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終結了有史以來廣州最長的夏天,為這個熾熱的南方城市帶來了一絲涼意。
但是在琶洲新港東路廣交會展館舉辦的第二十二屆廣州車展,涼,應該很難成為今年廣州車展的主題和感受。
作為一年一度的車市收官戰,廣州車展向來都是全年車市的一份答卷。
相比於三季度成都車展時,各大車企對市場的悲觀,以及帶來對傳播活動熱情的減退、預算的嚴卡,四季度的廣州車展,車企、媒體、消費者,以及各類關心汽車、心系產業發展的汽車人齊聚廣州,那番熱鬧非凡的景象又回來。
這份激情的背後,是從9月份以來,國內汽車零售銷量的突然爆發,連續兩個月的正向拉升,將原本處在下滑邊緣的汽車零售量轉正過來,而且前10個月的零售同比,也回到了大多數人都沒有預料到的3.2%的水平。
如果按照行業專家預測「今年四季度,中國車市將有望超越史上銷量最高的2017年,成為銷量最好的一個季度」,那麽全年的汽車銷售業績,可以讓更多的汽車人過一個好年。
很多時候,行業觀察者在渲染行情時,總會把預期放在最好的一面,一旦落差太大,悲觀油然而生,沒落和生死就成了主旋律。然而他們忽略了一點,無論是不是和自己的期待保持一致,這個世界本身就呈現它該有的樣子。
談死過於沈重,但不死,就是希望。
回到在本屆廣州車展敲定的專題名字中,「油車」的含義有表面上的意思,雖然新能源車越來越多,但油車產品供給、消費需求以及勢頭,可以說並不亞於電車;也有中間層的意思,只要帶油箱的,都算作油車,那插混和增程在車展上的大放異彩,讓「油車」的隊伍也變得更加強大。
如果討論更深層次的意思,以發動機和油箱為標簽的「油車」,代表的是以合資燃油車領導的汽車時代,那從現在的格局來看,上個時代領先的豐田大眾本田們,開始在新能源戰略和產品上有了實質性的落地,並在電動化、智慧化等轉型道路上,奮勇前行。
逛完14個展館,超20000步的行程,合資、自主、新勢力的爭奇鬥艷,讓更多汽車人明白,生死沒有定數,只要有希望,就會生生不息。
凱撒歸凱撒,車展歸賣車
按理說,車展最核心的應該是技術和趨勢的展示,或者一定會帶來一些概念車,這是決定一家車企未來設計和產品走向的大方向。但是逛完整個車展,概念車都不是重點。或者說有的車企雖然帶來了概念車,要麽是之前展示過度的,要麽也並沒有將其放在核心的展台中央,更沒有對其進行廣泛傳播。
筆者大概簡要數了一下,車展上的概念車有10余款,奇瑞帶來了勁雲休閑MPV、獵風和星紀元E08,分別代表著奇瑞對MPV、設計趨勢、車內空間重塑的探索;廣汽帶來了傳祺1 CONCEPT、廣豐鉑智7,這兩台車看上去更接近量產狀態,代表著這兩家企業即將推出新產品的風貌。
已在本月初上海進博會期間釋出的上汽奧迪新品牌AUDI,其概念車AUDI E concept也作為重磅概念車亮相,這款概念車的量產車也將很快和消費者見面,豪華品牌打造的新勢力品牌以及鄭欽文的代言,理所應當成為本屆車展最重磅的概念車了。
當然還有日產的Epic、Era,分別代表著日產在電動化、智慧化技術上的最新探索,以及新時代設計語言和風格的重塑。極越則拿來了專為自動駕駛賽車設計的AI超跑概念車ROBO X,限量88台,售價並不便宜的定位,有望拉升一下極越的品牌形象。另外在氫能源上有著紮實積累和探索的現代,這次拿來了氫燃料概念車INITIUM和N Vision 74概念車,代表著現代汽車對氫能社會發展的堅定承諾。
既然沒有那麽多寫意的概念車,那廣州車展寫實的一面就非常明顯了,那就是全力賣車,沖擊四季度和收官戰。
汽車廠商們都知道,廣州這個地方作為汽車消費大省,廣州車展向來都是以賣車為導向。筆者早上8點來進入展館,不少展台已經有很多銷售嚴陣以待了。就算沒有安排銷售現場助陣,也全部轉戰為狼群似的專屬直播,期待抓住車展首日的線上流量。
另外一個典型的代表,就是真正重磅上市的新車釋出會正在減少。有相當一部份車企比如吉利、長安和不少新勢力,已經提前把該上市的新產品上完了,沒有重磅的新車釋出會,甚至不開新車釋出會,包括更多的新車則是以可重可輕的年款車型身份到來,廠商們最大的期待可能就是觀眾日的訂單了。
