出的關稅、制裁和其他措施等並沒有奏效——中國經濟增速繼續遠快於美國。如下文所示,其中的原因顯而易見——這反過來也有助於弄清何謂影響中國實作2035年遠景目標的決定性因素。
但是,在此之前,有必要從數量和品質兩個角度對中國的戰略進展進行全面評估。盡管筆者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中國成功的原因,為避免有人指責對中國的評價過於正面,將不得不參照反華媒體——【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以供參考。
盡管【經濟學人】癡迷於反華敘事,但它不得不承認現實。今年1月,它在一篇關於「成功的後果」(The Consequences of Success)一文中就中國取得質的飛躍指出:
中國的目標是(指「中國制造2025」制定的目標),「將中國轉變為一個綠色的、創新的‘制造強國’,減少對勞動力和西方供應鏈的依賴,更多地依賴自動化和本土新技術。」
「在很大程度上,這個目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政府的幫助下,中國的某些行業企業已經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它們變得更加自動化和復混成。來自中國工廠的大量貨物……導致2024年中國外貿順差接近1萬億美元,重新整理了世界紀錄……」
「但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國政府重視的重要領域的表現。最明顯的兩個例子是電動汽車和無人機。‘中國制造2025’預計中國車企在2025年賣出300萬電動汽車。這應該不是問題:去年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就已經超過1000萬輛,占全球銷量的約三分之二。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最大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在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上超過了美國公司特斯拉。中國最大無人機制造商大疆更具主導地位,其在全球消費類無人機市場的份額超過90%。」
「在清潔能源領域,中國企業的收益顯而易見。2015年,它們在太陽能電池板與電動汽車電池的份額分別至少達65%和47%,而如今,它們在太陽能電池板與電動汽車電池的份額分別達到約90%和70%……在世界大部份地區,綠色轉型是由中國制造的綠色產品和配件推動的。」
「雖然中國制造商正在生產更多的產品,但政府也希望這些產品更具創新性。因此,中國政府呼籲中國企業到2025年將總收入的1.68%用於研發,而2015年這一比例還不到1%。他們在2023年就提前實作了這一目標。另一個相關的目標,即公司申請專利的專利數量,也已經超越了……」
「2023年,中國制造業勞動力超過1.23億人。這些工人的生產率則變得更高:從2014年到2023年,每名工人的產出年均增長約6%。」【2】
總之,在川普和拜登執政時期,美國推出的關稅、制裁等措施雖然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一些短期問題,但是在戰略上都失敗了——如下文所示,原因已經愈加清晰。
中國面臨轉型問題,但西方面臨的是更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動蕩
即便事實清楚地表明,2024中國的經濟表現遠遠優於其他主要經濟體,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遇到任何問題。
眾所周知,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此外,中國從以房地產為支柱的中等經濟體過渡到以高科技先進制造業為支柱的高收入經濟體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一些轉型問題。
盡管這些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但與影響西方主要國家的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動蕩問題相比,這算不了什麽。2024年6月參加G7峰會的七國領導人中有六位已被迫下台或遭遇迄今為止尚未解決的政府危機,而這只是西方主要國家糟糕形勢的一個縮影而已:
1)美國總統拜登被迫結束連任競選,執政的民主黨在隨後的總統和國會兩院選舉中均落敗;
2)英國首相蘇納克在大選中落敗;
3)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被迫辭職;
4)朔爾茨領導的德國政府垮台,他的政黨在2025年2月的大選可能面臨一定程度的失敗,甚至可能是壓倒性的失敗;
5)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被迫下台;
6)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議會選舉中失利,此後一直無法組建穩定的政府。
簡而言之,不僅中國的經濟表現優於其他主要經濟體,而且後者與中國不同,它們均經歷了嚴重的政治動蕩。
再次強調的是,筆者並非刻意回避中國的問題——筆者在在2024年初寫了一些文章,呼籲降息,並在一系列文章中提醒人們註意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的問題——筆者仍然認為,需要對這一問題給予更多關註。但幸福是對比出來的,與G7相比,中國的問題算不了什麽。中國不僅經濟表現遠遠優於其他主要經濟體,而且中國內政總體穩定——這與面臨嚴重社會和政治動蕩的G7截然不同。
