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乘聯會數據,2024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零售1097.5萬輛,同比增長42%。從六月起,新能源乘用車國內市場滲透率連續超過50%,真正成為新車銷售的主流,而燃油車則逐漸淪為「少數派」。
但與此同時,在經歷了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的四年後,純電車卻開始降溫。2024年,純電車累計批發銷量709.5萬輛,同比僅增長15.9%,遠低於同期插電混動車型超過80%的增速。
銷量證明,車主們的續航焦慮並沒有因為「800V高壓架構」「5C快充」等新技術而得到有效緩解——與其購買昂貴的搭載了眾多新技術的純電車,能加油的插混車和增程車更加簡單有效。
為什麽2025年了,大家仍然對純電車抱有懷疑?或許一場春節裏的長途出行,能回答這個問題。
電車開長途,難受和享受並存
雖然直到今天,開電車一直是少數人的選擇,但提起電車長途出行最難受的事情,其他車主也能很快回答:續航。反映在電車車主身上,便是掉電快,需要頻繁找充電樁。
因此,每一個長途出行的電車車主幾乎都會在出發前,確認一遍車輛的高速電耗,以及充電節奏應該如何安排。盡管地圖APP會根據車輛續航給出充電推薦,但不少人還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覺。
今年是小文第二次春節開電車回家過年,因此,並沒有第一次開長途時那般焦慮。他的車滿電官標續航是705km,從廣州到河南新鄉,全程1500多公裏,高德地圖推薦沿途只用充電2次就能到家。但他知道,雖然官標續航足足有705km,但如果全程高速的話,電耗會大大增加,高速續航只有400km左右。考慮到至少要保留80km的保底續航用來找充電站。因此,他認為保險起見至少要充3-4次電。
高德推薦的路線沿途共有48個服務區,其中41個可充電,根據他的經驗,有超過120kw快充的,可能只有15個左右。對他來說,事先挑出4個充電站並不難,但春運車流量實在是太大,沒人能保證哪個充電站不用排隊,以及一個充電站究竟能有幾個好樁。
1月24日,阿文滿電從廣州出發,在快出廣東時,就要開始找充電站了。他首先去的兩個充電站差不多有一半都是壞的,無法充電。等進入湖南境內,充電樁還是一樣,許多都不可用。
阿文對PConline表示,「還有幾個服務區很有特色,十幾個樁都有電,一掃碼就是易捷充電,但是研究半天不知道怎麽充值,好不容易在易捷小程式充了100塊,然後再掃充電樁竟然不能通用。過了一會兒來了幾輛車研究一番陸續開走,後面繼續補上繼續研究,真是沒誰了。」
對於許多充電樁不可用的問題,也加重了排隊現象,很多時候,充電站都會出現看上去非常奇怪的一幕:幾十輛車排在一個充電樁後面,而旁邊卻有幾個充電樁無人使用。
阿文算是幸運的了,排隊最長的一次也只有30分鐘左右,而另一位從北京到山東的純電車主告訴PConline,為了充電,他排了足足兩個小時。當然,除了車流量大,也是因為他沒有保留足夠多的續航,沒法再多走幾個充電站了。
另一位車主向PConline分享了他的經驗,「如果服務區只剩一兩個樁可用(地圖APP會顯示可用充電樁)就別去了,很有可能那個樁就是壞的,盡量去至少有5個空樁的充電站。」
需要指出的是,排隊和路線、時間等都有直接關系,並非每個電動車主都會遭遇排隊,也有多位車主對PConline表示,他們幾乎沒有遇上排隊充電的情況。
考慮到充電樁數量、排隊,以及堵車等等,也有車主選擇下高速充電。下了高速,可以選擇的充電樁確實變多了,但也意味著道路環境更復雜,旅途的不確定性更大。因此,大部份車主都對PConline表示,自己會優先選擇在服務區充電。
當然,開電車長途出行也並非全是糟心。一些新能源車獨有的優勢也會很大程度上緩解長途旅途的疲勞感。車主小李對PConline表示,他的車支持高階智慧輔助駕駛,幾乎全程智駕,而他只需偶爾註意下車況。此外,車上的副駕屏和零重力座椅也頗受老婆好評。
如果拋開續航焦慮,小李覺得相比自己之前的油車,電車在各個方面都做得更好。並且,在他看來,續航焦慮可以透過規劃解決,並非不可忍受的痛點。
