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強自動駕駛硬體架構,沒有之一。」
「全世界最好的智慧座艙,沒有之一。」
「全世界最好用的智慧泊車。」
「全球最舒服的座艙,超越所有的豪華SUV、MPV。」
「這是未來五年、十年內最好用的車。」
「第一年幹翻特斯拉,第二年年銷突破200萬。」
「把奔馳、寶馬、奧迪,三十幾萬元到五十幾萬元的空間,一起幹掉。」
聽到這些完全無視廣告法的形容詞,你覺得這是在描述一輛什麽車?
是的,這就是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口中的AITO,一個華為聯手賽力斯(原重慶小康)合作推出的新品牌,在過去半年接連推出問界M5、問界M7兩台車。
![](https://img.jasve.com/2024-6/ca7d9c5fe1e5515f882907f8859a9432.webp)
就在上個月,問界M7舉辦釋出會,余承東拉上了豐田埃爾法、雷克薩斯LM、寶馬X7、奔馳GLS、奧迪Q7、邁巴哈等傳統豪車,同時還帶上了特斯拉Model Y和理想L9等新能源熱門車型,進行了全方位的數據對比。
結論自然是:問界M7最強,以一己之力吊打全行業。
新車上市後,余承東繼續放話:「增程車是目前最合適的新能源模式」,「我們得盡快淘汰燃油車」、「今天買燃油車,就像在智慧型手機時代買功能機」。
![](https://img.jasve.com/2024-6/6b81d676ec3d6b4510eb72a7ff15fedc.webp)
剛發了兩台車,就要指點江山?
對此,業內人士頗為不滿。
長城魏汽車CEO李瑞峰一口氣連發六條微博質疑余承東——「增程式混動技術落後是行業共識」、「做增程的悶聲發大財就好了,大嘴何必說出來」、「落後就要挨打」、「吹起的泡沫總要有人來戳破」、「拿落後的技術割韭菜」...
![](https://img.jasve.com/2024-6/e937236b8592cb4b091ad7f5c6c45866.webp)
甚至於,李瑞峰還親自提了一台問界M7,似乎要準備懟到底,不禁讓吃瓜群眾期待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麽:
![](https://img.jasve.com/2024-6/84d2cd39a3b543837b6445763ef60c05.webp)
另一邊,新勢力三小強的何小鵬,也曾「高情商」地調侃余承東「如果是在汽車百人會,老余(余承東)這樣講,估計下面會有很多扔鞋子上來的,我都想丟」、「等老余講問界第三款車的時候,看他用什麽形容詞。」
![](https://img.jasve.com/2024-6/387d9c8374b512c0cd5b151136378a06.webp)
余承東說話,為什麽這麽狂?
余承東是誰?為什麽說話怎麽狂?
余承東,華為手機的靈魂人物,現在的身份是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 CEO、智慧終端與智慧汽車部件IRB主任,與之齊名的,是行業內對他的另一個稱號「余大嘴」。
![](https://img.jasve.com/2024-6/3393b4e68fa8f03acfd2f738cbf7bb7f.webp)
余承東在華為的成績斐然,但成名在兩個高光時刻。
學生時代,余承東從西北工業大學自動控制系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1993年,在一次深圳的計畫中,機緣巧合加入了當時只有200名員工的華為。
上世紀90年代的2G通訊,國際標準GSM已制定完畢。易利信、諾基亞、西門子、摩托羅拉等營運商主導、制定並擁有全部專利,而華為的GSM專利數量為零。那時的華為,正在籌謀開發自己的程控交換機。
二十多歲的余承東,初生牛犢不怕虎,主動向任正非請纓,希望帶領華為進軍無線通訊行業。經過數年努力,余承東的團隊終於在1997年推出了華為的主力GSM產品,由此殺入通訊市場。
憑借優異的技術和產品,1998年,華為參與制定3G網路的國際標準,成為標準制定組織成員。余承東的團隊,幫助華為繼續拿下歐洲最大份額的第四代分布式基站。這一戰,奠定了余承東在華為的地位。
到了2011年,風口開始吹向手機行業。大批中小企業投入手機市場,行業開始洗牌。彼時,華為主要經營營運商客製機業務,個人手機只占公司營收的一小部份。華為歷任三位總裁,都沒有挽回華為在個人手機終端遇冷的頹勢。
此時,余承東又出現了。2011年秋天,余承東正式接手華為手機終端部門。壯士斷腕,砍掉營運商客製機業務,將業務重心從2B轉變為2C。
次年1月,華為釋出Ascend P1手機,雖然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但卻帶給了余承東萬分自信。彼時,微博剛好在國內火起來,快言快語的他玩起微博,一發不可收拾。
『最近被那些盲從的跟風者搞火了,我在此毫不謙虛的說一次,我們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將推出一款比iPhone5要強大很多旗艦手機。』2012年3月9日,余承東的這條微博,被轉發了4000多次、評論達到5000條。
從此,余承東多了一個綽號「余大嘴」。
余大嘴並不介意這個綽號,嘴上依舊不停,先是『1G看摩托羅拉,2G看諾基亞,3G看三星、蘋果,4G就要看華為』,華為P6釋出會上,繼續說『華為要超過三星、蘋果』,2016年P9釋出會,余承東再下海口『華為P9銷量肯定超過1000萬台』。
然而,8個月後,華為手機真的成了!
