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車圈博主一些有趣的現象,總結就是很多人在評車的時候就是從自己主觀,從自己喜好,甚至從自己收了誰的去說,比如記得名字裏帶個84的就韓系車好呀好,國產不行啊,國產在外國的銷量14台,不行啊,
我主觀的去說,國產就應該做到在國內讓老百姓更多的老百姓開的上車,這是國產的首要,在國外賣多少是你企業的事,但是作為國產,讓很多中層底層人民開上車,這他娘才叫國產,蘋果三星在其國內都是便宜貨,可能我認知也不行,但我覺得國產首先為國人服務,其次是外國,哪怕外國不賣,你也得伺候好國人。
國產稍微吹一吹就不行進而發展到國外哪好哪好而反觀國內,還有很多無腦吹國產貶低日系德系,我覺著咱應該有日系的學習風範,豐田能把tsl拆了去學習,這種態度是很難得的,但是車評人,不論標註的修理工啊還是啥的,特別是那種滔滔不絕,大談國內咋樣咋樣的,國外咋樣咋樣,又感慨又這又那的,記住14億的大國無法十全十美,所以有一個算一個,基本就是認知確實不夠。
二月沒少賣,只能說生活還是最重要的,byd拿捏了這部份,加油吧,全年400w不敢說但估摸200w有了,希望海外加速擴張,下一步byd應該去看看品控和穩定性了,最好做到豐田的一半以上的穩定性,可以說就強大了許多。
最後補充一點,個人見解,最近關註了幾個byd的自燃,個人覺得是前面高壓線和電路布局的問題存在,因為總是前面著,估計是追求產能導致做工就會不是個頂個的好,對比tsl3w的銷量,byd一個月要弄出13w,而且又有混動又有電動,工廠的工藝水平,工人的水準都有待提高,希望23年byd多關註裝配工藝的強化,前面高壓布局有線頭外漏,一點火星或者高溫會燃燒,目前看來這個原因的自然率反而高於電池本身,可見,電動車品控把握一定要到位。
補更:
大家註意的一點是,電車永遠不只看電池,三電系統和一些電路分布,還有很多電氣化整合,雖然byd自燃,tsl失控,但是目前市場上,電車就這倆可以,很多東西你看不到罷了,byd的e3平台值得買,現款漢算了吧,就等等王朝上e3.0,dmi不推薦,因為電池穩定性稍差(其實是byd品控做的不好,產能跟不上,需求又大,吃不下,如果能接受可以入),推薦dmp,同樣推薦海洋網目前的混動和純電,u8這個東西個人覺得產能得等進一步成熟,因為目前很多部件有量產能力,但產能不知道跟不跟的上。
磷酸鐵鋰冬季是不行,但byd有相對較好的電池管理系統,很多人會說刀片磷酸鐵鋰的內阻大,byd熱管理垃圾,其實個人覺得byd熱管理雖比不上t,但是已經不錯的,燒的還是dmi的軟包較多,而且畢竟保有量偏高加上媒體放大,dmi那個其實也能做到不燃,個人覺得是因為產能,一口吃了大胖子,品控沒跟上,導致了這個,因為組裝過程有一處有問題,基本都會有大問題。
但d9就很好,為啥捏,因為d9那個定位高,造的時候品控把握就好,d9倒是不錯滴,就是等車,慢慢等吧,別催,因為你讓一眾用bba換購的和掏40w買的,你敢大面積品控問題,基本上這類群體就不會信任你了,畢竟人家不缺錢。
不會
1.寧王電池強,但不造車,造車用電池繞不開寧王和lg,對於中國車企lg要價高,品控低於寧王,但寧王也不是不要錢,所以對於混動成本高的離譜,自然賣不好。
2.b廠全產業鏈,如果就是混動加電動,不得不說,他也是搞了10多年,能力擺在那,布局早也是能力。
3.目前已知和dmi抗衡的只有ths,但如果要電氣化,ths必淘汰,豐田ths專利到期外放,byd可以搞dmi+ths進一步最佳化,因為他全產業鏈,可操作性很高。
4.舉個例子,三星,全產業鏈搞手機,基本倒不了。
5.近期看到多起比亞迪自燃,實話說該最佳化dmi電池了,其實那玩意假刀片,純電上的刀片和252的刀片確實做工好很多,但110這種軟包拿來騙消費者不厚道,寧德放棄磷酸鐵鋰有一部份原因是大量車企不用,那玩意一致性不好但壽命長,tsl標續用的磷酸鐵鋰,但實驗室數據來看,目前只有tsl的熱管理能保障三元鋰碰撞不爆燃,還不是萬無一失,byd熱管理差一些,但大家清楚分辨一下,只要是先著的上面基本和電池無關,是高壓的問題,如果下面開始放火,那就電池問題了,比如唐dmi。
6.華為死於只能設計芯片無法制造,但電池制造中國在前列,所以byd以後應該會越來越強,但磷酸鐵鋰,敢斷言,是個過度,刀片磷酸鐵鋰說白了,為了一體化車身,為了容量,那個針穿太片面,就無法全面印證安全性,但只要中國一直推電動化,其他車企就永遠不和byd一條賽道,就像三星一樣,永遠和其他手機不在一條賽道,因為連蘋果的螢幕都是三星給了一些,這種全產業鏈能力,是byd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