路上不缺充電樁,但純電車缺
事實上,和新能源汽車銷量一同飛漲的,還有國內的充電設施。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充換電分會,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總數達到1281.8萬台,同比增長49.1%,高於同期國內新能源車同比35.5%的銷量增速。看上去,新能源汽車的充電設施好像正越來越充裕。
但如果細看,就會發現並非如此,因為對長途出行而言,主要依賴的是公共充電樁。根據上述數據,除去私人充電設施後,截至2024年底,中國公共充電設施357.9萬台,同比增長31.3%,增速低於整體充電設施增速。這意味著,公共充電設施的增速,其實落後於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整體增速。
不過,考慮到長途出行利用充電補能的車型大多為純電車,公共充電設施增速其實高於純電車銷量增速。2024年,中國純電動汽車總銷量為771.9萬輛,同比僅增長14.4%,遠低於公共充電設施31.3%的增速。也就是說,只要混動車不和純電車搶充電樁,後者的充電體驗其實正變得越來越好。
在大部份人看來,混動車既然能加油,在春運這類車流量極大的節假日時期,理應會選擇用加油換取時間。但事實上,不少混動車車主都會選擇在空閑時充電補能,即使是繁忙的春運期間。
一位插混車主對PConline表示,他之所以要充電,主要是為了盡量不讓車子饋電跑,饋電會導致動力下降,以及增加油耗。所以,只要進服務區休息,或是看到沿途有空閑的充電樁,他都會充會兒電。當然,前提是不用排隊。
增程車在服務區充電曾引發電車車主的不滿,不少人吐槽增程車電池小、充電慢,在節假日還要擠占有限的充電資源,非常不厚道。
充電資源緊張導致的後果便是服務費明顯增長,一位車主對PConline表示,他淩晨在服務區充電,因為處於用電低谷時段,電費只有0.3元/度,但服務費卻高達1.4元/度。雖然整體算下來,依然比油車加油便宜很多,但猛漲的服務費讓他頗為膈應。
痛點只有續航,但想要解決不容易
不難發現,電車長途出行最根本的阻礙,幾乎都來自續航,以及為了解決續航焦慮而引發的其他問題。
從2021年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以來,時至今日,對於續航焦慮仍未誕生一個完美方案。被寄予厚望的固態電池依然沒能大規模商用,快充技術受限於成本,始終難以搭載在更多價位較低的車型上,即便是不用充電的換電模式,也被質疑節假日需要排隊,電池未充滿等。
在這背後,其實另外一大原因也在於國內節假日造就的短時高流量——服務區充電站往往處於兩個極端:平時充電的車太少,充電樁大量閑置;而到了五一長假、春運期間,車流激增,充電站往往應接不暇。
據交通部門預計,今年春運,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創紀錄的90億人次。其中,自駕出行居於主體地位,預計跨區域自駕人員出行規模達72億人次,占比80%,高速公路車流量單日峰值或創歷史新高。
因此,對充電樁營運商而言,如果為了應對節假日而部署過多的充電裝置,則可能導致其他時間難以收回成本。
去年一年,純電動車占國內新車銷量的34%。但如果放在國內數億輛的汽車保有量裏,純電車仍然非常小眾。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140萬輛,占全國汽車總保有量的6%。
也就是說,如今純電車占國內汽車總量的比例仍然還很低,僅僅占比6%就能遭遇如此多的充電問題,若純電車比重持續提升,其對補能體系的要求將會越來越高。
電車車主想要在春運期間長途出行,續航焦慮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難以逾越的障礙。做好事先準備,留足保底續航,以及放平心態,可能才是電動車主最有效緩解續航焦慮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