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期待這方面我已經不會想太多了……從萬號T1到T1二代再回到萬號T1的經歷讓我不得不對這個三代目報有非常低的期望值。
其次,看看品牌形象更新前後的這兩年,拜雅都出了些什麽東西。專業線只有DT240PRO取得非常不錯的業內口碑,1770與1990雖然並不算特別差,但是被專業人士認可的程度相當一般,遠不如770PRO以及990PRO那般輝煌。民用高端線的Amiron無論是Home還是Wireless,相比於T90來說聲音風格是變了,但本質上成熟度並未有提升,更不必說Wireless作為如此高價位的頭戴產品,連LDAC都沒有與索尼PY到手,可想而知。民用消費線的Lagoon作為降噪頭戴,表現與反響都非常一般。什麽Beat和Soul BYRD,設計上確實有意思,但顯然聲音相比較於Byron和iDX系列也沒什麽實質上的提升。
最後,看看拜雅做過的全尺寸低阻頭戴都是些什麽吧。除了DT440/660/860這一個原生低阻設計的產品線以外,什麽789三兄弟的32歐版、T70P,有哪個是與原始版本可以相比的?驅動條件苛刻加上聲音改動方向不對,導致近年來的拜雅全尺寸低阻系列給人們留下一種「拜雅不會做低阻」的印象。難不成T1三代是完全的原生低阻新結構?我不知道,但我很擔心它的驅動條件是真的。
最後說幾句,從描述中「listeners will feel as if they have been taken right into the middle of a live concert」這一句話可以看出來,這一代T1,明顯對低頻進行了偏向現場的調整,偏向live concert很顯然意味著更加充沛的低頻量感,或者說按照索尼給Justear的定義,應該可以理解為「Club Edition」。在T1這種半開放的結構下試圖使低頻Live化、Club化,那麽頻段汙染問題應當怎麽解決,頗感擔憂。
至於T5,不感興趣,眾所周知,拜雅不會做全尺寸封閉。
反正,我特希望T1三代的誕生能夠進一步拉低T1一代10000-15000號的二手市場價格,我好再收一副回來。
當然,我也希望T1三代的實際表現能夠打我的臉,耳聽為實。