中國增長更快的中長期因素
上面對2024年中國和主要經濟中心經濟表現進行了分析和比較,本節將對中國和主要經濟中心經濟表現截然不同的原因進行解釋。
如下文所示,分析結果將清楚地表明中國實作2035年遠景目標所需的條件,以及制約中國實作這一目標的風險因素。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中國的關於投資和消費作用的討論。這個問題不是指短期刺激計劃中可能需要什麽——短期刺激措施可能需要提振消費——而是指中長期增長的戰略需求,從而助力中國實作2035年目標。
其中的決定性問題是,事實毫無疑問地證明,在大型經濟體中,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與GDP年增長率之間存在著極其密切的正相關性(固定資本形成凈額是指新增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減去固定資本消耗,即擴張經濟的額外資本)。
為便於大家對此有進一步的認識,圖4呈現的是2007-2019年上一整個經濟周期世界前10大經濟體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與GDP增長率之間的相關性。
選擇對整個經濟周期進行分析,是為了消除短期經濟周期波動影響(有必要指出的是,盡管新冠疫情造成了波動,但將數據擴充套件到最新可用數據對相關性沒有本質影響)。包括中國和美國在內的世界前10大經濟體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與GDP增長率之間存在近乎完美的相關性,為0.95。
圖4,作者自制
對於世界前20大經濟體(發展模式與其他大型經濟體截然不同的石油/天然氣出口國除外)而言,這種相關性為0.93(見圖5)。
圖5,作者自制
對於占世界GDP的88.0%的世界前50大經濟體(石油/天然氣出口國除外)而言,這種相關性高達0.90。
圖6,作者自制
圖7反映了隨著時間的變化中國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對中國GDP增長率之間正相關性產生的影響。最新數據顯示,以能消除短期經濟周期波動影響的5年移動平均線計算,從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一年)到2021年,中國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與GDP增長率之間的相關性極高,為0.89,這完全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
圖7,作者自制
消費對生產增長和GDP中長期增長的貢獻始終為零
這些事實對經濟發展和政策取向具有壓倒性的實際影響。就目前而言,甚至沒有必要分析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與GDP增長率之間的因果關系。它們之間這種極其密切的相關性僅僅意味著,如果不提高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就不可能提高GDP增長率。同樣,降低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必然會降低GDP增長率。這些關系如此密切,無法忽視。
對這些事實關系的理論解釋,直接關系到在中國發生的關於消費和投資的討論。消費和投資加起來必然占國內經濟的100%。因此,提高消費占GDP比重都意味著投資占GDP比重下降,從而導致GDP增長率下降。【3】
原因顯而易見。從定義上講,消費不是生產投入——如果任何東西是生產投入,那就不是消費。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提高消費占GDP比重必然會降低投資占GDP比重,從而削減生產投入,進而減緩GDP增速。由此引發連鎖反應的是,它還將減緩消費增速。(有關這些關系的詳細分析請見拙文 【從210個經濟體大數據中,我們發現了誤解促消費對經濟的危害】 )
用技術術語來講,無論是從西方經濟學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角度來看,消費都非生產函式投入。在西方經濟學中,生產投入是資本、勞動力和全要素生產率,而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它們是物化勞動和活化勞動,後者是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的。在任何經濟體系中,消費都不是生產投入。也就是說,消費只是經濟需求側的一部份,而不是經濟供給側的一部份。
因此,消費對生產增長和GDP中長期增長的貢獻始終為零。也就是說,提高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會提升GDP增速,而提高消費占GDP比重則會減緩GDP增速——減緩GDP增速帶來的連鎖反應,則意味著提高消費占GDP比重將減緩消費增速。
消費占GDP比重與消費增長率之間存在負相關性——消費占GDP比重越高,消費增速和生活增速就越低。實證研究充分印證了這一點。同樣,有關所有國家這方面的詳細分析請見拙文【 從210個經濟體大數據中,我們發現了誤解促消費對經濟的危害 】。
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增長為何不如中國?