新能源,轉折點
無論外界和所有消費者是否接受新能源的大趨勢和未來,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轉折點。
比如乘聯會公布的新能源滲透率,最近幾個月都保持在50%以上,而且是終端零售銷量,這就意味著,全國過半使用者,在選擇新車時都是以新能源車為主,加上本屆車展新能源車的展示達到512輛,供給側的引導正在進一步推動新能源市場的爆發。
車展前夕,行業其實還有一個大事,那就是今年全年第1000萬輛新能源車正式下線。回顧下1000萬輛的節奏,就明白其中的真正內涵。
從生產第一輛新能源汽車到第1000萬輛,中國用了整整27年時間。從第1000萬輛到突破2000萬輛,市場僅花費了17個月,展現了驚人的「中國速度」。而今年的新能源發展速度又進了一步,那就是僅用時11個月,新能源車就首次年度突破1000萬輛,意味著中國汽車新能源時代,正在加速深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兩年在新能源的探索和深耕主要以中國品牌為主,原本就反應慢一拍的外資車企,還在「騎驢看唱本」,眼看著中國品牌趁著新能源的大勢,實作了市占率從原本不到50%快速朝著70%+的目標前行,外資品牌當然也坐不住了。
在經過前兩年新能源的布局與吶喊,本屆廣州車展外資在新能源產品上的落地,以及在智艙智駕方面的上車,為外資加入這場新能源大戰拉開了下一階段的序幕,讓整個車市的競爭迎來全新轉折點。
比如主場在廣州的東風日產,帶來了基於新能源技術架構打造的首款純電動轎車——日產N7,更電感的前臉、潮流的燈語系統、零壓座椅、高通8295P的座艙芯片,以及合資第一個與華為鴻蒙合作的座艙,這些都是當下新能源車非常領先的配置,還有聯合Momenta打造高階智駕系統、端到端大模型等上車,合資也變得更延長尚和前衛。
比如廣汽豐田,整個展台幾乎都是交給了鉑智品牌,現有的漢蘭達、凱美瑞、賽那這些車型全部都是靠邊的一種狀態。這意味著在中國新能源主場時代,廣汽豐田代表著主流合資往電動和智慧化方向轉型的決心。
其中鉑智3X就是代表作之一,和之前廣豐bZ4X不一樣的是,這次鉑智3X首次亮相的內飾看上去非常簡潔,基本上和當下智慧汽車的內飾設計靠齊,全系標配8155芯片,還有四音區語音辨識等。
倒反天罡的除了座艙,還有智駕,鉑智3X的智駕將搭載廣汽豐田和momenta合作研發的L2++同級的端到端智駕,甚至配備輝達OrinX芯片和雷射雷達,將成為全球首批實作一段式端到端智駕大模型的車企,預測售價會在15萬—20萬元區間,無論是品牌形象還是所謂的價值比,這一次合資都追上來了。
當然,北豐田也有這樣類似的產品 bZ3C,15.6英寸高畫質大屏、 5G 通訊、超 200 個第三方App,同級首款駕駛員、乘員雙重監測,同級首款手勢控制、智慧語音、手車互聯三重互動等,還將搭載於Momenta合作的Toyota Pilot 高階智駕,老派的豐田也越來越新勢力了。
還有本田系的全新電動品牌,廣本的燁P7和東本燁S7全面擁抱國產供應鏈,更是中國元素的集大成之作,且在外觀內飾智慧科技方面全面擁抱中國市場,不僅一改合資的沈悶和老氣,還期待「重塑合資的智電時代」。
再比如說豪華品牌的奧迪,車展上除了上文提到的與上汽合作的AUDI,采用了更中國式科技的風格和內容,奧迪Q6L e-tron在國內的首次亮相,最大的變化就是搭載了華為智駕,這也是首款搭載華為智駕的豪華純電。其在硬體上配備了雙雷射雷達,這個硬體水平放在新勢力裏也是極為靠前的存在,且支持無圖L2++的全場景高階智駕。
這一系列的變化,背後是與中國企業通力合作的結果,在經過外資品牌不信任中國技術,到中國新能源市場碰壁,再到中國新能源技術和供應鏈真香之後,以「油車」為銘印和標簽的外資車,也正在重塑其在華的新時代。
所以別再說合資的新能源車不行了。
加「油」,燃起希望
既然新能源車如此火熱,且合資、豪華傾巢出動,那麽燃油車就會沒落了嗎?
