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為轉型減產,我們是不是小看本田了?

2024-08-01汽車

如今,傳統合資品牌在中國的處境還好嗎?

過去半年,銷量端的下滑讓很多人斷定,這個時代已經不再屬於「傲慢」的它們。太多太多中國車企的崛起,更是讓那些抓到流量密碼的人,將包括本田、豐田在內的日系品牌,都放進了要結束中國的佇列中。

在這場行業轉型大戰中,我們並不否認,和中國汽車相比,本就慢熱的日系品牌會遇到很是棘手的課題。面對中國消費者給出的需求,答非所問成了常態。

推出的豐田bZ4X、日產艾睿雅、本田e:NP/S1等純電新車,有一個算一個,遭遇滑鐵盧的本質均被歸結於,日系車企根本不懂中國使用者需要什麽。不僅對於「冰箱 彩電 大沙發」的研發策略毫無概念,也很難在智慧化裝置上玩出名堂。

「日本人太軸了。」看慣日系車近年來的騷操作,旁觀者總喜歡這麽去總結問題。但話說來,發展了數十年汽車工業,日系車企難道真的就這麽不堪嗎?豐田、本田、日產們就這樣甘心被中國網友罵走嗎?

的確,當整個市場充斥著「合資式微」的唱衰之聲,很多時候,它們的反抗總顯得很無力。別說,日系品牌何以如坐針氈,從大眾、通用、福特乃至BBA等,人均背上些質疑和謾罵都太正常不過了。

在此,我們並不想深究,中國車市為什麽會在短時間變成這樣,變得全行業只允許一種聲音存在。對於這些看似轉型不對路的外資車企,只要你還有意靜下心,從發展的角度看行業未來的發展,相比言語上的攻擊,看懂它們轉型的邏輯,其實更重要。

無端指責並不能給這個行業帶去正能量,中國汽車工業要想真正完成蛻變,一定不是靠著政策紅利、口頭支撐和犧牲產業鏈健康而達成的。

慢熱的本田,並沒有躺平

話說,每當合資品牌說起要加大電動化轉型的投入,外界是一個怎麽的反應?只要去翻一翻任何與之相關的網友評論,就能看到個大概。

同樣的道理,近日,當田官宣要實行產能最佳化的時候,大部份看客除了冷嘲熱諷之外,似乎再沒了什麽積極的聲音傳出來。

在他們看來,自從本田社長三部敏宏放出本田電動化轉型的時刻表以來,本田在中國車市落腳的純電動車依舊很難有競爭力,已經決定了本田的往後發展。

說實話,在銷量面前,我相信,本田自己都無法否認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活得太過謹慎。純電產品的多次試水所反應出問題,想必也真實傳到了它的耳朵裏。

鑒於這一情況,本田會做出何種應對呢?是直接躺平等市場重建,還是好好再做新的打算?事實上,此次的產能最佳化,倒也很大程度上回答了這個問題。

官方指出,本田目前在中國擁有7條汽車整車生產線,合計年產能為149萬輛。在廣汽本田計劃2024年10月關閉年產能為5萬輛的第四生產線,且東風本田於11月將年產能為24萬輛的第二生產線停產休業後,經過調整的總產能將從149萬輛/年變為120萬輛/年。

而另一邊,正在建設的東風本田全新電動專用工廠將於2024年9月投產,廣汽本田全新新能源工廠將在2024年11月投產。

對此,你可以簡單認為,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本田在華的總規劃產能是有所縮減的。在中國電動車大舉進入市場,壓縮起合資企業的生存空間之時,本田這樣做也算無奈為之。

中國車市變化得太快了。快到讓局內人都能認為,一年完成產品叠代,兩年完成技術躍遷是件很正常的事。見此情形,每當看到合資品牌拖沓的轉型步調,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還會油然而生。

但講真,作為一家骨子裏就很固執的車企,本田還能在大環境甚是不友好的前提下,適時進行產能再分配。對於它自己來說,已是很大的突破了。

電動化帶來的壓力有多大,本田內部其實很清楚。從社長三部敏宏到中國兩家合資公司的領導,可謂都在積極尋求新的轉型方案。

此刻,本田能在削減傳統產能之余,還願意加大新能源工廠的建設力度,從理性角度來看,就是本田對中國車市的這番變化所給出的最佳方案之一。

你看,在全球市場上,本田對於電動化的態度,就能明白,中國之於本田的重要性,其實從未降過級。只是,相比中國車企像開了掛般將全行業前進演化的速度改變,本田花了兩年時間完成轉型前的基礎建設,才顯得跟不上市場變革的節奏。

今年4月,本田(中國)曾鄭重對外釋出過自己的全新電動化戰略,新品牌「燁」的推出和最新一代純電動車的原型車亮相。

不管這樣的舉動是否意味著,本田在自我轉型上有了質的變化,但在整個合資陣營,我想,本田的反應速度並不比大眾、豐田、通用慢多少。

時間是檢驗轉型的標尺

在整個合資梯隊中,論對於中國車市電動化轉型的理解,每家車企固然都有著自己的想法。這幾年,由它們放出的招數,外界也看在了眼裏。

這其中,我們看到了大眾積極向中國市場低頭,一面低價賣車、一面多開「合資分部」平攤壓力,看到了豐田開始選擇要和中國廠商聯手造車,上到比亞迪、廣汽這樣的整車廠,下至華為、百度等科技公司……

和這兩家相比,倒也存在像現代、福特這樣明知和中國車企硬拼有難度,就轉投別的細分市場等奇葩行為。但總體來說,為了應對中國市場的快速變化,家底豐厚的合資們還算堅強。

來到今天,盡管行業發展越來越不按常理出牌,可現實還是會不失公允的。再難,只要你還撐得下去,未來就還有希望。

回顧過去的半年,價格戰的陰霾下,合資的處境確實又顯現出了不如人意的趨勢。

哪怕是對於體量並不小的本田,這場內戰激烈程度還是超出了預期。再加上,各款內建IP內容的核心車型被很多網紅車型加以針對,本田在華生存的壓力陡然上升。

然而,對於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來說,面對這樣的發展勢頭,甭管外部環境如何,規模放在那裏,本田又怎會任由市場給予其臉色?

一開始,我就說過,依托過去20多年在中國形成的產業積澱,這些傳統巨頭是沒有理由輕易向中國市場低頭認輸的。

所以,別看,本田要在這個時候實作產能最佳化,說到底,基於自身對於中國車市走勢的理解,表面上的遲到並不是在說,本田所在的一切都是被動的。

而由上半年的銷量數據可知,本田1~6月累計售出了415,906輛新車,和同期相比,的確出現了較大的波動,更是在表明,本田此時做出的決定很有必要。

或許在互聯網上,出於對合資品牌的敵意,唱衰聲依舊不絕如縷,是本田無力改變的。可看到這樣的情景,本田總不能真的自暴自棄吧。

眼看,為了盡快縮短和中國新能源車企之間的差距,本田現已豁出去了,降低常規產線的布局,那作為旁觀者,與其不分青紅皂白地要對它所在做的改變施加白眼,是不是可以友善地再給予其一些時間?

今年年內,本田「燁」品牌下的兩款全新純電新車或將以量產形態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其出處想必也就是那兩條被選擇性忽略的全新新能源產線。而從此前原型車的身上,也能看得出來,本田最正統的電動化戰略思想會逐一體現在這兩款車身上。

或優或劣,一切的一切,屆時都會給我們一個最真實的答案。「實行產能最佳化,加速電動化轉型」只是現在本田為自己的行動給出的解釋,說不定,後續發展會按預期跟上中國新能源市場的走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