鑒於這些相關性,圖8呈現的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比較,以便大家了解世界主要經濟體GDP增長表現存在差異的原因,以及中國經濟增長表現優於其他國家的原因。由於整個歐盟的固定資本形成凈額數據尚不全,因此圖8使用的是包括德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這四個最大的西歐經濟體在內的G7和中國數據。
圖8,作者自制
可以看出,從1970年至2021年,除加拿大外,G7其他成員國的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均急劇下降。
1)美國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從8.5%降至5.1%。
2)日本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從21.7%降至-0.2%。
3)德國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從16.6%降至1.8%。
4)英國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從11.6%降至2.6%。
5)義大利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從14.0%降至2.4%。
6)法國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從1972的9.6%降至2021年的5.2%。
7)加拿大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從7.0%略微上升至7.9%,但到2021年仍然低於中國(15.8%)。
1970年,中國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為15.6%,低於當時快速增長的日本或德國。到2021年,這一比重升至15.8%,遠高於G7所有成員國。鑒於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與GDP增長率之間存在極其密切的相關性,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遠快於G7所有成員國的原因便不言自明了。
遏制中國經濟增長,美國可能采取什麽手段?
鑒於這些實證數據以及所涉及的相關性,影響中國實作2035年目標的決定性因素已經明了。
那麽問題來了,美國會采取哪些措施來減緩中國經濟增速?如上文所述,為保持足夠高的增長率以實作2035年遠景目標,中國必須保持高水平的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同樣,為減緩中國經濟增速,美國必然會想方設法降低中國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占GDP比重。
美國早期曾用這種手段大幅減緩了德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等其他競爭對手的經濟增速,有關這方面的詳細分析請見拙文 【它曾成功「謀殺」了德國、日本、四小龍,現在想要勸中國「經濟自殺」】 。
但美國能夠迫使日本、德國和「亞洲四小龍」降低投資占GDP比重,是因為後者在軍事和經濟上都唯美國馬首是瞻。也就是說,美國能夠利用這種影響力和權力「謀殺」這些競爭對手。但中國在軍事和經濟上並不是美國的附庸,因此美國不能對中國使用同樣的手段。
此外,上文提供的實證數據清楚地表明,自2018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和經濟制裁政策並沒有顯著降低中國投資占GDP比重。世界銀行沒有2022年和2023年數據,無法計算固定資本形成凈額,但可以查詢到未剔除折舊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數據。
這表明,2017年,在川普實施關稅和制裁之前,中國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GDP比重為41.9%,2023年則為41.3%。這一降幅微不足道。至於固定資產折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增加這一長期問題所帶來的後果,將在未來的文章中進行分析。但就近期而言,只要中國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沒有下降,那麽它就可以繼續實作2035年戰略目標所需的增速。
但如果美國不能在軍事上控制中國,無法迫使中國降低投資水平,而美國的制裁和關稅也不足以實作美國「謀殺」中國這一目標,那麽美國只有一種經濟可能性——那就是試圖說服中國進行經濟「自殺」。這種手段就是在中國某些圈子傳播容易引起混淆的反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
習近平指出:「我們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不能是別的什麽經濟理論。」【4】馬克思證明,生產,即創造可供消費的商品和服務的過程,是影響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正如馬克思指出:
「我們得到的結論並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過程總是從生產重新開始。交換和消費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東西,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為產品的分配,也是這樣。而作為生產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產的一個要素。因此,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5】