2016年10月,華為P9全球出貨量突破千萬,在互聯網引起巨大熱議。華為的形象在消費者心中一下子就高大起來。余承東也從此自稱「雖然我愛吹牛,但是我吹過的牛都實作了」。
![](https://img.jasve.com/2024-6/9323e0b6d01d117c62a54f05be8173a0.webp)
2019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達2.4億,年度出貨量超越蘋果,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第二名。在被制裁之前,華為確實攀上了國內手機市場的頂峰。
從余承東的成名之路可以看出,他確實是一個有魄力、有能力、敢作敢當的狠角色,行事風格一貫如此,立FLAG嘗到甜頭後,說話更加口無遮攔。
畢竟,他確實有成績。
問界M7真的那麽神嗎?
那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問界M7真有余承東說的這麽神嗎?
AITO問界M7,定位中型六座SUV,采用增程式動力,由華為與賽力斯攜手打造,華為主要參與新車的外觀設計、智慧座艙以及動力總成。為其賦能HUAWEI 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台、AITO零重力座椅和全新的HarmonyOS智慧座艙。
![](https://img.jasve.com/2024-6/cc1ae7e5aa45195612123b133d54f375.webp)
最近的爭議,就是圍繞著「增程動力」話題,我們就從這一點簡單聊聊。
單論技術,余承東力推的問界M7,使用的是串聯式增程結構。這個結構中,發動機(增程器)始終位於電池上遊,發動機只給電池充電/供電,不參與驅動。從實作原理上來看,這個結構相對簡單。
這類方案的初衷,是將輪速與內燃機(增程器)的轉速解耦,內燃機的轉速不必再隨著車輛走走停停而上躥下跳,從而盡可能地讓內燃機在高效區間工作,以此提升燃油效率。除了問界,理想ONE、L9也都是走這條路線。
![](https://img.jasve.com/2024-6/aed44e72515b4e26ad1736efe9208894.webp)
在這條技術路線上,目前走得最極致的是日產e-POWER。
除了串聯式增程結構,還有串並聯式混動結構,因為支持外接充電,所以擁有增程式和插電混動兩種形態。這類方案,透過一個離合器的開閉,讓發動機與電機在串聯、並聯間切換,發動機可直接參與驅動。技術原理上,相對更加復雜。
最近國內流行的檸檬混動DHT、比亞迪DM-i、吉利雷神Hi·X、廣汽GMC2.0、奇瑞鯤鵬DHT等等都是類似的原理。當然,只是路線相似,具體實作方式並不一樣。
這條路線,目前走得最極致的是本田的i-MMD。
![](https://img.jasve.com/2024-6/d6a6f63ee815e19e43a547a8adf74dc3.webp)
余承東在為問界的『串聯式增程』發聲,李瑞峰在為魏的『拿鐵DHT』辯護。
不同技術路線的取舍,關鍵在於是否保留發動機直驅。
我們知道,燃油發動機有一個最經濟執行區間,在這個轉速範圍內,燃油機最高效也最節能。保留發動機直驅,就是保留了內燃機的這一優勢;而串聯式增程,則是純電驅動、全工況覆蓋,無論何時,燃油發動機只負責發電。
![](https://img.jasve.com/2024-6/f69e0599cc6f83d90246d177eb399a89.webp)
兩者最直觀的區別,體現在高速路況。因為電機的特性,轉速越高越費電,高速行駛時耗電量更大。采用串聯式增程的理想ONE,也承認其能耗在高速工況下表現不如燃油車,車主的反饋也復證了這一點。
