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華為第二界,卷土重來

2024-10-01汽車

原創先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 角爺

華為第二界的第二款車,與奇瑞汽車合作的智界R7,爆單了。

上市當天小訂數突破30000台,上市24小時大定數突破6000台,在上市五天後,累計大定已經突破 11000 台,特別是在28日一天就單日大定突破2000台,初步展現出「爆款」潛力。

華為松了一口氣,奇瑞更松了一口氣。 此前華為與奇瑞合作的第一款車智界S7銷量慘淡,8月零售銷量只有425輛,在純電轎車銷量榜上,排在60名開外。

智界R7同樣是純電,但定位是SUV車型,瞄準的是該賽道上的絕對王者特斯拉Model Y。在最近「六大門派圍攻Model Y」的戰役中,智界R7無疑被寄予厚望,而起售價比Model Y高1萬元,還能取得如此大定成績,也確實值得肯定。

不過,相比華為第一界問界, 智界還遠遠稱不上成功 ,就連余承東自己也說「掛上問界車標可以多賣5-7萬」。

如果說問界的成功是踩著理想上位,那麽智界則是要把Model Y徹底拉下馬,才算是真的成功。

華為版Model Y成了?

造車新勢力,圍攻Model Y最有勝算的一集來了。

樂道L60、極氪7X、智界R7、阿維塔07、全新智己LS6、smart精靈#5,前赴後繼,呈現出「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向Model Y發起總攻架勢。

數據顯示,2023年,Model Y的銷量約為122萬輛,同比增長64%,成為當年全球年度銷冠車型。這是電動車首次獲得此項榮譽。

在中國市場,Model Y去年銷量超64萬輛,同樣是單車銷冠。今年1~8月,Model Y國內銷量約28.94萬輛,同比增長3.9%,月均銷量達到3.62萬輛。

根據懂車帝近一年純電SUV國內零售銷量榜單,Model Y以「斷層式」領先優勢位居第一,銷量為46.71萬輛,比排名第二的比亞迪元 PLUS銷量多出了17.5萬輛。

充分證明光靠低價,是幹不過Model Y的。

所以在此次圍觀中,最受關註也最有實力拼一把的,就是智界R7了。畢竟有華為在背後發力,搭載了大量華為技術,采用了華為乾崑智駕ADS 3.0以及華為鴻蒙座艙。

用余承東的話來說,「特斯拉Model Y是純電SUV市場中銷量非常好的產品,智界R7的目標就是要以超越特斯拉Model X的規格跨級競爭Model Y。」

怎麽個規格跨級呢?余承東表示, 智界R7是真正按照100萬元車的標準、用料、設計、材質、效能和工藝品質,以及斷代式領先的高階智慧駕駛技術來打造的。

資料顯示,智界R7提供3款版型,售價25.98萬元-33.98萬元。全系標配CDC連續可變阻尼減振器+空氣懸架,采用800V高壓碳化矽,提供雷射雷達、HUAWEI ADS 3.0智駕、副駕零重力座椅、鴻蒙座艙4.0等。

華為自研的數位化底盤再度上車,在前雙叉臂和後五連桿、空氣懸架和 CDC 阻尼調節的基礎上,該底盤還搭載智慧車身協同控制系統、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等,以加強底盤的響應速度和控制精度。

搭載了華為最新的ADS 3.0高階智慧駕駛系統,率先套用端到端全新架構,基於7.5 EFLOPS雲端學習能力,目前每日訓練裏程達到3500萬公裏,智駕能力不斷前進演化。

根據車fans的觀察, 客戶反饋實車比宣傳圈大一圈,客戶看重智駕,標配空懸和大空間。女性客戶對引擎蓋車標敲擊開啟印象深刻。 SKU簡化後對整體轉化提升明顯,尤其是調整選配金權益可以選電池後, 100度電池選裝率上漲一倍,帶動Max比例明顯上漲。

這應該也是智界R7起售價比Model Y還是高1萬元的底氣,余承東甚至略帶傲嬌的表示 「按照這個定價,每賣一台虧3萬多」

從目前訂單來看,智界R7算是開了一個好頭。車fans調查顯示,整體銷售重點區域跟特斯拉高度重疊, 「對比ModelY的客戶畫像跟R7完全重疊」。

截止9月29日,轉大定比例突破40%,累計大定突破11000輛。值得註意的是,目前試駕車普遍還未到店,大部份客戶等待國慶進店確認,有望繼續爆單。

不過,如何延續並擴大這個勢頭,依然考驗著智界,畢竟model Y的月銷在3萬以上,智界R7能否達到這個水平,外界依然存在質疑。

更何況,隨著近期在加州試驗車的陸續曝光,也表明2025年新款的Model Y即將問世。

奇瑞滿意了嗎?