當然,馬克思的這一分析直接預測到了上文所述的相關性——投資是決定GDP增長和消費增長的關鍵生產要素之一。
但我們在部份中國媒體甚至中國高校看到和聽到這樣的說法:「消費,既是經濟迴圈的起點,也是經濟迴圈的終點。」這一說法與馬克思的分析和上述事實相關性直接矛盾。這種曲解用來為大幅提高消費占中國GDP比重的企圖辯護,盡管這將大幅減緩中國經濟增速和消費增速,從而導致中國無法實作2035年經濟戰略目標。
顧客在商場內購物 資料圖:新華社
由於美國無法迫使中國降低投資水平,也無法「謀殺」中國,美國被迫依靠支持這些觀點來誘導中國自殺。當然,如果美國的圖謀得逞,將大大減緩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阻止中華民族實作偉大復興。
這些經濟事實反過來與更廣泛的問題交織在一起。在試圖從經濟上摧毀中國的過程中,美國使用的最奇怪的論點之一,依賴於西方的傲慢和部份中國人的缺乏「自信」——中國某些圈子之所以缺乏自信,純粹是因為他們對西方優越性的盲目崇拜。這一論點指出,中國經濟與西方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中國的投資水平要高得多。
高盛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然,中國與西方的這種差異是的確存在的。因為如果中國的經濟結構與西方經濟體相同,那麽它的經濟增速將放緩至西方經濟體的水平,而不是比美國快80%,是歐洲的四倍多!
從中國經濟增速遠快於西方經濟這一事實來看,任何客觀分析人士都應該得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西方經濟體應更多地調整其自身的經濟結構,使其更接近中國。相反,一個完全奇怪的結論是,由於中國經濟增速遠遠快於西方經濟體,他們卻建議中國調整結構,以接近增長速度慢得多的西方經濟體!
之所以能得出這樣一個完全不合乎邏輯的結論,唯一的原因是人們認為西方永遠正確。不同國家都存在這樣一種觀點,這反映了西方的傲慢和中國某些圈子的映像假設,即西方總是高出自己國家一等。
事實上,正是由於西方的傲慢,他們即便註意到了中國經濟增速快於西方,原因在於中國的投資水平高於西方,也會得出這樣荒謬的結論:中國應該改變自己的經濟結構,變得和西方經濟結構一樣,而不是保持中國自己獨特的經濟結構。
結語:要發展經濟,就應以「實事求是」為依據
有必要指出的是,本文開頭提出的關於投資與經濟增長存在極其密切的相關性這一事實,是無法回避的。要發展經濟,就應以中國的至理名言「實事求是」為依據。西方格言也有類似的說法。例如,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就指出:「事實是頑固的東西;無論我們的願望、傾向或激情是什麽,都無法改變事實的狀態。」
這適用於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本文開頭所述的事實關系是不可避免的——即便西方「庸俗」經濟學等錯誤理論,或西方出於傲慢而提出的餿主意,都無法改變它們。
這必然意味著,如果中國保持較高的投資占GDP比重,就可以實作2035年遠景目標;如果中國降低投資占GDP比重,向西方模式靠攏,那麽將無法實作2035年遠景目標。
在被外國列強侵略的那個屈辱的世紀,中國在很大程度上被外部勢力控制著。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中國現在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於中國自己做出的決策——這不是一個外國人對中國的傲慢或禮貌的說法,而只是在陳述客觀事實。
當然,中國是在特殊的國情下發展起來的。正如鄧小平在確定改革開放道路時所說:「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6】……中國必須‘走自己的道路【7】」。但這些特殊的國情並不意味著中國可以違背事實和經濟規律,而只是意味著中國依據這些事實和規律辦事。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努力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8】
本文在開頭就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存在密切的相關性這一事實所作的分析表明,一方面,如果中國繼續依據這些事實辦事,就像迄今為止所做的那樣,那麽它將實作2035年目標,也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的巨大一步。
另一方面,如果中國放棄自己的成功之路,反而背道而馳,那麽它必然會遭受失敗,因為它沒有以「實事求是」為依據,也因為它沒有遵循約翰·亞當斯所言:「事實是頑固的東西;無論我們的願望、傾向或激情是什麽,都無法改變事實的狀態。」
因此,就中國的發展而言,這些關於實作其戰略經濟目標的要求的討論,對其民族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因為中國實作民族復興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行程,其影響範圍不止中國。
這意味著經濟思想領域的鬥爭,已成為影響中國實作民族復興的關鍵部份。正如習近平所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作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9】
習近平的這段話與當前局勢之間的關系如下所示。