串聯式增程想要補齊這一劣勢,就需要更大的電池來保證高速續航。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大的電池、更重的車身,成本更高了、效率更低了。
所以有人質疑,串聯式增程並不是什麽很先進的技術。
而另一邊,以DHT代表的串並聯式混動,好處是低速時能夠使用電機驅動,高速時能夠交給發動機驅動,保留了發動機的優勢。但它也有缺點,技術實作更復雜,對油電切換的平順性要求更高,後期的維護成本和難度也更高。
技術人員偏重過程,看實作方法,技術有沒有創新性,套用有沒有前景,可不可以形成技術優勢;市場人員看結果,用起來方不方便,可不可以省錢,能不能帶來新的體驗,消費者會不會因此買單。
2020年的理想使用者大會,理想CEO李想破口大罵『TMD一幫搞臭技術的,天天沖我們BB,什麽增程電動是個落後的技術,請問他們TMD搞出來屁技術了?』同一時間,大眾CEO馮思翰就公開表示『增程式是最糟糕的方案』。
![](https://img.jasve.com/2024-6/2a9987a6cb91427d76a512c87c1ecff4.webp)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個爭議似乎在國內更為熱烈。
盡管寶馬i3、通用Volt都做過增程式結構,但一直沒有成為主流;只有在日本本土市場,日產NOTE拿過銷冠,本田i-MMD以油電混動的形態席卷全球。
究其原因,是國外市場更簡單,你做的好、大家就買,你做不好、你就淘汰。
增程式大賣,並不是因為增程式
而在國內,增程式之所以有一席之地,與技術是否先進關系不大。
國內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策的引導。產業轉型期,燃油車限牌限行,油電混動(豐田THS II、本田i-MMD)的技術壁壘難以攻破,純電車長期存在續航/充電焦慮,於是,就給了插電混動和增程式生存空間。
從技術難度和落地速度來說,增程式的門檻又比插電混動更低。
問界M7搭載一台代號為p5RT的1.5T四缸增程器,這台號稱專為增程式開發的發動機,其實是問界M5上那台SFG15TA的改進版,新配備了DVVT進氣門和排氣門可變正時技術,而SFG15TA是從東風風光580上移植而來,由重慶小康動力有限公司生產。
![](https://img.jasve.com/2024-6/3a902c0c20389a5a4b54e6f63179ee17.webp)
理想L9則搭載一套來自新晨動力的1.5T四缸增程器,代號CE15,是CE16發動機的縮缸版本,CE16曾搭載於東風風神AX7、東風風行T5、華晨中華V7等車型之上。而理想ONE搭載的1.2T三缸增程器則來自於東安動力。
![](https://img.jasve.com/2024-6/7e1c9341e0cccb9de2fa88c3b28de52d.webp)
增程式終歸需要燒油,但是燒油的技術並沒有多麽了不起。
因此,圍繞增程式結構的爭議,一直不絕於耳。這也是為什麽魏CEO李瑞峰會說:你不能得了便宜還賣乖。
你可以說,在國內的環境下,增程式是一種合適的選擇,但不能說,增程式的技術更先進,足以淘汰燃油車和插混車。增程式不是一個技術趨勢,而是一個適應力的解決方案。否則,那些汽車工程師沒有被累死,也都會被氣死。
余承東拿出「在智慧機時代購買功能機」話術,但我們知道,智慧型手機的興起,是因為新產品帶給了消費者更好的體驗,而不是因為有人呼籲功能機應該下架,大家才被迫買的智慧機。
余承東為什麽要這麽說?
這麽淺顯的道理,余承東能不知道嗎?