智界R7爆單,對華為很重要,對江淮來說更重要。

不客氣的說,智界R7之前的智界S7,從銷量上看,就是一款失敗的車型。

懂車帝顯示,今年8月智界S7的銷量只有425輛,在純電轎車中排名第63名。今年以來,只有3、4、5三個月銷量突破3000,最高月銷5021輛。

要知道,這個成績還是智界S7二度釋出後才換來的。智界S7早在2023年的11月就釋出上市過,由於受產能和交付等因素的影響,一度傳聞奇瑞內部與華為鬧得水火不容,導致連續4個月的銷量都只有區區幾百輛。

去年4月11日,智界S7竟然選擇二度釋出上市。這在汽車界幾乎找不到先例,也足以可見奇瑞和華為翻盤的渴望有多大。但是如今來看,很遺憾,智界S7月銷再度回到幾百輛,也證明了 智界S7徹徹底底失敗了。

因此,智界R7可以說是華為與江淮的第三次聯手,如果再失敗,華為的光環就真的要破滅了。

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團隊內耗的問題,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親臨一線,從今年4月的華為春季新品釋出會,到粵港澳車展和成都車展,尹同躍都親自出場為智界月台表態,直言 「智界是奇瑞第一優先戰略計畫」

在智界R7的釋出會上,尹同躍再度透過視訊發聲,除了再度為智界的「第一優先級」定調外,表示已經投入了百億元資金和千人研發團隊,將把最好的工廠、最優秀的團隊安排到智界產品的研發、生產制造和服務保障體系中。

那麽,面對如今的爆單,尹同躍會滿意嗎?外界或許無從知曉,但作為華為加持的四界之一,這個成績只能說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023年問界M7上市交付後,累計銷量超過14萬輛。 無論是智界還是享界,都還沒能復制問界的成功,享界的銷量甚至都無法公開查詢。

享界S9的8月銷量在各大汽車平台統計數據中仍不予顯示,令人浮想聯翩。不過,有個別媒體報道稱,「從一些博主公布的周上險量看,S9的8月上險量為1100輛左右。」未經官方公布和認可的數據終究為大家提供了一種參考。

對於一款起售價近40萬元的轎車而言,1100輛似乎是一個很好的成績,但是相比它的競品來說就顯得極為難看了。以北京奔馳E300為例,其8月銷量為8700輛,7月銷量為1.4萬輛。

余承東的新難題

對於享界的失利,余承東在最近的訪談節目中表示,「我們做了使用者調研, 如果享界掛了問界的牌子,一輛車至少能多賣 5-7 萬 ,就是因為享界雖然產品很好,但它是個新品牌。品牌的構築是非常難的」。

這話多少有些無奈,問界為什麽難以復制, 一方面是因為「增程式SUV」的產品,踩中了中國汽車市場上最大的公因數,開啟了銷量的空間;另一方面作為第一個合作品牌,問界的分量非同一般,消費者先入為主認為問界就是華為汽車,而且問界吃盡了華為銷售渠道的紅利,後來者難以平起平坐。

在此前享界S9釋出會上,北汽集團董事長張建勇就直言,北汽和華為是摯友, 「雖然余總朋友有點多」

實際上,華為很可能想過合作的品牌都叫問界。根據余承東的說法,問界品牌的含義就是「探索跨界合作」。他曾經考慮過其他三個智選車合作車企的產品也使用問界品牌,但這一設想不符合相關法規和政策。

更長遠的擔憂在於,界字輩汽車的同質化。 據財新報道,有車企產品規劃人士認為,界字輩品牌都能得到華為深度賦能,這本是優勢所在,而如果使用華為智駕系統和鴻蒙座艙的汽車品牌越來越多,界字輩品牌的優勢就會逐步消解。

這樣的擔憂正在變成現實。隨著市場競爭形勢變化,華為四界已經出現打架的苗頭。智界即將在2025年推出增程版車型,享界車型可能也有增程版產品規劃。尊界品牌首款車型還在開發階段,已經確定純電和增程兩個版本車型將在上市釋出時同時推出。

有華為合作車企人士稱,其他三個品牌在動力形式上和問界越來越相似,而且隨著今後新車型不斷增多,產品定位和售價區間很有可能重疊,華為門店展廳如何擺放各個品牌車型也是挑戰。

這一切的關鍵,似乎都寄希望在余承東一人身上。 問界的成功,正是因為有余承東這個大產品經理,推動華為體系能力在汽車行業落地。「很多高層會議余承東都不一定參加,主要精力都在產品上。他會給產品團隊設定很高的目標,不能得過且過。」有華為終端人士說。

不願具名的行業觀察人士稱,盡管華為終端和「四界」之間沒有股權合作關系,但從操作層面上看,幾乎可以說是余承東在運作四個合資企業。

更值得註意的是,華為車BU獨立帶來的影響。

根據財新的報道,車BU獨立為引望後,就意味著車BU與鴻蒙智行(上述「四界」)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供應商與客戶的關系。隨之而變的還有職位,徐直軍有可能擔任董事長,靳玉誌會繼續擔任CEO。 這意味著余承東會失去對車BU的控制權。

同時也意味著華為汽車業務將以鴻蒙智行和引望兩大主體進行運作。接近華為終端的人士透露,華為內部有意見認為,如果車BU拆分出去,隨著其深度合作客戶增多,鴻蒙智行產品可能會失去差異化優勢。

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擔心的問題,目前已有阿維塔和賽力斯入股引望,外界猜測奇瑞汽車是下一家入股華為引望的車企。

如何平衡車BU與「四界」之間的利益關系,又將成為考驗余承東甚至考驗華為的又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