毛澤東1949年所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句話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經濟、文化、思想和許多其他方面。從物質上講,中國正在為其經濟創造一切必要條件,以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國沒有物質力量能夠阻止這一點。因此,美國不得不依靠利用美國媒體傳播的錯誤的思想理論來減緩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不幸的是,這些思想得到了部份中國媒體和支持這些勢力的一些中國圈子的呼應。
只有中國人民才能決定這場鬥爭的結果,沒有其他人可以決定。如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一切物質條件的中國人民,不是被外部物質力量打敗,而是被錯誤的思想理論打敗,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悲劇。
由於只有中國,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決定這一結果,對世界其他國家來說,這是世界頭等大事。毛澤東的「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這句名言會不會在經濟學領域得到貫徹?或者,美國透過采用與事實完全相反的錯誤經濟理論來誘導中國進行「經濟自殺」的圖謀會否得逞?
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已經透過了每一輪考驗,這為中國乃至世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在這一巨大的歷史責任下,它是否繼續這樣做,不僅將決定中國人民的命運,也將決定世界未來幾十年的命運。
中國能否實作2035年遠景目標只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部份,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一部份。客觀分析事實,對於實作這一目標至關重要。
註釋
【1】 正如習近平指出:「關於‘十四五’和2035年經濟發展目標。在征求意見過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經濟增長速度目標,明確提出到2035年實作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標。檔起草組經過認真研究和測算,認為從經濟發展能力和條件看,中國經濟有希望、有潛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作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詳情見: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11/03/c_1126693341.htm?mc_cid=afeb03209b&mc_eid=c8292ef9bf
【2】見【經濟學人】2025年1月16日文章【成功的影響】:https://www.economist.com/china/2025/01/16/an-initiative-so-feared-that-china-has-stopped-saying-its-name
【3】嚴格來說,由於投資既包括固定投資,也包括庫存積累,因此需要考慮庫存變化。但事實上,決定基本形勢的是占GDP比重更大的消費和固定投資,而非庫存積累,因為後者占GDP比重太小。
【4】見習近平2015年11月23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https://www.gov.cn/xinwen/2020-08/15/content_5535019.htm?gov 11
【5】見卡爾·馬克思所著的【1857-1861年經濟學手稿】第28卷第36頁,由倫敦勞倫斯和維沙烏地出版社出版。
【6】見鄧小平1979年3月30日講話【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7】見鄧小平1985年8月21日講話【對中國改革的兩種評價】。
【8】見鄧小平1979年3月30日講話【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9】見習近平2012年11月17日講話【緊緊圍繞堅持和開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http://www.qizhiwang.org.cn/n1/2020/0819/c433576-31828812.html
參考文獻
鄧小平:對中國改革的兩種評價,【鄧小平文選】1982-1992年.外語出版社.1994: 138-139。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檀香山:太平洋大學出版社. 2001:166-191。
馬克思:【1857-1861年經濟學手稿】(第28卷),莫斯科:進步出版社。
【經濟學人】2025年1月16日文章【成功的後果】,摘自【經濟學人】網站:https://www.economist.com/china/2025/01/16/an-initiative-so-feared-that-china-has-stopped-saying-its-name
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開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 北京:外語出版社.2014: 165-449.
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 摘自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11/03/c_1126693341.htm?mc_cid=afeb03209b&mc_eid=c8292ef9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