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德國汽車工業140年了,德國人靠著汽車吃飯很久了,養活了一整條巨大的產業鏈。
這條產業鏈的下遊是BBA和大眾,中遊是博世和采埃孚等供應商,上遊則是成千上萬的小微企業,很多都是所謂的隱形世界冠軍。
很多人喜歡講德國人多麽優秀,多麽嚴謹。其實都是不對的,真的那麽優秀就不會輸掉兩次世界大戰,現在國內還被美軍占領著,總統總理的電話信件還被CIA竊聽著。
德國汽車工業確實很強大,不是因為德國人多麽優秀,而只是恰逢其實而已。
在140年前的那個時代,西班牙和葡萄牙衰落已經很久了。英國人和法國人在靠海外殖民賺錢,在靠販賣鴉片和販賣黑奴賺錢,德國人來得太晚,殖民地已經被瓜分完了,只能進工廠擰螺絲掙錢被資本家剝削,掙到的錢還不夠一家人吃飽飯。所以,那個時候德國人經常搞罷工遊行,這也是當初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的源泉——資本的每一個毛細血管都充滿著骯臟的東西。
那個時代的德國人可能覺得自己輸麻了,但是這反而成就了德國制造業的發達。隨著內燃機的發明,德國人發明了汽車,與汽車相關的各行各業都得到了持續的發展,誕生出一整條龐大完整的汽車產業鏈。於是才有了現在的bba和大眾,才有了博世和采埃孚以及成千上萬的小微企業和隱形冠軍。
並不是德國人有多麽優秀,而是他們在汽車發明之初就占據了這條賽道最好的位置,其它人根本擠不進去。
即使是後來美國汽車靠著標準化工廠大振幅降低成本,讓汽車走進千家萬戶,主要也只是制造模式的創新,在技術領域,德國人還是牢牢掌握了控制權。
而日本汽車也只是抓住了石油危機後油價大漲的機遇,靠廉價省油汽車占領了一些亞非拉的低端市場,也沒有威脅到德國汽車工業的地位。
至於其它國家的汽車工業,不過是跟在德美日後面吃點殘羹剩飯而已,都只是對它們汽車工業的補充,根本威脅不到德國汽車工業的根本利益,甚至對於博世和采埃孚這樣的供應商來說,這其實還是好事。就拿中國汽車工業來說,由於起步晚,汽車的很多關鍵零部件都依賴德國的汽車供應商。采埃孚和博世等供應商為此專門在中國設廠生產各種零配件,賺得盆滿缽滿。
140年前的德國人在血汗工廠裏造就了這條汽車產業鏈,140年後的德國人現在還吃著這條產業鏈的紅利,維持著德國人體面的已開發國家生活。如果不是時代變了,他們還能躺著吃很久。
可是,大人 ,時代變了!
新能源汽車時代來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占據了140年前德國汽車那樣的C位,德國人已經有點慌了。
其實BBA和大眾早就知道自己需要轉型新能源汽車,也做出了努力,但是它們發現自己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差距越來越大了。
采埃孚和博世也知道自己需要轉型做新能源汽車的供應商,但是在燃油車時代躺著賺錢很久了,船大難掉頭。於是采埃孚決定要逼自己一把,決定在2028年前裁員14000人。
2028年前?14000人?這搞的是分期裁員還是預約裁員?
相比馬斯克前些日子大刀闊斧裁員10%,采埃孚這點裁員根本不夠看,而且還是預期的,未來四年會怎樣誰知道呢?
這反映出德國汽車工業的暮氣沈沈,百萬漕工衣食所系,想裁員搞轉型並不是那麽容易。
德國汽車工業靠著燃油車時代的紅利應該還可以撐很長一段時間,但要過以前一樣的好日子應該是不可能了。要不了三五年, 德國汽車可能被新能源汽車逐出中國市場 ,然後其他國家市場也會慢慢被趕出去, 最後靠著歐美市場茍延殘喘一段時間。
至於博世和采埃孚,它們也必然隨著德國汽車的落幕逐漸結束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