他並不是不知道,而是他選擇了另一個事實。一個有助於賣車的事實。
要理解余承東為什麽這麽說,其實就看看這些話是說給誰聽的。
說給技術人員嗎?顯然不是,先進就是先進、落後就是落後,工程師靠技術知識而不是網上沖浪來謀生。
說給媒體聽的嗎?應該也不是,大家也是見過世面的,誰是真的想造車、誰只是資本運作,幾波新勢力淘汰,我們都看到了。
說給同行聽的嗎?有一點吧,但對同行來說,內容不重要、方式很重要,余承東想讓未來的合作夥伴看到,和華為合作,就是這麽呼風喚雨。
這些話,最終還是說給消費者聽的。大部份消費者,其實不會去較真一個產品用的是什麽技術路線、具體是怎麽實作的,他們更在乎結果,如果這個車比燃油車更省錢、沒有純電車的續航焦慮,而且還有華為背書。那就買它。
![](https://img.jasve.com/2024-6/e5f44338cb138b0786a37a9da91490ba.webp)
就是這麽簡單,余承東需要華為的影響力,去引導消費者做出新的決策。
整件事的行銷內容,遠遠超過技術爭論。這已經不是事實問題,而是立場問題。
不是事實問題,而是立場問題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手機業務近年來遭受重大打擊。
來自IDC的數據顯示,2020年華為手機出貨量同比下跌21.5%。自2021年Q1跌出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排行榜TOP5後,華為手機就開始遠離數位消費行業的中心。
![](https://img.jasve.com/2024-6/25d24546e7ebb28d832f0f991a16dfb8.webp)
這極大地影響了華為的財務數據——2021年,華為總收入為6368億元,同比下跌28.6%;其中,消費者業務營收僅為2434億,同比下跌49.6%。
在手機業務持續萎縮的情況下,華為需要一個新的突破點以挽回頹勢,新能源車就成為這樣一道新的曙光。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智慧汽車市場規模為827億元;預計2022年,這一數位將達1012億元。
2021年4月,首次公布賣車計劃時,余承東就說到「智慧電動汽車銷量雖然沒有手機那麽大,但是單價高,能夠彌補手機的銷量缺失」。
新能源產業轉型,大幅降低了造車的門檻,華為本來就擁有全國頂尖的人才,物聯網也是拿手好戲,智慧裝置上還有鴻蒙系統,軟硬體生態都有經驗。同時,華為的還有手機市場留下的大量線下門店資源。
大批互聯網背景人士都轉型造車,華為為什麽不能試試?
兵貴神速,所以華為沒有先造車,而是先賦能+幫忙賣車。
華為的消費電子在全國擁有超過5000家線下門店。這些店鋪多由華為的零售合作夥伴經營,與物業方簽訂的都是多達5年至更久的合約。在手機、手表等產品因芯片短缺無法充足供貨的當下,華為需要為經銷商們提供可售賣的商品。因此,余承東和華為選擇把車放進體驗店裏銷售。
![](https://img.jasve.com/2024-6/af2aeecb071beffe10ac8045e68c57a8.webp)
保持華為出現在消費者的視線中,讓經銷商們還有貨可賣,與車企合作學習造車經驗,這是華為目前的解決辦法。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你
馬斯克改變了很多事情,其中一項,就是將車企的CEO從幕後推向了台前。
以往,傳統車企的高層領導,通常只會在公司內部或供應商、合作夥伴的會議上出現,念著公關審了百八十遍的稿子,每句話都密不透風。
但是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的活躍,已經成為特斯拉最好的名片,充滿爭議的發言和行為,為馬斯克和旗下公司帶來頂流的內容。特斯拉常常說自己不需要行銷,因為馬斯克就是最好的行銷。
這個模式,也為國內車企提供了一種新的玩法——CEO月台,制造話題、吸引流量。那麽,想要出圈,自然就要語出驚人。
2021年底,華為冬季新品釋出會上,余承東帶著問界M5出現,說到「華為用1000家門店賣車,每家店一個月賣30輛,一年就可以賣30萬輛。」一年就能超過特斯拉。
2022年5月份接受采訪時,余承東不得不承認,眼下來看問界M5根本做不到30萬輛,「第一年能完成10~20萬輛已經是奇跡了。」
從手機到汽車,余承東吹牛時都非常快樂;吹牛成真時,更加快樂,快樂到足以忽視行業規則和既有常識。
![](https://img.jasve.com/2024-6/0921c3c755ab31ef280be707a91ca58b.webp)
余承東發言的時候,不是人,而是一個商業組織。所以他的話並非個人承諾,更沒有什麽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商業口號服務於商業決策,一旦內部業務或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修正。目的只有一個——賺更多的錢。
現在增程式有市場,剛好又來不及造新車,那增程式就最好了;等到做純電車了,那純電車就是最牛逼的;要是做氫能源了,氫能源就是未來。現在和問界合作,問界就是百萬最強;明年和長安合作,長安也是百萬最強。
余承東過去的成績,是他可以肆意妄為、大放厥詞的資本,即使十有八九貽笑大方,但只要成功一次兩次,就能借勢破竹,牢牢占領了消費者的心智。你笑余承東太瘋癲,余承東笑你看不穿。
畢竟,如果怕打臉,那就不要出來掙錢了。
(圖/文/攝:皆電 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