來自中國市場前10個月的數據顯示,1—10月,傳統燃料乘用車國內銷量904.6萬輛,比上年同期減少233.2萬輛,同比下降20.5%。2023年傳統燃油乘用車國內銷量1404.3萬輛,同比下降7.2%。這說明,國內傳統燃料乘用車銷量下滑振幅進一步擴大。
即便是很多消費者依然揪扯在油車和電車的對抗中,但油的存在,依然是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雖然新能源車占據了日常新聞報道和社交傳播的核心話題,但對於實實在在的廣大消費者而言,油車依舊強悍,包括在本次廣州車展上,雖然新能源有512台,但燃油車的數量是超過新能源車型的。
奔馳雖然以電動大G領銜,但油車更是奔馳豪華細分市場的衛士,2025年款GLC轎跑SUV搭載高通8295智慧座艙芯片及L2+導航輔助駕駛系統,配備奔馳最新第三代MBUX智慧人機互動系統,還喊出來「智慧豪華,不分油電」的口號,可見其在油車市場上的堅守。
寶馬全場都是以運動基因的M系列為主,也就是說在中國新勢力品牌逐步向高端滲透之余,寶馬期待用運動效能的標簽,更有特色地去吸引和引導市場。當然全新X3長軸距版的亮相,以及全新燃油MINI的到來,也代表了寶馬在燃油車上的持續深耕。
另外一家豪華品牌奧迪,雖然有推出重磅新能源車,但其實替換奧迪A4L的A5L,更是本次車展重磅的新車之一,即便新能源唱主角,燃油車依舊不可或缺。
當然,燃油車的活法可能會變一個方式了。上汽大眾威然以19.99萬元的一口價價格上市,確實非常亮眼和有話題性,包括車展上上市的沃爾沃XC60極夜黑,起售價格和威然一樣,基本上和之前相比直降10萬元。
但其實這只是將原本終端的優惠放在了台面之上,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背景下,藏著掖著沒有什麽意義,容易被消費者忽略,直給才是真道理。
還有車展上一百多萬的紅旗金葵花,一汽大眾探嶽L以及凱迪拉克XT6,都是油車的典型代表。中國市場很大,消費需求多元,相當一批燃油車的擁躉,依舊可以支撐起油車市場的發展。而且那麽多年打造的燃油車供應鏈,涉及那麽多的企業,更應該保持理性,有序變革。
「油」的另一面,則是混動和增程支撐起來的實際消費需求。從近幾個月燃油車和純電的發展態勢和消費情況來看,之前被認為的中間派,開始變得愈加主流。原本只做純電的廣汽埃安宣布2025年啟動增程、插混的多能源路線。吉利銀河星艦7EM-i、廣汽傳祺S7、長安深藍增程等新車型的展示,更是代表了混動的新方向。
其實從政策,甚至是國家層面的風向口徑上,油的存在,被逐步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在車展前夕的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上,工業和資訊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表示,要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同步推動內燃機技術發展,激發傳統能源汽車和內燃機廠發展合力。
這和以前工信部大力發展新能源的說法不太一樣,意味著國家和政策的風口正在逐步調整。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重磅的訊號,結合之前國家層面評價新能源「新能源不等於電動化,而是多種能源形式共同發展」,這也可以看到,「油」的未來,一定不會像新能源汽車人認為的那樣死路一條。
正如有觀點表示,新能源產業牽動國家工業和經濟,目前新能源不賺錢,甚至大量虧損,應該警惕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對新興產業要搞好統籌規劃,搞清楚市場規模和市場風險,防止一路向前,所向披靡,孤軍奮戰,最後被人兜底全軍覆沒。
但按照供給側推動市場需求的趨勢,新能源的增長和發展還將進一步加速。特別是自主品牌、新勢力、合資現在基本上已經站在了相同的賽道,競爭壓力會進一步加劇,拼殺應該會更加殘酷。
而新能源的大力補貼之下,發展速度已經超出了預期,今年全年整個市場出現一片妍妍向榮,但明年、後年呢,補貼政策的刺激,一定會帶來消費者的透支,推動車市波浪形上下擺動,這也是逃離不掉的規律。
不過這也為產業結構和企業戰略的調整,留下了一定的空間。而經受住時代和困境的摧殘,中國汽車或許才能走得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