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2025 年汽車價格戰會持續嗎?車企內卷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2024-12-13汽車

2025年的競爭焦點,會從單純的價格戰,卷向智慧化。

高速/高架NOA和城市NOA為代表的高階輔助駕駛,是2025年更重要的「卷」的方向。

這一輪卷的方向,對中國汽車產業是好事,意味著中國將在智慧駕駛工程化領域,徹底甩開全球其他所有國家,搶占汽車產業未來發展高地。

根據芯流汽車:

近日,根據知情人士透露:比亞迪計劃在其10萬元級別的車型上全系標配智慧駕駛。
在10萬元級別上,比亞迪將標配Orin N或地平線J6E的方案,涉及功能包括高速NOA、自適應巡航控制(ACC)、記憶泊車等,這些也是後續汽車智慧駕駛最基礎的部份功能,預計優先落地在海洋網車型上。

紅色星際也提到:

這家主機廠準備在智駕普及上發動大規模的攻勢。盡可能的把智駕做到標配,用標配打響智駕普及的第一槍。以這家主機廠的體量來說足以引起聲勢浩大的市場反響,這一槍要打好了足以站穩智駕普及者的地位。

兩條不同的訊息源,都指向了

比亞迪預計在2025年,All in 高階智駕。

高階智駕的競爭的戰火,迅速從原本20萬以上新能源車型,蔓延到10-20萬元,這個國內銷量最大的區間內。

按照乘聯會數據,2024年前十個月,國內汽車銷量中, 超過50% 位於10-20萬這個價格區間內,20萬元以上車型占比還只有不到30%。

這就給所有其他廠商丟擲來一個新問題:

高階智駕的競爭,跟,還是,不跟?

跟,意味著能提升產品競爭力,搶占市場份額,並樹立技術形象,同時也能盡早積累數據,叠代演算法。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成本壓力,技術成熟度風險,供應鏈挑戰,乃至法律法規和倫理風險。相較於傳統的L0-L2級別的輔助駕駛,高階智駕的硬體和研發成本高昂,尤其是在10-20萬元的車型上實作盈利是巨大挑戰,且技術本身仍不成熟,供應鏈也可能存在瓶頸。

不跟,成本上能喘一口氣。比亞迪做智慧化成本必然會上升,售價進一步下壓的可能性降低。雖然其他車企可以降低成本和風險,將資源集中在其他有利競爭上,並等待技術成熟和成本下降。然而,這也可能錯失市場先機,導致品牌形象受損,並逐漸流失使用者。隨著消費者對智慧化的需求日益增長,不提供高階智駕的車型可能會逐漸失去競爭力。

但不管跟還是不跟,比亞迪這一波,都會讓高階智慧駕駛迅速普及,從少數人嘗鮮產品,變成實用工具,10-20萬元車型也會快速普及高階智駕

而高階智駕也會從「錦上添花」的配置轉變為「必備」的實用工具。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模效應,高階智駕的成本將逐漸降低,為在更低價位車型上普及創造了條件。比亞迪的規模化套用也將進一步推動產業鏈成熟和成本下降。

產業角度,中國汽車產業在智慧駕駛這條賽道上,正徹底甩開世界其他國家。

海外能提供高階智駕的公司寥寥無幾。

馬斯克喊著特斯拉FSD對外授權喊了快十年了,但一直沒落下來。 問題並不是特斯拉技術不好,而是在於,整車企業如果想用上FSD,背後是特斯拉一整套的電子電氣架構和動力模式。

簡單點說,如果第三方車企想用上特斯拉FSD,需要重新為FSD開發一款車型,這款車型將和特斯拉的各項架構類似,這不就成了特斯拉的代工廠了麽?所以大部份車企並不願意,實際接觸也是按Robotaxi走,避免影響自家主力車型銷售。

如果想讓FSD推廣到更多車型上,需要的是大量工程師在車廠駐場幹活,做適配、做標定、做測試,特斯拉暫時還沒有這種服務能力。

Mobileye 的高階智駕方案,此前只有極氪一家采用——Mobileye甚至在電話會議上念叨了兩三個財季,給投資者信心。

當然,極氪也拋棄了Mobileye,轉向自研方案。

我絲毫不懷疑Mobileye 的EyeQ Ultra能在2025年產出,但這款產品的時間點,實在是有點晚了。

博世這種傳統Tier 1,演算法能力在高階智駕面前,實在是有些弱。

博世(Bosch)宣布,將全球裁員5500人,其中德國就占了3800人。未被裁員的員工也需要降薪和減少工時,預計將影響超過10000人。具體來說, 博世計劃到 2027 年底在其跨領域電腦解決方案部門裁員 3500 人,其中一半將在德國工廠,這表明智慧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需求疲軟。

乃至輝達Thor延期,也正讓下遊車企,更多轉向自主方案和國產方案。

具體可以參考我前面寫的這篇內容:

輝達 Thor 芯片延遲量產,小鵬考慮擱置搭載,這對該車企會有哪些影響?

而國內的智慧駕駛企業,則正走向世界,成為智慧駕駛的核心供應商。

不管是豐田+華為+momenta,還是大眾+地平線/大疆/小鵬,都表明中國企業正憑借其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在全球汽車產業中扮演關鍵角色。

中國企業在演算法、軟體、本土化場景套用以及快速叠代等方面擁有優勢,最終落下來的結果就是工程化的遙遙領先。透過與國際車企深度合作,或直接向全球市場提供解決方案等多種方式,參與全球汽車產業鏈,並逐漸打破傳統汽車強國在核心技術上的壟斷。

不管是華為、地平線、Momenta、大疆這種第三方企業,還是小鵬、理想、比亞迪這種整車企業,都將成為這一輪智慧化行程中的佼佼者——是全球的,而不僅是中國的。

我覺得,2025年的智慧化「內卷」,我覺得對中國汽車產業都是好事。

對於車企來說,跟智慧化,意味著中國智慧駕駛產業鏈規模、水平快速上升,讓智駕企業實作規模化效應,推動智駕產業發展。不跟智慧化,也能在成本上喘口氣。

更重要的是,中國智慧駕駛領域會徹底甩開全球。海外汽車供應鏈企業裏,兼具高階智駕研發能力和對外工程化能力的,幾乎沒有。而這類企業,在中國一抓一大把,不管是華為、地平線、momenta、大疆,還是小鵬、理想、極氪,都有這種能力。規模化則意味著這些企業的能力,能進一步對外拓展,搶占全球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